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肉類易活化自由基 恐傷害腦部成失智

肉類易活化自由基 恐傷害腦部成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這裡有一些有用的飲食資訊,可供兩項跟智力衰退有關的主要症狀參考。先從較輕微的「認知障礙」或「認知失調」講起,通常是指人的記憶或思考能力衰退,其代表的是疾病的一連串變化,從暗示能力衰退的徵兆,到比較明顯且可以輕易診斷出來的病例。隨著「認知障礙」變得愈來愈嚴重,甚至危及生命時,這些情況便稱為失智。常見2種失智症 血管型失智症、阿茲海默症目前,我們熟悉的失智症主要有兩種,一種是「血管型失智症」,一種是阿茲海默症。血管型失智症主要是因腦部血管破裂,導致多次中風所造成。對於老年人來說,在晚年常有「寂靜型」(silent)腦中風的現象,所謂「寂靜型」表示這種中風往往不被察覺,而且尚未被診斷出來,然而,每一次的輕微中風,都會造成腦部部分失能。另一種失智症──阿茲海默症,則因為「澱粉樣蛋白」像斑塊一樣沉澱在腦中主要區域所導致,跟心血管疾病是由血管充滿膽固醇,堵塞血管而成的情形相似。阿茲海默症非常普遍,據說在六十五歲的年齡層中,百分之一的人出現阿茲海默症的症狀,而且往後每隔五年,數字還會加倍。超過五百萬人與此疾病為伍,而且每年有五十萬人因此疾病而死亡;它被列為美國第六大死因。預計到了二○五○年時,罹患此疾病的人數將達到一千四百萬人。心血管疾病、中風及第二型糖尿病 跟失智有關根據估計,10%至12%有輕微認知障礙的人,會發展成為較嚴重的失智情況,只有1%至2%的人會從沒有認知障礙,直接發展成為失智症,這也就是說,有認知障礙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是沒有認知障礙者的十倍。不只認知障礙常演變成更嚴重的失智情況,其他像是心血管疾病、中風及成人發生型的第二型糖尿病,也跟失智情況有關。這些疾病都在特定人口中群聚出現,甚至時常發生在同一人身上,這代表他們可能共有一些危險因素,如高血壓和高血膽固醇,而這兩種因素都能藉由飲食來控制。植物性食品富含抗氧化劑 降低自由基傷害第三項風險因子是相當棘手的自由基含量,它常會破壞我們晚年的腦部功能。由於自由基對於形成認知障礙和失智症影響重大,因此研究人員相信若從飲食中獲取抗氧化劑,就能保護腦部免於受到損害。動物性食品缺乏抗氧化劑,無法提供腦部屏障,而且容易活化自由基發展,造成細胞損害,相較之下,植物性食品則富含抗氧化劑,可保護腦部免於受到損害。當然,基因也扮演重要角色,目前已確認出特定基因可能增加認知障礙的風險,不過環境因素也是關鍵,而且可能是最主要的決定因素。最近有一項研究就指出,住在夏威夷的日裔美國人比土生土長的日本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高,而另一項研究則指出,土生土長的非洲人比住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非裔美國人,罹患失智症和阿茲海默症的比例都較低―都明顯支持「環境在認知障礙中扮演關鍵角色」的理論。(本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柿子文化)

