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男四肢瘦竟腹藏22公斤巨瘤!醫驚「內臟都擠到移位」

男四肢瘦竟腹藏22公斤巨瘤!醫驚「內臟都擠到移位」#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68歲的楊先生身材高大壯碩,曾因心肌梗塞就醫撿回一命,後來積極透過飲食控制和運動減重,近5年來,楊先生減重有成,但瘦不下來的大肚腩對他而言十分困擾,經就醫檢查赫然發現,占據腹部的不是脂肪而是巨大腫瘤,就連肝臟及腸胃道都因腫瘤推擠而挪到腹腔左側。減重減不掉的「大肚腩」竟藏惡性巨瘤楊先生平日無任何不適或身體疼痛,但一心想減重瘦身的他,腰圍反而從38吋一直飆到44吋,怎麼都減不下來,診所醫師進行腹部超音波檢查後,才發現令人驚訝的結果,由於診所沒有良好的設備與環境,於是轉診至大醫院。收治個案的馬偕醫院泌尿科資深主治醫師邱文祥表示,楊先生罹患的是第3期惡性肉癌,經過腹部斷層掃描可見其腫瘤體積十分龐大,影響範圍從橫膈膜至下腔靜脈,腹部器官遭腫瘤推擠嚴重位移,右側腎臟也已被腫瘤包覆導致萎縮、下腔靜脈亦被嚴重壓迫。臨床上,惡性肉癌的病因不明,發生率是所有癌症的1%。邱文祥表示,行醫40多年,也僅收治10多名病患,若能仔細而完整的切除惡性肉癌的影響範圍,患者5年存活率可達6~7成。由於病患的腫瘤體積龐大、侵犯範圍廣泛,為求謹慎,邱文祥召集泌尿科、一般外科、心臟血管外科、胸腔外科等組成醫療團隊並擬定手術計畫,接替為病患清除腹腔內的巨大腫瘤。「主血管遭腫瘤包覆」壓迫內臟大移位邱文祥表示,首先以傳統開腹手術率先切除主要腹膜後腫瘤,並摘除右側萎縮腎臟,再由一般外科醫師負責切除部分右側肝臟。由於病患的下腔靜脈主要血管已遭腫瘤包覆,腫瘤與主要血管間亦有許多小血管,因此請心臟血管外科醫師協助分離包覆在血管上的腫瘤,過程不僅非常容易出血,也須立即將破掉的血管一一縫補,最後再由胸腔外科醫師修補右側橫膈膜,才算是大功告成。馬偕醫院一般外科主任醫師蔡崇鑫表示:「因為病患的肝臟大移位,與人體解剖位置都不相同,下腔靜脈亦被腫瘤嚴重壓迫、非常不容易察覺位置,切除部分肝臟的手術過程只要稍有不慎就可能造成大出血。」馬偕醫院心臟血管外科資深主治醫師李君儀表示,此次術中最重要的關鍵在於處理腫瘤與血管之間的沾黏,由於腫瘤是整個包覆著大血管,且和大血管之間有很多小血管相連,因此分離腫瘤並縫合血管的過程,花了不少時間,也是他前所未見的大型腫瘤。開腹取「22公斤腫瘤」幸術後恢復良好手術共歷時6個小時,開腹傷口從胸骨下緣至肚臍下方長達35公分,最後摘除38公分x20公分、重量高達22公斤的腫瘤,相當少見。楊先生術後於加護病房觀察3天後轉入一般病房,平日重視健康與養生的他,恢復情況十分良好,術後門診追蹤一切正常。楊先生回想起這次手術表示:「萬萬沒想到瘦不下來的肚子裡竟然不是藏著脂肪,而是一顆難以想像的巨瘤!」也希望藉此呼籲大眾,除了每年定期健康檢查外,身體若有異狀須保持警覺,才能找出真正原因。

