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智

每5長輩有一人憂鬱纏身 恐增失智風險

每5長輩有一人憂鬱纏身 恐增失智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陳奶奶高齡70,自杏壇退休後擔任志工,與社區民眾關係良好。但近半年,陳奶奶經常有胸痛、肚子不舒服等症狀出現,夜不能寐,食不能嚥,志工活動也不見她身影,家人帶她四處求訪名醫,才發現陳奶奶竟是得了老年憂鬱症,除了上述症狀外,心情低落也維持一段時間了,經適當藥物及環境調整後,陳奶奶在數月後痊癒,繼續快樂銀髮生活。情緒低落、疲倦 恐是老年憂鬱作祟憂鬱症已被世界衛生組織視為21世紀三大失能疾病之一,而老年憂鬱症更是造成長輩生活功能受損的大元兇。在台灣本土研究中,發現南部的老年憂鬱症盛行率高達21.7%,代表約每5位長輩,就有一位深受憂鬱症之苦。成功大學附設醫院精神部張維紘醫師表示,老年憂鬱症診斷準含9項主要的症狀,包括持續性情緒低落、缺乏興趣、動作遲緩或過於激躁、睡眠或食慾改變、疲倦、注意力不佳,自責甚至出現自殺的意念。符合5項以上,並且時間持續兩周以上,則可診斷為老年憂鬱症。但需注意的是,老人憂鬱症臨床上更多是以身體抱怨為主。因此,往往長輩出現老人憂鬱症症狀,卻被誤認為身體健康出了問題。因此,若長輩過去曾有憂鬱症病史、慢性疾病史、家庭有重大變故,或是有明顯社會心理壓力等,都是罹患老人憂鬱症的危險因子。當上述危險因子存在時,在排除相關身體疾患所造成的影響後,必須特別考量憂鬱症的可能性。此外,老人憂鬱症也會增加失智退化的風險,務必及時給予適當治療。調藥速度慢 切勿心急而中斷治療張維紘醫師指出,治療上除了在生活、環境上,甚至在壓力事件的處理調整外,適當的藥物治療及輔助心理治療,均可以改善老人憂鬱症。唯老人憂鬱症藥物治療必定以「藥物起始劑量低,調整速度慢」為原則,往往時間需要4至6周以上才會有效果,治療前要跟家屬及長輩溝通,切莫因心急導致治療中斷。後續的維持治療亦十分重要,因為老人憂鬱症復發機率高。在高齡化社會的悄悄來臨之際,民眾需要更正視憂鬱症的重要性,才能讓長輩能有更好的生活品質。

