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症

未做子宮頸癌篩檢 罹癌率高3倍!

未做子宮頸癌篩檢 罹癌率高3倍!#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國民健康署提供30歲以上女性子宮頸癌篩檢服務,每年約有210萬人參加抹片檢查,根據調查有6成涵蓋率,但仍有近4成女性超過6年沒有做抹片或從未做抹片檢查。經比對篩檢資料和癌症登記資料後發現,6年以上沒有做抹片者罹患子宮頸侵襲癌的風險,是3年內曾經做抹片檢查者的3倍。這群久未做抹片的婦女,屬於子宮頸癌的高危險群。國民健康署表示,經國際實證,子宮頸抹片是最佳子宮頸癌的篩檢工具。國民健康署自84年起提供子宮頸抹片檢查服務,已使子宮頸癌標準化發生率及死亡率皆下降達7成。每3年至少1次的抹片檢查是愛護自己健康的最具體作為,符合篩檢資格的女性,只要攜帶健保卡和身份證,至健保特約提供抹片檢查的醫療院所,即可接受篩檢服務。未做抹片檢查主因:自認健康不需要簡媽媽退休後依舊忙碌,幫忙照顧外孫、張羅家裡大小事,常收到衛生所簡訊通知癌症篩檢,她心想篩檢需要去嗎?身體沒怎麼樣,還要抽時間去好麻煩!這樣錯過一次又一次的篩檢機會,一晃眼6年過去。直到簡媽媽陪女兒到醫院產後檢查,醫師鼓勵母女一起接受子宮頸抹片,她才在半推半就下接受了檢查。令全家人詫異的是,一直以為身體狀況良好的簡媽媽,抹片檢查的結果是子宮頸癌前病變,聽到聞之色變的「癌」,全家人一度陷入低迷。幸好因為發現得早,簡媽媽經過治療後,已經恢復以往的生活。現在簡媽媽都會主動鼓勵好姐妹們去參加社區的癌症篩檢,笑稱這是「吃好道相報!」簡媽媽的經驗,也是許多在日常中忽略自己的廣大女性的故事。根據國民健康訪問調查分析女性沒有做抹片檢查的原因,主要是自覺身體健康沒有需要,其次依序為太忙沒有時間、覺得不好意思、已經停經、怕被檢查出有疾病、年紀大不用做等。基於前述原因,使30歲以上女性有4成處於子宮頸癌高風險狀態,若沒有及早發現,可能錯失治療時機。子宮頸癌預防策略 至少每3年做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國民健康署提醒,有些女性覺得自己身體健康、已經停經、很少或很久未有性行為,就忽略或不接受抹片檢查;然而身體無聲的變化,必須透過篩檢,才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提醒您至少每3年接受1次子宮頸抹片檢查,生活忙碌之餘也要關心自己的身體,健康攻防戰篩檢就贏!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為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月13日(三)舉辦營養講座,由陳昱彤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本次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飲食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8年3月13日(三)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癌友發燒別輕忽 拖延敗血症恐奪命

癌友發燒別輕忽 拖延敗血症恐奪命#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癌友發燒別輕忽,拖延時間恐合併其他病症,導致死亡率提升。80歲的陳媽媽3年前診斷出罹癌,在家發燒,孩子擔心打電話詢問醫院該如何處理,醫事人員當下立刻要求家屬帶媽媽到急診就診,孩子才知道原來媽媽的燒跟一般人不一樣,感謝那通詢問電話救了媽媽。癌友發燒不以為意 拖延恐敗血症奪命豐原醫院癌症個管師劉蓓君表示,4年來協助癌症病患進行衛教諮詢,鼓勵癌友對抗病魔辛苦路程,卻常遇到一些癌友發燒時總誤以為是一般小發燒不要緊,拖延就醫黃金時間,造成其他併發症發生,甚至嚴重到敗血症死亡。天天固定記錄體溫 發燒立刻就醫豐原醫院放射腫瘤科主任張世宗表示,罹癌病人身體狀況本身就和其他病人不同,會發燒主要是身體某處遭受感染導致,如果當下沒有立即到醫院就醫、查明發燒原因,容易造成其他併發症的發生。養成天天固定記錄自己的體溫狀況,每天的體溫應該都要在正負1 °C間才算正常,如果每天體溫都在37至38°C之間患者可以不用太擔心,但如果超過1°C以上就必須趕緊到醫院求診。癌友身體虛弱 不適及早尋求醫療協助劉蓓君個管師表示,罹患癌症的患者初期較擔心做完治療身體會虛弱,這時一定要放鬆心情、儘量讓自己情緒起伏別太大。當期間有任何問題時,透過各癌別個管師幫忙,讓醫護一起陪伴抗癌,才是不二法門。