日常保健、存預備金 為失智預作安排

日常保健、存預備金 為失智預作安排#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失智」這兩個字看起來很刺眼,也不在我的生涯規劃內,儘管做過基因檢測,證明我並無失智可能,加上我過著「五動人生」(活動、運動、嚼動、心動、互動),照醫學界的說法,應該不至於過早衰老因失能、失智而了無生趣。趁頭腦清楚時把話說在前,萬一真有什麼閃失請家人按照我的意願處理,如下兩種方式,讀者可以參考:第一型 楢山節考式日本作家深澤七郎的小說《楢山節考》,提到日本古代信濃國(現今長野縣)糧食不足且生活吃緊的狀況下,有些壯年子女會揹著老邁父母往深山走。老人家或因年老力衰,自認佔一口飯是不當的;或因不忍孫兒、孫女挨餓啼哭,自願被丟棄到深山谷底。老人被棄置山谷後萬一沒有立即摔死,在星空俱寂的夜裡,奄奄一息之際還要聆聽群狼對著月亮長嚎,然後等著被一口一口咬嚙。第二型 送進養老中心本來已規劃在地養老,萬一失智生活不能自理,該怎麼辦呢?根據照顧媽媽失智的經驗,從初期經醫生檢測確診,到晚期完全需要陪伴照顧,前後約八年∼十年。若是這樣,我的決定如下:一、 初期如果還能行動自如,但思緒有點混亂言語顛三倒四,那麼從已存好的預備金挪出一筆雇請外傭的費用。千萬不要影響兒子、媳婦、孫兒們的正常生活。這時,有兩則注意事項:(一) 準備一間空房讓外傭住。(二) 若丈夫並未失智,生活仍可自理,需放他自由;若丈夫也有失智現象,和我一樣在初期、中期階段,那麼需要多請一位外傭照顧他。根據一位外傭仲介專業人士告知,目前照顧一位老人家,薪資加上吃住每個月約新台幣參萬元。30,000 元×2人×12個月=720,000 元哇!我的預備金夠用嗎?我可不想增加家人的經濟和精神負擔。二、 失智後期,大小便失禁又疑神疑鬼,加上身體機能退化需要24小時的照顧,在「生前事」的交辦事項裡,請家人務必根據我的留言,直接送到安養中心。有空來探望,沒空也無妨,都已經失智了,還能記得什麼?家人千萬不要有內疚感,自己人生自己負責,最後階段絕不要拖累子孫。請大家仍然秉持「分工合作,同心協力」的態度,在照護上做好公平、合理的時間分配和財務分擔。兄弟間對如何安置老爸、老媽有困惑或不同看法,孩子一定要尊重大哥的想法,由他做最後的決定。怎麼忍心讓家人在我最後的階段跟著受苦受難呢?失智初期一定有藥物可以延緩,絕不要放棄,醫學、藥物日新月異,自己要努力學習保持健康靈活身心的生活方式。好活比歹活重要,向「失智症」挑戰,趁著還生龍活虎的光景,多存點「生命老本」吧!(本文摘自/酷老樂活:吳娟瑜寫給大大人的10堂幸福課/出色文化)

辨認老化或失智 觀察持續記憶力缺損

辨認老化或失智 觀察持續記憶力缺損#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很多年輕的30-40多歲的族群,例如在女性身上,如果是一位家庭主婦在煮時,走到冰箱前面打開冰箱門,也許會忘記為什麼開冰箱?但是忘記後、冰箱門關上了、待會也會想到我開冰箱要做什麼!或是路上巧遇曾經熟識的某人時,對方的名字卻無法馬上想起來,只是覺得這人很眼熟、有深刻的印象,但名字就是想不起來;但過一會,冷靜回想,就想起來:「啊、這人就是那個誰誰誰嘛。」記憶力退化明顯下降 影響日常生活失智症的臨床診斷,必須是病人現在的認知功能,例如記憶力的退化,跟之前的記憶力相比,是有明顯的下降,而且這個下降「會影響到日常生活」。最重要是「持續性」,而不是「時好時壞」。正由於病理上的變化是持續在進行的,所以在AD8量表中,才會有「是否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的障礙」這一題,我再次強調,特別是「持續性」!鑑別「老化」跟「失智症」最大的差別能力,就是「記憶力的缺損」;老化的病人會抱怨記憶力差,時好時壞,很多事情想不起來,但是專心想想之後,或待一會兒回想還能夠想起來。如果是失智症的病人,通常再怎麼想,都很難想得起來,而且這種記憶缺失是會「持續變化」的。持續性退化 而非時好時壞時好時壞,或是偶爾的記憶不好,不是失智症的狀況,但若日後追蹤臨床表現時,如果發生這種忘事的頻率越來越高,或者是每次回想的時間越來越長,而且是「持續性」惡化,我認為這有可能是「早期的失智症」。什麼叫「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說的是逐漸變差,而不是時好時壞。時好時壞裡有一種情形是越來越頻繁,但也逐漸走下坡,這種情形也是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這就符合失智症診斷最基本的精神;原本有的功能,逐漸的、而且持續的退化。類澱粉蛋白跟神經纖維糾結 造成腦部認知功能退化我們之前做了亞洲五個地區的早期失智症臨床表現研究計劃,在AD8題目中,最常被病人自述有問題的前兩題,是第三題「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跟陳述」及第八題「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在臺灣,被早期失智症病人的家屬提及,「重複相同的問題、故事跟陳述」及「有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方面的問題」,是早期失智症的病人所表現出來頻率最高的現象。但是不同的種族、不同的區域,對早期失智症的表現症狀可能會不一樣,這也是該多加注意的特別之處。一再強調「持續性」,因為失智症的病理表現,有類澱粉蛋白跟神經纖維的糾結變化,這兩個物質的累積會造成腦部裡面認知功能的缺損和退化,特別是這兩個病理變化是越來越多,是不會走回頭路、不可逆的。就某種程度而言,失智症強調持續性的思考和記憶障礙是有大道理的。(本文摘自/失智症AD8量表在檢測什麼/大塊文化)