下背無力、疼痛⋯癌症「骨轉移」怎麼辦?圖文全解析

下背無力、疼痛⋯癌症「骨轉移」怎麼辦?圖文全解析#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在一個平凡的早晨,60多歲王先生坐在餐桌吃早餐、看報紙。挪動姿勢的時候,突然感到背部劇痛,雙腳麻木無感、動彈不得。在急診室見到這樣的狀況,通常會懷疑是脊椎發生問題壓迫脊椎神經所造成。雙和醫院胸腔內科主任醫師馮博皓指出,經進一步檢查發現,患者的脊椎有壓迫性骨折,且脊椎神經被嚴重壓迫,進而造成下肢癱瘓。更麻煩的是,在胸部X光中也發現了腫瘤,因此判斷是肺癌轉移到脊椎骨,導致病理性骨折。當癌症轉移到骨頭,及稱為「癌症骨轉移」。出現癌症骨轉移時,患者通常會感到痠痛不適,然而很多人會誤以為只是退化或工作勞累,便不以為意,容易錯過治療的時機。馮博皓說明,及早接受治療,可以控制癌症骨轉移,減少骨骼併發症的風險,有助維持生活品質。哪些癌症出現骨轉移的風險較高?癌細胞是一群生長快速、不受控制的細胞,隨著疾病進展,部分癌細胞可能會侵入血管、淋巴管,然後隨著血液在體內流動。當癌細胞抵達骨骼、肺臟、肝臟、腦部等處時,可能落地生根,開始分裂生長。「胸腔科比較常遇到的肺癌患者中,大概3至4成會合併骨轉移。其中有不少病人是在剛發現肺癌時,便已經有骨轉移。目前於確診肺癌時,大多會進一步安排骨骼掃描,評估是否有骨骼轉移。後續在治療過程中,會定期追蹤患者狀況,若出現背痛、痠痛等警訊,將會視狀況進行骨骼掃描。」馮博皓表示。癌症骨轉移,除了疼痛還有什麼症狀?骨轉移的症狀與轉移的部位有關。馮博皓解釋,最讓人擔心的應該是轉移到所謂的中軸骨,也就是需要承受重量的骨頭,例如脊椎、骨盆、大腿骨等處。除了會造成疼痛之外,還可能出現病理性骨折,倘若脊椎崩塌掉,可能壓迫到脊髓神經,嚴重會造成下肢癱瘓、失禁,假使發生在頸椎,還可能讓患者手腳都無力,非常嚴重。病理性骨折會讓患者疼痛難耐,生活品質大打折扣,而且還會導致行動不便、失能,對患者、家屬產生極大的影響與心理負擔。提防骨骼併發症「高血鈣」癌症轉移到骨頭後,會刺激蝕骨細胞過度活化,加速骨質吸收作用,一方面會破壞骨骼的結構,一方面將骨骼中的鈣離子釋放進入血液中,而導致「高血鈣」。馮博皓說明:「並非每位癌症骨轉移的病人都會產生高血鈣,但是如果癌症骨轉移合併高血鈣,通常表示狀況比較嚴重,算是一個不好的因子。」高血鈣初期沒有明顯症狀,漸漸可能會出現口渴、噁心、嘔吐、頭痛等症狀,輕微的症狀如腸胃不適、便秘,還算好處理,嚴重的話可能造成急性腎衰竭、心律不整,恐危及性命。 積極治療骨轉移,減少骨骼併發症癌症骨轉移的治療,首先要針對癌症進行全身性治療,包括標靶治療、化學治療等,馮博皓表示,如果已發生骨轉移症狀,例如疼痛、壓迫性骨折、神經壓迫等,就要針對局部加強治療,可以使用放射線治療或手術切除。另外,癌症骨轉移也可透過藥物治療,由於癌症骨轉移會刺激蝕骨細胞過度活化,進而導致一連串骨骼併發症,所以可以使用單株抗體藥物、雙磷酸鹽藥物來抑制蝕骨細胞之活性,以延緩、降低骨骼併發症的發生。​「脊椎壓迫性骨折,常常讓患者失去行動能力,須長期臥床,如果又是家裡的經濟支柱,會讓病患、家人面臨巨大的心理壓力。」馮博皓指出:「我們的努力目標就是盡量避免骨骼併發症的發生,只要判斷有骨轉移的病人,就建議開始使用對抗骨轉移藥物,以維持生活品質、治療品質,並延後骨頭併發症的出現。」骨轉移治療過程中,應攝取充足造骨原料接受癌症骨轉移的治療時,記得要攝取充足鈣質與維生素D,讓造骨細胞有原料能夠形成新骨質。馮博皓提醒,規律運動對身心都有幫助,患者可以和醫師討論,根據病況設計合適的運動處方,也要小心安全、避免跌倒。即使沒有明顯症狀,也要積極治療癌症骨轉移,才能降低骨骼併發症的風險。 (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頸部有腫塊」就是癌症嗎?醫教你用「6症狀」判別

