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當心口愛變口癌!醫:佔HPV感染3成「男遠高於女」

當心口愛變口癌!醫:佔HPV感染3成「男遠高於女」#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頭頸癌中的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在台灣已連續4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5名,尤其男性發生率與死亡率更是連續9年名列第4。一般民眾容易將頭頸癌與菸、酒、檳榔做聯想,但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是導致頭頸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且男女都有感染風險。 口交重複感染HPV恐致頭頸癌,不分男女皆好發頭頸癌依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有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過去民眾都認為頭頸癌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引起,但其實HPV也是頭頸癌常見的好發因子,台灣近年來HPV相關頭頸癌發生率成長快速,不分男女都可能因感染HPV而引發頭頸癌。」 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也可能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而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除了可能導致性器官相關癌症,如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近期研究更發現,HPV可能因口交導致口腔感染,引發頭頸癌。台灣3成頭頸癌跟HPV有關,不菸酒不檳榔也會得!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來,與HPV相關的頭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在美國有7成口咽癌(頭頸癌的一種)皆因HPV感染引起,現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而在台灣也有同樣成長趨勢,約3成頭頸癌都跟HPV有關,且男性發生率遠高於女性。」 朱本元進一步解釋,過去男性因高度曝露於菸、酒、檳榔等高風險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現在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他們口腔採檢到HPV。因此提醒民眾不僅是私處,也要留意「癌從口入」的風險! 癌初期像感冒、發現多已轉移,醫籲盡早接種HPV疫苗朱本元說明,頭頸部是人類身體上中最顯而易見的器官,臨床上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大多類似感冒症狀,如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容易輕忽其嚴重性。當被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已進入晚期,民眾一確診即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患外觀與社交能力,也將造成心理上的龐大壓力。 目前台灣並無常規性口腔HPV篩檢,因此朱本元呼籲,不論男女都可以盡早接種HPV疫苗、達成主動預防效益。目前HPV疫苗分別為2價和9價,透過疫苗施打,能有效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 朱本元建議,民眾應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才能雙重防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唯有雙方攜手預防HPV,才能共創「無病毒」的美好親密關係,讓感情因此更加昇華、更美滿!更多關於預防HPV相關資訊,請參閱口愛不口癌活動網站;HPV衛教友善診所相關資訊,請參閱台灣癌症基金會HPV衛教友善診所網站。

