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換季快用「免疫3關鍵」擺脫過敏!醫:少1個都不行

換季快用「免疫3關鍵」擺脫過敏!醫:少1個都不行#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春天季節交替天氣變化大,正是過敏好發季節,許多爸媽比照往年全副武裝,備妥空氣清淨機、防蟎寢具組和除濕機,孩子的噴嚏聲卻仍未間斷。兒科專科醫師歐淑娟表示,氣候不穩定,加上室內、外溫差的刺激下,容易造成免疫細胞的過度活躍,產生打噴嚏、流鼻水等呼吸道過敏問題。歐淑娟指出,過敏與免疫細胞調節有關,體內TH1、TH2免疫細胞維持著翹翹板般的平衡,過敏兒體內TH2免疫細胞活性較強,當受到過敏原刺激時,容易頻繁地產生過敏症狀。她提醒,想要抵抗過敏,除了遠離過敏原外,可以適當的補充益生菌或優酪乳,尤其是含LP、LGG、NCFM菌等特殊菌種成分,可輔助調整過敏體質,減少過敏反應發生。孩子學習、人際不佳,醫:恐與過敏難脫鉤!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一舉一動,備受父母關注,但家長卻不一定能意識到孩子表現異常背後的真正原因。歐淑娟表示,過敏對於孩子的影響不僅止於症狀帶來的不適感,若孩子在學習、睡眠、人際交往等3個層面退步,可能都與過敏息息相關。根據調查指出,超過5成家長認為孩子有睡眠品質差的困擾。國際研究也佐證,高達6成以上過敏學童因鼻塞導致睡眠品質不佳,且與同年齡層健康的孩子相比,過敏兒對參與活動的偏好度更顯著降低5~20%,且較難融入同儕;此外,近1/3敏兒因有過敏症狀而不敢主動靠近同學們,顯示過敏已確實對孩子的人際發展受到影響。擺脫過敏日常,把握免疫平衡3關鍵歐淑娟說明,面對換季天氣變化大、易潮濕,可以透過除濕機輔助,降低室內溼度,或是定期清掃降低塵螨、黴菌等過敏原的暴露。但考量孩子無法永遠待在家長保護好的環境中,因此日常調整免疫細胞平衡很重要。欲強化免疫平衡,以下關鍵缺一不可。關鍵1:抗敏飲食基礎餐,菜多益菌也要多根據調查,不到1成家長透過飲食控制為孩子改善過敏。歐淑娟提醒,過量的肉類、脂肪會造成壞菌的增生,使體內環境惡化,不利於益菌生存。建議家長可以關注孩子飲食中肉類、脂肪、蔬菜的比例。除飲食均衡外,可以搭配特定菌種的優酪乳,平衡免疫細胞活性,降低過敏對身體產生的影響。關鍵2:拒絕熬夜適度減壓,打造抗敏正循環不規律的生活作息可能讓體內環境變差,導致免疫功能失衡。歐淑娟提醒,過敏情況一旦加重,更可能進一步影響到睡眠品質,陷入惡性循環!因此日常生活須保持規律作息!關鍵3:抗敏不中斷,達成益菌平衡可預防歐淑娟解釋,根據調查,近7成過敏者曾為降低鼻子過敏發作頻率而採取抗敏行動,卻僅有3成持續抗敏。免疫系統的平衡無法立即改變,唯有透過持續的均衡飲食、規律運動和正常生活作息,適量補充益生菌,才能打造好體質,避免過敏原趁虛而入。而這項數據可能也顯示了台灣目前仍有許多民眾,還未了解在生活中其實就有很多可以輕鬆、便利補充好菌的食品。部分益生菌有平衡免疫細胞活性的效果,如LP、NCFM、LGG等菌種,適時補充含有這些好菌的優酪乳,有助於回復身體正常免疫走向。

