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結合重陽金發放 9成長者普篩失智症

結合重陽金發放 9成長者普篩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阿嬤,妳知道今天是幾月幾號嗎?」這是失智篩檢中的測試問題之一。80歲的邱阿嬤因為常會叫錯孫兒名字,在初步篩檢後,接受團隊檢測,檢查結果只是記憶力略差,生活自理能力仍很好,邱阿嬤十分感謝大家的照顧。民眾抗拒篩檢 衛生單位提高參與動機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2020年在嘉義縣民雄鄉大崎村推動一系列失智友善社區計畫,日前和嘉義縣衛生局及民雄鄉衛生所合辦「重陽敬老顧健康」失智篩檢活動,結合重陽禮金發放,針對全村65歲以上長者做失智評估篩檢,希望透過認知功能、記憶檢查、做整合性評估,找出可能罹患失智的長者。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曹汶龍指出,大崎村65歲以上的長輩有460人左右,利用發放重陽禮金的機會,結合失智友善社區計畫,由嘉義縣衛生局提供有助預防中風的「心房顫動篩檢」,民雄鄉衛生所則負責為長輩們做「銀髮族功能評估」,若是初步篩檢發現有記憶問題的長輩,就交由大林慈濟醫院失智症中心醫療團隊為長輩們做「記憶檢查」。嘉義縣衛生局健促科長林裕珍指出,因民眾對於失智篩檢有所抗拒,此次結合重陽禮金發放,有近9成的長輩出席,同時進行健檢及失智篩檢,提高民眾參與的動機。建立友善失智社區氛圍 健康照護需努力方向走入社區多年的曹汶龍表示,希望能藉此找出早期失智症的民眾,讓他們能及早接受治療,延緩病情惡化。健康照護時代已然來臨,失智症的照護不能光靠醫療院所裡的醫護人員,如何將失智照護落實到社區中,建立友善失智的社區氛圍,將是台灣失智照護需要努力的方向。

銀髮族常嗆到 當心吸入性肺炎會送命

銀髮族常嗆到 當心吸入性肺炎會送命#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一名70歲阿嬤患有帕金森氏症,近半年來在吃東西的時候常常嗆到,由家人陪同就醫,經內視鏡檢查,發現喉咽肌力不足,造成吞嚥障礙;原本已排定由語言治療師進行治療,但仍來不及,在某日晚餐後,阿嬤因嗆傷造成吸入性肺炎緊急送至急診搶救。改變食物軟硬濃稠 減少嗆咳機會 萬芳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洪士涵表示,常見的吞嚥障礙,往往開始於「容易嗆到」這樣不起眼的小事,也因此許多年長者不以為意,錯失及早復健與練習的時機。這位阿嬤出現症狀的時間已有一陣子了,若能提早就醫治療,即可避免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洪士涵主任解釋,吞嚥障礙大致分成兩大類,一是吞下去的過程中,保護不足嗆到;另外則是所謂吞不乾淨,食物殘餘在咽喉造成的問題。這些障礙產生之後,輕者嗆到造成生活不便,進食速度變很慢;嚴重者,甚至會出現營養不良或是吸入性肺炎等危及生命的狀況。而吞嚥障礙的治療,以語言治療師「訓練咽喉肌力」及「改變食物性質」為主,由於吞嚥困難時吃東西容易嗆到,而造成飲食量不足,衍生營養不良問題,因此治療師會訓練患者的喉肌力,增加吞嚥的力量;越早訓練,吃的東西越多,營養也越足夠,也越有力氣順利吞下食物。另外也會改變食物軟硬度及濃稠度,讓患者方便飲食,減少嗆咳或吸入的機會。中風、失智也會造成吞嚥功能退化根據國建署統計,台灣65歲以上長者約有12.8%有吞嚥困難,除了單純因年齡增加而引起的退化外,也有許多臨床狀況會導致吞嚥困難,例如中風後、帕金森氏症、失智症等,實在不可不慎!洪士涵也呼籲,年長者在進食時若出現嗆咳、喉嚨卡卡等症狀,都應盡早就醫治療,將有效幫助長輩們快樂進食,吃原本年輕時吃的東西。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