癌症精準醫療世代來臨 開創台灣國際競爭力

癌症精準醫療世代來臨 開創台灣國際競爭力#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隨著精準醫療成為世界醫療的潮流,透過癌症基因檢測瞭解基因突變,以科學實證為基礎,協助醫師為病人量身訂做治療計劃,再搭配後端精準醫療用藥的合作,讓抗癌又多了一項新利器。衛生福利部、生策會與生策中心於12/3(六)舉辦亞太癌症精準醫療論壇,邀請政府、醫界、產業界專家針對先進療法新應用、精準檢驗新科技與國際醫療新模式進行深入分享與交流,並期許台灣在癌症精準醫療體系能發揮其優勢,共同提昇台灣國際醫療競爭力。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會長翁啟惠致詞時表示,台灣癌症治療在國際間具有重要地位,不僅有全球密度最高的先進癌症治療設備外,台大、榮總、林口長庚、慈濟醫院等醫學中心也積極發展免疫細胞療法,已累積相當案件的治療成果。先進療法結合資訊科技 加速台灣迎向細胞治療產業的黃金十年衛福部於今年9月發佈特管辦法,正式開放6項細胞治療技術,不僅嘉惠病人,也將推動醫療生技發展。永生細胞李冬陽董事長表示,台灣的臨床資源與品質都已受到國際認可,感謝衛服部石崇良次長的穿針引線,特管法的通過將為台灣細胞治療奠定利基,增加競爭力跟戰略高度,可以期待台灣將迎來細胞治療產業的黃金十年。除了創新技術,未來醫療科技結合 AI、大數據的創新應用,將是癌症治療重點發展方向。瓦里安林巧婷總經理表示,過去台灣在健保制度下常造成醫療關係緊張,若要為癌症病患提供高品質質子治療服務,必須透過AI數據分析及雲端平台的整合,完善資料的管理,讓醫療人員可以提供有效及精準的醫療服務,也讓病患可以享受到高品質的醫療資源。食藥署錢嘉宏副組長也提到,精準檢驗的評估不只報告,同時涉及到大數據統計管理,透過台灣臨床診斷能力,結合大數據分析應用,可以提供更好的診斷。臺北醫學大學閻雲前校長分享到近年國內精準醫療的發展動向,近年檢測科技的應用已經擴展到疾病預防、疾病預測上,能精準偵測腫瘤細胞突變,利於監測癌症復發或轉移,成為越來越廣泛使用的採檢技術。台大癌醫楊志新院長也提到,過去 20 年來癌症基因體研究進展最快,明顯改善診斷、用藥的臨床處置,包括國人最常見的肺癌,就有超過十種基因檢測種類。不過楊志新院長也提醒,目前基因檢測準確性可能只有七成,未來仍然需要提高檢測敏感度和正確性。NGS 基因定序大廠因美納台灣業務負責人鄭裕翔則點出,癌症基因檢測未來發展的重要趨勢,包括未來NGS在應用檢測上將從「量能」轉為「品質」,也要提昇檢測技術對一般民眾的可近性。遠距照護科技的導入 展現台灣國際醫療的實力台灣長期推動國際醫療服務,協助各國來台就醫的病人,屢受國際媒體報導,展現台灣優質醫療及貢獻。慈濟醫院林欣榮院長分享慈濟醫院過往協助許多國際醫療案例,收受很多當地沒辦法治療的癌症,經過治療,幾乎全部都能成功送回當地。論壇主持人衛服部醫事司劉越萍司長認為,科技對於遠距醫療發展有很重要的意義。對於遠距醫療的應用,論壇現場也邀請到國內科技大廠廣達電腦、遠傳與中華電信等單位,分享資通訊技術(ICT)的進步與網路設備的推展。廣達電腦希望透過智慧醫療解決不同醫院之間的連結及合作,醫療及醫護的擴散,以及如何將醫療健康照護擴散到其他城市及區域裡面。遠傳李明憲副總經理表示,ICT在醫療領域的應用已投入台灣醫療體系及量能,包括術前先進行相對應溝通及準備,治療則回到當地醫院,做兩地會診及診察,再進行後續治療,目前已服務50處偏鄉衛生所,解決癌症病患在國際的需要。而中華電信則致力於網路安全、5g專網、雲服務、邊境、實境整合,讓遠距醫療更有機會推展到海外。隨著個人化精準醫療環境的建構,也看見台灣健全完善的醫療服務體系與數據科技等應用所創造的國際優勢與機會,透過本次論壇講者們的精采分享,鼓勵台灣精準醫療體系共同合作,促進健康照護的研發與進步。

