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

置換膝關節女性居多?名醫分析4關鍵

置換膝關節女性居多?名醫分析4關鍵#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女性膝關節置換率比男生高,其中原因有很多,不外乎是跟肌力、骨骼結構、荷爾蒙、鞋子及生活形態息息相關。台北榮民總醫院副院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陳威明醫師分析四大關鍵。蹲廁所膝蓋承受5至7倍體重壓力陳威明醫師表示,在全世界的醫學研究報告中發現,置換膝關節的患者中,有70%至75%是女性。女性膝關節置換率高因素有很多,第一,女性肌肉相對較男性弱,肌力不足時,無法分散膝關節壓力,關節軟骨受力就會增加。第二,女性在停經後,荷爾蒙與雌激素降低,會增加軟骨的代謝速度。第三,女性骨架相對較纖細,若到中年發福,同樣骨骼架構下,單位面積承受的壓力有所增加,也造成關節更容易磨損;另外女性因為要生育,骨盆生理構造相對較男性寬,導致膝關節前側髕骨的「Q角」較大,容易造成髕骨往外偏移及軟骨磨損。第四,許多女性因為著重美觀或工作關係,不像男性能穿著運動鞋或有舒適柔軟鞋墊的鞋子,而需要穿著高跟鞋或鞋底較硬的鞋子,增加了關節反作用力。一般在爬樓梯時,關節需要承受3倍體重、下樓梯時是4~5倍、蹲姿則高達5~7倍!女性上洗手間不見得一定都坐馬桶,而是常要採蹲姿,蹲的時候膝關節受力更高,可能也容易造成磨損。選錯增高墊 可能會加劇關節磨損鞋子也會影響膝、髖關節,許多人喜歡透過增高鞋墊,讓自己看起來更高挑,陳醫師表示,如果用到不適合腿型的鞋墊,可能會加劇關節磨損。O型腿的人應該挑選墊高外側的鞋墊;X型腿則應該挑選墊高內側的鞋墊,才能降低關節的磨損速度。建議不要長期蹲跪,且多運動,訓練股四頭肌,有助於分散膝關節壓力,若非必要,盡量穿著舒適的鞋子,且適度控制體態避免增加關節壓力。(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前十字韌帶受傷新觀念 穩定治療選擇

前十字韌帶受傷新觀念 穩定治療選擇#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體育系男大生,系上表演從高空翻筋斗跳下時,右膝關節扭傷,就醫發現外側半月軟骨及前十字韌帶斷裂,原本以為需接受前十字韌帶關節鏡重建手術,但經骨科醫師診斷並融入前十字韌帶受傷治療新觀念,進行關節鏡手術縫合半月軟骨加上復健治療,讓膝關節穩定度明顯進步,可重返他最愛的競技運動場。半月軟骨縫合加復健治療 膝關節穩定度進步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醫師李佳霖表示,為男大生進行關節鏡手術時,首先發現外側半月軟骨的後角出現破裂,前十字韌帶股骨的附著點有部分撕裂傷,但還保留2/3,表面上還有微血管附著,能供應血液。在清創外側半月軟骨破裂處後,隨即縫合外側半月軟骨的後角破裂處,原本預計要做的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則選擇不做。他的半月軟骨縫合後加上復健治療,術後理學檢查發現,膝關節穩定度有明顯進步。本月2019年亞太膝關節、關節鏡及運動醫學大會,會議中許多國際知名的運動醫學專家,紛紛針對前十字韌帶重建提出革新觀念,包括恢復功能及讓病患回到運動場上才是治療最重要目的;重建後即便讓膝關節穩定,仍須接受術前、術後的復健;前十字韌帶重建已被證實並不能預防日後退化性關節炎發生。十字韌帶重建與否 須以使用狀況判定除了專家們的建議,李佳霖醫師指出,臨床上遇到有些病人詢問,傷到前十字韌帶,一定得做重建手術嗎?其實可觀察日常生活中膝關節有無常常扭傷或軟腳來判斷;或在做好適當保護及復健後,是否可以回到喜愛的運動競技場上而定。若膝關節的使用狀況可被接受,就不需要接受前十字韌帶重建手術。李佳霖醫師亦提醒,前十字韌帶斷裂後,無論是否接受手術,都必須接受復健治療。十字韌帶斷裂後,韌帶負責本體感覺的機械受器也受傷,除了基本肌肉力量外,也要重新訓練體內的本體感覺。除了體能訓練師鍛鍊項目,也可藉由儀器作為前十字韌帶斷裂術前及術後的復健工具,藉由平台角度變換,每次運動都能達到平衡、協調、肌耐力訓練及身體本體感覺提升。做好復健治療,才能降低再受傷時、前十字韌帶再次斷裂的風險。