返鄉發現長輩性情改變?當心是失智症

返鄉發現長輩性情改變?當心是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好不容易盼來年假,阿翔返家探視母親。一進門隱約感覺不對勁,門口堆了不少撿回來的紙箱、空瓶罐,客廳四散著橡皮筋、帳單通知等細碎的物品,和以往總是乾淨且物歸原主的環境不太一樣。準備年夜飯時,不時地聽到翔媽叨唸孫子怎麼沒回來,但孫子一直都在客廳玩耍。年夜飯的菜色不僅變少,就連翔媽最拿手的糖醋魚滋味也變了調,不但忘了放糖,還少了最重要的蕃茄醬提味,讓阿翔不禁懷疑母親究竟怎麼了?!行天宮醫療志業醫療財團法人恩主公醫院神經科主任孫瑜指出,台灣65歲以上失智症比例約8.13%,輕度認知功能障礙者更高達20%,從人口老化的速度來看,預估未來台灣失智人口將愈來愈多,衝擊性不言可喻。社團法人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也提及,失智症不單單是年長者的問題,協會近幾年也協助到 50 歲左右年輕型失智症的個案,足見對失智症的警覺性不應侷限在65歲以上的長輩。湯麗玉秘書長表示,每逢年節期間,協會的諮商需求量便有增加現象,推測是因為晚輩過年返家,比較容易近距離觀察長輩的生活情形,「這段時間也是觀察長輩是否有『改變』的最佳時刻!」失智症與正常老化相比 表現上大有不同孫瑜主任說,「改變」是失智症最常見的徵兆,雖然有些改變會與老化類似,但老化的基本能力不會改變,而失智症則是對過去曾經拿手的事情處理能力變差。有些長輩甚至會從好客性格突然變成足不出戶或疑神疑鬼、重複購買相同的東西、認不出熟悉的親友等,都是失智症的初期症狀。湯麗玉秘書長則提醒,過年返家如果發現長輩有任何的改變、重覆等行為時,應多觀察且記錄下來,若長輩不願就醫,可透過長輩平時信任的醫師協助轉介。「面對長輩出現改變行為時,儘量給予包容並鼓勵,過年期間,可多陪同長輩做些需要花腦筋的活動,如走春、打牌、散步、唱歌等,或請長輩多說一些過去的事情,讓孩子當個小記者,幫忙做個人生故事書等等,都可讓長輩有成就感。」失智症可藉由藥物及非藥物療法改善症狀調查發現,失智症患者的共病情況會比同齡沒有失智症的人來得更嚴重,尤其是三高、腦血管疾病等,甚至會有高比例的氣喘、肺部病變與肝硬化等情形,需要較多的照顧。也有研究指出糖尿病或心血管疾病等,是罹患失智症的危險因子。孫瑜主任認為,目前大部分的失智症雖然沒有辦法痊癒,但藥物的使用可以延緩病情惡化,除了用藥外,還可以透過調整長輩的生活習慣、改變與其溝通的方式、加強其認知訓練、職能治療等方式,來幫助改善生活品質。有10%失智症患者有潛在因素影響,一旦改善或去除這些因素,就可以治癒。因此,若發現身邊長輩有了「改變」,最好及早就醫諮詢神經或神經科醫師,或許在排除疾病因子後即可恢復功能。最後,兩位專家都建議,要延緩失智症的發生,須從生活形態、運動飲食著手,包括「趨吉避凶」都要留心,在「趨吉」上要有三動:多動腦、多運動、多社會互動,還要維持理想體重、採取地中海式飲食等;在避凶上則要遠離三高、避免外傷、抽菸與憂鬱等,才能達到最好的效果。