【癌症主題館揭幕】石崇良:深化跨界合作提供最適治療

【癌症主題館揭幕】石崇良:深化跨界合作提供最適治療#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年度最大醫療科技展於12月2日至5日舉辦,今年行政院衛生福利部與台灣放射腫瘤學會、精準醫學學會、細胞醫療學會共同籌辦「台灣癌症治療國際醫療旗艦主題館」。衛福部石崇良次長表示,今年也是國家生技醫療產業策進會所舉辦的第五年醫療科技展,儘管國際疫情未能停歇,但台灣今年仍能如期舉辦實屬難得。醫療為驅動、醫院為平台 展示台灣癌治療成果石崇良指出,今年台灣癌症治療國際醫療旗艦主題館最大特色是以醫療作為驅動力、醫院為平台,結合各項生技產業來做展示。癌症是國人死因第一位,也是先進國家共同面臨的挑戰。台灣致力發展精準醫療多年,醫療水準深獲國際肯定,癌症治療領域居全球領導地位。石崇良指出,隨著科技發展,台灣癌症從單一治療方向一直發展到個人化的精準醫療,是相當重要的創見。在主題館當中,將展現出癌症治療在法令面循序漸進的鬆綁現狀,以及所帶動的臨床實驗與運用的重要突破。台灣在癌症治療上不僅擁有亞洲最大規模質子中心、細胞治療先進技術,密度也是全球之最。特別提及COVID-19疫情後已漸進開放遠距醫療執行與健保給付,是台灣醫療的一大步。放射、細胞新治療皆有重大突破石崇良說明,精準醫療當中不可或缺的基因檢測,為基因變異病患找到更好效的藥物,今年二月衛福部也將實驗室開發納入管理,讓醫療與產業合作力量更能深化。其次,在重要的細胞治療上,也通過了超過100個計畫執行,在放射治療的質子、重粒子上也重新檢視癌症治療的適應症,目前也通過15家的質子、重粒子治療核准,明年也會有2~3座啟動營運。這次台灣癌症精準治療主題館共分四區,第一區展出身為亞太癌症治療重鎮的頂尖治療技術與成果及國際醫療趨勢。第二區為最新粒子、細胞治療的應用與發展。第三區介紹台灣癌症的精準篩檢技術平台現況。第四區則是癌症遠距照護進展與政策方向。石崇良強調,相信透過醫界與產業界共同合作努力,都能夠為國人提供更適切的癌症治療,持續讓世界看見台灣醫療的能量。

不只與菜花有關!HPV感染率達8成,恐致「6癌症」

不只與菜花有關!HPV感染率達8成,恐致「6癌症」#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35歲王先生是一名科技業工程師,2個月前因出差時曾至風化場所,回家後發現陰莖包皮上出現了幾個形狀不規則暗褐色的斑塊,起初微微隆起,近1週斑塊逐漸變大也更加隆起,同時出現如花椰菜般的凹凸不平表面。求診後病理報告證實為「尖狀濕疣」(genital warts),俗稱「菜花」。醫師告知「尖狀濕疣」有機會傳染給性伴侶,請病患太太至婦產科進一步檢查,並建議病患接種「HPV疫苗」,降低日後復發和再次傳染給性伴侶的機會。27歲李先生是一位男同性戀,平時有多重性伴侶,曾被診斷出生殖器尖狀濕疣。數個月前龜頭長出一個不規則腫塊,合併潰瘍及出血。近日腫塊快速長大,經切片證實為「陰莖鱗狀上皮細胞癌」(squamous cell carcinoma)。58歲張小姐已停經5年,近日發現不規則陰道出血。至婦產科門診內診檢查發現子宮頸有腫瘤,進一步切片確診為子宮頸癌,後續將接受子宮頸癌相關治療。HPV感染率高達8成 男性也可能罹菜花、陰莖癌、肛門癌郭綜合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秉鴻表示,HPV是一種球型雙股DNA病毒,經由性行為傳播,可能引發男、女性性器官疾病。若持續暴露於病毒的感染之下,可能導致女性罹患子宮頸癌症、外陰與陰道癌;男性也有顯著比例會引起陰莖癌、肛門癌和口咽癌。陳秉鴻分享,另一名58歲女性個案,前陣子因發現不規則陰道出血,至婦產科門診內診檢查發現子宮頸有腫瘤,進一步切片確診為子宮頸癌,後續需接受子宮頸癌相關治療。陳秉鴻進一步指出,HPV病毒不僅是對女性造成威脅,男性同樣有可能感染,不論男女,人一生感染HPV的機率高達80%,即使單一性伴侶也有近60%,一生中累計3~6位性伴侶感染HPV的風險則高達90%。HPV常見病灶包括長在男性陰莖、頭、陰囊與會陰處,女性外陰部、陰道和子宮頸的尖狀濕疣;或因有肛交習慣而長在肛門周圍及直腸的肛門病毒疣(anal warts)。其中,生殖道病毒疣即使經過治療,仍有很高的復發及感染機會。HPV疫苗預防生殖道癌 醫籲男女應共同接種若以致癌機率來分,HPV可分為「低致癌型」及「高致癌型」,前者為引起生殖道病毒疣及肛門病毒疣的主要原因,後者可能導致生殖道癌(如女性子宮頸癌、外陰癌、陰道癌,男性陰莖癌等)及肛門癌。值得注意的是,曾患有生殖道或肛門病毒疣的人更易得到生殖道或肛門癌症。目前台灣HPV疫苗分別有2價及9價,依年紀可分別接種2劑或3劑;2種疫苗均可有效降低生殖道癌症發生率,但9價的保護力較2價更佳,可以額外預防生殖道肛門病毒疣。陳秉鴻呼籲,接種HPV疫苗非女性專利,也是全民需共同面對的課題,男女應共同接種HPV疫苗,以有效降低罹病率、加速降低HPV盛行率。