「頸部有腫塊」就是癌症嗎?醫教你用「6症狀」判別#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年紀40歲以上的成人與老年人,記得時常檢查撫摸頸部及耳後,是否有腫塊或淋巴結腫大現象,萬一發現頸部腫塊,再加上出現6大症狀,就有可能是惡性腫瘤。且醫師指出,好發族群不僅僅是有抽菸、酗酒習慣者,也可能是不明原因發生淋巴轉移癌症。婦無抽菸、酗酒仍出現無痛腫瘤,確診扁桃腺癌一位48歲婦女,自已摸到左側頸部有一小小的腫塊,因無痛而不以為意,沒想到一個月後感覺腫塊好像持續變大而求診,經全身正子攝影和切片檢驗確診是左側扁桃腺癌。澄清醫院耳鼻喉科醫師林奐宇表示,頸部出現不明腫塊的原因十分複雜,應即早就醫找出病因。這位婦女沒有無抽菸、喝酒、吃檳榔等習慣,在門診理學檢查除了發現此一大小約3公分的左頸部腫塊之外,無任何上消化呼吸道黏膜的病灶,進一步幫患者安排頭頸部超音波檢查合併細針抽吸,才發現是頸部淋巴轉移的癌症。林奐宇表示,雖然知道是由淋巴轉移到左頸部,但到底是從何處轉來的最初癌部位,則需透過全身正子攝影來找出可疑的病灶,經切片檢查後,確診為左側扁桃腺癌。患者在接受放射線治療及化學治療後,扁桃腺癌與頸部腫塊已消失,目前無復發跡象,於醫院定期追蹤檢查。扁桃腺癌好發於40歲以上的病人,通常與抽菸、酗酒等習慣有關,但也有不明原因罹癌。扁桃腺癌初期症狀大多不明顯,直到腫瘤侵犯到周圍組織,才可能出現喉嚨腫痛的症狀。聲音、聽力突異常,可能潛藏癌症危機林奐宇特別提醒,在耳鼻喉科的門診中,因為頸部出現腫塊而來就診的患者不在少數,且有日漸增加的趨勢。若出現頸部腫塊且伴隨以下6症狀,建議盡快就醫,進行頭頸部詳細的檢查,才能確認是否有潛藏癌症的可能性。頭頸癌6判別症狀:1. 頸部腫塊越來越大2. 腫塊有消但沒有完全消失3. 聲音上的改變4. 吞嚥有困難或是疼痛5. 同側耳朵疼痛6. 聽力異常頸部發現腫塊,病因可先用年齡區分林奐宇指出,頸部出現腫塊,依發生的原因主要分為3大類:發炎性、先天發育不良性,以及腫瘤性。其鑑別診斷,可先針對年齡層來做初步的區分:年紀15歲以下的兒童、青少年多半是導因於病毒或細菌感染的淋巴腺炎。其次是先天性的病症(如甲狀舌骨囊腫),最後才是腫瘤(如甲狀腺瘤、淋巴瘤等)。年紀16~40歲的青年、成人先天發育所致的囊腫(鰓裂囊腫)與唾液腺疾患(唾液腺炎、唾液腺結石),遠較發炎性與腫瘤性的腫塊多見。一般頸部腫塊多數以淋巴結居多,一旦出現頸部腫塊,須先考慮是否潛藏有惡性腫瘤所致的頸部淋巴轉移,且根據腫塊發生的不同部位,也是一項有利於鑑別的考量。例如:耳下部位的腮腺、下頷部的唾液腺,以及頸部正中央偏下的甲狀腺,都是有可能發生頸部腫塊的原因之一。林奐宇也分享,隨著科技的進步,頸部超音波檢查在門診就診時即可同步進行,再配合細針抽吸,更能提高疾病診斷的準確度。而全身正子攝影更是提供癌症的精準部位及罹癌的期別,做為精準治療的重要參據。想檢查頸部腫塊沒有想像中困難,有以上症狀應先尋求耳鼻喉科醫師協助,是最安全的作法。