只要健康不要膝關節炎 7招學起來

只要健康不要膝關節炎 7招學起來#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運動、健身風行,40幾歲的劉小姐是愛運動的熟女,每天健走或騎飛輪,放假還騎腳踏車。最近一個月左膝前側隱隱作痛,特別是上下樓梯時,擔心自己是否運動過度。就醫確診髖骨關節疼痛症候群(膝蓋前方的骨頭),好發於年輕、愛運動的年輕人。如果不好好保護膝蓋,可能使年輕的關節提早退化。無運動習慣者突然過量運動 易造成膝關節問題一般民眾都認為年紀大才會引起退化性關節!衛生福利部桃園醫院護理師許芳靜表示,有筋骨痠痛和膝蓋痛的現代人愈來愈多,很多都是動靜失衡造成,比如有些人沒有運動習慣或已有退化性關節炎,肌肉、膝蓋都很脆弱,突然運動過量,例如爬山爬太久,很容易引起腰部及膝蓋疼痛。另一些人則是運動過量,持續使用不當加上休息不夠,慢慢累積一些運動傷害,造成各種膝關節問題。膝關節是全身上下最容易發生傷害的關節,不分年齡。但如果平常就能好好保養,還是可以延緩關節的退化,即使年紀大了,仍可順暢使用。如果想減輕膝蓋的負擔,可把握以下幾個原則:1) 減重,儘可能維持標準體重。2) 少做長期蹲、跪的動作。3) 多訓練膝關節周圍的肌肉。4) 運動中感到不適立刻停下來,不要勉強。5) 充足的休息。6) 了解自己的極限,量力而為。7) 如果要運動,一定要循序漸進,慢慢增加時間與量。規律運動增肌力、減重 降低關節負荷愈來愈多的研究證實,運動能增加氧氣和營養物質在關節組織的流動,促進新組織再生。規律的運動能減輕體重,減少關節的負荷,進而減少關節的磨損,降低退化性關節炎的發生。許芳靜護理師提醒,但是已有退化性關節炎的人,應在從事走路或其他活動前,增加溫和肌力訓練,增強肌肉的能力,保護關節。