眼睛癢、分泌物多,誤以為過敏!醫警告:恐是蟎​​蟲寄生

眼睛癢、分泌物多,誤以為過敏!醫警告:恐是蟎​​蟲寄生#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民眾眼睛分泌物多又癢,以為是空污引發過敏,但其實有可能是眼睛內「長滿蟲」!蟎蟲是寄生蟲的一種,常寄生於睫毛毛囊內,造成眼瞼發炎及角質化,若未及時治療,可能引起毛囊腫大發炎,若是侵犯到分泌油脂的麥粒線體,造成阻塞、萎縮,則可能變成永久性乾眼症。年長者近8成眼藏蟎蟲!3族群須特別注意台北慈濟醫院眼科部副主任沈姵妤表示,研究發現7、80歲的年長者因為生活習慣、老化、免疫力下降等因素,約有近8成的眼睛藏有蟎蟲,這些患者在治療前的症狀以分泌物多、癢、異物感為多,也有部分患者無明顯症狀;孩童則是易因免疫力差、過敏眼睛癢而伸手揉眼睛,進而造成感染。且由於蟎蟲嗜吃表皮細胞及皮膚油脂,以下3種族群的眼瞼部位也容易成為蟎蟲的溫床: 免疫力低下 膚質屬油性 患有酒槽鼻和玫瑰疹沈姵妤指出,2021年台灣醫療團隊於國際期刊發表最新研究,證實透過茶樹精油治療,可以顯著降低人體蟎蟲的數量,並改善眼瞼緣炎的病症。該研究團隊在取得病人同意後,針對罹患眼瞼緣炎的患者隨機拔取睫毛進行檢驗,並計算寄生的蟲體數量,再以眼瞼清潔棉片清潔,塗抹50%稀釋後的茶樹精油;接著衛教病人返家後以相同方式,改以5%茶樹精油清潔做居家治療。蟎蟲治療需持續至少1個月,過程中每2個禮拜要返院檢查,再次塗抹50%的茶樹精油。研究團隊發現,病人在這種方式的治療下,蟎蟲數量得以有意義的降低。沈姵妤解釋:「從蟲卵到孵化成幼蟲需要60小時,蟲體成長則約1到2週,因此治療目標是降低平均蟲數,只要蟲數降低,蟎蟲無法繁殖,症狀就會改善,既有的蟲也會隨著時間自然老化死亡。」6歲童長針眼竟因積滿蟎蟲!「茶樹精油」治療證實有效以6歲的琳琳為例,她因為嚴重針眼求診。媽媽告訴醫師,琳琳的眼睛從2歲左右就有很多眼屎,很難清洗,看遍皮膚科跟眼科都沒有改善,長大一點更變成針眼反覆發作,時常要跑醫院。醫師發現琳琳的雙眼分別有數顆大小不一的針眼,又紅又腫,而且睫毛根部布滿像頭皮屑的白色屑屑,於是取了3根睫毛進一步檢查,竟發現造成琳琳眼睛反覆感染的原因是許多蟎蟲在作怪。透過抗生素配合茶樹精油治療,僅需1個月的時間,蟎蟲全數消失,琳琳的針眼也順利康復。防蟲的首要任務是清潔,沈姵妤提醒民眾不僅要重視勤洗手的習慣,針對女性民眾常使用的眼部化妝品,若曾接觸過蟎蟲患部,也建議全數丟棄,即便沒有接觸,亦應3個月更換一次;此外,毛巾、枕頭等常用寢具則是建議每週以熱水或雙氧水清洗消毒,才能有效防患未然。