50歲起大腦每年萎縮 健康吃可凍齡#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你覺得「老化」離你還很遠嗎?董氏基金會引用統計數字指出,國內平均壽命雖達80.7歲,但健康餘命只有72.3歲,晚年平均有8.4年深受臥床及身心疾病之苦,因此不只要長壽,更要延長健康餘命及提高生活品質,而人一過50歲後,不只體力逐漸流失,大腦也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得靠「吃、動、睡」幫助大腦凍齡。嚴重退化恐惡化為失智症台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神經內科主任劉建良表示,大腦會隨著年紀逐漸萎縮、變小,根據研究,50歲過後,大約以每年0.2到0.3%的速率萎縮;60到91歲會加速至0.5%,腦容量較小會導致認知功能下降,包括知覺動作、注意力、學習與記憶、反應等。腦部持續萎縮、嚴重退化的話,有可能增加未來罹患認知功能障礙及憂鬱症的風險,甚至會惡化成失智症。而過去亦有許多研究顯示,腦容量較大其認知能力也較佳,腦部也較健康。大腦早衰,可以怪罪於飲食、生活型態、睡眠品質不佳。多項研究已經指出,飲食型態較佳、有運動的銀髮族,其腦容量較大、認知能力較佳;而體型肥胖(BMI≧30)、腹部脂肪較多者,其腦容量較小、罹患失智症機率較高;睡眠品質不佳(少於5小時或>10小時)也較易有較差的認知功能及憂鬱的風險。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中心營養師許惠玉表示,飲食品質不佳會促進氧化壓力並導致發炎,降低腦源性神經營養因子,影響腦神經元的正常功能,進而使大腦不健康,認知功能也較差。不佳的飲食包括含糖飲料、油炸、加工紅肉、精製穀物、甜食等高糖、高脂肪、高升糖指數的食物。多動預防肌少症 睡好認知功能也較佳許惠玉強調,越來越多研究顯示,良好飲食可以延緩大腦老化,而大腦健康是由整體飲食內容而影響,並非單一種食物或單一營養素,因此,營養素來源應要來自於食物而非膠囊、錠狀等補充劑,建議每日在六大類食物中,至少攝取15種食物(不含零食、糖果、飲料)。劉建良表示,日常生活增加運動量,除了可以預防肥胖、衰弱症和肌少症,對於腦部健康也有益處。根據2019年發表於《美國醫學期刊JAMA》的研究,每天輕度的身體活動(如走路、做家事)就能延緩大腦退化;而每天運動1小時,持之以恆就能提高認知功能,特別是注意力、處理速度和執行力;多篇研究亦建議,最佳的睡眠時間為每晚7到8小時,且睡得好的人較健康、體位較正常,認知功能也較佳。

工作常出包 可能是非典憂鬱症作祟

工作常出包 可能是非典憂鬱症作祟#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62歲的黃先生原本在貿易公司工作,受疫情波及影響被裁員,與太太共商下到工廠上班。但上工超過一星期,他連最簡單的紅線插紅洞,藍線插藍洞這樣機械性的動作都會弄錯,他覺得很不好意思,決定就醫檢查看是什麼毛病,經醫師診斷是「非典憂鬱症」作祟,經治療已有改善。中高齡易誤認為失智 延誤就醫台南市立安南醫院憂鬱症中心陳威任醫師表示,黃先生接近老年歲數,一般都會認為可能是失智症狀。不過認知檢查評估上,無論是「簡易智能量表」或「蒙特利爾認知評估量表」,都達不到有意義之認知缺損,評估過程中黃先生需在同事一再鼓勵才可完成所有測驗,當中也曾抱怨身體沉重,因此判斷黃先生是所謂「非典型鬱症」。陳威任醫師指出,憂鬱症症狀相當多元,憂鬱的心情常被「憂鬱情緒」或「受特定事件影響」混淆。「非典型鬱症」表現也時常會有正向情緒反應,遇到開心事情會心情雀躍,但往往會因此掉以輕心。而年紀增長也會影響到情緒變化,故認知協調的變因就更多,除需要思考「失智」或「輕型認知障礙症」外,「情緒障礙」、「營養失調」及「多重藥物使用的交互作用」都是需要列入考慮之因子。看精神科怕被貼標籤 就診率偏低黃先生的案例臨床上相當常見,但常有家屬歸因是自然老化現象或被特定事物紛擾所影響,進而忽視這些狀況。其次是患者擔心看精神科代表自己有精神問題,也擔心看病需要吃許多藥物,這些都是讓憂鬱症患者就診率偏低主因。根據台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統計結果顯示,只有5分之1鬱症患者有就醫,5分之4沒有求助任何治療。陳威任醫師指出,人體本就容易因各種原因出一些狀況,故需要保養跟治療,腦部也不例外。黃先生僅以藥物處理後就有顯著改善效果,工作上效率更高也不再出錯,也因其逐漸改善,整體藥物劑量也開始減量,黃先生開始自信微笑。治療鬱症途徑相當多元,藥物治療外還有心理治療、營養治療等,建議與醫師討論治療計畫,避免延宕治療最佳時機。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

