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

高齡聽障 恐增4倍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有聽障問題的老人,失智風險會提高,美國研究顯示,老人得到聽障會使失智風險較正常聽力老人提高1.24或1.27倍!65歲以上老人因毛細胞更加老化,細胞容易受損、死亡,一旦產生聽障問題,會使得人際溝通不良,較少動腦就容易失智。另一研究指出,輕度聽障老人會使失智風險提高1.89,中度聽障提高3.00倍,重度聽障提高4.94倍,因此65歲以上長者應每年定期做聽力檢測。2025年全球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高齡化社會來臨,聽障現象將越來越普遍,老人若出現重聽、雞同鴨講情形,就要注意是否為聽力障礙。WHO研究報告指出,隨著世界人口老化,2025年全球12億的60歲以上人口,其中5億人會出現聽障現象。本土研究也發現,50歲起聽力退化愈明顯,65歲以上至少3成有聽障現象。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臺北市立聯合醫院和平婦幼院區耳鼻喉科主任楊宗翰指出,老年聽障危險因子包括從事的工作常曝露在噪音環境、耳毒性藥物暴露、耳炎、抽菸、高血壓、免疫疾病、荷爾蒙、基因等。因毛細胞死亡後無法再生,一旦因外力導致聽覺受損,終生都無法恢復。建議長者應每年接受聽力篩檢,如有異常則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必要時在醫師指導下配戴助聽器或安裝人工電子耳。楊宗翰主任表示,弱勢族群眼耳鼻喉科整合照護模式,針對早療幼童、中低收入戶、身心障礙者,可透過做聽力篩檢檢測功能,必要時協助轉診聽覺復健中心。有聽障前兆一定要持續觀察,症狀頻繁出現時應就醫檢測,及早發現,就能及早降低失智機會。

醫訊/臺北醫院邀請您守護.關懷失智長者

醫訊/臺北醫院邀請您守護.關懷失智長者#失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邀請您和我們一起關懷高齡帶來的失智、失能等議題,認識並預防失智!臺北醫院規劃於2月6日至5月15日舉辦一系列失智症治療團體活動,包含藝術創作、懷舊活動、音樂活動、感官活動、認知活動與肢體活動等,藉由長者體驗以提升長者能力及延緩退化。2月6日為第一場活動,將安排專科護理師、社工師和職能治療師進行家屬教育座談會,主講失智症照護、社會福利資源及失智症非藥物治療,歡迎家中有失智長輩或有興趣的民眾參加交流。名稱:臺北醫院邀請您 守護.關懷失智長者時間:106年2月6日 星期(一) 下午18:30-20:30地點:臺北醫院一樓復建科職能治療室(新北市新莊區思源路127號)洽詢:管理中心企劃組廖語婷(02)-22765566#2817

不用大小聲 長者溝通8技巧

不用大小聲 長者溝通8技巧#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子女或照顧者需要了解的是,一旦老人家的聽力變差後,就不可能再變好,所以在心態上及相處上,就要開始學習如何與有聽力障礙的老人家溝通,以免因溝通不良產生誤會,而傷了彼此感情。其實,只要掌握下列的技巧,就不需要跟老人家「大小聲」。1) 說話前,要先引起老人家的注意,例如,先輕拍他,或者在他面前比比手勢。2) 盡量在安靜、無噪音的環境,與老人家對談。3) 確定老人家可以看到說話者的嘴唇,因為看得到唇型,有助於表達意思。4) 說話音調要低沉, 放慢速度,一個字一個字地講清楚,而不是大聲吼叫。5) 盡量對聽力較好的那隻耳朵講話。6) 如果老人家聽不懂,換個同義詞,而不是一直重複同樣的句子。7) 有時候用手勢,或寫下重要的詞句,讓老人家可以看得懂。8) 同時要請老人家將聽到的話重複一遍,以確定老人家真的聽到,也聽懂了。改變溝通方式 也可避免情緒受影響以第8點來說,因為有時家人會誤以為跟老人家講的事,他都忘記了,老人家是患了失智症,但也可能是老人家根本沒有聽懂你要他做的事,或他沒有聽進去。老人家為了嫌麻煩就乾脆點頭,卻是沒有聽見,所以沒有做,但這其實不是失智啊!聽力退化既然是常見的狀況,那麼最好的處理方式就是好好面對。如果銀髮族及家屬都能正確地看待,那麼,只要改變一些溝通方式,就可以讓重聽的老人家得到很好的照顧,同時也可以避免家人的情緒受到影響。(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忘東忘西?失智十大警訊報你知

