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膝關節

膝關節痛不能動?醫:這2運動可舒緩

膝關節痛不能動?醫:這2運動可舒緩#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年運動風氣興盛以及高齡化社會的來臨,出現關節運動損傷疼痛或退化性關節炎者增多,好發於中老年人。根據統計,關節問題於70歲以上發生率高達70%,且女性多於男性;好發部位為膝關節、手關節、髖關節,也可見於脊椎,腕關節等,最常見膝關節、膝蓋疼痛造成運動甚至行走不便。退化性關節炎致病原因很多,主要有年齡、體重過重、膝周圍韌帶損傷、非感染性骨壞死、血友病、神經病理性關節疾病等。游泳、緩和散步 不負重的運動有助舒緩疼痛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骨科主治醫師陳昱彰表示,退化性膝關節炎病因複雜,主要是機械性磨損發炎,關節囊發炎、週邊韌帶肌腱損傷、關節軟骨損傷缺損、半月板損傷、關節面不平整,產生關節腔狹窄、軟骨下硬骨空腔囊腫、關節變形、骨刺、軟骨游離體的產生等變化。最常見症狀如關節腫脹僵硬,上下樓梯或行走時疼痛,關節活動度受限,活動關節時聽到不正常的磨擦聲響或關節變形。膝關節損壞一定要換人工關節嗎?嚴重關節變形前,須先適當保養與預防。合宜適量的運動有助增強關節附近肌肉,幫助關節承受身體重量,適當且正確的運動能增進健康關節的強度與健康。但若關節軟骨已受損,必須謹慎小心,儘量採取緩和不負重量的運動,如游泳等不受體重壓力的運動或緩和散步。大腿的股四頭肌運動有助於穩定強化膝關節,使膝關節疼痛較為舒緩。玻尿酸關節注射等 可做為不動手術的選擇目前玻尿酸關節注射與自體高濃度血小板血漿(PRP)注射廣泛應用於運動傷害與退化性關節炎治療,玻尿酸可補充關節液潤滑關節腔,減低膝關節因行走摩擦與壓力造成的不適與傷害,並修復關節結構、減少發炎反應產生。PRP注射利用血液中血小板產生的豐沛自體生長因子,活化再生關節內退化受傷的組織,促進退化軟骨與韌帶滑囊的修復,治療退化性關節炎。關節鏡手術是微創傷口的檢查合併治療的方式,當關節疼痛及行動不良無法由運動、藥物或關節注射改善時,在2到3個約1公分的小切口,使用關節鏡直接進行治療,清除發炎的組織,修復整平破損的半月板及關節軟骨,切除傷害軟骨的側皺襞,清除軟骨破損而脫落的游離體,以軟骨下鑽孔以利重生軟骨。對頑固性的膝關節疼痛,但還未到人工關節置換手術的嚴重程度,或因內科疾病身體狀況無法負荷重大手術時,關節鏡手術是可靠的治療方式。陳昱彰醫師提醒,良好運動習慣、正確運動方式、健康生活型態可保持關節健康與活力。已受傷的關節必須好好保養、積極治療,做人工關節置換手術前,有很多方法及治療可將退化性膝關節炎對日常生活不便的影響降低,改善生活品質。畢竟人活就要動,好的關節與肌力,是健康生活很重要的一部分。

翁韌帶斷裂忍10年 膝關節嚴重變形

翁韌帶斷裂忍10年 膝關節嚴重變形#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彭先生因右腳無法站立,就醫發現右膝關節已嚴重前傾扭曲,因此影響活動力,詳細檢查評估後進行手術,手術後右腳恢復正常。前十字韌帶斷裂10多年 右膝關節嚴重異位變形原來彭先生在十年前曾發生車禍,導致右膝嚴重腫脹。彭先生當時認為手術恢復期非常久,加上肩負家中經濟重擔,因此沒有接受手術也沒有回醫院覆診,偶爾疼痛就咬牙忍過去。然而近一個月已影響到日常生活,常在走路時突然「軟腳」,子女的親情攻勢下才就醫。樂生療養院骨科主任周禮智表示,由於右前十字韌帶斷裂十多年未處理,導致右膝關節嚴重異位變形,採取人工關節置換術,術後恢復良好,病人已恢復日常生活行動力。運動傷害、機車車禍、摔傷 常見十字韌帶斷裂根據美國流行病學的研究,約3000人就有1位前十字韌帶受損病患。常在運動傷害、摩托車車禍和摔傷,發生十字韌帶斷裂。十字韌帶斷裂的治療方式,包含手術治療及及非手術的保守復健治療,若十字韌帶部分斷裂,也可於急性期時接受增生療法,有助加快恢復速度。近年隨著國人越來越重視運動,伴隨而來的運動傷害也有增加的趨勢。周禮智醫師提醒,無論是前後十字韌帶受傷,若不治療,將會使膝關節處於不穩定狀態,導致退化性關節炎提早報到,千萬不可輕忽。

