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記憶力衰退誤失智 檢查驚見巨大腦瘤

記憶力衰退誤失智 檢查驚見巨大腦瘤#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上了年紀後,記憶力衰退已成自然老化現象,但若又伴隨腳無力、頭暈等症狀,得小心可能是「腦膜瘤」!從事賣鞋生意的61歲許炳財,去年開始出現記憶力衰退,經常忘了東西放在哪裡,雙腳逐漸無力、常跌倒,甚至開車掉進水溝,家人原以為他是老年失智,在馬來西亞看了老人科,醫生表示檢查後沒有問題,接著再轉到神經內科,沒想到核磁共振檢查後,驚見腦裡有一顆3公分腦瘤,因腦瘤位於腦幹附近,手術風險極大,在跑了多家醫院,醫生皆表示手術成功機率不高。嘉義大林慈濟醫院陳金城副院長表示,檢查影像中的腦膜瘤已長到6公分大,腫瘤長的位置非常深,在大腦的中心,必須趕緊安排手術,後續安排住院接受治療。但開刀難度及風險都很高,且腫瘤大到壓迫腦幹造成變形、水腦症,使得手術的風險再度提高,後來經過十個小時手術,終於順利摘除腫瘤。陳金城醫師說,腦膜瘤是從腦膜長出來,起源於蜘蛛膜顆粒細胞的原發性腫瘤。大部分腦膜瘤長得很慢,可能存在5到10年,所以被發現時通常已長得很大,其中97%的腦膜瘤是良性的,另3%可能表現惡性特徵。腦瘤會根據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症狀,像這位病人就是因腫瘤大導致腦壓升高,引起視力模糊、頭痛,又加上水腦症,使得步態不穩,記憶力減退,類似失智現象,若發現病人有以上症狀,最好找專科醫師做詳細檢查。

高血壓且頸動脈流速較低 恐失智?

高血壓且頸動脈流速較低 恐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台灣於107年正式邁入高齡社會,其中認知功能衰退常是高齡社會中產生健康照護需求的主因之一。國衛院針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民眾進行研究分析,發現具有較高的血壓值及較慢的內頸動脈流速(internal carotid artery)與認知功能衰退之間有密切關係。研究成果已刊登於2019年心血管醫學領域重要期刊《American Journal of Hypertension》。呼籲民眾應積極防治三高等慢性病,以免導致認知功能損害。國家衛生研究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莊紹源副研究員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宜蘭老年世代研究神經內科王培寧醫師及心臟內科鄭浩民醫師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頸動脈流速為民眾接受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的測量數值,包含總頸動脈(common carotid artery)、內頸動脈、外頸動脈等。先前研究結果指出,出現較慢的總頸動脈流速時,發生缺血性中風之可能風險較高。延續過去的研究成果,莊紹源副研究員與臺北榮民總醫院宜蘭老年世代研究團隊共同合作,針對1,684位50歲以上且認知功能正常的社區民眾進行收案,除分析血壓與認知功能之相關性之外,同時分析內頸動脈流速當中的尖峰收縮流速(PSV, peak-systolic velocity)與末期舒張流速(EDV, end-diastolic velocity)這兩項重要指標數值,並採用簡易認知功能量表(MMSE, 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評估受試者的認知功能。研究結果:血壓愈高 認知功能愈差研究結果指出,收縮壓與認知功能表現呈現負相關,即血壓愈高者,認知功能表現愈差;另一方面,相較於內頸動脈PSV與EDV數值較高者(PSV> 68 cm/sec與EDV >32 cm/sec),PSV與EDV數值較低的受試者(PSV< 60 cm/sec與EDV< 27 cm/sec),其認知功能的表現較差。綜合以上的結果顯示,若出現較高的血壓值及較低的內頸動脈流速,則發生認知功能衰退的可能風險將會提高。頸動脈流速過慢可能代表顱內的阻力較大,當中所代表的臨床意義,仍需針對頸動脈流速與大腦結構與損傷之間的關係進行進一步研究,才能瞭解其中的作用機制。莊紹源博士提醒,頸動脈超音波檢查結果或能提供民眾預防缺血性中風與認知功能衰退的發生,及早進行腦血管疾病的風險評估,防患於未然。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