助聽器180天試用 伴重拾聆聽樂趣#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採訪報導)「當初就是聽不好,才不想戴助聽器啊!」75歲的呂伯伯表示,十年前聽力受損,買了助聽器,使用後沒改善且適應困難,最後索性不戴,近年聽力逐漸惡化,影響到出遊、聽講座等原本喜愛的社交活動,讓他沮喪不已,不想因聽力退化放棄生活樂趣,決定鼓起勇氣重新佩戴助聽器。缺少聽力刺激 失智風險恐增5倍世界衛生組織公布65歲以上人口有近三分之一聽損,以此估算台灣聽損者約100萬人,但未佩戴助聽器者比例高達80%。聽力不僅與平衡、跌倒、心血管高度相關,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研究也顯示,減少聽力刺激,恐增加5倍罹患失智症的風險,民眾不能再忽視聽力問題。明基集團旗下虹韻助聽器啟動「180天滿意宣言」,為陪伴聽損者走過適應期,把試聽期拉長至180天,並客製化規劃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利用助聽器聽技巧的訓練,讓大腦重新連結聲音、適應助聽器,讓他們漸漸回到社交圈,改善溝通、不再害怕與人互動。全台39間門市、3間聽力所加入計畫,一路伴你聆聽。虹韻在台已有20年服務經驗,實際訪談使用者後歸納發現,價格、擔心他人眼光及無法適應是未佩戴助聽器的主因,其中無法適應佔大多數。虹韻總經理王安表示:「在服務過程中,觀察到太多人助聽器戴不住、聽不好,沒有經歷過完整的佩戴流程,在與人溝通的過程中,常常會受到許多挫折及壓力。」由於了解聽損者的需求與難處,虹韻正式發表助聽器「180天滿意宣言」。「180天滿意宣言」可享受坊間助聽器公司沒有的聽力服務,完整佩戴流程讓聽力照護服務更加完整,經統計,虹韻上半年已有近1600名購買助聽器的顧客進行助聽器聽技巧訓練,讓聽損者藉由透過聽力檢測、選擇合適的助聽器、音質調整和客製化專屬的助聽器聽技巧訓練教材,在180天內適應助聽器,若認為效果不佳或是對產品有疑慮,在第一個月或第六個月,可以申請全額退費。助聽器+客製化訓練 大腦與聲音再連結為什麼助聽器的試用期這麼長?原因在於重建聽覺神經與大腦的連結!根據美國國家衛生中心統計,有聽力問題的患者平均會延宕7年至10年才尋求治療,這過程中逐漸遺忘許多聲音,當戴上助聽器重新聽到聲音時,往往造成初次佩戴的不適應及不舒適等問題;王安指出,像是大自然裡的蟬鳴鳥叫,對一般人來說耳熟能詳,但曾有多名長者戴上助聽器後,對這些聲音感到陌生又奇特。台北護理健康大學語言治療與聽力學系副教授兼系主任童寶娟表示:「長期聽力受損後,沒有接收語音刺激會造成神經退化及辨識力下降,除了聽覺輔具適時介入之外,需搭配聽能復健及技巧練習,幫助聲音與大腦重新建立連結。」許多文獻指出,大腦的神經可塑性至少要三個月適應期,國外許多學者認同戴助聽器後,應搭配相關的聽能復健,可讓助聽器發揮較高的效益。北護曾與彰化基督教醫院合作3、4年,針對佩戴助聽器個案進行聽能復健課程,許多個案因聽力受損,導致無法完整的聽懂一段簡短句子,經過多次聽能復健的課程練習後,才終於能夠清楚理解一整句話,重新踏出與人溝通的第一步。戴得住聽得好 協助聽損者找回自信王安表示,呂伯伯過去戴助聽器習慣不佳,有時戴、有時不戴,聲音與大腦重新的連結斷斷續續,所以認為效果不佳。配合助聽器聽技巧訓練後,呂伯伯進步很多,現在即使對於沒有學過的聲音,也可以明確表達語調,走路時或在課堂中主動回應說話內容。虹韻180天滿意宣言,希望在陪伴聽損者的路上,戴得住、聽得好,協助每個使用者找回自信,重拾世界美妙聲音。