過年不忌口恐誘發過敏!營養師:水餃、牛軋糖別吃多

過年不忌口恐誘發過敏!營養師:水餃、牛軋糖別吃多#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春節聚餐通常不忌口,但年節中象徵元寶的水餃、應景的牛軋糖、拜拜必備的花生、麻荖、寸棗等食物,讓民眾可能在不知不覺中容易攝取過量,或將過敏食物吃下肚,因而誘發身體一連串的不適反應,包含疲倦、偏頭痛、皮膚癢、腹瀉、脹氣等症狀,當找不到根本原因時,可能是「過敏」作祟導致身體發炎引起。瞭解自身對特定食物的過敏反應,選擇替代品安心吃聯青診所營養師莊譓馨表示,一般民眾聽到過敏多數會聯想到急性過敏,像是蕁麻疹、嘴唇腫等立即性反應;而慢性過敏發作比較緩慢,通常在接觸到過敏原24~72小時後,才可能會出現頭痛、失眠等各種小毛病,往往因為症狀輕微很容易被忽略。而且,並非每個人都有警覺自己的症狀是過敏,甚至也很少人知道自己對哪些食物會有過敏反應。對於民眾常常關心家中孩子有過敏問題,因此擔心在年節聚餐中給孩子吃年菜、過年零食時「是否有容易引起過敏的元兇?」莊譓馨說明,需先了解自身與孩子對不同食物的過敏程度,才能避開常見潛藏過敏原及高組織胺的食物,並分享能夠滿足口腹之慾的替代品,讓民眾過年也能安心吃。常見主食、甜點都可能隱藏過敏原莊譓馨指出,台灣10大過敏原中最常見的就是小麥、奶製品類,但這些食物時常出現在日常主食中,包括麵條、水餃、潤餅、義大利麵、比薩、漢堡等;尤其甜點中許多都含有麩質,例如:麵包、蛋糕、餅乾、舒芙蕾、甜甜圈、餡餅等。而年節常見的零嘴則多有可能是過敏原,像是杏仁、腰果、花生等,還有加工零食花生麻荖、寸棗、牛軋糖除了含有過敏原,也在無形中吃進額外的糖與油脂;建議如果想吃零食、點心,可以選擇少調味的開心果、巴西堅果、松子、南瓜子,或是冰心綠豆糕、銀耳蓮子湯、水果等,較為健康減少負擔。「高組織胺食物」可能誘發過敏及情緒問題此外,若食用過量的「高組織胺」食物,也容易誘發不適症狀。莊譓馨表示,當體內組織胺代謝失衡,也會出現類似過敏的症狀,甚至出現憂鬱、焦慮、失眠等症狀,尤其年節中有3大類食品較容易攝取到:1. 酒類:酒精發酵原料中含不少的組織胺,經常性頭痛的人更應該避免酒類,包含冬季常吃的薑母鴨、麻油雞也要注意。2. 加工、醃製食品:過年常見的臘肉、香腸、火腿、培根等含有「硝酸鹽」或「亞硝酸鹽」的成分,不僅會影響消化道、心血管功能,也容易誘發過敏反應。3. 乾貨:蝦米、金針花、白瓜子等,易殘留漂白劑其中的二氧化硫成分也易誘發過敏、氣喘,建議民眾挑選時不要挑顏色太鮮艷、漂亮者,且食用前要經過清洗。除了上述3大類食品外,柑橘、熟成乳酪、酪梨、可可、帶殼海鮮等也屬於高組織胺食物。莊譓馨提醒,每個人對組織胺耐受度及食物過敏原不同,想要年節吃得開心又健康,不妨在選擇食材上多留心,少吃容易刺激身體釋放組織胺或腸黏膜的食物,並常觀察自己的身體反應,找到適合的飲食。