記性變差誤失智?其實只是假性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失智症的成因,除了6成是阿茲海默症外,還有血管型失智症,例如:中風、頭部外傷顱內出血,腦部缺氧等,與及其他可治療性失智症,如腦瘤、正常腦壓水腦症、維他命B12過低、甲狀腺功能異常、腦部感染、腦膜炎、嚴重憂鬱症,甚至是第三期神經性梅毒,都會造成失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一般精神科鄭勝允主治醫師指出,自覺專注力或是記憶力退化的患者,只有少數人真的落入了失智症的範疇,而其他大多數患者其實是「假性失智症」(Pseudo-dementia)。假性失智症是什麼?假性失智症跟失智症都會有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例如記性變差、無法專心、反應遲鈍、無法完成過去可以勝任的事情。但失智症的致病機轉是大腦細胞的萎縮或壞死,乃是不可逆的變化,而假性失智症在改善了背後的成因之後,認知功能減退的情況是可以被逆轉、康復的。可能是假性失智的七大特徵一、情緒憂鬱低落二、訊息太多,大腦難負荷三、合併特殊病史四、使用特定藥,副作用五、壓力大,多工分心六、睡眠品質不佳七、更年期哪些原因可能導致假性失智症?鄭勝允醫師表示,絕大部分的假性失智症都是憂鬱或焦慮情緒所引發的。我們煩心、緊張或遇到壓力時,大腦會需要分出一些腦力去試著克服這些情緒,自然而然無法處理需要腦筋全速運轉的事情,患者常常將這類的情況形容為「腦霧」,意即思考沒有以前那樣清晰,彷彿在十里霧中迷失了方向。因此患者往往抱怨的主題是無法像以前一樣漂亮地完成工作,但對於一些簡單的事情,例如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這些患者是絕對不會有問題的。假性失智症要怎麼治療?鄭勝允醫師認為,首先要對自己有信心,要告訴自己這個病一定會好,專注力與記憶力一定能獲得改善。再來可以尋求精神科(身心科)的協助,了解自己目前的情緒狀態,透過藥物以及非藥物(心理治療、非侵入性腦刺激術)的幫助解放自己的腦力,改善專注力與記憶力,還給自己一個清晰明亮的大腦。

