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失智嬤玩飛行傘 辦畫展分享生命故事

失智嬤玩飛行傘 辦畫展分享生命故事#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0歲的謝蕭味老太太罹患輕度失智症,住在衛福部彰化醫院護理之家,每天看著過去旅遊的照片畫出歡樂景象當消遣。孫子謝璨羽也遺傳她的繪畫天分,院方安排祖孫聯展,牆面色彩繽紛畫作讓醫院走廊變得亮麗。謝蕭味5年前接受大腸癌手術後住進護理之家,行動能力尚可,午後小睡醒來,就是她的畫畫時間,拌起顏料、拿起畫筆隨心所至揮灑,或看著照片作畫,畫風景也畫人物。談起繪畫,謝蕭味表示,她就是愛體驗人生,到處玩留下足跡,不只不辜負青春,老年生活也要活得精采。她的作品被一位畫家看到,再三稱讚她畫得好,要給她最高分。遊歷過54國 輕度失智行動力不減謝璨羽表示,阿嬤是家庭主婦,操勞家事30年,後來在住家賣內衣褲,生意還不錯。賺錢後的最大興趣是跟團到各國旅遊,玩過54個國家,從沒跟子女拿錢。晚年有點失智,但行動力不減,5年前跟子孫和朋友坐飛行傘、小飛機,光是飛行傘就坐了好幾次,很有冒險精神。33歲的謝璨羽留學德國11年,學習平面藝術,目前是華夏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他為了向防疫人員致敬,同時感謝院方細心照顧他的祖母,請彰化醫院提供院內防疫英雄的生活照,他畫水彩人像,展後致贈防疫人員。孫子聯展 畫出對醫護人員的感謝院方認為,謝蕭味的畫作用色鮮明,充滿童真。謝璨羽的人物畫作寫實,畫風飄逸,頗有神韻。謝璨羽表示,他畫出感謝醫護人員的心意,奶奶畫出她的回憶,希望民眾經過部醫院藝文走廊時,可以佇足欣賞,稍緩疫情帶來的不安。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梁孫源表示,繪畫是口語之外,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的另一種方式,輕中度失智者的口語能力退化,非口語表達可當做另一種出口,可活化大腦細胞,此外,唱歌、跳舞等團體活動也能減緩失智。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8歲張姓老翁在一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總認為住在同個屋簷下的兒子是情報局派來監視他的,因此處處提防且不時辱罵,讓為了照顧他而提早退休的兒子身心壓力難以負荷,最後到醫院求診才緩解衝突,沒想到近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鮮少外出,造成病情惡化,疫情趨緩後,應該要讓失智患者盡速回歸原有互動和治療模式。80歲以上 每5人有1人失智台北慈濟醫院失能服務中心主任李嘉富表示,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必須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人失智,而80歲以上則每5人即有1人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以張姓老翁為例,因為配合疫情減少出門,無接受外界互動,加上每日疫情資訊刺激,加劇情緒性反應及認知功能退化,因此建議失智患者的家人,應該要保有耐心、和顏悅色地教導失智患者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等必要的防疫措施。運動、動腦及人際互動 缺一不可李嘉富主任也鼓勵搭配「運動」、「動腦」及「良好的人際互動」三種活動輔佐治療,只要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過程中保持放鬆快樂的心情,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對於失智患者海馬迴細胞皆有所改善。另外,可依照病程階段與體能尋求住家附近的社區照顧資源,如前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齡學堂與瑞智學堂等,由專業人員及治療師安排課程。延緩失智,「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缺一不可,當長者養成規律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已過7旬高齡,仍可充分發揮利他良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則身心便能處於最佳狀態。

長輩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 怎麼辦?