跑步加速膝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樣說

跑步加速膝關節退化?骨科醫師這樣說#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近年來,馬拉松熱、三鐵熱、野跑熱等比賽越來越盛行,一場比賽的距離從原始的全馬42k到超馬的100K,甚至是24小時的比賽,跑步跟關節的退化一直是大家爭論的話題。臺南市立安南醫院骨科醫師方啟榮表示,主要有2個論點,反對跑步的意見認為過量的力量到膝蓋會加速關節的退化,支持跑步的論點來自於運動可以強化關節週遭組織,進而強化及保護膝蓋。運動後雖然軟骨厚度減少 但會增強周遭肌肉、韌帶強度方啟榮醫師表示,一般來說,當一個人從椅子上站起來膝蓋會承受3.3倍體重、走路膝蓋會承受3至4倍、爬樓梯會承受4.3倍、下樓梯會承受6倍、走下坡8倍、慢跑9倍、而跑步則會高達14倍。照這邏輯,難道乾脆不跑步了?其實身體為了承受這些力量,膝蓋週遭有相當多肌肉、韌帶等組織保護膝關節。跑步問題爭論不休,因此有研究使用核磁共振去比較跑步或是跑馬拉松後對關節軟骨的影響。雖然最後發現運動後的軟骨厚度有減少的趨勢,但對於整體是否會構成關節的退化還是無法確定,畢竟軟骨還是有生長的潛能。膝關節退化手術病人 大多數都無運動習慣方啟榮醫師表示,既然現況無法預先知道跑步是否會造成關節退化,就有研究試圖由關節退化的手術病人去回推先前的運動量,得到一個驚人的結論,有跑步的病人是正常人的0.46倍。也就是說,在換關節的病人族群裡面,大多數的病人是沒運動的族群。簡單來說,到目前的研究並無法證實跑步或是馬拉松會直接加速關節的退化,反而如體重過重、先前關節損傷或是發生運動相關的傷害,包括韌帶、半月軟骨等等的傷害,則是真正加速關節退化的因素。方啟榮醫師建議,很多人靠運動跑步來達到減重的效果,但務必適量為主。達到良好的體能、肌力狀態後再進行更進階的比賽,才能避免運動傷害,或受傷後經一循序漸進的休養及回復,才能運動久久。

嬤人工關節術後未回診 疼痛驚見斷裂

嬤人工關節術後未回診 疼痛驚見斷裂#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80歲的張阿嬤15年前曾接受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術後疼痛減輕,便很少回診追蹤。近幾個月關節疼痛、軟腳、膝蓋搖晃。就醫檢查後發現人工膝關節嚴重磨損,膝關節不穩定、內翻變形。進行人工關節再置換手術,術中發現股骨金屬組件有斷裂。術後阿嬤重獲穩定關節,也可恢復正常行動。醫師提醒人工關節有使用年限,提醒患者仍需定期返診追蹤。人工關節術後須追蹤保養 降低磨損程度隨著人口結構高齡化,膝關節退化造成的疼痛常令許多老人家苦不堪言,嚴重時甚至影響生活品質。當接受藥物治療、針劑治療及復健皆沒有明顯的效果時,可考慮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疼痛與生活品質能獲得改善。衛福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王證琪表示,人工關節術後如果能依照醫囑好好保養、控制體重,大部分的人工關節可以使用10年至15年以上。隨著材料科技的進步,目前人工關節內襯都有一定抗磨損程度,但要完全無磨損是不可能的。維持標準體重、訓練肌力 減緩膝關節退化接受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病人,仍應每年定期回診追蹤,當出現墊片磨損殆盡或人工關節鬆脫時,應及早評估是否進行再次置換手術。若拖到連金屬組件都斷裂,除了疼痛難耐,還可能會有更大範圍骨缺損等問題,增加手術的複雜度。王證琪醫師提醒,平時應維持標準體重,並適當訓練肌力,減緩膝關節退化。如果關節退化到需要進行人工關節手術時,由於不同的材質都有優缺點,建議至醫院與專業醫師進行討論、評估。在人工關節術後宜定時回診,並且避免太粗重的工作,延長人工關節使用壽命。