長輩亂懷疑、易怒 恐是失智徵兆

長輩亂懷疑、易怒 恐是失智徵兆#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即將到來,許多家庭忙碌著過年前的採買與假期規劃。台灣失智症協會提醒,春節期間時多陪伴家中失智症長輩,外出時預防走失,吃年糕注意避免噎食。若發現家中長輩開始忘東忘西、重複問話、判斷力變差甚至變得容易生氣或個性大幅改變,應及早就醫,把握治療黃金期。失智症早期徵兆 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判斷力變差、個性改變、過去擅長的能力退化等,長者可能忘東忘西、重複談同件事、煮的菜走味、懷疑東西被偷或懷疑配偶外遇等言行。年節期間返鄉團聚,若發現長者出現失智症早期徵兆,應記錄徵兆與出現頻率,到醫院神經內科、精神科或記憶門診求助,及早確診延緩疾病惡化,減輕照顧負擔。如有問題,可於上班日撥打0800-474-580失智症關懷專線諮詢。留意長輩情緒、放鬆心情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盡可能安排2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時使用,亦可準備手鍊、布標、GPS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上廁所時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長者,勿讓長者單獨等候。親友拜年時,應主動向長輩自我介紹,避免考驗長輩,讓長輩不開心。平時多留意長輩的反應,若出現躁動及不安的情緒,應適時轉移注意力並安排到安靜及舒適空間休息。雖然長輩失智,但仍能協助簡的家務,年節期間可多請教長輩過年習俗,讓長輩參與其中,共享天倫之樂。

你的腦渴不得!多喝水遠離失智

你的腦渴不得!多喝水遠離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編輯整理)如果可以的話,我希望活得長命百歲而且腦袋又靈光。一心如此期盼的我,每天喝2公升的優質好水。對於腦部的健康來說,沒有比水更重要的物質了。因為人腦約有80%由水構成。即使只缺少一點點水的分量,腦部隨即無法正常運作,人類的腦部組織結構就是這麼無法承受水不足的狀態。最早獲得水分供應的是腦 最後才是皮膚因此,腸道一吸收水分,立即優先輸送到腦部。因為腦部一旦缺水,即便只缺了一點點,它的運作將因此發生障礙。對於人類而言不可或缺的水,會依照維繫生命的重要性,從最重要的部位開始,依序被傳送到身體各個部位。這一點可以由人體當中最早獲得水分供應的部位是腦,最後才是皮膚而得到證明。不希望自己將來得到失智症的人,我想應該不只有我而已吧。很多人從年輕時期就有這個願望,但是後來卻依舊得到了失智症,或者家中有人罹患了失智症,讓照顧的人極為辛苦。在我的周遭,有朋友罹患了失智症,也有朋友的家人得到失智症。也越來越多人找我諮詢:「該怎麼辦才好?」面對他們,我總是先問一句:「平常一天喝多少水呢?」得到的答案通常是最多只喝一瓶500毫升寶特瓶的水而已。其中還有不少人覺得:「水這種東西,花錢買來喝實在太浪費了。」對大腦來說 沒有比水更重要的物質但是這種想法無法讓你遠離失智症。如果想預防失智症,請從今天開始喝優質好水。因為自己罹患失智症而飽受痛苦折磨的人、因為家人的失智症問題行為而煩惱不已的人,更應該喝(讓他喝)好水。如果想讓失智症遠離自己的生活,這是最重要的一件事──對大腦來說,沒有比水更重要的物質。(本文摘自/不想失智,從喝水開始:日本名醫預防老人失智的訣竅/拓客出版)

