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腦袋當機?預防失智的6大生活習慣

腦袋當機?預防失智的6大生活習慣#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您是否常覺得自己記憶不好,講完話又再問剛剛講了什麼,腦袋似乎變得不太管用,但身體沒有什麼疾病,因此擔心且情緒有點低落?50歲的曹先生(化名)是一名高階主管,平時有規律運動習慣、年度健康檢查皆無異常。近幾個月來覺得自己容易忘東忘西,說過的話會重複再問一次,注意力無法集中。曹先生平日工作壓力極大也肩負家庭照顧責任,總覺得身邊的人無法理解他的狀況,也擔心年紀輕輕就失智,心裡煩惱無處可說。曹先生到腦力暨心理諮詢門診,尋求腦部功能及身心壓力健康諮詢。經心理師詳談之下確認沒有記憶方面的問題,是曹先生自我要求高,面臨工作與家庭壓力讓他造成注意力無法集中的狀態。經心理諮詢,協助曹先生從困境中尋找身心安定。預防失智症 從生活6大方向著手台大醫院新竹分院臨床心理師林佳嬅表示,隨著大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許多人容易擔心自己未來是否可能罹患失智症,雖然有很多外力無法控制的因子(如年齡、遺傳),但美國阿茲海默氏症研究及預防機構(the Alzheimer’s Research & Prevention Foundation)提出6大方向,可以提早先做預防來降低失智或腦袋當機的風險:1) 規律的運動/每週至少150分鐘中度強度的運動。2) 參與社交活動/參加志工活動或是定期參與社區活動。3) 健康飲食/減少糖分攝取、避免食用反式脂肪,採取多蔬果、堅果及不飽和脂肪酸油的地中海飲食方式。4) 心智活動刺激/學習語言、烹飪、插花、太極拳等新事物,玩數獨、麻將、桌遊之類遊戲,或經常更換散步路線等。5) 有品質的睡眠。6) 壓力管理。此外,戒菸、控制血壓及血脂、體重管理、勿過量飲酒,皆可降低失智症的風險。常見退休長輩、照顧者 出現心理無助感常見家中剛退休的長輩對未來感到茫然、社交活動越來越少,整日繭居在家中無法適應退休生活,不願意跟家人談談。一些家人的照顧者感到孤單無助、氣力殆盡的無望感,希望有人理解自己或抒發情緒。或是有些上班族總覺得記憶力變差、不想動腦,甚至曾經腦袋空白,同事問話也回答不清楚,睡眠品質差又很疲倦;這類民眾都可是腦力暨心理諮詢門診服務的對象。林佳嬅臨床心理師呼籲,除了平時自我檢視,若總是擔心或困擾腦袋當機的問題,或是憂慮自己是不是家族遺傳的早發性失智問題而經常腦袋空白,建議可尋求專業協助。

記不清是失智?婦常漏看字揪出腦中風

記不清是失智?婦常漏看字揪出腦中風#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5歲女士,約半年前開始,新的人名、地址、電話都無法清楚記得,因此子女、親友懷疑罹患失智症,經專業機構進行失智症評估,結果並無明顯失智症傾向,但是一連串的數目或文字,右側都會漏記或漏看,無法記住新的文字內容或電話號碼,至眼科檢查發現右眼矯正視力0.8,左眼矯正視力0.7,眼壓正常,眼睛內外結構包括視網膜均正常。因為有右側漏記或漏看的現象,所以安排雙眼視野檢查。檢查顯示雙眼右半邊視野缺損,再進一步安排腦部斷層掃描,證實左側後枕葉腦中風。終於解開長期失憶的原因,同時也針對腦中風做後續的治療。左側後枕葉視覺中樞病變 就出現右側偏盲症狀眼科醫師廖士傑表示,失憶不一定是失智!上述案例是因腦中風造成視覺障礙,導致漏記或漏看(忽略性失寫症、忽略性失讀症等),無法記住新的文字內容或電話號碼,呈現疑似失智的症狀。腦中風影響視力?右側影像會分別投射至右眼的鼻側及左眼的顳側視網膜,藉由視神經傳導,右眼鼻側視網膜訊息,會在位於腦下垂體上方的視神經交叉處左右互換,因此右側影像其訊號經由視神經傳導後,會到達位於左側後枕葉的視覺中樞,當左側後枕葉視覺中樞有病變時,就出現右側偏盲(右半邊視野缺損)的症狀。視野表現出現右或左半側視野缺損 腦中風佔6至8成當兩眼的視野表現,出現右或左半側視野缺損,排除眼睛本身問題後,成人常見原因為腦中風佔60至80%,外傷約10至15%,腫瘤約10至15%,或其他因素;兒童則以腦部腫瘤發生率最高,約40%。廖士傑醫師提醒,家中長輩出現失憶、記憶力不佳症狀時,不一定都是失智,須經由專業的評估,有些可能是聽覺或是視覺的障礙,無法正確接收外界訊息所引起,甚至可能是視覺中樞中風,不得不慎,以免延誤正確診斷及治療。