李應元病逝》壺腹癌初期無症狀,醫:罕見癌2週就擴散

李應元病逝》壺腹癌初期無症狀,醫:罕見癌2週就擴散#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前駐泰代表李應元於上週因壺腹癌病逝,曾獲金鼎獎的兒童作家幸佳慧也因罹患壺腹癌而病逝。但因壺腹癌屬罕見癌症,每10萬人僅約0.3至0.46人患病,國際間仍對這疾病感到陌生,且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發現不易,診斷時多已病入膏肓。究竟「壺腹」是哪裡?壺腹癌又有哪些症狀呢?發現癌時已侵犯周圍器官!「壺腹」是什麼?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院長洪弘昌表示,「壺腹」位在膽管和胰管相會進入十二指腸的交界處,負責匯集膽汁、胰液等腺體分泌物進入十二指腸,當此處括約肌長出惡性腫瘤,就是壺腹癌。且壺腹癌與十二指腸癌、膽管癌跟胰臟頭癌的臨床表徵相似,被發現時往往癌細胞已經侵犯周圍器官,難以區分癌的原發位置,因此多統稱為胰臟癌或壺腹周圍癌。壺腹癌初期症狀不明 出現黃疸噁心就要當心壺腹癌約有7成是由良性腺瘤惡化而來,初期不會有明顯症狀,且因位於膽管和胰管交界處,腫瘤僅0.5至1公分就可阻塞膽管和胰管,約半個月就可能擴散引發感染,發生顯性症狀,若能定期檢查提高早期發現機率,有望及早治療。洪弘昌表示,壺腹癌初期可能會出現體重減輕、倦怠、腹部悶痛等症狀,當膽管阻塞時則會出現黃疸症狀,而胃出口阻塞時可能會出現無食慾、嘔吐、噁心等症狀。洪弘昌強調,當出現無痛性黃疸之症狀不得大意,無痛性黃疸可能是膽管沒有伴隨結石及感染,而是腫瘤阻塞導致。定期超音波檢查膽道胰管及早預防目前治療壺腹癌的方法,仍以手術開刀切除腫瘤為主,若腫瘤部位不適合進行切除,只能採取放射治療或化學治療。當發現膽道擴張、胰管擴大或疑似有腫瘤時,醫師會進一步安排腸胃道攝影或電腦斷層檢查,依據不同癌症期別與癌症原發部位,與醫師討論合適的治療策略。此外,罹患壺腹癌的成因在國際上尚無明確的研究證實,因此預防不易。不過民眾平時亦可透過超音波等定期檢查,可以達到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提升治癒機率。

靠斷食「餓死癌細胞」?台大醫曝真正關鍵在...