天冷少活動 膝關節炎患者增2成

天冷少活動 膝關節炎患者增2成#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位68歲患有退化性關節炎的沈太太(化名),只要身體有疼痛症狀,就去買止痛消炎藥服用,結果導致胃潰瘍住院,嚇得她不敢再亂吃止痛藥。最近天氣溫度驟降、潮濕,沈太太起床就會覺得膝關節卡卡,且有些微疼痛感,最後甚至無法正常行走,家人趕緊帶她到骨科求診,並經過完整的檢測後,確認症狀的嚴重程度,經使用PRP療法治療後,改善了膝關節不適症狀。氣溫忽冷忽熱 退化性膝關節炎患者激增二成開業醫骨科診所院長吳濬哲醫師表示,退化性關節炎好發於65歲以上的民眾,主因就是老年退化導致關節軟骨磨損,加上長期外力壓迫關節處,造成負荷過度所造成,例如工作長期承重或肥胖過重。尤其是老人家會因為天氣變冷、活動量變少,並提高跌倒的機率而導致膝關節受傷,因而加重原本的膝關節炎症狀,使得最近求診的膝關節炎患者就增加約二成。由於退化性關節炎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偶爾活動時會感覺關節處卡卡的,嚴重者會難以彎曲伸直;許多患者乾脆長期坐著不活動,或不敢跟家人說,常常忍耐到無法忍受才就醫,經由檢查發現時已經是嚴重的膝關節退化。退化性關節炎治療選擇多 慎選有經驗醫師最重要吳濬哲醫師指出,依賴消炎止痛藥物是現代人多數的通病,但並不是常規治療退化性關節炎的方法!正確的觀念就是不要忍痛,趕緊找專業骨科醫師檢查,醫師會先透過X光、MRI等精密儀器的檢測後,來診斷適合的治療方式,若為初期症狀,會先以不侵犯的方式治療,如開立藥物或物理治療。對於慢性疼痛的患者,會建議使用體外震波,給予高能量震波,達到組織再生及修復功能,並緩解疼痛。如果膝關節出現退化、腫脹,影響活動能力時該怎麼辦?吳濬哲醫師進一步指出,可考慮使用玻尿酸注射,潤滑膝關節軟骨,提高活動力;另外,也可以使用PRP療法,利用自體血小板,減緩或是終止軟骨細胞壞死磨損。如果拖延病情導致嚴重膝關節退化,目前使用更精確的機器人手臂膝關節置換術,比傳統人工膝關節手術更能夠改善患者術後的生活品質。膝關節炎要保養 若有問題應及早檢查治療吳濬哲醫師提醒,平時可以多補充膠質含量高的食物,如木耳、豬腳等等,來保養關節,也可以做坐姿直膝運動預防退化性關節炎,但若有不適應該儘速尋求專業醫療協助,而非使用消炎止痛藥物,避免延誤治療時機。(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關節炎新手術 耐心復健終見效