手指酸麻又腳軟⋯9成癌友有「疲憊症」用這方法可改善

手指酸麻又腳軟⋯9成癌友有「疲憊症」用這方法可改善#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47歲卵巢癌第3期的佩佩(化名),剛結束化療療程,身體孱弱疲憊不堪,連上下樓梯都沒有力氣,容易腳軟走起路來十分危險。直到開始接觸「癌友瑜珈課程」2個月訓練後,竟可以騎腳踏車、快速競走,讓她又有活著的感覺。佩佩表示,過去因為化療導致手指痠麻、僵硬的副作用,總是在起床及生活日常感到不便,一開始連簡單的瑜珈動作都做不到覺得很無力,但是堅持下來後,除了不適感漸獲得緩解與消退,身體也慢慢地恢復。9成罹癌治療病患,曾感到疲憊和低潮台灣癌症基金會副執行長蔡麗娟表示,國內有超過9成癌症病人曾受到「癌因性疲憊症」困擾,民眾在確診罹癌後與經歷治療期間的不適感時,容易出現低潮,影響持續治療的意願,因此如何緩解癌疲憊與癌低落是抗癌路上一大課題。而過往觀念中總認為疲憊時應該多休息、多睡覺,但研究發現,透過中低強度的瑜珈訓練可以明顯改善癌因性疲憊。台灣癌症基金會執行長賴基銘則指出,癌疲憊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臨床上有許多病人治療後出現疲累、心情低落,而後因為疲累而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影響到積極治療的動機與效果。蔡麗娟表示,「癌友瑜珈課程」是針對治療期與初癒期癌友所設計,避免癌友為上肢水腫、肌筋膜沾黏所困擾,導入能促進淋巴回流、肌筋膜放鬆等伸展的瑜珈動作,達到有效率的呼吸、適度伸展。也考量到癌友可能因治療而影響到的身體限制,乳癌患者常出現的淋巴水腫,腸胃道癌患者因開刀對腹部耐受性較差等,因此,在瑜珈體位法的設計上,以「伸展」為主,搭配能融入日常生活中的輔具,例如:居家運用牆壁與地板、搭配椅子變換容易操作的體式等。讓原本對癌友來說困難的瑜珈體位,也能輕鬆操作,提高活動力。正念減壓,結合呼吸與瑜珈伸展參與多場癌友瑜珈課程教學的瑜珈老師Mimi指出,在為癌友設計課程時,特別加入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因癌友學員常處於高壓的情緒狀態,如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感、對身體狀況的焦慮,甚至是否成為別人的負擔、拖累家庭等等,因此在癌友瑜珈裡,也強化正念減壓與呼吸的練習,幫助癌友學習與生命的「不確定」共存,練習把專注力放回自己身上。其中,有高達8成5的癌友學員,在完成8週的課程後,感受到心理狀態更穩定,同時減緩癌症本身與治療造成的不適。而在百位學員中,有55%以上癌友從來沒有瑜珈經驗,有許多癌友甚至在罹癌前都沒有運動的習慣。反而是透過一系列每周1次的規律課程,從舒緩的伸展動作、導引式的呼吸練習、做為初階訓練體能的方式,進而幫助癌友逐步恢復體力。乳癌術後常見淋巴水腫症狀的癌友學員小琳表示,癌友瑜珈有助於大幅緩解淋巴水腫的不適感。79歲高齡且患有肺腺癌的病友林女士也分享,在術後曾因肺積水而出現喘與胸痛的症狀,亦透過癌友瑜珈獲得舒緩,覺得自己終於能好好呼吸了。癌症病人與家屬要面對的是長時間與疾病相處,與適應疾病在治療中所帶來的衝擊。台灣癌症基金會表示,將持續推出癌友瑜珈專屬課程,盼能透過瑜珈的舒緩癌因性疲憊症,並協助結束療程的癌友,提高生活及睡眠品質,加速返回正常生活。