講座/癌友拉力帶運動班

講座/癌友拉力帶運動班#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整理)研究發現,癌友規律運動,可降低癌症復發率、提升存活率,因此課程中將教導癌友如何使用拉力帶,找到適合自己的訓練強度,對於程度較弱的癌友,只要運用坐姿、平躺等方式,也可達到伸展與肌力訓練的效果。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3/7(四)舉辦癌症講座,邀請康和敏老師主講「癌友拉力帶運動班」,藉由彈力帶使用訓練癌友的肌力,減少重心不穩或跌倒發生,活動參與對象以本院癌症病友為主,報名可電洽亞東醫院癌症資源中心 (02)8966-7000轉分機1709。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友拉力帶運動班時間:108年3月7日星期(四)上午9:30-11:30地點:亞東醫院南棟14樓第一教室(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709

高達9成癌友 癌因性疲憊症影響身心

高達9成癌友 癌因性疲憊症影響身心#癌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5歲的王女士有高血壓及高血脂病史多年。2年前排便異常出血、排便習慣改變及體重減輕,住院健檢發現大腸癌初期,經歷手術及放療、化療後,感覺體力明顯下降,容易疲累,時常需要休息,胃口差,晚上難入眠,睡不安穩,也常因疲累不堪而影響正常生活,須依賴家人照顧。3個月前王女士求診中醫,以中藥調養搭配每週3次的丹田溫灸療法,6週後體力明顯進步,疲累感減輕許多,胃口也比較好,睡得比較安穩,生活可以自理,同時減輕家人照顧的負擔。癌因性疲憊症 疲累、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睡眠奇美醫學中心中醫部主治醫師任東輝表示,根據衛福部統計,癌症自1982年至今一直高居台灣十大死因之首,癌症病人必須接受手術、化療、放療、標靶治療、免疫治療等,影響病人身心狀態,其中「癌因性疲憊症」是癌症病人最常面臨的症狀之一,往往對於生活品質造成很大衝擊。「癌因性疲憊症」是長時間感到疲累或精疲力竭的主觀感受,不會因休息或睡眠獲得改善;高達59至100%癌症病人表示疲累感導致身體活動能量降低,對事物興趣低下,心理壓力增加,影響睡眠品質等,甚至必須調整原有的工作項目。高達92%台灣癌症病人 有癌因性疲憊問題癌症病人很少主動提及疲憊症狀,癌因性疲憊症問題容易被忽略,無法得到適當處置。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2015年調查顯示高達92%台灣癌症病人有癌因性疲憊問題,83%病人曾經嘗試改善疲憊,卻只有約一半病人主動向臨床醫護人員提及疲憊情形,更有1/4病人是需要有藥物協助治療的中重度疲憊症。癌症病人應在診斷時以視覺類比疲憊量表(VAS)進行簡易疲憊程度評估,輕度疲憊應以非藥物處置,如衛教能量保存法、運動、營養處置等。中、重度疲憊應考慮合併藥物治療。根據臨床證據顯示,針灸、穴位按壓、按摩及中藥調理有助於改善癌因性疲憊症,提升生活品質,癌症病人使用中醫藥調理前,需諮詢中醫師的專業建議。丹田溫灸療法 改善胃口脹、腹脹、噁心嘔吐針對癌因性疲憊症,可使用丹田溫灸療法。使用改良的黃土艾炭溫灸中脘、神闕、天樞、關元等穴位,藉艾炭的熱力溫通經絡,調和氣血,祛寒除濕,功效著重在補虛與養身方面,可明顯改善病人體力,提升日常生活能力。丹田溫灸療法可以補充元氣,增進腸胃蠕動及消化液分泌,讓食物得到充分消化吸收,氣血化生來源充足,除了運用在癌因性疲憊症,也可以治療消化系統的胃口差、腹脹、噁心嘔吐、打呃;呼吸系統的氣喘、過敏性鼻炎、久咳不癒;婦科的反覆白帶、月經不順、長期經痛以及水腫濕氣、膀胱無力、慢性筋骨痠痛等病症。任東輝醫師表示,癌症病人接受手術、化療、放療等各式療法,容易產生癌因性疲憊症,也是造成病人生活品質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內服中藥調養搭配丹田溫灸療法,可明顯改善癌症病人的體力,提升生活品質,協助癌症病人早日恢復獨立生活功能,是中醫未來持續努力的方向。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