長輩堅持不去精神科看病 怎麼辦?#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號,○○○請進診間。」診間護理師親切地叫喚初診的新病人。「今天來有什麼需要幫忙的地方嗎?」我端詳面前這位看起來憂心忡忡的女士,邊開口詢問。「醫生,其實不是我要看。我不是病人,是我媽有狀況。」她回答。「這樣啊,病人有來嗎?依照規定,必須親自診察本人才行哦。」「醫生,真的很抱歉。我想帶她來,但是她都不肯。我不知道怎麼辦,只好掛自己的號,先來跟妳討論。」高女士不停點頭、拜託,急得淚都要飆出來了。上面這種情景,每個月總是會重複好幾次地出現在我的診間,我相信有不少的精神科醫師門診也有類似的經驗。或許你發現自己的親友可能有精神、情緒問題或是失智等症狀,但不管怎麼勸說、哄騙、拜託,都難以撼動病患的抵抗,他們就是不願意來看精神科門診。依照法規,醫師不能對於未曾親自診察的病患,給予診斷或是開立藥物。看著那些痛苦的家屬,我心裡雖然能了解,卻無法違規來協助。畢竟看病不能隔空抓藥,或是單憑想像。之前有不少報章雜誌的記者前來採訪我,大家都有志一同地問,有沒有什麼方法,能勸病患就醫呢?以下,我分享幾個方法,希望能對這類的長輩有幫助。方法一:順水推舟 有時,我們正面勸說無效,就必須要找一些順水推舟的機會。因為老化的關係,長輩不免會有一些身體上的小病小痛,當這種狀況發生時,其實就是一個適當的時機點。舉例來說,憂鬱症的個案,可能會出現胃口不佳、食欲差、體重下降或者是失眠、多夢等現象。我們可以順著病人的抱怨,建議他們:「這種情況,應該要到醫院去看看醫生,說不定需要進一步的檢查。」又或「我們可以聽聽看醫師有沒有什麼建議,能夠促進胃口,改善身體的健康,讓自己睡得好一點。」再舉例來說,焦慮症、恐慌症的病人會出現胸悶、心悸,覺得自己喘不過氣來;手抖、冒冷汗,覺得自己好像快要死掉這樣的症狀。當長輩向你抱怨這些不舒服時,我們就可以順著他的話,勸說他到門診去接受檢查或是治療。只要病人願意進到醫療院所來,就達成一半的目標。記得進入診間時,要向醫師打個暗號,套好招。有經驗的醫師,一聽到陪伴者開的頭,就會有默契的點點頭,順勢安撫第一次來看診的長輩。另一方面,醫師也會進行必要的身體檢查。因為對初診的個案來說,身體方面的檢查,也是鑑別診斷所必要的項目。方法二:買一送一 有許多親友為了要協助長輩接受精神科的治療,都會採取「同時掛號」的方法,也就是向長輩表示:「我也睡不好,我有點緊張,不敢一個人去看,我們一起去看,你陪我。」這個方法是成功率不錯的一個招式。一方面可以讓長輩覺得並不是只有他自己這樣,另一方面,也可以營造出看精神科沒什麼大不了。時常,我在門診聽到的對話是:「我今天沒有要看喔,我是陪他來的。他說一個人不敢來,所以我才答應跟他一起來。」對於比較不容易建立關係的病患,有時候我會先對親友進行問診的動作,並且讓他在一旁聆聽。在過程中,親友就可以把相關的症狀述說一遍。這過程有點像是網路上所謂鄉民常見的起手式,就是我有一個朋友他如何如何如何,但其實是在問自己的問題。一樣透過這種拐彎抹角的方式,先暖身,等到時機成熟,醫師會鼓吹長輩:「既然都來了,就順便看一下。」或「排隊排了這麼久,等了好幾十分鐘,不看很可惜。」另外一個優點就是,可以藉由這個過程,先消除長輩心中對於精神科或是精神治療的一些誤解。舉例來說,很多長輩認為憂鬱症的藥就是會上癮,或者認為藥物就是會傷肝、傷腎。親友可以藉機詢問醫師這些問題,好讓醫師有機會說明清楚。之前某個病患天生就只有一個腎臟,於是非常擔心服用的藥物會有腎毒性,因此明明已經嚴重失眠,卻還是不敢就醫。恰巧她陪同另外一個親友來就診,聽到對方問我:「這個藥物會不會傷腎?」我首先向對方說明:「腎臟功能可以透過抽血或是尿液檢驗來確保,還有就是現在的藥物有非常多不同的種類可以選擇,可以按照一個人的身體情況來避免比較有風險的副作用。藥物的盒子裡也都有一張說明書,裡面其實有詳細記載;例如腎功能不好的人,這個藥可不可以使用、要不要減量使用、有什麼禁忌,都會寫在上面。如果還擔心的話,可以到藥局窗口去做藥物諮詢。」聽到這些說明之後,那位原本站在親戚、朋友身後的長輩突然說:「醫生,我也想加號,我也要看診。」方法三:假傳聖旨 現在各地都有每年一度的老人健康檢查,這檢查時常都是熱門的項目。現在的老人健康檢查內容,其實包含了兩個精神科的基本項目,一個是老年憂鬱症的篩檢,另外一個是失智症的篩檢。當然,也有一些自費的身體健康檢查項目。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可以勸說長輩,以關心他、維護他身體健康為理由,先進行一個全身性的健康檢查。通常這些檢查結束之後,都會寄送一份檢查的報告單或者是書面的資料到家裡,裡面會標示紅色的字,是表示需要再做更進一步的檢查,或是建議個案到大型醫療院所,接受下一波的診察治療。在我的門診裡,就有不少長輩是因為接受老人身體健康檢查之後,拿著這份報告到門診來諮詢的。又或是親朋好友可以婉轉地利用幫忙長輩解讀報告的機會,試著說:「上面寫說你要到大醫院去做仔細檢查。」以這樣的方式來引導長輩就醫。(本文摘自/一直喊不舒服,卻又不去看病/寶瓶文化)