忘東忘西?失智十大警訊報你知#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不論是哪一種失智症,都可以透過門診評估, 從簡單的測驗做起,例如Mini-Cog,這份測驗會先告訴患者三樣事物,例如腳踏車、紅色、快樂。接著會請患者畫出時鐘,例如當畫10時20分時,那麼長、短針所在的位置就要分別在左右兩邊。等畫完時鐘,再問患者,之前的三樣事物,還記得幾種。如果時鐘畫對,算一分,接著每答對一個事物,算一分,這份測驗總分為四分,如果總分小於或等於兩分,就要再進行下一步測驗。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很常見一般來說,會再用一份Mini Mental Status Exam(MMSE)的30分表格來測驗。以學歷來分,患者若是大學以上程度,要達到24分,若是小學,就要16分,如果未能達到標準,那麼失智症的機會很大。除了評估表之外,失智症的評估,通常還包含抽血及腦部影像,如電腦斷層或核磁共振,來分辨是何種因素造成。另外,也需要神經科或精神科醫生,幫忙診斷與治療。造成可逆性失智的原因有甲狀腺機能亢進、B12不夠、神經性梅毒等。神經性梅毒現在已很少見,但仍可能是原因之一。另外,除了阿茲海默症,中風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也很常見,其他,如路易小體失智症、水腦等,都需要再仔細分辨,比較能對症治療。失智症的十大警訊1) 記憶減退,影響到生活和工作。2) 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 言語表達出現問題。4) 喪失對時間、地點的概念。5) 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 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 東西擺放錯亂。8) 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9) 個性改變。10) 活動及開創力喪失。認知功能變差是正常的老化一般人所知道的阿茲海默症,其實只是失智症最常見的一種,其他就如上述,還有血管性的失智等。如果有偶爾忘東忘西的情形,其實不需要太緊張,但若懷疑有認知功能方面的問題,還是必須找專業醫師評估,確立診斷,分辨病因,接受治療。雖然失智症無法痊癒,但可以延緩它的惡化情況,不需要太過悲觀,但也不要輕忽。詹醫師給子女的貼心叮嚀/大家只要一談起失智症,就都非常害怕,但我們人年紀大了, 某些認知功能本來就會變差,這是很正常的老化現象,所以不需要老人家一忘記事情,就驚慌失措的以為老人家患了失智症。(本文摘自/好好照顧您/寶瓶文化出版)

失智長者快樂過年 4撇步注意

失智長者快樂過年 4撇步注意#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過年本該全家團聚,但年節是否帶失智長輩回老家過年,一直是家屬矛盾又頭痛的問題,提前作好行前準備、調適心理狀態,可能會使家屬心情緊繃,想要樂享新年假期,台灣失智症協會建議,家屬可以事先安排活動並做好防走失準備,與親友說明與失智者互動訣竅,即可享平安年節假期!考量長者狀態 需事前提醒及準備家屬是否應帶長輩回老家過年,台灣失智症協會湯麗玉秘書長表示,記憶中熟悉的人事物的確可能讓失智者很開心,但是否帶長者回老家,家屬要考量長者及自己的狀態和親人們的配合,最好有事先的提醒及準備。失智者脾氣就像小孩一樣,陪伴失智長輩時,耐心很重要,親人們都需要學習有耐性地放慢自己的步調,當長輩出現重複行為或情緒起伏時,千萬不要糾正或與長者爭辯,了解長輩需求適時滿足或轉移注意力,盡量順應他的要求,減少環境刺激。隨時讚美鼓勵長者 減少環境刺激過年期間預先安排長者喜歡參與的活動,家人也可多安排祖孫同樂,當長者情緒不穩時,請減少人及環境刺激,讓長輩聽喜歡的老歌、吃喜歡的食物,讓熟悉的照顧者來安撫長者情緒。台灣失智症協會賴德仁理事長表示,失智症早期徵兆包括記憶力減退、方向感變差、判斷力變差、個性改變、過去擅長的能力退化等,長者可能忘東忘西、不斷重複談同一件事情,年節期間返鄉團聚,若發現長者出現失智症的早期徵兆,家屬需要耐性陪伴,最重要的是,隨時讚美鼓勵長者,過年閤家樂融融!與失智長者快樂過年,4撇步告訴你:1) 白天儘量多陪長者活動/陪長者從事喜歡的活動如下棋、打麻將、唱卡拉ok、撿菜、公園散步等,與長者多聊聊往日豐功偉業、請教過年的習俗。2) 多讚美長輩/不糾正、不爭辯,多讚美是最好的照顧策略。3) 避免「考」失智長者/家人們要主動告訴長者自己的名字,以免長者因為回答不出來而發脾氣。4) 帶長者熟悉隨身物品/建議家屬若帶長輩回老家過年或旅遊時,請盡量攜帶長者熟悉的隨身用品以增加安全感及穩定情緒。 