講座/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常因為腫瘤引起身體不適,且接受化療或放療後引起的副作用或病患心理因素等,皆會影響食慾不振情形,導致病患面臨營養不良,此時營養治療對於癌症患者來說相當重要。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26日(二)舉辦營養講座,由吳宛真營養師主講「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本次講座中,營養師將提供飲食叮嚀和因應的營養對策,陪您度過這艱辛的過程。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營養照護時間:108年2月26日(二)上午10:00-10: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

講座/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癌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的飲食需配合患者病情及營養需求,預防或矯正營養缺乏問題、修補身體肌肉組織、減輕治療所引起的飲食相關副作用並提昇生活品質。然而,親朋好友或自己不正確的飲食觀念,可能引發營養不良問題。有鑑於此,亞東醫院將於2月18日(一)舉辦營養講座,由營養師蘇筱媛主講「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本課程針對各個飲食迷思,包括吃得太營養會使腫瘤長得太快?體重一定會減輕?如果吃不下打營養針就好?要改吃生機飲食或素食較好?等問題給予建議,讓病患有更正確的飲食觀念。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活動內容、時間、地點辦法等以主辦單位最新訊息為準,因此參加本活動前請先洽詢主辦單位再做確認,以免臨時異動或取消。)名稱:癌症病患的飲食迷思時間:108年2月18日(一)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B1放射腫瘤科門診候診處(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