肺癌穩居癌症致死之冠中山醫衛教展覽開展

肺癌穩居癌症致死之冠中山醫衛教展覽開展#癌症

圖說:中山醫張基晟副校長指出,透過NGS有望更快確認致病基因,幫助醫師及時訂定標靶治療(優活新聞部/綜合報導)肺癌是全世界癌症死亡原因的首位,檢視近幾年我國的癌症死亡排行,更可發現同樣結果,可以見得肺癌對於患者的健康衝擊劇烈。「而肺癌具有高致死率的原因之一,正是因為初期肺癌症狀不明顯」,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指出:「以非小細胞肺癌舉例,僅有3成5不到的患者在早期確診,但卻有超過半數(53%)患者確診時已邁入第四期;部份屬於第三期的患者,更有7至8成的機會病程會惡化。」肺癌標靶藥日益多元,想要及早治療快做次世代基因定序!基因突變是造成癌症的主因,而可以鎖定致癌驅動基因、精準控制的標靶藥物,可說是今日對抗肺癌的關鍵。中山醫學大學張基晟副校長說明:「非小細胞肺癌特別是肺腺癌,又可依據突變基因分為不同類別,如:EGFR、ALK、ROS1、BRAF、MET、KRAS、RET、NTRK、NRG1…等,每種基因型對應的標靶藥物都不同,同時今日已有多元標靶藥物可使用,至少有6成的肺腺癌患者可找到適切的標靶藥物治療,患者不僅可以有效控制病程、延長存活期,更能避免生活品質受到劇烈衝擊。」「次世代基因定序正是掌握黃金治療期的關鍵!」張基晟副校長直指,過去常使用單基因檢測方式,依照基因突變發生率依序檢測,但若患者屬於罕見肺癌,不僅需要反覆進行穿刺採取腫瘤組織,也因為耗時,可能導致療程延後展開。而次世代基因定序,可以依需求,一次性檢測數十個甚至數百個基因,幫助醫師快速確認突變基因,還可以提供大量的基因資訊,幫助判別該使用何種標靶藥物與治療成效。張基晟副校長鼓勵,若經過檢測確認屬於罕見肺癌也別擔心,已有多元的標靶藥物可使用,與傳統治療相比,副作用也較小,患者有望兼顧預後與生活品質。舉例而言,今日在ALK型肺癌上,在第一線、第二線、第三線都有標靶藥物可用,意味著,患者在病程發生變化後,仍有機會使用下一線的標靶藥物,若治療期間的副作用難以忍受,更可以更換藥物接續治療!除此之外,隨著醫療科技發展,臨床上將會有越來越多新型標靶藥物可用,近期就有新藥不斷地上市,例如針對MET突變型肺癌的標靶藥物也由臨床試驗很快即已經問世。鼓勵患者確診後,務必積極與醫師配合,主動說出自己的治療考量點,與醫師共同擬訂治療方向。也提醒,若治療期間出現任何不適,也應即時或於下次回診時告知主治醫師,以利其透過副作用管理,改善副作用衝擊。肺癌治療已邁入精準治療世代,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醫療團隊,為了傳遞「肺癌治療的多元性」與「次世代基因定序的重要性」,與台灣諾華合作,舉辦罕見肺癌展覽,期盼透過活潑的插圖與動畫,提升民眾病識感,避免患者確診肺癌後消極面對,更期盼能帶給患者治療動力!