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 失智風險增2倍

輕忽睡眠呼吸中止症 失智風險增2倍#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所謂睡眠呼吸中止症,除了患者常常打鼾之外,還會突然暫時停止呼吸,這樣雖然有在睡覺,但是睡眠效率非常差,導致早上起床總是沒有睡飽,覺得頭昏昏脹脹的、精神不好,甚至有時會覺得記憶力比較差,或是開車時容易發生出車禍的狀況。輕度患者透過減肥、側睡可減緩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原因有三大類,第一類是阻塞型睡眠呼吸中止,這通常跟我們的鼻咽構造有關係,有可能是口咽附近的肌肉比較肥厚,譬如懸壅垂,或者舌頭比較肥厚會後倒,或是呼吸道肌肉比較脆弱,比較容易塌陷。另外鼻中膈彎曲、鼻塞、鼻竇炎,也會讓鼻子比較不好呼吸,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第二型是中樞型,比較在於大腦因中風、失智而退化,導致大腦下達的命令沒辦法好好控制睡覺時的呼吸,導致睡眠呼吸中止。第三型是混合型,就是混合中樞型、阻塞型的睡眠呼吸中止,常常會發生在除了中風之外,像是下巴比較短、脖子比較肥厚者的身上。睡眠呼吸中止治療的方式,如果是輕度的患者,通常我們會建議調整生活習慣,比如減重、運動、有時側睡等,都可以減低睡眠呼吸中止的一些影響。口咽鼻構造異常 矯正手術可改善如果是中度或重度,我們會請患者去耳鼻喉科檢查口咽或鼻腔,有沒有構造上的異常,譬如懸壅垂或是鼻中膈彎曲。這些可以透過手術、雷射矯正,也可以達到治療效果。另外,有些口咽矯正器可以把舌頭稍微往前拉一點,也可以讓患者呼吸比較順暢。最標準的治療方式,如果是中重度患者,持續戴正壓呼吸器是最有效的治療方法。現在有一些負壓呼吸器效果也不錯。還有一種是構造上的異常,譬如下巴比較後縮、比較短,這是顏面顱骨有些缺陷,都可透過手術矯正來治療睡眠呼吸中止。中風、心肌梗塞機率提高很多人會說,睡眠呼吸中止不治療就是睡不好而已,其實睡眠呼吸中止除了影響睡眠,睡覺時常會缺氧,長期下來會導致什麼後果呢?第一是罹患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機率增加,甚至中風或心肌梗塞的機率也提高,失智也是一般人的兩倍。另外,會導致你白天精神很不好,我有一名患者有很嚴重的睡眠呼吸中止,開車常常出現車禍,這是非常危險的事情,所以建議還是要積極的治療,才能改善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林志豪醫師)