常「肝」著急 恐失志又失智

常「肝」著急 恐失志又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的「肝」特別容易緊張與疲勞,如急著買早餐吃早餐、急著趕上班、急著闖紅燈、急著滑手機、急著熬夜看完韓劇⋯⋯,這些都有可能讓自己的精神越來越緊張,腦袋越來越空,最後甚至落得失志與失智的下場。阿茲海默症者 恐會引發腦神經細胞死亡日本大阪大學研究人員經實驗證實,中藥抑肝散對引發阿茲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的腦神經細胞死亡有抑制功效。據《讀賣新聞》介紹,很多遺傳性阿茲海默症患者體內的PS1基因都會出現變異,導致結構異常的蛋白質大量堆積,進而引發腦神經細胞死亡。抑肝散記載於明朝王肯堂《證治準繩》,能平抑肝氣、鎮痙安神。能將肝氣亢盛而引起之興奮加以抑制,使之鎮靜,故名。原方主治肝經虛熱發搐,或痰熱切牙,或驚悸寒熱,或木乘土而嘔吐痰涎,腹脹少食,睡臥不安。藥方中的鉤藤,有鎮痙鎮靜作用,與柴胡、甘草為伍,更能緩解肝氣的緊張,及鎮抑神經的興奮。常應用於神經衰弱、焦慮、癲癇當歸與川芎俱能滋肝血而平肝火,及疏通血行。茯苓與白朮則能將其因肝氣亢盛,使交感神經緊張,招致胃之障害,而停滯在胃內的水毒,驅而去之,並能退其肝熱。現代常應用於神經衰弱、焦慮、癲癇、精神分裂、更年期憂鬱症、歇斯底里、不自主性磨牙、咬牙、斜頸、小兒夜啼、不眠等症。淡斑、增視力、比較不會累我很感謝這個方子,使我的母親從嚴重的失智情況改善至恢復正常。我的父親也每天吃1次來保養身體,他得24小時照顧她,但吃了抑肝散之後,他便感覺沒那麼疲勞,全身的筋也不會那麼緊,覺得很有用。我也每天服用抑肝散,沒想到我服了2個月後,突然發現我的顴骨周圍的斑變淡了(腸子負擔減輕),視力也逐漸變好,報紙上的小字看得比較清楚了,平常也比較不會累,真的好處很多。對睡不好、緊張等更年期症狀也有效此外,我的一個好朋友剛好是更年期,常有睡不好、莫名其妙緊張、亂發脾氣等,吃了抑肝散後,就較能安心睡覺,不會老是不曉得下一步要幹嘛。有效緩解肩胛僵硬、經痛另一位年輕朋友上班忙碌不堪,下了班老覺得肋骨常會有小抽痛,上背心在肩胛骨上1/3附近會僵硬疼痛,月經來時也會不舒服,後來吃了2星期的抑肝散,這些毛病都緩解了。參考劑量及用法‧ 柴胡3.75 克(一錢)、甘草3.75 克(一錢)‧ 川芎3 克(七分)、當歸7.5 克(二錢)、白朮7.5 克(二錢)‧ 茯苓7.5 克(二錢)、鉤藤7.5 克(二錢)。‧ 頭煎:加水蓋過藥草約高二指,煮成一碗,早上空腹喝。‧ 二煎:水蓋過藥草即可,煮成一碗,下午空腹喝,療程約需服6個月至1年。備註原方:明朝王肯堂《證治準繩》軟柴胡、甘草(各五分),川芎(八分),當歸、白朮(炒)、茯苓、鉤藤(各一錢)。上水煎,子母同服。煉如蜜丸,名抑青丸。(本文摘自逆轉失智症:我的母親這樣做,遠離失智,腦細胞活化了!記憶力提升了!/大喜文化)