靠斷食「餓死癌細胞」?台大醫曝真正關鍵在...#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人體內是不是都有癌症基因?台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表示,這樣的說法或許以「每個人體內某些細胞有突變基因」來說明會比較精確。民眾對於癌症常常有很多迷思,比方癌症基因是不是本來就存在於人體當中?其他像是在飲食領域上,也有像是糖吃太多是不是會養大癌細胞,以及斷食是不是可以餓死癌細胞等問題。 斷食不僅治療效果下降  更影響生活品質楊志新院長表示,即使體內有癌細胞,也不一定會到處轉移,癌細胞有時候只侷限在某一處、長得很慢,像是所謂的零期癌症。當癌細胞被體內的免疫系統壓抑或缺乏營養時,生長速度就會較為緩慢,這時如果盡快就醫就能儘早處理。延續這樣的概念,有人會問斷食是否就可以餓死癌細胞?楊志新院長說明,別忘了想用斷食餓死癌細胞,事實上人體的正常細胞也會缺乏營養。對抗癌細胞病患需要體力,且癌細胞搶能量的速度,比起正常細胞來得快,當病患刻意減少營養供給,通常會先餓死的並不是癌細胞,而是正常細胞。所以這樣的觀念並非正確,病患若因節食體力耗弱不僅沒有力氣接受化學治療,連同免疫治療效果也會下降。 確認診斷再治療才能有最佳效果另外也有民眾詢問,罹患癌症是否不能吃糖,因為糖會養大癌細胞?楊志新院長指出,會有這樣的說法是因為在腫瘤細胞快速分裂成長的過程裡,會比正常細胞消耗更大量葡萄糖作為能量來源,因此在檢測癌細胞的正子斷層攝影檢查當中,會透過透過注射氟化去氧葡萄糖作為顯影劑,以顯示癌細胞聚集之處。但是,這樣的理論被延伸為「糖會養大癌細胞」的說法並不能成立,目前的醫學研究當中,過多糖的攝取是否會誘發癌症或使癌症惡化,還存在一些爭議,目前兩者的相關性是不確定的。楊志新院長也提醒,每個癌症病人病況、基因突變都差異很大,每種癌也不是單一疾病,一定要有確實的分子診斷再開始治療,才能達到好的治療效果。

5位病患就1位重新診斷?全台首次AI導入助攻診斷

5位病患就1位重新診斷?全台首次AI導入助攻診斷#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骨髓是人體製造血球的地方,不同種類的血球有著不同的功能,當造血幹細胞產生突變,將會造成血球的數量異常,影響正常功能。其中,骨髓增生性腫瘤是一組血液癌症,為骨髓中產生過量的紅血球、白血球或血小板。依據2016年世界衛生組織的分類,可分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真性紅血球增多症(PV)、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其包含早期骨髓纖維化(pre PMF)及顯著骨髓纖維化(overt PMF)四類。骨髓增生性腫瘤分類有難度 一旦判讀錯誤恐影響治療進度!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血液科郭明宗醫師表示,不同種類的骨髓增生性腫瘤有不同的預後及治療方式。其中,因為骨髓增生性種類多且臨床症狀相似、特異性不高,因此難以透過臨床診斷的結果判斷患者屬於種類,必須透過「骨髓病理切片」才能進一步確認。郭明宗醫師也以早期世界衛生組織尚未明確分類時為例,曾有20%的患者原先被診斷為原發性血小板增多症(ET),後續分類後重新診斷為原發性骨髓纖維化(PMF),顯示其診斷的困難與複雜性!林口長庚紀念醫院解剖病理部莊文郁副主任進一步解釋,骨髓切片的判讀複雜度遠超乎一般人所能想像,病理醫師必須仔細評估各種細胞在顯微鏡下的數量、形態特徵,以及空間分布的狀況,才能得到精準的診斷。然而,過往以人工鑑別的方式判讀,較難取得客觀且量化的結果,因為容易存在不同診斷者間的差異,特別是對於該疾病較不熟悉或是經驗較少的醫師會更難判讀。跨界結合金三角優勢 齊心破解「骨髓增生性腫瘤」難題!為此,林口長庚首度攜手台灣諾華與雲象科技,透過林口長庚龐大的數位病理資料庫,結合雲象科技所累積的AI技術與應用開發經驗,透過 AI進行深度的學習與訓練,期望發展出一套可以辨識骨髓增生性腫瘤的模型,輔助醫師更快速、精準的診斷骨髓增生性腫瘤。改善患者生活品質與延長存活期一直是各界對於癌症治療的共同目標,諾華腫瘤(台灣)總經理陳喬松表示,身為全球製藥領導者,自第一代標靶治療到目前最創新的細胞基因療法,諾華持續為癌症治療創新里程碑。本次合作也期望結合三方優勢,幫助更多血液腫瘤病患及早診斷並接受治療,降低疾病惡化的風險,延續病患的生命並提升生活品質!圖說:莊文郁副主任病理判讀情境照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