高齡社會的重要課題:老年憂鬱症

高齡社會的重要課題:老年憂鬱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身體疾病跟憂鬱症之間的關聯,還有一個常見的例子,就是老年憂鬱症。年老本身並不會引發憂鬱症,包括臺灣在內世界各國的流行病學研究甚至指出:老年世代被診斷出重度憂鬱症的機會,比年輕世代來得低。但隨著年紀增長,身體逐漸老化,各種毛病也陸續出現,視力模糊、齒牙動搖、行動不便、慢性疼痛、睡眠障礙、健忘等等,生活的自主性和控制感漸漸消失,心情難免容易沮喪和低潮。這時候,如果再加上心理和情緒的壓力,如喪偶、孤獨、經濟狀況不佳、家庭關係不良、人際支持網絡不足、失能等,就會大大增加高齡者罹患憂鬱症的機會。是身體不適還是心理不適?老年憂鬱症很容易被忽略,因為老年人的身體病痛多,常把「我不舒服」掛在嘴邊,家人聽多了,往往不太在意,這又讓老人家覺得自己沒有受到重視,而感到無助失落,心情更加挫敗。麻煩的是,老人家感受到憂鬱情緒時,通常不會說:「我不開心、我心情不好。」而是以「抱怨身體不舒服」來表現,只會描述自己失眠多夢、沒胃口、頭痛、便秘、拉肚子、感冒、骨頭痠痛、手腳抽筋無力、頻尿等。帶他們到醫院檢查,也找不出毛病來,家人就更容易認為他們是無病呻吟,而輕忽病情。老人憂鬱症有時不容易被診斷出來,病人或家人常常以為這些身體上的不舒服只是老化的正常現象,吃了一堆安眠藥或止痛藥,效果卻不佳,這才發現是憂鬱症在作祟。一般來說,年紀越長、身體疾病越多、支持系統越不足的老人,憂鬱的程度可能就越高。是大腦退化還是憂鬱症?老年憂鬱症還有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健忘。這種情況很容易與失智症混淆。不過,跟失智症不同的是,憂鬱症經過治療之後,隨著情緒的好轉,健忘的情況也會改善。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許多老年人退化性的大腦疾病,例如阿茲海默症、血管性失智症、巴金森氏症等,它們常常會合併憂鬱症狀,甚至它們的早期症狀是以憂鬱症來表現。臨床上常常要治療一段時間,才能區分憂鬱與大腦退化之間的關係。總之,如果家裡有個不斷抱怨病痛的老人家,可以先透過內科或神經科的檢查,或是與精神科共同照護。除了確認身體健康狀況,也要留意他們的情緒狀態。若發現他們常常躺在床上、坐著發呆、不願出門、不愛活動,或者有悲觀、心情悶悶的、焦慮不安、自我否定、容易生氣、看什麼都不順眼、生活自主能力降低、體重莫名減輕等情況,最好尋求精神科醫師或臨床心理師來進行診斷和諮詢。老年憂鬱症經常被低估臺灣已經逐步進入高齡化社會,可以預見的,老年憂鬱症將是未來精神醫療的重點之一。臺灣老年人憂鬱症的盛行率,其實並不少於國外。臺灣老年精神醫學會黃宗正醫師曾指出,臺灣社會正在快速老化,65歲以上的人口超過260萬人,若依照國外的調查數據,老年憂鬱症盛行率約12%來估計,國內至少有31萬名高齡者,深受憂鬱症困擾。而根據臺北榮總醫療團隊在石牌地區所作的調查得知,社區中的老年憂鬱症人口盛行率大約是9.8%,女性比男性多。老年憂鬱症的嚴重程度,通常與鰥寡孤獨、身體疾病(如中風、認知功能障礙)、低社經地位有密切關係;尤其身體的疾病,是引發憂鬱症最常見的危險因子。身體的毛病越多,老年人罹患憂鬱症的機率也會越高。臨床發現,不僅住院老人罹患憂鬱症的情況相當普遍,一般家庭中也有許多老人出現憂鬱症狀,由於尚未達到診斷標準,而被家人忽略,以致沒有受到合理的協助。老年人一旦罹患憂鬱症,併發的行為症狀將很令人頭痛,也會讓原有的身體疾病雪上加霜。例如很多老人生病之後容易失去鬥志,不聽醫囑、不想起身活動、自暴自棄、食慾降低、營養不良甚至長出褥瘡等,讓原有的骨質疏鬆症、糖尿病、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更加惡化,然後又更加重憂鬱症的病情,形成惡性循環。【病友心聲】有沒有可能人在家中坐,憂鬱自然來?我要做些什麼事,才能夠預防憂鬱症發生。憂鬱症是本世紀最常見的一種精神疾病,經常有病友或家屬很關心地問:「憂鬱症是可以預防的嗎?要怎麼預防?」「我的憂鬱症已經治療好了,要如何預防它再復發?」我很誠心地告訴各位讀者:所有的疾病都一樣, 防重於治療,憂鬱症當然也是如此。由於憂鬱症是多重因素所引起的疾病,最好的預防之道當然是多管齊下,從生理、心理和環境因素等三方面共同著手,盡量減少疾病發生的機會。其中,最重要而且最有效的方法,就是良好的壓力管理。 (本文摘自/珍愛生命,希望無限/心靈工坊出版)

別放棄!失智症可醫療 早中期仍有救

別放棄!失智症可醫療 早中期仍有救#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據調查,台灣地區失智症人口約有近23萬人,而失智症至今仍被大多數人誤以為是無藥可醫的。南投醫院失智中心李志銘醫師表示,近年來失智症治療已有許多的進展。近10%是可以治癒的;而35%的血管性失智症,可經治療而遏止惡化或改善病情的;其餘約55%阿滋海默氏病,仍然是可以醫療的,尤其是在早期或中期更見療效。李志銘醫師表示指出,失智症的早期臨床症狀多因人而異,但常是由短期記憶力減退、忘東忘西開始,在治療失智症的部分,如硬腦膜下腔出血,常壓性水腦症,則應開刀。如果是維他命B12缺乏,則應補充,只要對症治療就有可痊癒的機會,而藥物能改善失智症病人的認知功能障礙,改善生活品質,減輕家屬的照顧負擔。其次,約半數病患會有焦慮、憂鬱、焦躁不安、妄想、幻想等精神行為症狀,須以行為改善方式或藥物來治療。初期血管性失智症   有恢復機會李志銘主任特別提及腦中風後所引起的血管性失智症,表示這不僅可以遏止,有許多證據顯示部分是可以恢復的。初期血管型失智症的病人更有近3成可明顯進步到脫離失智病況。目前也有數種藥物使用在慢性血管性失智症的病人,可稍微改善其智能狀態。簡而言之,失智症患者,倘若能夠即早診斷、即早治療、預防,是能夠維持良好的生活品質,亦能減輕照顧者、家屬的照顧負擔。