老化仍可製新腦細胞 持續用腦防失智

老化仍可製新腦細胞 持續用腦防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想要讓「人生一百歲時代」成為幸福的長壽時光,最重要的就是保持大腦良好的表現。即使年歲增加,頭腦依然保持明確、清晰的知識生產力,如果你能培養這種一生都好用的頭腦,無論是人生的豐富精彩度,還是能健康工作、賺錢的年紀都能有所改變。根據2012年厚生勞動省的調查,日本六十五歲以上的高齡者,人數達到前所未有的紀錄,來到3079萬人,其中被診斷為失智症的人約有462萬人(占15%),但這個數字不過是冰山一角。換句話說,六十五歲以上的年長者中,每7人就有2人是失智症發病者或其「預備軍」。輕度知能障礙,將成為人們是否能保持頭腦一生好用的命運分歧點。那麼,放任不管就會演變成失智症嗎?還是若能早日因應,就能遠離癡呆?輕度知能障礙是患者的思考力或判斷力尚未衰退的狀態,不一定會演變成失智症。但若能在這個時間點接受診治、自動自發的鍛鍊頭腦,確實可以提高避免罹患失智症的機率。過去的腦科學領域認為,人的腦細胞數量在出生時達到顛峰,之後會隨著年齡增加而逐漸減少,而且無法回復。「人終其一生,腦細胞只會持續減少」,相信很多人都曾聽過這樣的說法。但這個在25年前被視為理所當然的常識,現在已確定是錯誤觀念了。根據最新的腦科學研究,我們已得知,適切的刺激腦部以及改善生活習慣,不管是幾歲的人,都可以提升頭腦的表現。用更專業一點的說法就是,1970、1980年代的腦科學研究曾一口咬定「腦細胞無法再生」。當時的研究認為,一個人呱呱落地後,只要過了發展中最重要的時期(7歲前後),腦細胞就不會再增加,只會不斷減少,而且失去的腦細胞無法復原。這是當時的常識。現在的腦科學研究,雖然是用白老鼠做實驗,但已證明即使腦部老化,還是可以製造新的腦細胞。而且,透過磁振造影(MRI)影像診斷技術的進步,也已確認人腦也有「腦容量增加」的現象。基於這些結果,有些研究案例更深入的觀察人腦的變化。哈佛大學神經科學家阿瓦洛‧帕斯科─里昂(Alvaro Pascual-Leone),在腦部變化相關的研究領域中,被視為世界首屈一指的科學家。里昂曾參與一項實驗,規定少數受驗者從星期一到星期五晚上,過著五天矇眼的生活,實驗地點就在美國波士頓的貝斯以色列女執事醫療中心(Beth Israel Deaconess Medical Center)。這段期間,受驗者必須盡可能像平常一樣過生活。5天後,腦部管視覺的區域,竟然開始會對由觸覺引發的刺激有所反應。這表示當人們的視覺資訊被切斷,不再使用的視覺區域的一部分,會被挪用作為處理用手碰觸時的觸覺的迴路。僅僅過著遮蔽視覺、把重心放在其他感官感受的生活五天,就能讓腦產生如此變化。的確,隨著年齡增長,腦部的功能表現也會跟著下降,但那只會發生在平常不注意好好利用頭腦並養成習慣的人身上。看年長者的腦部影像就知道,隨著年齡增長,人類的腦也會逐漸萎縮。但如果是持續用腦的人,即使年齡增加,就算腦部萎縮,腦部的功能也不見衰退。「成人之後,腦部就不會成長。」「隨著老化,腦部的功能只會逐漸下降。」這些觀念已經被最新的腦科學否定了。只要謹記善用頭腦並養成習慣,不管到幾歲,都能提升腦部的表現。我身為神經內科、失智症專科醫生,希望可以把經由臨床現場所得的智慧,配合長年的腦科學研究所累積的證據,透過本書告訴大家如何保持「一生好用的頭腦」。最重要的是,四、五十多歲的人,要提早開始建構好的環境,包括使用頭腦的方式、生活習慣、工作方式等。如何度過這兩個世代的五年、十年的時間,將會為六十歲之後的人生帶來劇烈影響。(本文摘自/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大是文化)

失智嬤誤吞打開的別針 導致胃出血

失智嬤誤吞打開的別針 導致胃出血#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一位80歲賴姓阿嬤,因罹患失智症已6年,前陣子因胃出血送醫,安排胃鏡檢查,發現一個細長金屬物卡在胃壁上造成胃出血,鏡頭拉近一看竟是一個打開的安全別針,尖端位置硬生插在胃壁裡。後來經特殊器械將打開的安全別針關起來,才順利取出。自從賴姓阿嬤失智後,習慣將異物往嘴巴裡放,家人為避免意外發生,把能放到嘴巴裡的小飾品通通收起來,不料阿嬤還是將一個安全別針吞下肚,直到別針刺到胃壁出血照胃鏡,家人才知阿嬤又將異物放到嘴裡。經由電腦斷層判斷,安全別針尖端尚未刺穿胃壁,透過內視鏡方式將別針尖端從胃壁拔出,但要將打開的安全別針拿出來,過程勢必會造成咽喉、及食道受傷。還好有特殊器械將安全別針關上,並放置特殊管子保護咽喉、及食道,成功取出安全別針。失智患者易吞小物 照護者需更加留心陳育佐醫師表示,失智患者容易誤吞身上容易拿得到的鈕釦、飾品等,尤其是像安全別針這種尖銳物,如果沒有及時取出,嚴重者恐造成胃壁破裂、腹膜炎,甚至導致敗血症死亡的可能性。失智症會逐漸喪失生活自理能力,需仰賴第3人的照護的時數也會越來越長,後期嚴重時,除了運動、語言受損之外,可能連食慾、吞嚥的部分都會受影響,甚至造成臥床、反覆感染以及種種醫療決策。失智症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建議多與人互動,讓失智症患者自己買菜或做簡單家事,降低生活功能退化的速度,且定期回診追蹤,以延緩病程。

30%的人將來會失智 我該怎麼辦?