失智長者發脾氣 當心牙痛惹禍

失智長者發脾氣 當心牙痛惹禍#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如果失智長者口腔有異味、脾氣突然變差,可能就是牙齒有問題,建議前往「特殊需求者牙科」的醫療院所進一步就診。小張每天早上上班就一臉疲憊貌,同事們關心地詢問他是不是身體不舒服?他才說罹患失智症的父親近來脾氣不好,老是莫名其妙暴怒,又不肯吃東西,只有早上煮的稀飯願意吃一點,家人都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直到一位女同事提醒他:「只肯吃一點稀飯?該不會是牙痛吧?」小張趕快請家人帶張伯伯去就熟悉的牙醫診所看診,才發現真的是牙痛問題惹的禍!牙醫師說張伯伯蛀牙更嚴重,而且也有牙周病,需要長期治療。小張煩惱地說,每次要帶爸爸去看醫師都要費很大的功夫,治療牙周病要長期抗戰,真是不曉得該如何讓爸爸願意配合!失智長者看醫生 誘導很重要「只能用他們喜歡的事情誘導!」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特殊需求者牙科醫師黃純德表示,和一般失能老人不同,多數失智症患者除了失憶以外,身體健康狀況多半很好,所以不可能完全遵照指示做什麼事,提醒家屬可以用誘導的方式,讓他們心甘情願來做才行。黃純德說,雖然國內並沒有正確的統計資料,但是臨床上發現,失智症患者罹患蛀牙和牙周病的情形非常嚴重,因為家屬忙著照顧患者就忙得不可開交,常無暇顧及失智家屬的口腔衛生。他建議,失智患者的口腔衛生照顧要分級制協助;倘若是輕度失智患者,他們的理解能力還不錯,家屬只要注意叮嚀患者早晚要刷牙,並且定期帶他們看牙醫。誘導方式讓失智家屬配合看牙如果已經是中度失智,不太好配合家人的建議,黃純德說,針對這些患者只能投其所好,用他們喜歡的事物來誘導患者潔牙、配合看牙。例如患者愛吃蛋糕,可以跟他們說:要看完牙齒才能吃蛋糕,或是吃完食物後,誘導他們「用餐後要刷牙漱口,否則牙齒壞了就不能吃蛋糕了。」利用誘導的方式,讓他們願意配合,自己願意維護口腔清潔才能有所作用。藉助特殊需求牙科協助照顧失智者口腔衛生而失智症患者看牙,最好也要找有附設「特殊需求者牙科」的醫療院所。黃純德說,失智症患者很敏感,如果弄痛他們了,他們就不願意配合了。