胃食道逆流易得癌?醫:沒搞懂「4大迷思」恐看錯病

胃食道逆流易得癌?醫:沒搞懂「4大迷思」恐看錯病#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一位54歲女性長期有食物逆流,合併吞嚥困難症狀,嚴重影響日常生活,但照過胃鏡,賁門沒有發炎也沒有鬆弛,錯被當作胃食道逆流治療,因此效果不佳;直到透過食道壓力檢查,才發現是罹患「食道弛緩不能症」,食道蠕動功能喪失導致食物堆積於食道而倒流,與胃酸逆流無關。另一64歲女性被胃食道逆流症狀困擾已長達10年,晚上睡覺時一躺平,胃酸就逆流上來,難以入睡,半夜也常被自己胃酸逆流沖到喉嚨而驚醒,影響睡眠品質。雖在胃腸科安排多次胃鏡檢查,亦開立被稱作「胃食道逆流特效藥」的質子幫浦抑制劑,服藥效果仍不佳。後來透過國際標準胃食道逆流檢測,才找到病患嚴重胃食道逆流的病因並施以手術,終於解決病患多年困擾。吃藥就會好?胃食道逆流常見「4大迷思」胃食道逆流依病因不同,可能出現常見的典型症狀和非典型症狀,但由於民眾或醫師對病症的不了解,恐掛錯科延誤治療。胃食道逆流常有以下「4大迷思」,有請醫師一一來解答:1. 胃食道逆流症狀是胃酸逆流?台灣胃腸神經與蠕動學會理事長盧俊良指出,胃食道逆流的典型症狀除了常見的胃酸逆流、火燒心、嘴巴有酸氣等,其實還有其他非典型症狀,如:胸痛、喉頭卡卡、吞嚥困難、慢性咳嗽、氣喘、逆流性牙侵蝕、聲音沙啞等,都可能是胃食道逆流所誘發。建議有以上症狀的民眾多加留意平常的生活作息調整,若至耳鼻喉科、胸腔科查不出病因,就要盡快至腸胃科看診。2. 胃食道逆流做胃鏡治療就有效?花蓮慈濟醫院肝膽腸胃內科主任陳健麟表示,雖然目前台灣胃食道逆流主要檢查方式是胃鏡檢查,但此種檢查方式僅能檢測出20%左右的患者胃部有局部紅腫發炎,其他逾7成胃部賁門未發炎、食道蠕動功能正常的患者,只能達到症狀排除效果,若想找出正確病因,需要進一步做精準診斷治療。此外,有些病患會自行買藥服用抑制胃發炎,不僅危險,也容易造成進行胃鏡檢查時找不出病因,延誤治療導致病情更加惡化。3. 胃食道逆流吃成藥就會好?陳健麟進一步解釋,依照病症光譜來說,誘發胃食道逆流的2大主因為「胃酸暴露」和「食道敏感」。前者是因胃酸分泌過多所影響,由醫師開立質子幫浦抑制劑,僅需服藥就可有效改善;然而後者常見的功能性胃灼熱症狀,屬於天生食道較敏感、與大腦中樞調節有關,應使用其他神經調節治療方法。透過以上兩者也說明,僅用胃鏡治療,可即時掌握正確病因的效果相當有限。延伸閱讀:7成胃酸逆流「只用胃鏡查嘸」!拖久恐成「食道化生」4. 胃食道逆流容易得食道癌?台北榮民總醫院內視鏡診斷暨治療中心主治醫師王彥博分享,胃食道逆流病患男女比為1:2,顯示較好發於女性,這是由於女性對於情緒、壓力等刺激反應較為明顯。而根據統計,罹患食道癌的男女比約為9:1,男性足足比女性高出9倍,主因是男性較多抽菸、喝酒、暴飲暴食等生活習慣不佳所導致。王彥博提醒,雖然胃食道逆流的確有機會轉變成「食道化生」、「腸化生」,成為早期食道癌、胃癌風險;但比起基因遺傳的細胞病變來說,長期不良的日常生活習慣才是主因,呼籲有胃食道逆流的病患不必過度擔憂。盧俊良總結,目前國際推出標準的胃食道逆流診斷:高解析度食道壓力檢查(HRM)、24小時食道阻抗併酸鹼度檢測(MII-pH)、無線電酸鹼監測膠囊(Bravo)等已行之有年,能正確檢測出病患的發病位置和原因。但目前台灣的治療方式仍常存在以上4大迷思,甚至多停留在胃鏡檢查,呼籲醫師除了調整病患生理作息外,在選擇治療決策時也應參照國際標準、落實精準醫療診斷,才能使對應的治療,真正達到改善患者生活品質的成效。