關節炎新手術 耐心復健終見效#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十一月初,住新北市樹林區的陳小姐至臺北慈院進行手術後二週年回診。陳小姐對於目前膝關節復原情況及生活狀態極為滿意。閒談之後,發現其實陳小姐在手術後的第一年,和部分病患一樣,有過一段沮喪與煎熬的恢復期。術後膝痛難耐 病患懷疑手術效用診斷為第三期退化性膝關節炎,二○一二年九月陳小姐於大林慈院接受雙膝「膝關節軟骨再生促進手術(ACRFP)」,術後依照醫囑定期從臺北遠赴嘉義大林回診。陳小姐記憶猶新地描述術後二至三個月,回診時向主治醫師主訴仍然膝痛難耐,呂主任說明正經歷手術後膝關節內的疤痕形成期,一定要熬過去這段恢復階段,並囑咐復健運動不能因疼痛而停止執行。她當時並不能完全接受醫師的回答,一度懷疑手術是否確實發揮效用。恢復期的不適曾讓她想過尋求其他治療方式減緩疼痛。「應該是最初對於接受這手術的信念太強,所以想歸想,最後還是乖乖聽醫師的話,忍著不適撐下去。」陳小姐說明當時的想法。醫師鼓勵 軟骨修復後情況將改觀半年過去了,雖然疼痛日漸減緩,但她仍然對膝關節的穩定度不甚滿意。稍微走一點斜坡就痛回來,從椅子上坐久了突然站起來也卡卡的。回診時再度向醫師訴說不滿意的情況,呂主任以種小樹苗的比喻,請她耐心等待軟骨修復:「一年後妳就會對情況改觀了。」「老實說,第一年我有些沮喪,病人總是希望得到即時而快速的復原。」陳小姐娓娓道來走過的心路歷程。手術後滿一年前後的某天,她早上下床,突然感覺膝關節十分輕盈,時間像一條分隔線,那天起將她的生活劃入另一種狀態。術後一年不適感消失 可快走運動家住四樓,術後第一年爬樓梯不舒服的感覺漸漸消失了;家中有跑步機,她試著加快步行速度,活動後膝關節並沒有不適感。從那時起,陳小姐固定每週在跑步機上快走二到三次,速度設定為六至六.五公里/小時,每次運動三十分鐘,這樣的運動量至今仍然持續進行中。二○一四年十一月,陳小姐手術滿兩周年,第一次在臺北慈院回診,她對於目前的生活狀況滿意極了。陳小姐走過ACRFP術後兩年之路,她想分享自身經驗給其他病友,對於ACRFP的術後恢復,絕對要有耐心。最重要的,在等待軟骨修復的過程中,復健運動千萬不能放棄。「除了感謝呂醫師我還要感謝自己,如果當時沒有耐住心性撐過那段恢復時期,今天我就不能如此享受生活。」(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講座/認識膝關節炎

講座/認識膝關節炎#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關節老是「卡卡」的?當您蹲著、跪著、上下樓梯等,會感到疼痛?久坐、久站或剛睡醒時會有僵直感?根據統計,65歲以上的長輩,超過一半以上會罹患膝蓋退化性關節炎。一開始膝蓋會感到疼痛,後來平常走路也會痛,導致行動不便、活動範圍受限。甚至為了維持平衡,採不正確姿勢走路來減輕膝蓋壓力,恐怕導致兩邊膝蓋都變形。烏日林新醫院邀請脊椎外科主任謝博欽主講,帶領您認識膝關節炎以及正確治療方式。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日期、時間、地點以主辦單位最新公告為準,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認識膝關節炎時間:106年11月20日(一)10:00-10:30地點:烏日林新醫院一樓大廳(台中市烏日區榮和路168號)洽詢:04-23388766分機1163(行銷企劃課 莊小姐)

增加靈活度防退化 快學護膝3運動

增加靈活度防退化 快學護膝3運動#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針對「內側摩擦症候群」患者,呂紹睿醫師設計了一套動作簡單、方便執行的膝關節健康促進操,只有3組動作,一組是鍛鍊肌力,另外兩組則能增加膝關節的靈活度。護膝運動可增進軟骨健康、預防退化加強關節附近的肌力,可以增加關節的動態穩定性,對軟骨有很好的保護效果。增加關節靈活度則是為了要降低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如同皮膚長期受壓產生的褥瘡,長期膝痛的患者,因為關節囊重複發炎而失去彈性,軟骨之間的靜態壓力逐漸增加,導致軟骨崩解而「退化」。確實執行護膝3運動,可以有效的增進軟骨健康,預防膝關節「退化」。▲股四頭肌強化運動▲抱膝運動▲壓膝運動(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膝關節壞光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才有救