獨居長者過量使用安眠藥 恐增失智、憂鬱風險

獨居長者過量使用安眠藥 恐增失智、憂鬱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許多行動功能障礙、生活自理能力缺損的身心障礙者或獨居老人,需要仰賴居家照顧服務員幫忙生活起居的打理,而此類病人,因為疾病、年紀等因素,使用安眠鎮靜藥品機率高,而不正確使用的風險也較高。靠觸摸辨識 易造成錯誤服藥有鑑於此,彰基反毒教育資源中心與切膚之愛基金會合作,培訓居家照顧服務員正確使用安眠藥觀念,居家照顧服務員化身為偵測社區民眾潛在藥物濫用的哨兵,藥師可藉由第一線居服員的個案轉介及共同家訪,將藥事照顧從醫院延伸至居家。藥師與居服員合作,進行居家服務過程中,發覺不少個案具有鎮靜安眠藥物之用藥相關問題,如發現獨居個案因年紀大、視力不佳,服藥時無法準確取用藥品,都是靠觸摸來辨識,導致無意間服藥錯誤;藉由提供藥盒並協助個案整理用藥,使個案能夠自行取用正確藥物,以提升用藥安全。不同醫院就醫 導致過度用藥切膚之愛基金會居服督導員廖坤瑚表示,有時進行居家服務時,發現個案有精神不濟的狀況,詢問之下才發現,個案會到不同醫院就醫,同時拿很多藥,造成用藥過度或是重複用藥的問題;此外,也發現部分患者,藥品未依正確時間服用、習慣性囤積過期藥物、取用家人藥品服用,或因症狀未改善而自行調整用藥等不正確的用藥觀念及行為。幸照服員能敏銳的察覺個案狀況,及早發現安全風險,當發現個案有用藥問題,也能夠與藥師連繫,請藥師藉入,進行一對一的藥物諮詢,讓個案有正確的用藥觀念及習慣。16%中老年人 過量使用安眠藥此外,根據研究指出,逾16%四、五十歲以上人口,有過量使用鎮靜安眠藥的現象,鹿東醫院歐陽文貞醫師表示,在台灣鎮靜安眠藥取得容易,長期使用除有上癮之虞,也容易造成失智、中風、心血管問題,更可能增加憂鬱症風險,因此呼籲民眾,有問題應先求助專業醫師或藥師,以預防上述問題找上門。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

研究:改善代謝症候群 有助預防阿茲海默症#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說到現代中老年人的煩惱根源,就是害怕身體有代謝症候群,或者罹患阿茲海默症。如果能夠的話,真希望不要和任何一項扯上關係。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這兩項症候群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關係。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有密切的關係芬蘭的庫奧皮奧大學附屬醫院的醫師針對當地居民進行研究,於2006年發表的調查結果中,證實有代謝症候群的人容易罹患阿茲海默症。另外,法國里爾大學地區中心醫院也於2007年發表類似的報告,指出改善代謝症候群可能有助於預防或延緩阿茲海默症的進程。美國的神經學會也在2006年提出報告,認為皮下脂肪多的人容易罹患認知症。胰島素抵抗性和阿茲海默症代謝症候群引發的疾病中有一項是糖尿病。在檢查阿茲海默症患者的健康狀態時,發現多數患者的胰島素抵抗性(胰島素不易發揮作用的症狀)偏高,而這也是糖尿病的成因。胰島素抵抗性除了會引起糖尿病,也是造成高血壓、高血脂症的原因。如果胰島素抵抗性增大是引起阿茲海默症的主要原因之一,那麼注意飲食生活、多運動等改善代謝症候群的對策,不僅可以預防生活習慣病,也能有效預防阿茲海默症。現階段仍無法完全釐清代謝症候群和阿茲海默症的因果關係,最多只能從調查結果中得知其可能性。但是,預防疾病只有太晚,沒有太早。要積極吸收醫療資訊,當你瞭解疾病之間的關係時,就會慶幸自己有預先做準備。(本文摘自/日本醫生驚人的健康祕訣/康鑑文化出版)