30%的人將來會失智 我該怎麼辦?#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目前失智症患者已逾28萬人,65歲以上的盛行率是8.04%,也就是每100位老人就有8位確診為失智。國際失智症協會更推估,全球失智症患者數正以平均每3秒一人的速度增加。這代表,有30%的人將來會失智(包括輕度知能障礙)。你該怎麼辦?讓頭腦不堪使用的危險健康習慣檢查表請檢視下列項目,找出哪幾項符合你的狀況,符合的則打勾。▼ 腦□運動不足(未達到每週3 次、每次運動30 分鐘)。□ 超過一年沒去看牙醫。□每天喝超過350 毫升的啤酒(或日本酒一合)。□不了解自己的存款以及已加入的保險。▼ 身體□有生活習慣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等)。□ 吃飯從不考慮營養是否均衡。□太瘦或太胖(BMI 值18.5 以下或30 以上)。□ 抽菸。▼ 外部環境□ 沒有配偶(伴侶)。□ 工作有退休年齡。□沒有比自己年長12 歲和年輕12 歲左右的朋友。□ 動不動就勃然大怒。※ 勾選超過4 個項目以上者,請多加留意。這些生活習慣,提升你腦部工作記憶的效率我們把焦點放在讓頭腦一輩子管用,不可或缺的工作記憶上。想要有效率的使用工作記憶,訣竅就在於「釋放工作記憶容量」以及「養成不增加工作記憶負擔的習慣」。我們一起來複習,可以幫助我們學會這些訣竅的方法與訓練吧。●意識到前額葉皮質的功能與工作記憶運作的生活習慣是什麼?‧「立刻做、做備忘、寫下來」可以釋放工作記憶的容量……要使工作記憶有效率的運作,絕對不是透過增加負擔來訓練,而是要不斷的釋放。因為有多餘的空間,才可能放入新的作業、新的記憶。因此我們最好養成習慣──「立刻做、做備忘、寫下來」。‧即使是第一次做的動作,只要習慣之後,就會變成內隱記憶,能在不造成工作記憶的負荷下完成……習慣和視覺化,可以讓我們在不增加工作記憶負擔的情況下作業。●釋放工作記憶的訓練‧「一張A4紙的輸出讀書法」……專業書籍、小說、商業書、漫畫──不管讀什麼類型的書,只要讀完一本,就在A4大小的白紙上,用條列的方式整理感想。‧「失憶筆記本」……把絞盡腦汁也想不起來的「單字、事情、名字」記錄下來。目的不只是把語意記憶轉變成情節記憶,更可以藉由回顧,補強自己記憶的弱點。‧「回想療法」……一天結束時,記得寫五行日記,回顧一整天發生的事。透過輸出資訊可以提高記憶力,一邊回想、一邊書寫,可以刺激杏仁核。藉由持續書寫,可以了解自己的思考模式和行動模式。‧「雙重任務訓練」……有氧運動搭配動腦訓練,可以提升認知功能與記憶力。(本文摘自/30%的人將來會失智,我該怎麼辦?/大是文化)

人從電燈跳出來?談失智者的視幻覺

人從電燈跳出來?談失智者的視幻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7歲的退休大學男教授罹路易體症,會看到停著的腳踏車輪子自動轉動起來,或是看著床套上的花色,花色居然就轉印到天花板。另一名69歲的女性看到3個男人從電燈蹦出來或從花園跳出來,有時水流出來,貓從牆壁跳出來;病人知道這些都不是真的。高達8成路易體失智症病人 曾有視幻覺經驗成大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白明奇表示,依據定義,視幻覺是白天清醒時,看到不該看到或不存在的人、動物或東西。許多人認為荒誕不經,嗤之以鼻。但視幻覺可以是視覺系統年老退化過程中自然出現的現象,也可能是神經興奮劑引起的作用,或僅僅是錯覺。在失智症逐漸盛行的時代,失智病人、甚至未達失智的輕度認知障礙的人,都可能在自然情況下出現視幻覺。雖然所有失智者都有可能出現視幻覺,一般還是以路易體症與巴金森症的病人最常出現,高達8成以上的路易體失智症病人有此經驗。知名電影演員威廉羅賓森因為路易體症的困擾,最終走上絕路。視幻覺如未造成日常生活影響 建議和平共處白明奇主任表示,醫學界原本一直以為巴金森病人或許因為使用左朵巴胺治療過量,進而造成視幻覺,後來發現應與大腦本身的病變與神經網路連結改變,關連比較大。對於失智者的視幻覺,要用藥還是和平共處?白明奇主任表示,有些失智者的視幻覺雖對藥物有短暫性的效果,但如長期使用,仍須留意動作遲緩、增加心血管意外等副作用。且大部分的病人逐漸可以理解視幻覺的不真實性,有很多人則是根本不願意說出來。如未對日常生活造成影響,建議還是和平共處。白明奇醫也提及,虛擬實境可以讓一般人體驗病人的種種生活不便,其中包括專門介紹失智症病人的情境,最讓他印象深刻的是路易體失智症的視幻覺。日本大阪大學山川副教授與他分享虛擬實境應用於臨床醫學的實際例子,根據1位路易體失智症的中年女性描述視幻覺而拍攝的微電影,透過此過程可幫助照顧者了解病人的感受、進而同理。