此外,失智患者多半是銀髮族,通常都有高血壓等心血管風險因子,進行麻醉有相當的風險,所以不像一般障礙兒童的身體健康狀況不錯,必要時可以在鎮靜麻醉下看牙,特殊需求者牙科醫師,比較能掌握各種患者看牙時要注意的問題,才能維持失智長者看牙時的安全。口腔不健康,失智易惡化長庚醫院失智症中心主任徐文俊則提醒,在臨床上發現失智病患者的口腔問題真的是很嚴重,很多老人都有蛀牙或牙周病掉牙的問題,口腔衛生不僅是牙齒疼痛這麼簡單,倘若牙齒不健康,會影響患者的攝食和營養狀況,進而影響他們的抵抗力,而有口腔問題的老人也較容易發生吸入性肺炎,對失智症能否維持不惡化,也有很大的影響。牙齒有血臭味、厭食、壞脾氣,失智患者可能有牙痛徐文俊說,失智症患者可能無法明確告訴家人,他有哪些地方不舒服,所以家屬要從患者的行為舉止來發現他們的問題。例如在照顧時,可以從他們牙齒發出來的氣味來觀察,例如有沒有腐臭味?這可能是有牙周病流血的問題。此外,如果老人厭食,不想吃東西,情緒也變得很差,則可能是牙痛讓他們不想吃,牙痛會導致情緒不穩。盯著他們刷牙、飯後一定要喝水如果失智患者還能自己處理,要經常叮嚀,看著他們自己刷牙都有刷乾淨,如果他們已經很難自己刷牙,建議可以幫他們用牙刷或是紗布清潔牙齒。如果還是很難配合,徐文俊建議可以從為患者準備的食物著手,要選擇不易影響牙齒的食物;例如盡量避免像甜食還有酸性的飲料等容易侵蝕牙齒的食物。或是寧可為患者準備水果也不要光喝果汁,利用水果的纖維來幫助牙齒的清潔。另外,吃完食物也要準備開水,讓他們喝水兼漱口,減少食渣停留在口腔。黃純德提醒,患者的牙齒治療完畢後也可以像兒童牙齒塗氟一樣,幫患者在牙齒容易積牙菌斑的齒溝縫塗氟,幫助預防蛀牙。小筆記:如何照護失智長者的牙齒健康:1. 可以誘導他們自己清潔牙齒。2. 避免侵蝕牙齒的食物,例如甜食。3. 用水果代替果汁。4. 吃完食物可以喝水兼漱口。如果失智長者口腔有異味、脾氣突然變差,可能就是牙齒有問題,建議前往「特殊需求者牙科」的醫療院所進一步就診。(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講座/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失智家屬自我照顧