吹冷氣膝蓋開始痛?恐是發炎警訊

吹冷氣膝蓋開始痛?恐是發炎警訊#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氣溫持續居高不下,讓人24小時都想躲在冷氣房裡。然而,長時間吹冷氣,除傷及荷包外,對不少人而言也並非一大享受;有些人只要吹冷氣之後,膝蓋便會開始隱隱作痛,因此陷入天人交戰。究竟膝關節怎麼了?可藉由哪些方式改善呢?膝蓋受寒痠痛 恐是膝關節發炎惹禍衛生福利部雙和醫院骨科主任醫師翁佩韋表示,吹冷氣時膝關節會感到痠痛,可能是因為膝關節正處於發炎狀態,當受到溫度突如其來改變,便會出現疼痛明顯的狀況。而造成膝蓋發炎的原因相當多,如膝蓋磨損、風濕性關節炎、膝蓋急性發炎等,皆可能會讓膝關節出現紅、熱、腫、痛等症狀。對症下藥 嚴重磨損骨頭就應進行置換手術翁佩韋主任醫師指出,臨床上較有經驗的醫師可經由問診、觸診初步了解,再透過X光、超音波檢測,進一步了解其膝蓋是否有退化、退化程度、是否有磨損等情形。針對急性發炎者,一般會給予口服消炎止痛藥,而若是急性期發炎過了,且診斷為早、中期的膝關節退化,則可考慮加上玻尿酸或PRP的注射,以達到控制之效;此外,若為中、重度者,或者接受保守治療仍未能緩解疼痛及改善日常生活的活動,便會建議採取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進行治療。機器人手臂量身訂做 傷口小、感染風險低且復原快翁佩韋主任醫師說,過去傳統膝關節置換手術,對於年長患者而言,不僅手術風險高,術後恢復和照護時間也較長;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機器人關節系統則可以幫助醫師在執行手術過程更精準順利,其只需移除已磨損的關節部分,不僅可保留較多健康的骨頭,同時也能減少周遭組織的破壞,降低手術併發症及感染風險;此外,傷口更縮小至6-8公分,並在術後當天或隔天即可下床行走。機器人手臂關節置換術 精準輔助效果更加乘翁佩韋主任醫師解釋,利用機器人手臂置換膝關節,術前會先以電腦斷層掃描病人的膝關節,再根據檢查數據調整適合重建的尺寸,其角度誤差不會超過1度,術中利用機器手臂導航定位,再透過即時動態影像輔助,精準將人工膝關節擺放在符合人體工學角度的位置,達到最佳的置換效果。適當運動不可少 體重超標膝蓋也會受不了翁佩韋主任醫師強調,在接受機器人關節系統置換膝關節後,通常可大大增加人工膝關節的活動度及使用年限,因此成為現今膝關節退化時的手術新選擇。而日常生活裡,預防總勝於治療,除了選擇適當運動,如游泳、健走等,也可以透過一些簡單易行的股四頭肌運動,達到強化膝關節之效,再搭配上矯正姿勢不良、體重控制等方法多管齊下,即能揮發保健膝關節的最大效益。翁佩韋主任醫師提醒,若在爬樓梯時發現膝關節出現痠軟、負重較大時膝蓋就會卡卡,或膝蓋左右兩側明顯外觀腫脹不一,這都是膝關節退化的警訊,建議應立即就醫,尋求專業醫師治療,以利及早治療,讓自己的行動不受限。(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運動愛好者必知!這樣做不傷膝