牙周病不治療 恐患慢性疾病

牙周病不治療 恐患慢性疾病#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陳小姐長期牙齦腫痛,原以為是因工作壓力造成不適,遲遲未理會;但最近疼痛感益發強烈,她隱忍不住才至牙科求診,原以為洗牙就可解決問題,殊不知嚴重牙周病已經纏身!刷牙出血、咀嚼無力 牙周病徵兆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牙周病科許璧娟醫師表示,根據統計,台灣65歲以上人口完全缺牙比例近2成,除了影響咀嚼功能,造成消化不良、營養攝取不足之外,也可能破壞外觀與降低語言功能,甚至造成心理壓力影響健康。國內外眾多研究也證實,牙周病與許多慢性疾病都有極大的關連性,例如糖尿病、心臟病、腎臟病及失智症等。此外,台灣成年人罹患牙周病的比率超過半數,牙周病在初期難以自我查覺,部分人30歲左右就會逐漸出現牙周病徵兆,例如刷牙時容易出血、咀嚼無力、齒齦不時隱約腫痛等,而40、50歲通常是疾病好發或症狀外顯的高峰期。許璧娟醫師指出,臨床上,常見民眾因長期疏忽或生活忙碌,無暇就醫或定期檢查,等到忍無可忍才求診時,已有多顆預後不佳或無望的患齒,錯過黃金治療期,必須接受手術或複雜性治療來保全,甚至不得不拔除以遏制持續感染與後續口腔重建的情況發生,結果花費更多的時間與金錢,治療過程也更加辛苦。擁有健全銀髮生活 從口腔照護開始在牙醫師全國聯合會呼籲下,政府於2011年推出牙周統合照護計畫,推廣口腔衛生教育,希望藉由牙周病基礎治療,保健國民的齒齦;幾年下來,成效逐漸顯著與普及,估計因及時診療而免除拔牙命運的患齒達數十萬顆,嘉惠上百萬人次的民眾。因此,期待擁有健全的銀髮生活,就不能忽視口腔照護,許璧娟醫師提醒,牙齒有不適要立即就醫,並定期至牙科檢查,替自己鞏固牙周健康做個樂活人。

吃黑巧克力6大好處 可護心防失智?

吃黑巧克力6大好處 可護心防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今天是浪漫西洋情人節,長久以來,甜膩香醇的巧克力是傳達愛意的首選,事實上,巧克力也有不少好處,根據澳洲中西醫研究所研究員指出,可可中的化合物黃烷醇有助於降低血壓。因為黃烷醇可在體內形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可促使血管壁放鬆及擴張,因而降低血壓。預防醫學專家洛桑加參醫師表示,建議選擇成分60%以上的天然純黑巧克力,而不是添加糖及大量高脂肪牛奶的巧克力,以免導致肥胖及心血管疾病。好處1  保護心臟抗老化黑巧克力因可可成分較高,能降低血壓、保護心臟。因為可可中含有黃酮類化合物,黃酮醇有抗氧化的功效,這些抗氧化作用可以保護脂肪不受自由基傷害,所以被認為具防癌、抗老化功效。好處2  適量補鐵不貧血黑巧克力除可降低血壓,還可以提高人體內的鐵含量,黑巧克力有著與菠菜相當的鐵含量,對於平常有缺鐵或受貧血影響的人,不妨隨身攜帶一片巧克力。好處3  降低癡呆中風機率研究指出,黑巧克力能增進大腦的血流量,減少發生痴呆和中風的機率。此外,還可明顯改善年長的精神障礙患者認知功能,改善言語流暢度。好處4  營養滿滿黑巧克力含有適量的可溶性纖維和礦物質,每100克含70~85%可可的黑巧克力有11克的纖維,另可提供每日建議營養素攝取量中67%的鐵質、58%鎂、89%銅和98%錳等。好處5  增加心情愉悅感許多人情緒不佳或心情低落時,會選擇來一塊巧克力,因為巧克力有創造和提升感情的效果,能增加心情愉悅感。根據美國的一項研究,證實巧克力會在腦部促進多巴胺與其他神經化學系統活動,讓人們感到幸福。好處6  保護皮膚減少日曬傷害黑巧克力中的黃酮醇可保護肌膚減少陽光的傷害。一項研究顯示,食用高濃度黃烷醇的黑巧克力12周後,防止皮膚曬紅的能力上升一倍。提醒想利用巧克力來增進健康的民眾,每天攝取量不超過30克,以免本末倒置造成肥胖及心血管疾病,有胃食道逆流者也應少吃,防止刺激大量胃酸分泌。