講座/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失智家屬自我照顧#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失智者不單只是失去記憶,通常還伴隨著逐漸失序的問題行為,讓照顧者身心俱疲。在台灣,超過9成的失智者都住在家中,超過5成完全由家人照顧。有鑑於此,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將於6/13(三)舉辦失智衛教講座,由古蕙瑄諮商心理師主講「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家屬自我照顧」,提供您家屬或照護者正確的心理輔助。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有寶貝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愛他也要愛自己-談家屬自我照顧時間:107年6月13日(三)上午10:00-12:00地點: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第一院區3樓第二講堂洽詢:02-2726-3141轉1139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

懷疑另一半外遇 潛藏失智危機#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老爸最近對老媽一直惡言相向,還以為我媽外遇?怎麼可能?老爸最近的行為越來越奇怪了......」上班族許小姐擔心地表達自己這幾個月的觀察。如果家中老人老是覺得東西被偷,或懷疑太太或先生有外遇,而且為此焦慮不安,這些行為和心情的改變,一定要特別注意!有可能是失智徵兆。目前在失智症的衛生教育中,也會經常提醒民眾:如果家中老人出現異常焦慮、暴躁或是個性改變,便要注意,很有可能是「失智症」的徵兆。「異常焦慮」不可忽視根據美國精神病學期刊,刊登由哈佛大學大腦老齡化研究計劃研究,印證目前學界認為-焦慮可預測早期失智症症狀的理論。而在布萊根婦女醫院針對健全老人的追蹤研究也證實,這種異常焦慮的症狀和大腦中β類澱粉蛋白,以及濤蛋白堆積很有有相關性。他們的研究以270位認知健全,年齡從62到92歲,無明顯精神障礙的老人為對象,進行長達五年的追蹤;包括30項標準化老年憂鬱症問卷調查,以及腦部影像檢查。結果發現,老人如果有出現「煩躁不安」、「興趣缺缺」和「感到焦慮」的情緒項目時,他們大腦影像顯示通常有較大量的β類澱粉蛋白堆積,由此更加證實,當家中老人有異常焦慮症狀時,一定要審慎懷疑是否有失智症?懷疑另一半有外遇,是「腦」變了振興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嚴烽彰說,異常焦慮、容易暴躁、易怒是失智症很重要的參考症狀。如果家人經常莫名地認為別人偷了他的東西,或是嫉妒妄想,懷疑另一伴外遇;特別是認為「另一半外遇」這一個徵兆,一定要特別注意,因為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很大。為什麼失智患者會焦慮?嚴烽彰說,因為失智症患者疾病的主軸是記憶變差,而患者記憶不好時,他們並不會覺得是自己記憶不好,反而是覺得:「為什麼我說的事情大家都不相信?為什麼大家都說是我忘記?」當他認為「是」的事情一再被否認、否定,就會越來越生氣,覺得:「別人不相信我、大家都不了解我。」覺得別人會錯他的意,導致他越來越焦躁,有許多本來是很文靜的患者,甚至因此個性完全轉變。尤其是患者老是覺得自己的東西不翼而飛的時候。失智患者容易「補記憶」嚴烽彰說,因為患者記憶差,可能自己把存褶藏起來卻忘記了,但是他們會自己「補記憶」,認為是有人進來房東把東西偷走。尤其對於有嫉妒、妄想的患者要特別當心。而且,他們有些人,可能是太愛另一伴,失智後對時間和地方的定位出問題,可能太太或先生才跟人家說一下話,他們會以為伴侶和對方講很久、很親密;加上患者的記憶停滯,經常忘記自己已經七老八十了,常以為自己還停留在年輕氣盛為愛衝動的年代,氣極了會想玉石俱焚!有時候連太太是跟自己的兒子在說話,他也不記得那是自己的兒子?如果沒有好好處理,患者很容易暴力相向,更嚴重的就會鬧出社會案件。(文章授權提供/愛長照)

講座/老人失智症

講座/老人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多失智患者沒有病識感,單純以為只是老化造成的記憶力不好。這時家人應對失智症有著高度認知,於日常生活中仔細觀察,才不會忽略失智症的早期病兆!有鑑於此,雙和醫院將於5/29(二)舉辦用藥安全講座,由張家倫藥師主講「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提供您初步觀察家中長者是否出現失智徵兆,或是如何相處與照護。講座內容豐富,歡迎家有長輩的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相關辦法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上網查看最新消息或洽詢主辦單位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老人失智症(阿茲海默)時間:107年5月29日(二)下午14:30-15:00地點:雙和醫院第一醫療大樓一樓門診藥局候藥區前洽詢:02-2249-0088