運動愛好者必知!這樣做不傷膝#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對於「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推薦的運動是健走,不會因為膝關節彎曲的角度過大,而傷到膝蓋,又能夠達到運動的功效,也可以慢走或跑步。此外,也適合做太極拳、瑜珈或皮拉提斯等一些伸展或是動作慢的運動。 籃球、網球需大幅度彎曲膝蓋 可能傷害內側皺襞至於球類運動,以膝蓋彎曲/伸直的頻率與角度做為判斷標準,太過就不適宜。像桌球,由於桌面有一定的高度,所以對膝蓋的傷害低。雖然膝蓋幾乎都要彎曲,但彎曲的角度在20~30度左右。依此類推,打高爾夫球時,膝蓋不需要長時間的重複彎曲與伸直,也是這類患者可以從事的運動。像是籃球或網球等需要大幅度彎曲膝蓋的動作,較可能會傷害內側皺襞。騎腳踏車坐墊不要太低有一段時間很流行騎腳踏車,很多人也會買臺室內腳踏車在家運動,或是到健身房參加飛輪課程,腳踏車運動主要是鍛鍊關節周邊的肌力,如果肌肉無力,導致關節運動時的穩定度不夠,就容易受傷。但這個運動膝關節需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內側皺襞很容易就被膝蓋骨夾到。如果真的想騎,坐墊不要過低,避免膝蓋彎曲的角度過大,也要注意伸直、彎曲時,肌肉用力與放鬆的節奏(口訣:用力踩下,輕鬆縮回),減少內側皺襞被夾擊、受傷的機會。游蛙式可能惡化膝蓋疾病有內側皺襞發炎、又喜歡游泳的人,要避免游蛙式,因為膝蓋要不斷重複彎曲伸直的動作,長期下來,反而會惡化,如果只會游蛙式,可試著調整節奏以及下肢用力方式,在快速踢腿夾腿後,緩慢而輕鬆的縮回雙腿,避免在屈膝時夾擊內側皺襞。筆者較推薦自由式,而且是要標準的自由式,靠大腿上下擺動帶動小腿,膝蓋盡量不要彎曲,既不傷膝蓋,又能達到運動的效果。另外在上下泳池時也要注意,一定要抓緊泳池樓梯的扶手。登山爬坡時要保持膝蓋微彎如果想要走走郊山、登山,可參考爬樓梯的原則,爬坡的時候,保持膝關節微彎,比較不會有反覆伸直彎曲的動作。步伐加大也可降低膝蓋彎曲的角度;下坡也是同樣的原則,側著身子走更好,此外,不要忘記攜帶登山杖做為輔助。內側磨擦症候群的患者最好是選擇坡度平緩、階梯少、階梯間距大的步道。(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打籃球膝脫臼 注意血管損傷害截肢

打籃球膝脫臼 注意血管損傷害截肢#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59歲的陳女士熱愛運動,膝關節的十字韌帶曾受過傷,某次做瑜珈結束前,左腿突然抽筋讓她摔倒,因膝蓋著地而造成膝關節脫臼,送醫復位處置時發現血管斷裂。轉診到大醫院,左腿組織大量出血腫脹,已出現感覺異常且不能動,接近急性缺氧。緊急用腳上大隱靜脈做繞道手術,將斷掉的血管兩端接合恢復灌流及脈動,讓組織恢復灌流。而因壓力上升有腔室症候群現象,第一時間做筋膜切開術將壓力釋放,減低肌肉組織壞死及截肢的危險,目前陳女士恢復情況良好。急性栓塞5症狀 疼痛、泛白、麻木等大林慈濟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醫師黃世銘表示,膝關節後方窩中央深部有一個膕動脈,與股骨膕面及膝關節囊後部緊貼到小腿,再到末端小血管。膝關節脫臼或復位時容易損傷膕動脈,膕動脈只有一條,如果斷掉,末梢就沒有血液供應,腳會開始出現腫脹及冰冷,甚至變紫、變黑,有截肢危機。一般腳的急性栓塞有5個症狀,(1)首先會痛,甚至摸不到脈搏,(2)接下來末梢組織會變比較蒼白,(3)末梢會感覺麻木、(4)異常疼痛、(5)失去活動能力。血管處置盡可能在黃金6小時內恢復灌流,減少缺血時間及對於四肢血管的損傷。足球、籃球等高強度拉扯運動 應以護膝保護黃世銘醫師提醒,受傷後的肌肉組織急性缺血,如超過4小時以上持續腫脹,可能開始有軟組織壞死,肌肉軟組織的壓力會高於微血管灌流壓,失去供應氧氣代謝的能力。舉凡高強度拉扯的運動,可能影響關節活動,如足球、籃球、羽球、橄欖球等,或膝關節曾經受傷者,在活動時應加以護膝保護,可避免關節容易受傷脫臼,降低運動傷害。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