照護失智患 生活起居的五大注意事項

照護失智患 生活起居的五大注意事項#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確診罹患失智症以後,隨著國人壽命的延長,也有著漫長的病程,慢慢地告別這個世界。在這個過程中,除了患者的身心調適外,最辛苦、最受折磨的就是照顧者了。因為,失智患者生活起居有大大小小的困難,都需要照顧者的協助與幫忙。衛生福利部草屯療養院老人精神醫學組醫師黃冠綸表示,首先,照顧者需要了解失智患者目前仍保有的能力,並時時注意生活功能的變化,在顧及其尊嚴與安全的前提下,適當的協助。黃醫師醫師提供了幾個注意事項:一、飲食要注意均衡飲食 一次給一項食物在飲食環境上,提供安靜且不受影響的地方,漸少太多的刺激,一次只給一種餐具,一次碗中只給一項食物。當拒絕飲食時,不要急於批評或催促,可先嘗試轉移其注意力,休息一下再重新嘗試。若兩餐中間不斷要求進食,可以給予少量的零食,盡量不要影響到下一餐。二、選擇舒適、兩面皆可穿、易穿脫的衣著款式可以依照著衣順序,擺好衣物,適時給予簡單的指示,協助穿衣服。鞋子要注意是否合腳,以及不易滑的鞋底,避免跌倒。三、簡化身體清潔衛生的步驟維持失智長者的身體清潔衛生常是一大負擔。先要了解失智患者以往的洗澡習慣,並留意自理能力的變化。準備簡單的沐浴用品,簡化清潔步驟,適時的提醒每個步驟,若無法完成則給予協助。因為皮膚的老化萎縮,應使用溫水沐浴,水溫不要過熱。如廁方面,可以提供上廁所的時間表,提醒上廁所時間。另需要注意其動作及臉上表情,是否有上廁所的需求,適時協助。四、居住環境 盡可能減少家中可能的危險難以避免的危險區域,例如廚房可以上鎖,或者限制使用可能遭致危險的家電,放置在其無法觸及的地方。採光照明上,白天盡量讓光能照得進來,提供日夜變化的線索,減少作息的混亂。在陰暗的地方如走廊、廁所、浴室、臥室等,要裝設燈具。浴室及廁所應使用止滑地磚,保持乾爽,並且裝置扶手,避免跌倒發生。五、使用簡單清楚且熟悉的字句來溝通與失智患者的相處上,要用簡單、清楚、且患者熟悉的字句來溝通。當失智長者有說不出來的字詞,可以予以協助,並且注意其身體語言,適當的回應。面對重複、不合適的要求,試著用轉移注意力或者拖延的方式來處理。避免用對待小孩子的態度,減少質問、指責、禁止的用語,給予尊重與維持其尊嚴。黃冠綸醫師提到,照顧者長時間承受很大的壓力,要注意自己的情緒與疲憊,做好身心調適。請把自己當作照顧失智長者的指揮官,適當的分散照顧責任,要去了解並且善用各項社會福利資源,不要害怕求助。要記得,有健康的照顧者,失智長者才能健康。

孤獨比肥胖提高失智率 醫呼籲多社交

孤獨比肥胖提高失智率 醫呼籲多社交#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經常孤單、寂寞要小心!得到失智症的機率可能比別人高!根據國外一項長達十年的研究,針對50歲以上的人口樣本進行調查,發現孤獨感可能會讓罹患失智症的機率提升40%,甚至造成早死的風險。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孤獨感其實也是失智症的前兆之一。當β類澱粉蛋白斑塊持續累積,會導致大腦的感知功能減退,對於社交刺激的感覺和理解力就會比較遲鈍。林新醫院擔任腦中風中心主任及神經內科主治醫師林志豪醫師表示,其實孤獨感不單單只是一種心理上的狀態,它是可能會影響到腦部健康的。孤獨感可能會導致身體出現發炎症狀,提高血壓,這兩者都是增加失智症機率的因子。也有另一種說法是,越容易感到孤單寂寞的人,腦中的β類澱粉蛋白沉積就可能越嚴重,更容易得到阿茲海默症。研究證實,孤獨感其實比肥胖、抽菸還可怕!如果長輩身邊有許多親朋好友陪伴,還是會經常覺得孤單的話,也要多留意是否可能是失智症的前兆!多參與社交活動 減少孤獨感睡眠品質差、工作時間長、沉溺在社群媒體而很少實際面對面和他人互動,這些也都會導致孤獨感出現。擁有牢固的朋友關係是相當重要的!透過社交活動,可以增強衰老過程中的神經可塑性、延遲認知功能的下降。而且活絡的社交活動,也能激發下視丘-腦垂腺-腎上腺軸這個邊緣系統,幫助紓解壓力。此外,還要提醒大家要注重睡眠,在工作之餘也要多運動、參加社團或志工活動,盡量不要一個人宅在家發呆、滑手機,當大家找你出門時,不要再因為懶惰而拒絕!記得多參與社交活動是真的對健康有幫助的喔!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