翁被害妄想 「神經性梅毒」害失智

翁被害妄想 「神經性梅毒」害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70歲男性,1年前太太發現丈夫漸漸出現記憶力下降、重複講過去的事件、煮飯會忘記加鹽。同時出現被害妄想,覺得有人偷了自己的手錶。某日因在社區干擾,由警方協助送醫治療,表現言談鬆散難理解、記憶力差、不願洗澡及服藥,時而情緒高亢、話多、誇大妄想。綜合檢查結果,判斷神經性梅毒應是退化主因。調整藥物和處理感染問題後,行為與精神症狀相對穩定後出院。引發失智現象病因多元 中風、腦傷皆有可能民眾對於失智症的認識程度越來越高,尤其以阿茲海默症這類以記憶功能減損為表現的退化性失智最為熟悉。而引發失智現象的病因其實相當多元,無論是腦血管梗塞和出血(即中風)、腦傷、腫瘤、感染或其他內分泌問題,都可能導致失智症狀,且這些部分原因可經過治療改善。臨床上須先找出可能導致失智現象的可逆因素,才能有機會對症下藥,改善患者的認知功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精神科醫師黃卓尹說明,上述個案失智病程進展快速,病程初期即出現除了記憶外的其他認知功能缺損,且合併有高亢情緒、人格改變和妄想,臨床表現較不似典型阿茲海默症,再加上梅毒血清學的檢查結果,判斷為神經性梅毒。神經性梅毒影響運動、知覺、情緒、認知神經性梅毒指梅毒螺旋體感染人體早期未接受治療,長期潛伏於人體,而逐漸侵犯中樞或週邊神經系統,造成一連串的神經學症狀。臨床表現相當多元,可能影響運動功能、知覺、情緒、和認知功能等,部分個案會有像失智的表現。一旦確診,需以抗生素(盤尼西林)治療,但是神經學症狀的改善程度則因人而異。黃卓尹醫師提醒,不應輕忽失智症狀的表現。及早至神經內科或精神科就診,讓醫師做完整評估和身體檢查,找出可治療、處理的病因。

植物富含維他命C 助減緩記憶力衰退

植物富含維他命C 助減緩記憶力衰退#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全球認知障礙病例的分布,似乎跟其他西方疾病類似。也就是在較未開發的國家中,罹患阿茲海默症的比例較低。最近一項研究比較十一個國家的飲食攝取和阿茲海默症的關係,結果發現攝取高脂肪、低五穀雜糧的國家,罹病機率較高。由此可以確定,飲食對於邁入老年期的思考能力,具有非常重要的影響。但是,到底要吃什麼才對我們有好處呢?維他命C、硒 幫助減少記憶力衰退以症狀較輕微的認知障礙來說,近來研究顯示血液中的維他命E含量愈高,可以減少記憶力衰退,同時,維他命C和硒對於減少記憶力衰退也都有幫助,並能減少自由基的活動。基本上,維他命E和C抗氧化劑只有在植物性食品中才能發現,而硒則在動物性食品和植物性食品中都可找到。智力測驗表現較好的老人 攝取最多維他命C和β-胡蘿蔔素在一項針對二百六十名六十五至九十歲老人的研究中,顯示「飲食若含低脂肪、低飽和脂肪和低膽固醇,以及較多碳水化合物、纖維質和維他命(尤其是葉酸、維他命C和E,及β-胡蘿蔔素)和礦物質(鐵和鋅),可能才合乎適當標準。因為這樣不只能促進老年人的健康,也能改善認知功能」。這項研究結論主張植物性食品的好處,同時批判動物性食品,認為吃素才能維持最理想的腦部功能。此外,另一項針對數百名老年人的研究顯示,在智力測驗表現較好的老人,攝取最多維他命C和β-胡蘿蔔素;其他研究也發現,若老年人血液中的維他命C含量較低,則認知功能表現也較差,而有些研究指出包括β-胡蘿蔔素在內的維他命B群,與認知功能表現較好有關。植物中1種或1種以上營養物 有助減少老年人認知障礙風險上述七項研究皆顯示,幾乎只能在植物身上找得到的一種或一種以上的營養物,有助於老年人減少認知障礙的風險。實驗性的動物研究不只證實植物性食品對腦部有益,而且還提出植物性食品運作的機制,雖然部分研究出現重大出入,像是有的研究發現維他命C有益腦部,有的卻只發現β-胡蘿蔔素有好處,而不包括維他命C,但是我們不該為了一、兩棵樹,而忽略了整座森林。因為,沒有一項研究顯示,多從飲食中攝取抗氧化劑,會增加記憶力衰退。不能避免的,當我們觀察到某些事物具有關聯之後,總會發現有其他例外。然而,就算距離我們知道飲食和認知障礙的確切關聯,仍需進行更多實質上的研究,但可以確定的是,兩者關聯十分顯著。(本文摘自/救命飲食:越營養,越危險!?/柿子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