別讓大腦「生鏽」 5點降低失智症風險

別讓大腦「生鏽」 5點降低失智症風險#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據研究發現,失智症是經過幾10年的演化而形成的,深受教育、生活習慣飲食、社交、精神狀況等多方面影響,因此若從每日的生活下手,將有助於減少老年罹患失智症的機率。地中海飲食   從「吃」健腦而目前還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治癒失智症,因此如何預防失智症就成為大眾關心的議題。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指出,在現今預防失智症的研究中,多數以阿茲海默症為主,而隨著失智症研究不斷的進展,我們也越來越瞭解怎樣有助於預防或延緩發病的時間,而主要的預防策略是從以下幾項保護因子著手:●多動腦/研究顯示,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或創造性活動,都可降低罹患失智症之風險,其相對風險下降近5成。民眾應養成終身學習的習慣,以增強腦細胞間有效的神經鍵結,並儲備大腦認知功能。●多運動/每週規律地從事2次以上的運動,對失智症與阿茲海默症都有保護作用,其相對風險下降近6成。維持每週2到3次以上規律運動的習慣,如走路、爬山、游泳、騎自行車、有氧運動、瑜珈、太極拳、元極舞等都是不錯的選擇。●採地中海型飲食/地中海飲食被證實可降低心血管疾病與癌症的風險,同時阿茲海默症發病率相對下降約7成。建議多攝取魚類、蔬果、豆類、堅果,使用橄欖油等未飽和油脂來烹調或調拌沙拉,少食用飽和性脂肪。●多社會互動/研究顯示,多參與社交活動可降低失智症風險4成;而孤單的人,罹患阿茲海默症的風險增加2倍以上,因為孤單的生活方式,其認知功能退步速度比較快。建議努力保持社會參與、和人群接觸,都有助於增加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之風險。●維持健康體重/中年時期BMI≧30,其阿茲海默症發生的相對風險上升3倍,老年過瘦BMI ﹤18失智風險亦提高。 建議避免肥胖、過重或過瘦,維持健康體位18.5≦BMI<24。 

