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

O型腿、烏龜脖也會「膝蓋痛」!專家警告「關節有怪聲」應這樣運動

O型腿、烏龜脖也會「膝蓋痛」!專家警告「關節有怪聲」應這樣運動#膝關節

下定決心運動,卻因施力不當或過度操勞,產生各種疼痛,為了休養,反而中斷好不容易建立起來的好習慣。擁有國際訓練員、運動生理學、營養學3大證照的韓國王牌健身教練文碩氣,不僅拍攝運動教學影片吸引百萬人訂閱,出版《高效健身解剖書》分析了「膝蓋痛」的可能原因,教你如何避免受傷、受傷後又如何調整保養。以下為原書摘文:

膝蓋痛爆!75歲導演仍想踢球,骨科名醫「1手術」讓他重返球場

膝蓋痛爆!75歲導演仍想踢球,骨科名醫「1手術」讓他重返球場#膝關節

香港資深電影導演蔡繼光2021年12月來到台灣定居,成為新台灣人,熱愛踢足球的他即便從電影事業中退休,年屆75歲仍馳騁球場,每週至足球場報到3天。但連續幾個月的膝關節疼痛,經羅東博愛醫院院長暨骨科醫師葉文凌診斷,為前十字韌帶受傷合併膝軟骨骨折,在接受膝關節鏡手術後,終於可以重回足球場上。

骨髓炎反覆發作還骨折感染恐截肢!醫拚30次手術為她保住雙腿

骨髓炎反覆發作還骨折感染恐截肢!醫拚30次手術為她保住雙腿#膝關節

55歲婦人因風濕病造成膝關節嚴重變形而動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卻種下難治型慢性骨髓炎的遠因,在20次住院控制反覆發炎中,又不慎跌倒骨折,再遭到細菌感染。一般而言「截肢」或許是不可迴避的選項,大林慈濟醫院骨科部骨腫瘤及關節重建科主任謝明宏卻與整形外科聯手治療,歷經30次手術,並置入腫瘤型人工膝關節,總算讓病人正常走路,重回健康生活。

7成5膝關節炎患者,寧願忍痛也不開刀!醫揭5大隱憂

7成5膝關節炎患者,寧願忍痛也不開刀!醫揭5大隱憂#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名75歲女士罹患膝關節炎多年,卻因擔心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術後疼痛、復原差,忍了3年疼痛仍遲遲未進行,最後在醫師評估下選擇置換新一代全人工膝關節,術後恢復的狀況良好,3個月內就再次去做最喜歡的國標舞、高爾夫球等在罹病後無法做的活動,且擁有更好的生活品質。長輩罹膝關節炎,女多於男!典型症狀表現高雄醫學大學附設中和醫院骨科部部長黃炫迪表示,台灣每年超過86萬人因膝關節炎就醫,近6成為65歲以上,且女性患者為男性2倍。膝關節炎典型症狀表現為: 疼痛(約有8成) 痠軟無力(約有5成) 僵硬 關節變形 發出咯吱聲 腫脹 周圍肌肉萎縮然而,其中有近7成5的患者,因擔心換膝手術術後復原不佳,寧願採取忍痛、減少移動等治標不治本的方式,且平均拖遲1.5年才願意換膝,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黃炫迪表示根據研究,逾5成患者在換膝前表示已無法久站,超過7成連走路都有問題,甚至痛到影響睡眠品質。常見換膝手術5大隱憂患者最常見的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5大隱憂為: 術後復原狀況不佳,有73% 術後感到疼痛,有53% 手術費用,有45% 10~20年後需再次手術,有41% 手術導致血栓等併發症,有37%黃炫迪指出,若患者遲遲不願換膝,可能導致膝蓋關節惡化劇烈疼痛、失去活動能力,更連帶使心肺與代謝功能產生負面影響,導致體重快速增加、易喘,在一連串的惡性循環下,最終無法外出、喪失行動力。其實目前全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成功率高達9成以上,無須太擔心不適應或二次手術可能。黃炫迪建議有需求的患者,不要忍痛、不用減少活動,盡早尋求專科醫師處理,才是維持老年行動力最有效的方法。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