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10個常見QA#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新冠病毒肆虐,許多癌症患者對於施打新冠疫苗有疑慮,義大癌治療醫院副院長饒坤銘及血液腫瘤部長裴松南表示,癌症患者在施打疫苗前,應先了解期別、正在接受治療的藥物名稱、副作用,以及是否明顯影響免疫力?如果是早期病患,且已完成所有治療,則應將自己視為一般民眾,以下提供癌症患者施打新冠疫苗的十大疑慮與建議。1.癌症患者該不該打疫苗?相較於一般民眾,癌症病患是新冠肺炎重症的高風險族群。接種疫苗可減少被感染風險及變成重症的機會,但正在接受骨髓移植的病患,以及所用化療藥物會抑制骨髓造血能力,例如急性白血病、惡性淋巴瘤、乳癌、惡性肉瘤等,務必跟醫師討論。2.打疫苗前是否要詢問醫師?醫師沒辦法保證不會發生副作用,詢問醫師是為了解目前的治療會不會影響免疫系統?如果會的話,該如何調整用藥周期來配合疫苗施打,其次評估產生副作用的風險及身體整體狀況是否能負荷?3.我要接受癌症相關手術了,可以打疫苗嗎?根據美國國家癌症研究中心建議,最好是等術後一周,副作用都過去了,再接受疫苗注射。另一個選擇是開刀前數周先注射,以免後續被感染,產生肺部問題而增加手術併發症。4.接受免疫治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除非正發生因接受免疫治療而產生的嚴重過敏反應,否則是可以施打疫苗的。5.接受化療的患者可以打疫苗嗎?尚未開始化療的患者,最好在化療10天前或更早接受疫苗。若已經在化療,則要避開造血功能被抑制最嚴重的時候,但不必為了疫苗而中止化學治療。6.正在接受標靶治療可以打疫苗嗎?這得看是哪一種標靶,有些標靶不太會影響白血球,例如肺癌常用的標靶治療,但乳癌的標靶治療,因為種類多,對白血球的影響不一樣,需與醫師討論,至於肝癌患者,比較重要的是肝癌多合併肝硬化,所以得更小心。7.正在接受抗荷爾蒙治療可以打疫苗嗎?如果是乳癌患者,且只使用抗荷爾蒙藥物例如tamoxifen、 anastrazole、letrozole、exemestane,在確定無禁忌症時,建議施打疫苗,攝護腺癌患者,也是一樣,但因為攝護腺癌患者年紀多比較大,合併疾病多,需請醫師評估。8.有凝血功能障礙可以打疫苗嗎?所有疫苗都是肌肉注射,所以血小板最好在30000/uL以上。血小板低下病患,注射後加壓至少10分鐘。若在使用抗凝劑,最好詢問醫師。9.有沒有最適合癌症患者的疫苗?目前幾種疫苗所提出的臨床證據,都無法說明哪一種是最佳選擇,但共同的證據就是有打比沒打更有保護力。10.有打過疫苗就可以放心了嗎?當然不行,畢竟一劑所產生的免疫力是不夠的,更何況疫苗不是打完馬上產生抵抗力,戴口罩、常洗手、避免群聚還是得遵守。尤其正在接受化療的患者,產生抵抗力的能力比較差,更需特別小心。裴松南表示,有些患者打完疫苗淋巴結會反應性增大,不用太緊張,如果剛好要做影像檢查,例如正子、電腦斷層、核磁共振等,最好延期,以免判讀錯誤。乳癌患者有淋巴水腫時,應接種於另一側手臂,若雙側均有淋巴水腫,則接種於下肢,同住家屬或照顧者也應施打,以免傳染給患者。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