開心過年無意外 陪伴失智者有撇步

開心過年無意外 陪伴失智者有撇步#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農曆春節,失智者家屬如何陪伴過年?年節時本應開心與家人團聚,但因原有生活模式改變,環境刺激增加,失智者因而容易發脾氣或出現混亂行為,或飲食、外出時容易出現意外,令家人手忙腳亂。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年前多份準備、平安快樂過好年,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做好防走失準備。多讚美鼓勵失智者,過個平安好年。包容失智者脫序行為 千萬不要糾正或爭辯過年時,失智者回到老家或見到熟悉的親人可能會很開心,但也可能出現不認得親人、重複拜年、重複準備年菜、走失等狀況。或是許多失智者平時規律參加社區活動,過年時失智者也吵著要上課,造成家屬極大困擾。親人來拜年很開心,但親人要離開時,失智者也跟著要「回家」,而與家人產生爭執。台灣失智症協會秘書長湯麗玉表示,失智者因認知功能障礙以致對環境改變的調適比一般人弱,因此過年期間產生令家屬困擾的行為反應是可以預期的。家屬及親人要常相互提醒,體諒失智者生病,包容失智者的脫序行為,千萬不要糾正或爭辯,放下期待、順著失智者、多多鼓勵讚美他,活動或美食轉移注意力,才能化險為夷。避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考」失智者過年期間可預先安排由家人輪流陪失智者活動,如散步、打麻將、唱卡拉OK、下棋、寫春聯、包紅包、一起準備年菜等。另外,孫輩是引導失智長輩的得力助手,家人可多安排祖孫同樂活動,例如請失智者指導做年糕或打毛線、幫長者錄影等。年節是引導失智者分享生命經驗的好機會,家屬可在失智者還有表達能力時,與親人一起引導失智者講古早故事溯源。親人來拜年很開心,但家屬最好事先溝通,幫助親人了解失智者狀態。拜年時,親友應主動向失智者自我介紹,避免用猜猜我是誰的方式「考」失智者。當失智者不安情緒時,請減少人及環境刺激,安排安靜及舒適空間,讓熟悉的照顧者來安撫其情緒,讓失智者做喜歡的活動轉移注意力。失智者在家卻想回家時,可帶失智者一起出門,如到大賣場買東西等。年節帶失智長輩外出 先做足準備湯麗玉秘書長表示,年節期間帶失智長輩外出,應安排2位以上家人陪同長者,相互支援降低走失風險。出門前先拍下當日失智者照片,並在長者衣服及背包放置聯絡資料,以利走失協尋。亦可準備愛的手鍊、愛心布標、衛星定位器等預防走失工具。出門在外若需要上廁所,務必有一家人陪伴失智者,切勿讓失智者單獨一人等候。進食年糕時,也留意避免失智者噎食意外。台灣失智症協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年節時可觀察親人是否有失智症早期徵兆。例如,原本能料理豐盛的年夜飯,現在卻變得困難重重;過去寫一手好書法,現在卻不知如何下筆;懷疑東西被偷或配偶外遇等以前未曾出現之言行。若發現家人出現失智症的早期徵兆,可摘要記錄並至神經科、精神科得記憶門診或失智症門診就醫,或尋求各地失智症共照中心協助,也可於上班日早上9點至晚上9點撥打失智症關懷專線0800-474-580進一步諮詢。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