新給付標靶藥救命!七旬急性血癌婦一個月甩死神糾纏

新給付標靶藥救命!七旬急性血癌婦一個月甩死神糾纏#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是進展快速、兇猛的血液癌症,為了有效控制,標準化療的劑量與密集度較其他癌症強度更高。然而,年長與共病多的體弱患者,普遍難以承受副作用,完成標準化療的病患相當少,存活期也受到影響。花蓮慈濟醫院幹細胞與精準醫療研發中心李啟誠主任形容:「過往,這類體弱老年患者很容易『住進醫院恰是診斷之日、出院之日即是病逝之時』,也就是說老年人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很難安享天年,連要求一個安寧照顧的機會都很困難,疾病惡化的過程可能不足一個月!」所幸,今日不僅有多元標靶藥物問世,政府更是繼FLT3標靶藥後,於今(2021)年7月,加碼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讓體弱患者能接受更適切的治療,爭取更好的預後與存活時間。高齡、多共病患者體弱難承受高強度化療 過往疾病惡化快速、存活時間待加強李啟誠主任表示,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患者,因骨髓快速增生大量不正常的血球,導致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無法正常發揮功能,容易會出現發燒、疲倦、異常出血等症狀。雖非不治之症,但是年長與共病多的體弱患者身體機能差,難以承受高劑量、高密度的標準化療,血癌細胞控制的程度有限,導致病況不斷惡化,進而威脅患者性命。李啟誠主任解釋,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時,化療藥物在殺死癌細胞的當下,也會損害正常血液細胞,患者身體會變得非常虛弱,出現掉頭髮、噁心、嘔吐、胃口差等不適,生活品質受衝擊;在白血球數量不足的狀況下,身體免疫力更會大幅下降,不但容易被病菌感染,感染後也容易發生嚴重併發症。年長與共病多的體弱病患,還可能發生敗血症,嚴重威脅性命。因此,過往體弱患者的治療僅能以低劑量化療為主。然而,隨著治療強度降低,患者預後與存活時間也會變差。體弱患者治療現希望!健保給付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李啟誠主任鼓勵,面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體弱患者別灰心,今日已進入標靶世代,有了標靶藥物的幫助,就算改採低劑量化療,仍能維持與標準化療相似的治療成績!舉例而言,除了可針對特定基因型的FLT3標靶藥,也有可促進癌細胞凋亡的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上市,後者搭配低劑量化療或去甲基化藥物一同使用,能幫助體弱患者有效殺滅血癌細胞,預後成績也能跟年輕的體健患者相似,有6成機率有效控制疾病,與過往超過九成以上的死亡率相比大相逕庭。提及標靶藥物,許多人會認為療程必定伴隨沉重經濟負擔,李啟誠主任說明,繼FLT3標靶藥納入給付,今年7月開始,屬於75歲以上年長者,或18歲至75歲間且具有心臟、肺臟、肝臟等器官失調的多共病患者,都能在健保的支持下使用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重拾理想人生絕非夢想。79歲婦人使用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一個月 病況就大幅改善!李啟誠主任也分享,今年9月下旬一位高齡已80歲原本還可以每天做環保的阿嬤,不幸罹患急性骨髓性白血病,高燒不退全身瘀青從急診住院,原本全家族聽聞確診是急性血癌,一度想要放棄任何抗癌的治療。所幸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已納入健保給付,在不斷鼓勵,以及說明標靶藥物的低副作用與延長存活時間的高機會後,患者終於轉念同意治療。爾後,僅經過一個月的療程,患者病況便大幅好轉,慢慢回到原來身體狀況,擺脫疾病的陰霾,並已在11月初歡喜出院。患者免疫力較差必須做好防疫措施 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群聚都不可少李啟誠主任也提醒,治療急性骨髓性白血病時,即便採低劑量化療與BCL-2抑制劑口服標靶藥物併用,白血球細胞數量仍然會緩和下降,約一個月才能恢復,病人一定要做好感染控管,勤洗手、戴口罩、避免群聚的防範口訣一定要確實做好,如果有任何發燒等感染症狀,立刻告知醫療團隊以便立即治療。