抗癌治療新曙光 認識「免疫療法」#癌症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癌症免疫治療在2013年被美國《科學(Science)》雜誌評選為當年「十大科學突破」之首,是繼手術、放療、化療後,能有效對抗癌症的第四種武器。發明免疫檢查點抑制劑的學者更在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免疫治療為什麼這麼有效?其抗癌的機制又是什麼?談到癌症治療,近幾年最熱門的關鍵字莫過於「免疫治療」。從重量級的國際研討會至病友之間的話題;從國人最普遍的肺癌、肝癌到較罕見的黑色素癌、淋巴癌,免疫治療的新藥都是備受矚目的焦點話題。今年九月,健保署更正式宣布要將特定癌症的免疫治療納入健保給付。究竟免疫治療新藥是什麼?為什麼這麼受重視?免疫系統除了攻擊,也有煞車機制想要了解免疫治療的原理,勢必得先了解免疫系統對抗癌症的機制。免疫系統在對抗癌症的過程中,須藉由樹突細胞將腫瘤的抗原傳遞給T細胞,並透過特殊訊號的傳遞使T細胞被活化,進而能辨識出體內的癌細胞,加以攻擊消滅。不過,就像汽車靠油門與煞車來調控速度,我們的T細胞上也有許多類似煞車器的分子可調控自身免疫反應的強弱。當這種分子被活化,就會使T細胞產生自我抑制的作用。這種分子就是所謂的「免疫檢查點」,最主要是避免身體在啟動免疫反應時,因作用太過強烈而超出負荷或攻擊到正常的組織。不過,在免疫系統對抗癌細胞的過程中,如果這些「煞車器」被過度活化,反而會削弱T細胞對腫瘤的偵測與攻擊能力。而更令人驚訝的是,癌細胞身上有一種分子,可直接結合T細胞上稱為「PD-1」的免疫檢查點,抑制了T細胞的攻擊力。而癌細胞也能促使另一個免疫檢查點「CTLA-4」活化,進而阻斷來自樹突細胞的訊號。我們可以說,癌細胞就像是一位具有特異功能的壞人,既能阻礙警察接收無線電,甚至還可以反過來將警察銬上手銬。這也部份解釋了為什麼許多癌細胞能逃過免疫系統的監控,在患者體內持續轉移、復發,最終奪走了患者的性命。免疫檢查點太過活化,就像免疫大軍被鎖鏈綑綁住,即使再強也無法發揮攻擊力。今年獲得諾貝爾醫學獎的得主,艾利森與本庶佑博士,就是分別找到了「CTLA-4」、「PD-1」兩個免疫檢查點,進而製造出能阻斷其活化的藥物,使T細胞「不再踩煞車」,恢復對癌症的攻擊力。免疫治療反應率約兩成,需找到有力的腫瘤標記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問世後,突破了許多癌症的治療瓶頸,不僅能成功縮小一些傳統治療無法對付的腫瘤、延長病患的存活期,其治療效果還能長期維持。不過,這種新藥最大的挑戰在於並不是對所有人都有效。在過去的臨床試驗中可發現,不管哪種癌症,免疫治療的反應率平均都只有兩成左右。因此,目前醫學界也正在努力透過各種基因檢測的方式,尋找有效的腫瘤標記,以更準確預測病患的治療結果。目前,現有的方式有以下四種:1) 檢測腫瘤上的PD-L1表現量/將腫瘤組織切片染色後,分析PD-L1(腫瘤上)的表現量。  原理/PD-L1表現量高,代表免疫檢查點在癌症進程中所造成的影響較大。一旦給予治療,可能會有較顯著的效果。2) 檢測腫瘤基因的微小衛星不穩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分析腫瘤基因中出現重複片段的比例。  原理/重複片段愈多,愈容易出現排序異常,不穩定性愈高。也因此可能產生出更多的腫瘤抗原,使T細胞更容易辨識出癌細胞,提高治療效果。3) 檢測腫瘤突變量/對腫瘤DNA做定序,分析突變的程度。  原理/腫瘤突變量愈高,愈容易表現出腫瘤抗原。T細胞對癌細胞的攻擊也會更精準。4) 檢測患者的免疫細胞基因/對患者的T細胞做基因定序。  原理/藉此分析個人的免疫細胞活性,若T細胞活性大,則調控力較好,對腫瘤的攻擊力也愈大。這幾種方式目前國內的醫學中心或一些生技公司幾乎都有能力執行,但健保不一定給付,每家醫院的收費情況也不同,若自費做檢查,費用約在數萬元不等。不過接受免疫治療是否一定要做檢測?做完檢測後又該如何做決定?目前可能沒有標準答案。原因在於,現行的檢測並沒有一套統一標準,各家藥廠在進行試驗時所使用的切片染劑、判別標準以及基因檢測的範圍都可能有些微差異。因此,一旦病患接受的檢測與臨床試驗採用的方式不同,就有可能在判斷上產生一些誤差。再者,也有不少病患雖然檢驗後預期療效不佳,但實際治療後卻有很好的效果。因此,目前還是比較建議病患與醫師依照個人的病況、經濟能力以及對治療的期望來做綜合的評估。其實免疫治療的觀念很早就開始,但過去由於研究的侷限,一直無法找出癌細胞逃脫的機制。而免疫檢查點的發現,讓我們重新在自己的身體中找到對抗癌症的著力點,相應而生的治療也因此能適用在多種癌症上。現在,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已經被證實可應用在包括黑色素癌、肺癌、肝癌、頭頸癌、胃癌、何杰金氏症、腎細胞癌、膀胱癌等癌症上,使得晚期轉移的患者又多了一項治療的武器。(本文摘自/從零重生:抗癌鬥士的蛻變之旅,免疫療法抗癌新曙光/博思智庫出版)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