膝關節壞光光 全膝關節置換術才有救#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60歲婦女,內側膝關節嚴重退化,造成兩腿呈現外八,長年走路疼痛,就醫後被評估需進行全膝關節置換術;經由使用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治療,這位婦人隔天即可下床,住院3~4天就能出院,術後雙腿明顯變直,加上積極復健,目前能走也能蹲。7成老年人 膝關節退化根據統計,國內70歲以上老年人,每10人中就有7人飽受退化性膝關節炎之苦,膝蓋疼痛與腿部關節活動限制,嚴重者甚至無法行走,只能以輪椅代步,其中6成6患者則是需要接受單側膝關節置換術,才能擺脫疼痛的困擾;但仍有病情嚴重的患者,需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 失誤率達10%亞大醫院副院長黃揆洲指出,膝關節可分為內髁、外髁及髕骨,內髁或外髁磨損可進行單側膝人工關節置換術,若是膝關節全部退化,則要接受全膝關節置換術;以往的傳統人工膝關節置換術,醫師只能藉由病患的X光影像評估,術中無法精確判斷,失誤率達5至10%。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 誤差僅1毫米目前機器人手臂微創手術,不論單側或全膝關節置換術都可使用。黃揆洲副院長強調,術前可運用電腦斷層檢查,紀錄病患下肢的3D立體影像,術前透過電腦軟體模擬手術進行,搭配出最適合的人工膝關節尺寸及擺放位置;術中可根據病患軟組織狀態,及時調整人工膝關節的位置,完全依照膝蓋狀態進行手術,大幅提升精準度,誤差範圍僅在1毫米之間,避免術後發生長短腳及關節卡卡的問題。創傷小、恢復快 使用年限可達20年黃揆洲副院長說明,機器人手臂人工膝關節置換術,對病患的膝關節組織創傷較小,不須打開骨髓即可進行手術,大幅減少出血量、縮短恢復時間,搭配超耐磨人工墊片,人工膝關節使用年限可達20年以上。術後積極訓練、復健 有傷口要注意黃揆洲副院長提醒,接受人工膝關節置換術的病患,術後應積極鍛鍊下肢肌力及復健,包括股四頭肌及膝蓋彎曲訓練;另外,若有發生意外傷口、需要接受拔牙、植牙手術,術前應服用抗生素預防感染。機器人手術微創中心 提供各種人工關節手術亞大醫院今年成立「關節鏡暨脊椎手術微創中心/Mako機器人手術微創中心」,利用機器人手臂進行各種人工關節微創手術,包括單髁膝關節置換術、全膝關節置換術,以及髖關節置換術。黃揆洲副院長認為,科技越來越進步,手術越來越精準,讓病患的傷口更小、復原更快,也讓醫師更有信心手術,提供病人更完美、更精準的手術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改善退化 人工關節是最好的方式嗎?

改善退化 人工關節是最好的方式嗎?#膝關節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當膝關節病變進展到末期時,關節面軟骨嚴重磨損,甚至出現變形,導致疼痛、行動不便、功能受限,會嚴重影響生活品質。置換人工膝關節可以明顯的減輕症狀、矯正變形,有效的改善關節功能,是治療「退化」性膝關節炎回饋最快、效果最明顯的方法,也造福了無數原本不良於行的病患。人工關節無法像自然關節一樣靈活不過,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的過程無可避免必須破壞正常的組織(例如需將膝關節的前後十字韌帶及半月軟骨切除),也因此,人工膝關節無法完全取代自然關節的生理功能,換了關節,行動上無法像天生的關節般靈活自如,患者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此外,偶爾還是會碰上併發症,接受手術前,要了解並慎重考慮:● 手術中可能發生的風險和併發症:如靜脈栓塞、心肌栓塞、腦血管病變、輸血反應等。● 細菌感染:在先進手術房進行,感染機率僅約千分之5。不過,萬一不幸遭細菌感染,則需接受重複的手術清創,必要時甚至需將人工關節取出,待細菌完全清除後再重新置入。(植入物也可能在順利的手術後幾個月、甚至幾年後被身體其他部位的感染波及,而必須重複手術。)● 關節僵硬:膝關節彎曲角度若無法達到滿意程度,需視情況以關節鏡處理,以增加彎曲角度。● 人工關節定位不良:產生脫臼、半脫臼、活動範圍不足等情況,嚴重時需重新手術,矯正錯誤。● 人工關節鬆脫、磨損: 長期或過度使用導致磨損, 造成接合面因骨融化(osteolysis)而鬆脫,需重新手術,植入新的人工關節。● 人工關節鄰近骨折:人工關節與骨骼的交接處是應力集中點,萬一跌倒,容易在此處折斷,輕者可以復位固定手術治療,嚴重時,可能需要重新置換植入物。決定接受手術前,更要清楚的明瞭,由於它是治療膝關節病變的最後防線,選擇這個方向,就等於是踏上了無法回頭的不歸路,不可不慎。(本文摘自/自己的膝蓋自己救/時報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