4訣竅健康吃肉 預防老年失智

4訣竅健康吃肉 預防老年失智#失智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般而言,為了健康的考量和減少膽固醇指數,會被提醒不可以多吃肉。然而,問題不在於吃肉,而是肉的脂肪會凝結在血液裡面,非肉本身。完全不吃肉也不是一件正確的事,還是必須攝取動物性脂肪,這對血液解毒是有幫助的,特別是為了預防老人痴呆症及長壽,就一定需要攝取肉類。被稱為「好的膽固醇」的HDL 的指數在40mg/dl 以下的話,就要增加攝取肉類,不能過度限制飲食。更重要的是,沒有藥能促使HDL 的指數增加,全得靠進食肉類才能使蛋白質和飽和脂肪酸的HDL 指數上升。雖然要吃肉,但是如何健康的吃才是關鍵所在:1)生薑分解牛肉脂肪的效能/牛肉含有豐富對人體有幫助的蛋白質,它也是幫助兒童生長發育所必需的營養素,營養上,牛肉評價如此高的理由即在此。牛肉的蛋白質在體內被分解為20 多個胺基酸成分來利用,當中大約一半為必需胺基酸,被用來生成肌肉、器官等基本物質,製成各種荷爾蒙及酵素、神經傳達物質等,然而被吸收利用後在調節身體代謝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不過,在血液裡最容易硬化的東西就是牛肉的脂肪。牛肉的脂肪無法在體溫36.5 度C 下被分解,便進入到血液裡成為沉澱物,這樣形成的硬化脂肪被稱為「死亡硬塊的血栓」,血栓會引起慢性疾病。最好的方法就是和生薑一起攝取牛肉,生薑特別能夠分解牛肉的脂肪不會被硬化,可以透過下面的實驗來了解。• 在碟子上準備兩個白色硬掉的牛油。將36.5度C的清水、煮了很久的生薑茶,分別倒在不同的盤子上。• 用手帕或衛生紙摺到某一程度的厚度,將它充分浸濕在清水和生薑茶後,各自拿來擦拭牛肉的脂肪。結果是用清水不能擦掉牛肉的脂肪,生薑茶則可看到脂肪被清除了。還有一個和生薑一樣,可以和牛肉一起吃,也具有著卓越效用的就是桂皮。生薑和牛肉一起配著吃,或是喝生薑茶,對血液的淨化甚至是消化能力,都有不錯效果。吃牛肉的時候,配著味噌、香油拌著吃,味道和營養根本是天生一對。在味噌裡有分解蛋白質的酵素,有助於消化。如果和類似香油的植物油一起食用的話,能有效防止膽固醇在血管內沉澱。2)三層肉和洋蔥的天作之合/豬肉的脂肪十分美味,許多人都很享受也很愛吃。豬肉的膽固醇含量比牛肉少,飽和脂肪酸和不飽和脂肪酸為4:6,諸如花生四烯酸(Arachidonic)、三酸甘油脂等不飽和脂肪酸含量更多。豬肉可以將體內的有害物質釋放體外,豬肉的脂肪從固體變成液體的溫度熔點,比體溫還要低,所以能夠融化在胃腸內,並可吸附重金屬並將它排出體外。豬肉裡含有大量不飽和脂肪酸,可將碳酸氣體中和,並能中和掉累積在肺裡的有害物質。諸如此類,豬肉能將汞、鉛等有害物質排出體外,具有解毒作用,對現代人而言是一定需要攝取的解毒飲食。但豬肉是高脂肪、高熱量的食品,切忌不要攝取過量。攝取的時候,需要想一想和它搭配的食物,最好的東西就是蝦醬、香菇和洋蔥等。蝦醬的酵素可使肉的味道變得更好,又能幫助消化;香菇因為含有大量的纖維質,所以能阻擋膽固醇被人體吸收,以減少膽固醇的傷害,還能預防成人病;洋蔥能分解膽固醇且扮演清潔血液的角色。特別在食用三層肉、五花肉等脂肪較多的部位時,一定要和洋蔥一同攝取最好。在某家洋蔥汁(濃縮液)的製造廠內,他們嘗試做的實驗結果,豬什麼食物都吃,就只有洋蔥和洋蔥的殘渣不吃。而且,他們把其他的飼料和洋蔥混在一起給豬吃,豬用嘴巴把洋蔥都挑到旁邊去,然後把其他的飼料全部吃光。這個原因是洋蔥有減少體脂肪的物質,他們猜測那是因為這些豬要使皮下脂肪豐富,又得長胖的緣故,所以動物的本能就不吃洋蔥。3)漆能分解所有肉類的脂肪/有肉類山蔘之稱的雞肉,經常被挑選為皇帝的補藥飲食。曾有紀錄烏骨雞治好了朝鮮肅宗的病。雞肉含有豐富的優質蛋白質和維生素、礦物質,脂肪和卡路里相當低。在雞肉的脂肪中,70%為不飽和脂肪酸,對促進皮膚健康和防止老化,十分有效。雞肉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在料理時容易去除肌肉和雞皮之間的脂肪。雞肉的特徵是纖維比牛肉細嫩,因為雞肉不像牛肉的脂肪會參雜在肌肉裡面,所以它的味道比較清淡,容易被消化吸收,不僅如此,雞胸肉的部分白皙、脂肪少、味道清淡。能分解每一種肉類脂肪的成分,都不相同。然而,有一種東西能分解所有肉類脂肪,那就是漆。不論是牛肉脂肪、豬肉脂肪或雞肉脂肪也好,全都能被分解。依據《東醫寶鑑》,漆能浸泡瘀血、能使產後疼痛痊癒、使小腸暢通、去除蛔蟲、使血暈症痊癒。在《本草綱目》所述:「可治療九種胸部淤血、胸部疼痛。」以韓醫學解開淤血,是指去除血管內非正常的東西,將凝結成團的東西解開。這和提高免疫力是一樣的道理,它還能治療異位性皮膚炎,當然可以清除體內自由基以防止老化。經常攝取的話,對關節炎和血管疾病都有效果。雖然漆成分是引發強烈過敏的物質,如果不善加挑選漆樹,就煎煮服用的話,有可能引起肝毒性、搔癢、蕁麻疹,當然還會蔓延至全身炎症。體質適合的人才能夠吃,不適合吃的人,必須清除其毒性後再攝取。所以,我們不可以把脂肪視為健康的敵人,脂肪是我們身體必須具備的五大營養素中的一項。1 克的脂肪會在身體裡產生9 卡路里的熱量。相較之下,同樣重量的碳水化合物和蛋白質,分別能生成4 卡路里的熱量,而肉類的能源生產量算是超過兩倍。脂肪也扮演者保護我們身體主要器官的角色。例如有反式脂肪這種不好的脂肪,相反也有像HDL 優良的脂肪。脂肪是身體不可或缺的營養素,我們要有智慧適當地攝取它。4)肉不要和飯一起吃/韓國人吃肉的時候,總是把肉飯和蒜頭放在葉菜上,再包起來沾醬吃。用生菜將肉包起來吃,是一個很好的飲食習慣,蔬菜的量最好是肉的3倍。生蒜頭沾包飯醬來吃也具有超級解毒效果,但問題出在肉和飯一起吃,因為白飯就像砂糖一樣,這是在累積毒素。飲食中有複合飲食和單純飲食。蔬菜和沙拉是單純飲食;像肉類、藻類、魚類、雞蛋、肉製品等類似的蛋白質、麵包、麵食、馬鈴薯和所有穀物,皆為碳水化合物都是複合飲食。複合飲食比起單純飲食所需要消耗的能量多,問題在於,歸屬在相同飲食群裡的蛋白質和碳水化合物,在消化時所需要的消化液是不同的。蛋白質的消化液是酸性,碳水化合物的消化液是鹼性,酸性和鹼性混在一起就會中和掉,如果在胃裡面就被中和掉的話,沒辦法持有其應有的性質,當然會增加消化的速度,也會延長消化的時間,這會讓身體變得很疲倦,血液也變得混濁,老廢物質只能累積在腸道內。想吃蛋白質餐和牛排的時候,不可以和類似馬鈴薯、麵包的碳水化合物一塊吃,最好和蔬菜沙拉拼盤一起吃,「蛋白質和蔬菜沙拉」或是「碳水化合物和蔬菜沙拉」搭配的食譜,可以維持良好健康。(本文摘自/清血果汁3週解毒計畫,戰勝慢性病!/三采文化出版)