驚!失智與睡眠不佳有關係

驚!失智與睡眠不佳有關係#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中醫養生,常苦口婆心教人最晚最晚一定要在晚上11點上床睡覺,因為從子時開始是膽、肝循行更新的主要時段,我們的大腦主要能量,是來自膽經經絡的提供與順暢與否。越晚睡覺 衰老得越快假使沒有閉上眼睛,且躺下來放鬆休息,體內大部分的血液無法集中到肝臟作用(此時肝臟會脹大到幾近2倍),大腦就無法正常分泌褪黑激素、生長激素、可體松等重要的內分泌。而越晚睡覺,睡眠品質越差,身體自動修復力越來越弱,衰老得也就越快,記憶力越差。所有針灸治療「不寐」的重要穴道,幾乎也都能治療「健忘」,所以長期睡不好,正是造成記憶力喪失的主因。睡眠品質差 容易記憶流失美國舊金山加州太平洋醫學中心(California Pacific Medical Center)研究所有一份關於睡眠的報告,是針對2820名、平均76歲的男性所做的研究,根據他們的睡眠狀況,再測試他們的認知能力,結果發現,如果睡眠品質差,且長達3至4年,恐怕就會出現記憶流失、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情況,等於大腦變老了5歲!睡前4小時別喝水 才能夜夜好眠睡眠品質差,既影響可體松,也影響大腦健康,因為睡眠掌握著身心健康。怎麼改善,醫師說,平時就要運動,睡前四小時也別喝水,拋下憂慮,改變什麼都想要擔心的心態,才能夜夜好眠。(本文摘自逆轉失智症:我的母親這樣做,遠離失智,腦細胞活化了!記憶力提升了!/大喜文化)

健忘有幻覺 注意恐為失智症

健忘有幻覺 注意恐為失智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我吃過藥了嗎?」、「有沒有關瓦斯?」廣告中的爺爺奶奶因為健忘,許多事情到底有沒有完成都「霧煞煞」。一位中年女性就診,因為別人說過的話馬上就忘記、又老是找不到機車停在哪裡,醫師表示,年紀大容易忘東忘西,許多老年人擔心自己是否患有失智症,但健忘與老年失智是2種症狀,不能一概而論。時間或空間感變差、語言能力減退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神經內科主治醫師廖岐禮表示,失智症除了記憶力減退之外,還包含可能的專注力下降、對時間或空間感變差、語言能力減退、原本該會做的事情變得不太會做甚至忘了怎麼做、做出不洽當的判斷或行為,甚至是情緒或個性的改變、出現妄想或視聽幻覺,都會影響病患社交生活、與家人的互動,甚則影響全家人的生活。別當正常老化 應盡快求助神經科醫師面對高齡化的社會,失智人口也隨著上升,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目前台灣約每100人即有1位失智症患者、65歲以上老人每12人即有1位失智症患者,而且隨著年紀愈大,發生機率愈高,預計在2025年,每5人就會有一人是老年人口,得病機率提高,相對也在提醒社會作好準備。廖岐禮醫師指出,一般的健忘,可能是遺忘部分的短期記憶,失智症患者往往是忘記所有的過程,感覺不曾經歷過,失智病患本身可能沒有病識感,家屬在早期一般若沒有仔細觀察,很容易忽略或當成是正常的老化,建議如果家中的長輩早期出現健忘,同時有個性或生活習慣改變、幻覺、被害妄想的情形,應求助於神經科內科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