當心口愛變口癌!醫:佔HPV感染3成「男遠高於女」

當心口愛變口癌!醫:佔HPV感染3成「男遠高於女」#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頭頸癌中的口腔、口咽及下咽癌在台灣已連續4年高居十大癌症死因第5名,尤其男性發生率與死亡率更是連續9年名列第4。一般民眾容易將頭頸癌與菸、酒、檳榔做聯想,但最新研究證實,感染人類乳突病毒(HPV)也是導致頭頸癌的風險因子之一,且男女都有感染風險。 口交重複感染HPV恐致頭頸癌,不分男女皆好發頭頸癌依發生部位不同,可分為口腔癌、鼻咽癌、口咽癌、下咽癌、喉癌等,且有90%以上的頭頸癌屬於鱗狀上皮細胞癌。長庚紀念醫院泌尿科主治醫師陳煜表示:「過去民眾都認為頭頸癌是不良的生活習慣所引起,但其實HPV也是頭頸癌常見的好發因子,台灣近年來HPV相關頭頸癌發生率成長快速,不分男女都可能因感染HPV而引發頭頸癌。」 HPV最主要的傳染途徑是性行為,也可能透過皮膚、黏膜或體液接觸而有感染風險,長期重複感染HPV除了可能導致性器官相關癌症,如子宮頸癌、陰道癌、外陰癌、肛門癌等;近期研究更發現,HPV可能因口交導致口腔感染,引發頭頸癌。台灣3成頭頸癌跟HPV有關,不菸酒不檳榔也會得!台灣頭頸部腫瘤醫學會理事長朱本元表示:「近年來,與HPV相關的頭頸癌發生率逐年攀升,在美國有7成口咽癌(頭頸癌的一種)皆因HPV感染引起,現已超越子宮頸癌成為最常見的HPV相關癌症。而在台灣也有同樣成長趨勢,約3成頭頸癌都跟HPV有關,且男性發生率遠高於女性。」 朱本元進一步解釋,過去男性因高度曝露於菸、酒、檳榔等高風險致癌因子,故罹患頭頸癌機率相較女性高。但現在臨床上發現越來越多男性患者並無菸、酒、檳榔等不良生活習慣的曝露史,依然被診斷出頭頸癌,進一步檢查都可以在他們口腔採檢到HPV。因此提醒民眾不僅是私處,也要留意「癌從口入」的風險! 癌初期像感冒、發現多已轉移,醫籲盡早接種HPV疫苗朱本元說明,頭頸部是人類身體上中最顯而易見的器官,臨床上頭頸癌早期症狀並不明顯,大多類似感冒症狀,如喉嚨痛、吞嚥疼痛、耳朵痛等,容易輕忽其嚴重性。當被診斷出頭頸癌時,多半已進入晚期,民眾一確診即面臨腫瘤局部破壞嚴重或頸部淋巴轉移,治療後嚴重影響病患外觀與社交能力,也將造成心理上的龐大壓力。 目前台灣並無常規性口腔HPV篩檢,因此朱本元呼籲,不論男女都可以盡早接種HPV疫苗、達成主動預防效益。目前HPV疫苗分別為2價和9價,透過疫苗施打,能有效預防HPV引發的頭頸癌、子宮頸癌、肛門癌、外陰癌、陰道癌及菜花等癌症或疾病。 朱本元建議,民眾應謹記採取安全性行為,女性定期接受抹片檢查,才能雙重防護自己與伴侶的健康,唯有雙方攜手預防HPV,才能共創「無病毒」的美好親密關係,讓感情因此更加昇華、更美滿!更多關於預防HPV相關資訊,請參閱口愛不口癌活動網站;HPV衛教友善診所相關資訊,請參閱台灣癌症基金會HPV衛教友善診所網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