全台逾20萬人失智 4大預防方法必知

全台逾20萬人失智 4大預防方法必知#失智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整理)隨著高齡化社會以及老化人口增加,使得失智症問題日趨嚴重!據統計,台灣目前失智症總人口數推估為24萬人以上。神經內科醫師指出,失智症長者20~30%易併發妄想、幻覺,及情緒激躁不安等精神行為問題,使得家屬在照顧過程中,經常須面臨不同種類及不同層面的問題與嚴重挫折感,這讓主要照顧者倍感壓力。幻覺、重複發問   10大警訊助辨別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神經內科甄瑞興醫師說,衛生局近幾年對於失智症篩檢推廣十分重視,提供失智症10大警訊供依循,若能搭配量表在家進行篩檢,必能達到「早期發現、介入與治療」:1)記憶衰退,忘東忘西,重複發問2)無法勝任原本熟悉的事務3)語言表達出現問題4)喪失對時間的概念5)判斷力變差,警覺性降低6)抽象思考出現困難7)東西擺放錯亂8)行為與情緒出現改變,甚至有妄想、幻覺、憂鬱9)個性改變10)喪失活動及開創力失智症4預防方法  從日常生活著手而雖然,醫學上目前仍未發現與失智症相關的治療藥物,所以該如何預防失智症成了很重要的課題。台灣失智症協會也曾整理出,失智症4大預防方法,希望可降低罹患的風險:●多動腦/多從事可刺激大腦功能的心智活動,例如:保持好奇心,接觸新事物、學習課程、打橋牌、麻將等動態、需要用腦思考的休閒娛樂。●規律運動/長期維持每週2次以上的運動習慣,如:爬山、游泳、瑜珈、太極拳、有氧運動。●採取地中海飲食/研究顯示,地中海飲食法可降低罹患心血管疾病及癌症的風險。多攝取蔬果、堅果、豆類食品,減少食用飽和性脂肪產品;避免飲酒過量及長時間從飲食外的來源,攝取高劑量的維生素或深海魚油,避免造成副作用。●增加社會互動/多參與社交活動可緩慢認知功能的退化速度,建議多參加社區公益、當志工等接觸人群的活動,有助於大腦的血液灌流量,降低失智症發病的風險。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