教授多次中風後失智 針灸助找回知覺

教授多次中風後失智 針灸助找回知覺#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中風後因腦部損傷,造成失智、失語症或肢體障礙等,透過針灸治療皆能恢復往日神采!一名年約40歲的男性病患,職業是律師,因為右側出血性腦中風,經手術裝設顱內導管後進行復健,剛開始僅能發聲卻無法說話,伴隨肢體障礙,且無法行走須坐輪椅,透由介紹前往中西醫整合醫師楊龍駿診治,以針灸治療約7~8次,漸漸可以開口,持續兩個療程後,說話更加清楚流暢,也能拿著拐杖走路,生活及工作重回正軌。腦中風後遺症影響日常 擴及呼吸中樞死亡率增另一名家住中部的大學教授,則是多次腦部梗塞型中風,導致中度失智症,起初生活完全無法自理,對外界也無任何反應,家人特地帶著他每週北上三次,經由楊龍駿醫師以針灸治療約10次,慢慢找回正常知覺,針灸20次後,恢復程度幾近百分之百,還能開車到處遊玩,讓家屬欣喜若狂。上述兩件案例,皆因腦中風後遺症,影響日常生活。楊龍駿醫師表示,大腦可劃分成許多區域,每個區域掌管身體各部位的運作,若中風發生在語言區,即可能造成失語症,在記憶區就會形成失智症,較常見是發生於運動區導致肢體障礙。一旦影響腦幹,甚至會出現吞嚥困難,嚴重時,若擴及呼吸中樞,死亡率將跟著升高。頭皮針、耳針療法 刺激活化腦部挽救壞死細胞楊龍駿醫師說明,出血型腦中風大多與高血壓有關,血管長期處於高壓狀態,導致腦血管壁破裂,以西醫方式治療,必須進行開顱手術止血;而梗塞性腦中風則是因腦血管腔壁變狹窄出現栓塞,造成腦部缺氧性壞死,或者來自身體其他部位的血塊堵塞腦部血管,須在中風後3小時內,以抗凝血劑治療。至於腦中風所衍生的治療問題,關鍵在於掌握3~6個月的黃金治療期。楊龍駿醫師指出,傳統中醫主要以中藥及針灸搭配,以調養身體的機能。對於腦中風造成肢體或器官的障礙,頭皮針、耳針能夠達到快速且明顯的療效,透過針灸刺激的作用原理,有助加速腦部受損的細胞活化,同時可強化受損部位的周邊細胞以取代壞死細胞的功能,加速肢體與器官的修復。預防中風再復發 內服中藥調養搭配針灸療法楊龍駿醫師進一步指出,頭皮針及耳針治療的次數,需視每位患者細胞受損的嚴重程度而定。舉例來說,若中風部位發生在語言區,此區域的腦細胞功能性產生問題時,以頭皮針直接刺激語言區的腦細胞,平均治療約7~8次,就能看見良好成果。至於有些患者腦細胞損傷面積大,治療時間自然拉長,剛開始嚴重時,建議一星期密集治療三次,加速腦部刺激活化。把握中風後黃金治療期,施以頭皮針與耳針的治療,同時搭配復健,可以使患者的身體機能獲得最佳的復原,早日回復獨立自主的生活品質。楊龍駿醫師提醒,高血壓、糖尿病、洗腎等患者均是腦中風的高危險族群,須特別留意,避免菸酒,維持生活作息正常,且適當運動,注意飲食均衡,少油、少鹽、少油脂,才能有效將中風杜絕於門外。