失智前兆分不清?!友善藥局計畫開跑

失智前兆分不清?!友善藥局計畫開跑#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家中長輩是否經常會不記得現在的月份、甚至年份?老是重複性述說已講過的事情?常常不記得約好的時間呢?小心!這些徵兆可能是失智症引起!依據國際失智症協會推估,2017年全球將新增1千萬名的失智症個案,平均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到了2050年總罹病人數將會突破1億3千萬大關,可見高齡社會化下,失智症的預防與治療皆不容小覷。為此,台灣亞太護齡協會與藥妝領導通路-康是美部分門市合作,本月25日開跑「失智症友善藥局計畫」,提供民眾免費失智症篩檢服務。台灣亞太護齡協會理事長暨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神經科主任楊淵韓醫師表示,依我國衛福部調查統計,65歲以上老人每13位就有1位罹患失智症,80歲以上更高達每5位就有1位,預估台灣失智人口更將逐年大幅攀升,故政府與民間都應及早做好準備;因此本次與康是美合作友善藥局計畫,於其中200多家門市提供免費失智症AD8檢測量表,並可直接諮詢門市藥師的專業建議,此計畫具有指標性意義,透過遍及全台之門市觸及民眾,不僅衛教民眾失智症預防,也提高症狀警覺,以及早發現疾病,同時建立正確治療觀念。正確治療失智症可控制 把握早期就醫為上策    到底何謂失智症?與一般正常老化又有何不同?楊淵韓醫師解釋,失智症其實是一種症狀的組合,不單僅是記憶力出現問題,其他認知功能包括語言、空間感、判斷力、注意力等都會出現退化,還可能發生個性改變、妄想、幻覺等症狀,嚴重時會影響患者人際、家庭關係與工作能力。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現象,楊淵韓醫師舉例,一般正常老化忘記某事,之後可能會想起來;失智症則是對於自己做過的事、說過的話完全忘記,但因初期症狀較難以判別,很多家屬會以為患者只是老了,而錯失早期就醫、早期控制的機會。依目前的醫療,失智症雖然無法痊癒,但透過及早正確治療,仍有機會可穩定病情、減緩惡化速度。楊淵韓醫師說明,目前藥物並沒有辦法阻止或恢復已受損的腦細胞,但可能可使患者的症狀獲得改善或延緩疾病的進行,包括增進患者生活品質,減輕照顧者的負擔,並且延後患者被送到安養中心的時間。台灣亞太護齡協會與康是美攜手合作之「失智症友善藥局計畫」,活動自10月25日至11月21日止,更多詳細失智症資訊歡迎拜訪台灣亞太護齡協會官網:http://www.tapapa.org.tw/;康是美活動門市詳情請查詢:https://goo.gl/oY8hAx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

講座/預防失智症飲食#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社會高齡化,可以預期未來失智症的人口數也會依比例上升,失智症防治成為一重要課題。而目前失智症在治療上,大多只能延緩病程的惡化,難以逆轉或者根治,也沒有很好的方式來預估一個人會不會得到失智症。因此,如何降低失智症發生的機率,是和每個人都切身相關的問題。飲食的部份如何來預防失智風險呢?又發生失智後飲食部分應注意什麼呢?此場團衛將由營養師歐筱妍介紹預防失智飲食及失智後飲食注意事項。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預防失智症飲食時間:106年10月25日(三)8:30 ~ 9:00地點:耕莘醫院A棟1樓內科候診區(新北市新店區中正路362號)洽詢:營養組(02)22193391 分機65018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