「膝關節退化」不動更嚴重!物理治療師授「護膝2招」#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因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使許多民眾生活日常侷限於自家空間,很多長輩更因此不敢外出活動,在家久坐機會變多,原本的退化性膝關節炎問題,也在不知不覺中更加嚴重。不少就診民眾納悶,膝蓋疼痛不是應該多休息嗎,怎麼反而越休息症狀越嚴重呢?   膝關節退化如老車,沒保養更嚴重 衛福部苗栗醫院復健科物理治療師李曉惠表示,其實膝關節的軟骨中心處是沒有微血管分布的,軟骨的營養是來自於膝關節囊液,而膝關節囊液的推動,需要藉助膝關節的活動。 李曉惠表示,若把退化的膝關節比喻為20年以上的老車,就會知道膝蓋應要如何保養,「試問,您敢將老車放在車庫裡1個月都不發動嗎?或是敢開著老車一路從台北殺到墾丁去嗎?」 李曉惠進一步解釋,「同理,已經退化的膝蓋更需要適當的活動,不宜完全不動或動得太多,建議可做如騎腳踏車或游泳等不承重的活動,或是不引發疼痛、少量多次的短程走路。」 簡單「護膝運動」鍛鍊股四頭肌、膝關節 若不適合外出,李曉惠建議民眾可在家執行以下護膝運動,主要鍛鍊2面向: 1.強化大腿股四頭肌肌力: 一次停留5~10秒,每回30次,一天3回。以保護膝蓋、增加膝關節穩定,減少膝蓋軟骨退化及摩擦。 2.強調膝關節活動度: 一次停留10~20秒,每回10次,一天3回,有緊的感覺即可,勿勉強。讓日常生活活動更自如。李曉惠提醒,若運動當中或運動後有不適感,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物理治療人員。 (股四頭肌強化運動:坐姿,伸直膝蓋、勾起腳板。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股四頭內側肌強化運動:膝蓋下方捲一小毛巾,大腿出力讓膝蓋下壓下方毛巾。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抱膝運動」:坐姿,雙手抱在小腿處、讓腳後跟盡量靠近臀部。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強調膝關節活動度的「壓膝運動」:坐姿,足部放在前方板凳上,雙手下壓膝蓋。圖片提供:衛福部苗栗醫院)

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半膝,哪個好?醫:差別在⋯

膝關節置換手術,全膝、半膝,哪個好?醫:差別在⋯#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長輩年紀大之後,容易膝蓋關節不好,常常都會需要進行人工膝關節手術,可說是最廣為人知的手術治療之一。但是你知道,人工膝關節手術也可以只換一半嗎?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骨科主治醫師林心畬表示,身邊若有60歲以上的家人,一定或多或少有經歷過膝關節痠痛無力症狀,這有可能便是退化性膝關節炎的表現。對於初期來說,復健治療、運動訓練及生活模式的調整,均有不錯療效。但隨著經年累月的使用,關節退化開始邁入中期,軟骨磨損過半,關節疼痛與無力漸漸強烈,可能就需要進行關節內玻尿酸注射,服用消炎止痛藥物治療。直到關節完全損壞變形,關節退化進入末期,各項非手術治療失去效果,最後就需要全膝人工關節手術治療。關節退化嚴重,換全膝手術需復健3個月林心畬說明,全膝人工關節手術俗稱換關節,讓許多嚴重的退化性關節炎病患能夠重拾自由行走的能力,擺脫對止痛藥物的長期依賴。但是手術的疼痛不適,手術後3個月以上辛苦的復健訓練,卻又讓不少病患聞之卻步。同時,全膝人工關節手術除了切除損壞的軟骨,也會同時切除十字韌帶,導致部分病患感覺術後步態不自然。手術傷害較大、復原緩慢、復健辛苦、步態改變,均是目前全膝人工關節手術需要面對的困難。而病患從關節退化進入中期開始服用消炎止痛藥物,到關節完全損壞而需進行全膝人工關節手術之間,通常還有5到10年的漫漫長路,在病症逐步惡化的階段,病患常常面臨「止痛藥物越吃越多,出門走路越來越少」的困境。林心畬表示,有7成以上的退化性關節炎都是從內側軟骨開始磨損,爾後逐漸擴大磨損區域。但許多民眾不知道的是,若是在內側軟骨磨損已經造成生活上的不適,但其他部位軟骨尚未磨損時,其實只要更換有問題的那一部分就可以了,不需要壞一半就換全套,也不需要吃藥忍耐到全部壞掉才接受手術。壞一半就換一半,才是半膝人工關節手術的核心觀念。軟骨若未磨損可換「半膝」,6周即恢復行走半膝人工關節手術又稱單髁或局部人工關節手術,最大優勢便是只切除出現磨損的一部分關節軟骨,相較於全膝人工關節手術,磨骨量及出血量均減少至1/3以下,植入物也僅有全膝人工關節約1/3大小。手術後的疼痛腫脹大幅減少讓病患恢復快速,通常手術後3日即可出院,且由於傷口小沾黏少,復健6周即可恢復正常步行。林心畬進一步指出,此手術另一優勢是完全保留前後十字韌帶,不像全膝人工關節手術常將前後十字韌帶切除,保留完整韌帶可以讓膝關節的動作與穩定性最接近自然狀態,手術前後的步行姿態幾乎一樣。當然這也是半膝人工關節最大的限制,若膝關節有十字韌帶斷裂或嚴重內外翻變形導致膝關節不穩定,則半膝人工關節手術失敗之機率會大幅升高。手術前需先由醫師進行檢查以確認適合何種手術治療。半膝人工關節手術隨著手術器材與技術的成熟,目前10年關節存活率已超過95%,即每20個手術病患,僅有不到1人可能在10年內需要二次手術治療。此項手術也已納入健保給付,相較於其他自費微創手術而言,病患負擔輕鬆,壞多少換多少,依照自身需求量身打造才是最佳治療方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