失智嬤玩飛行傘 辦畫展分享生命故事

失智嬤玩飛行傘 辦畫展分享生命故事#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90歲的謝蕭味老太太罹患輕度失智症,住在衛福部彰化醫院護理之家,每天看著過去旅遊的照片畫出歡樂景象當消遣。孫子謝璨羽也遺傳她的繪畫天分,院方安排祖孫聯展,牆面色彩繽紛畫作讓醫院走廊變得亮麗。謝蕭味5年前接受大腸癌手術後住進護理之家,行動能力尚可,午後小睡醒來,就是她的畫畫時間,拌起顏料、拿起畫筆隨心所至揮灑,或看著照片作畫,畫風景也畫人物。談起繪畫,謝蕭味表示,她就是愛體驗人生,到處玩留下足跡,不只不辜負青春,老年生活也要活得精采。她的作品被一位畫家看到,再三稱讚她畫得好,要給她最高分。遊歷過54國 輕度失智行動力不減謝璨羽表示,阿嬤是家庭主婦,操勞家事30年,後來在住家賣內衣褲,生意還不錯。賺錢後的最大興趣是跟團到各國旅遊,玩過54個國家,從沒跟子女拿錢。晚年有點失智,但行動力不減,5年前跟子孫和朋友坐飛行傘、小飛機,光是飛行傘就坐了好幾次,很有冒險精神。33歲的謝璨羽留學德國11年,學習平面藝術,目前是華夏科技大學數位媒體設計系助理教授。他為了向防疫人員致敬,同時感謝院方細心照顧他的祖母,請彰化醫院提供院內防疫英雄的生活照,他畫水彩人像,展後致贈防疫人員。孫子聯展 畫出對醫護人員的感謝院方認為,謝蕭味的畫作用色鮮明,充滿童真。謝璨羽的人物畫作寫實,畫風飄逸,頗有神韻。謝璨羽表示,他畫出感謝醫護人員的心意,奶奶畫出她的回憶,希望民眾經過部醫院藝文走廊時,可以佇足欣賞,稍緩疫情帶來的不安。彰化醫院精神科醫師梁孫源表示,繪畫是口語之外,表達內心感受和想法的另一種方式,輕中度失智者的口語能力退化,非口語表達可當做另一種出口,可活化大腦細胞,此外,唱歌、跳舞等團體活動也能減緩失智。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

防疫禁足家中 失智長輩症狀惡化#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78歲張姓老翁在一年前被診斷為輕度失智,總認為住在同個屋簷下的兒子是情報局派來監視他的,因此處處提防且不時辱罵,讓為了照顧他而提早退休的兒子身心壓力難以負荷,最後到醫院求診才緩解衝突,沒想到近期受到武漢肺炎疫情影響而鮮少外出,造成病情惡化,疫情趨緩後,應該要讓失智患者盡速回歸原有互動和治療模式。80歲以上 每5人有1人失智台北慈濟醫院失能服務中心主任李嘉富表示,當大腦進入病變退化,並伴隨性情大變、妄想、幻覺和失去學習簡單事物能力等問題時,即可能為失智,必須接受持續性協助治療,依據台灣失智症協會今年最新調查推估,65歲以上的老人每12人即有1人失智,而80歲以上則每5人即有1人失智患者,且有每5歲盛行率倍增之趨勢。以張姓老翁為例,因為配合疫情減少出門,無接受外界互動,加上每日疫情資訊刺激,加劇情緒性反應及認知功能退化,因此建議失智患者的家人,應該要保有耐心、和顏悅色地教導失智患者勤洗手、戴口罩和保持適當的社交距離等必要的防疫措施。運動、動腦及人際互動 缺一不可李嘉富主任也鼓勵搭配「運動」、「動腦」及「良好的人際互動」三種活動輔佐治療,只要養成規律的運動習慣,過程中保持放鬆快樂的心情,不論是哪一種運動,對於失智患者海馬迴細胞皆有所改善。另外,可依照病程階段與體能尋求住家附近的社區照顧資源,如前往失智社區服務據點、瑞齡學堂與瑞智學堂等,由專業人員及治療師安排課程。延緩失智,「運動」、「動腦」以及「良好的人際互動」缺一不可,當長者養成規律良好的生活習慣,即使已過7旬高齡,仍可充分發揮利他良能,發現自己的人生意義,則身心便能處於最佳狀態。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