9月27日知名Youtuber彥婷發文紀錄兒子小黃金發生「熱痙攣」的過程,也引起許多爸爸媽媽對「熱痙攣」的關注,而彥婷也分享醫師的建議,在孩子發生熱痙攣的第一時間,除了4項照護措施,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做「1件事」。
9月27日知名Youtuber彥婷發文紀錄兒子小黃金發生「熱痙攣」的過程,也引起許多爸爸媽媽對「熱痙攣」的關注,而彥婷也分享醫師的建議,在孩子發生熱痙攣的第一時間,除了4項照護措施,爸爸媽媽也要記得做「1件事」。
42歲黃先生10多年前因肚子硬硬的而就醫檢查,竟確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血癌)。當下非常慌張,所幸在醫師解釋下,瞭解目前口服標靶藥物已相當成熟,穩定服用便有機會與疾病共存。黃先生表示:「我已用藥治療10多年,從20幾歲的年輕小夥子成了4個孩子的爸,穩定服藥下,我的生活如常、家庭事業皆未受限制。」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為血癌的一種,資料顯示,近年確診人數持續增加,短短四年就成長了1.5倍。10月為慢性骨髓性白血病警覺月,中華民國血液及骨髓移植學會理事長、花蓮慈濟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李啟誠提醒,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症狀不明顯,一旦延誤治療將大幅衝擊存活時間。 中華民國血液病學會秘書長、臺大醫院內科部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補充,第二代標靶藥物只要持續使用,可使五年存活率高達九成。穩定服藥為疾病控制的關鍵,病友切勿任意自行停藥。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初期難察覺,確診人數攀升,延誤治療死亡率增一成 血癌對國人的威脅持續上升! 不僅108年新增達到約2500位患者,更陸續在105年成為我國男性第十大好發癌症、108年上升至第九名。而在血癌當中,又屬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確診人數攀升較為顯著,佔總體血癌患者超過10%。李啟誠醫師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是因為基因變異,導致染色體轉位形成費城染色體,進而造成白血球異常增生。好發於40歲至60歲男性2,症狀包含疲倦、發燒、貧血、體重減輕和脾臟腫大等。然由於初期症狀難以察覺,甚至有半數以上的病人初期容易忽略、延誤治療時機!根據研究顯示,超過6個月以上才治療的患者,5年死亡風險多一成。侯信安醫師補充說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可分為慢性期、加速期與急性期三個階段,一旦疾病進展至加速期或急性期,恐大幅衝擊存活時間。所幸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治療趨於成熟,隨著第二代標靶藥物的出現,已大幅提升患者生存率。提醒民眾多留意自身健康狀況,把握早期治療的機會。 標靶藥雖助五年存活率、疾病緩解率達九成,然不規律用藥恐使死亡率增兩成 侯信安醫師表示,目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第二代口服標靶藥物發展已十分成熟,可以有效地阻斷癌症基因的活性,來抑制癌化的白血球增生,根據研究顯示,目前的口服標靶藥物可使疾病緩解率達九成以上、5年存活率約九成,已可與疾病長期共存。持續治療能達到深度治療反應,進而降低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疾病惡化風險,也因此持續穩定的治療為重要關鍵。根據研究顯示,不規律用藥的慢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會導致治療效果不佳,且無法達到治療目標,五年死亡率恐增加20%。侯信安醫師表示,雖然治療的過程中,可能會面臨副作用的困擾,包括頭痛、腹瀉、噁心、貧血或水腫等,對生活造成些微不方便,可與醫師反應並討論後續治療策略的調整,同時監控疾病控制情形,大部分的副作用均可得到改善與緩解;但若是任意自行停藥恐使治療狀況變差,導致生存率大幅下降,甚至危及性命,得不償失,提醒病友切勿因副作用造成的不適就任意停藥。此外,對於那些治療狀況極佳且維持療效夠久的病患,可在醫師的判斷下具有停藥的機會。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已非絕症!持續穩定治療,血癌就像慢性病 現年42歲的黃先生,使用口服標靶藥物持續治療至今已10多年,不僅已婚,更為4位孩子的父今,為家中的重要經濟支柱。黃先生分享,罹病前後對於生活的影響並不大,也能夠因應工作要到外地出差的需求,對生活的改變僅是多了每日服藥、定期回診而已。黃先生主治醫師李啟誠表示,由於黃先生對於治療依從性高,且維持穩定的治療,雖然他患有慢性骨髓性白血病,但整體疾病控制穩定,與常人並無不同。 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持續、規律的用藥為疾病控制的重要關鍵。然,並非所有的患者都能好好遵守用藥,也因此帶來不可挽回的後果。侯信安醫師表示,自己就曾遇過一名50歲男性患者,罹病初期使用標靶藥物治療後,雖然很快達到理想的治療目標。然而,患者卻因為自認疾病控制表現佳,且身體沒有任何不適,就決定自行停藥,也因此後續的兩、三次回診時,醫師發現患者分子療效反應變差、疾病控制出現狀況,恐對身體造成嚴重威脅。在經過侯醫師分析隨意停藥的風險後,患者總算恢復規律用藥,並於數月後重新達到治療目標。侯醫師嘆,臨床上偶爾有患者治療穩定後,對於治療反而鬆懈、甚至自行減量停藥,好在這位患者停藥時間不長,恢復用藥時間也快,否則可能會導致疾病失控惡化為急性白血病,得不償失。 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病情穩定可控的關鍵在於「規律治療,勿擅自停藥」,維持深度的分子學反應,可減少惡化為急性期的風險,使疾病得到良好的控制。李啟誠醫師與侯信安醫師共同表示,面對慢性骨髓性白血病的治療,若對於藥物的副作用有任何疑慮,應主動與醫生討論,切勿因感到不適而擅自停藥,才能與疾病長期和平共處。
莫德納次世代疫苗開打近1個月,已累計64萬4千多人接種,而接種莫德納次世代疫苗產生的副作用也顯而易見。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公布「Taiwan V-Watch」新冠疫苗接種健康回報系統,共計2,662人的回報資料分析指出,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接種後7天內,最常見「疲倦、肌肉痠痛、頭痛、注射部位疼痛、注射部位腫脹」等5大副作用。
近期莫德納次世代疫苗擴大開放18歲以上成年人施打,但打完疫苗後除了施打部位出現紅腫痛等不適症狀外,還要小心誘發自體免疫系統攻擊自身的神經系統,而導致四肢跟臉皆無法動彈的「米勒費雪症候群」(Guillain-Barre syndrome with Miller Fisher variant)。
一名70幾歲老先生於1個月內數次發生腹部疼痛,合併發燒、嘔吐、腹瀉、甚至血便情況,到醫院求診發現老先生是「腸缺血」。急性腸出血由於診斷困難加上症狀不典型,延誤死亡率甚至高達8成。
兒童白血病的初期症狀,跟一般常見的兒童疾病類很似,例如發燒、疲倦、食慾差等,如果伴隨貧血或異常出血,就要當心可能不是一般的生病,而是最多兒童罹患的癌症——急性淋巴性白血病,也就是俗稱的兒童血癌。
50多歲的王先生因為不明原因發燒、全身倦怠而就醫,原以為只是感冒而已,豈料意外確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簡稱AML)。基隆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黃彥閔指出,因為患者是老菸槍,肺功能不佳、一直咳嗽,經評估後判斷較不適合使用高強度化學治療;基因檢測結果更顯示王先生屬於難治型患者,就算接受高強度且密集的化療,治療效果也不如預期。
中國又出現最新「畜傳人」瑯琊病毒!會引發像新冠一樣的全球大流行嗎?最新研究指出,人類經狗、山羊等哺乳類動物感染後,會誘發致死性疾病,目前大陸已有35例瑯琊病毒急性感染者。但感染科醫師認為,致死率高不代表傳染力強,呼籲現在「只需要戒慎,不需恐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