起床就狂流鼻水、打噴嚏?中醫提「6解」治鼻子過敏

起床就狂流鼻水、打噴嚏?中醫提「6解」治鼻子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一位65歲女性,晨起及夜間躺下睡眠時常打噴嚏、鼻塞、流鼻水,嚴重影響睡眠,且有鼻涕倒流症狀,時常覺得喉嚨有異物感,甚至疼痛,後至中醫求診以過敏性鼻炎治療後,鼻塞、鼻水、鼻涕倒流狀況才明顯改善,解決多年過敏問題,咽喉不再不適,終於能提升睡眠品質安然入睡,白天也不再昏昏欲睡,身心輕快許多。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科主治醫師蔡佩怡表示,台灣地處亞熱帶濕熱氣候,是過敏原塵蟎容易滋生的氣候環境,且因空氣汙染嚴重,門診常見的過敏性鼻炎病患日趨增加。健保署統計,約每5人就有1人有過敏問題,過敏雖非重症,卻會大幅影響日常生活,無法好好入眠,影響作息及生活品質。蔡佩怡建議,過敏性鼻炎6大預防保健如下:鼻水癢癢流不停?過敏性鼻炎6大預防保健1. 注意居家清潔寢具如床單、被套等須勤加清洗,可以在家中使用除濕機降低濕氣,減少過敏原塵孳生。2. 天冷時注意保暖勿過食生冷冰涼食物,以免寒氣入侵體內。3. 少吃食品添加物零食、甜食等容易致敏食物,生冷食物、冰冰涼涼的飲料、冰淇淋等應避免;熱性體質則避免辛辣油炸類等食物。4. 適當的運動增進血液循環利用排汗方法將邪氣由體內排出,運動亦可增強免疫力,抵禦過敏原。5. 穴位保健可按摩迎香、印堂、足三里穴,每天每穴按摩20~30下;亦可晨起及睡前使用溫熱毛巾溫敷迎香、印堂5分鐘,可宣通鼻竅,改善鼻塞及鼻水等不適。6. 保健藥膳——山藥排骨湯材料:山藥200~300克、大棗10枚、排骨數根做法:排骨先燙過去除血水,再將山藥、大棗、排骨一同放入鍋中加水燉煮至山藥已軟,可加少許蔥、姜及鹽巴。適應症:山藥、大棗性味溫和,可健脾補肺,增強免疫力,適合各種體質食用。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以養肺、健脾為重過敏性鼻炎西醫治療主要以抗組織胺藥、鼻黏膜收縮劑等藥物症狀治療,一旦停藥仍會復發。從中醫上來說,過敏性鼻炎為風邪或寒邪侵入人體並長期潛伏於體內,因此遇冷風或進出冷氣房易發作,中醫治療為「驅邪扶正」,先以解表藥將風寒邪氣趕出體外,再加以補益藥扶養正氣,提升免疫力,減少過敏再發。蔡佩怡指出,因肺開竅於鼻,故治療過敏性鼻炎首先由「肺」著手,初起使用祛風解表、疏風宣肺的藥物,如:桂枝湯、葛根湯等。其症久則易影響「脾」,造成脾胃功能受損,使腸胃吸收不好、食慾差、易拉肚子、或者怎麼吃都不長肉也長不高;故要治療腸胃問題,可使用參苓白朮散、香砂六君子湯等健脾益氣、和胃滲濕,再依個人虛實寒熱體質隨證加減方藥,拔除病根。另外,蔡佩怡補充,中醫治療上有夏季「三伏貼」及冬季「三九貼」穴位敷貼,為選用具有減敏、平喘及化痰止咳效果的溫性藥材如: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等,並於人體膀胱經及督脈的相關穴位如:大椎、風門、肺俞等進行敷貼,可溫煦陽氣、驅散內伏寒邪、化痰平喘;對於冬季常見的氣喘、過敏性鼻炎、慢性支氣管炎、慢性咳嗽等好發疾病來說,可提升身體的免疫力,預防及減少感冒及過敏,還可以治療虛寒性胃痛、腰痛、慢性腹痛等,有助加強日常的身體調理及保養。

過敏兒冬天好苦,中醫教你用「溫敷穴位」改善症狀

過敏兒冬天好苦,中醫教你用「溫敷穴位」改善症狀#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民眾會利用冬天進補,保養身體,增強體質。除了食補之外,有過敏困擾的民眾也可以考慮「冬九貼」,就像冬令進補般,冬九貼是利用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提升抗寒能力,減少呼吸道疾病及過敏症狀。冬九貼是什麼?怎麼貼才有效?冬九貼是配合中醫節氣「三九天」,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三九貼」。傳統中醫依照節氣,從冬至後的9天稱為「一九」,依此類推,每隔9天為一個階段,第二段的9天稱為「二九」,第三段稱「三九」,3次療程共27日,稱之為三九天。今年「冬至」為12月21日,因此,而冬季三九貼時間為本月22日到下月22日,共3次療程,間隔7至9天。 初九天:2021/12/30(週四) 二九天:2022/01/08(週六) 三九天:2022/01/17(週一)南投醫院中醫科顏素美主任指出,三九天是一年之中最冷的時候,此時人們常感到身體的能量不足,血液循環不良,皮膚乾燥,毛孔緊縮,活動力下降,身體處於一種低代謝狀態,也是過敏性鼻炎、氣喘、慢性支氣管炎的好發的時候,若在此時配合天氣施行溫灸貼敷穴位的治療方法,又稱為「冬九貼」治療。顏素美說明,灸貼用藥是以具有辛散溫通作用的藥物為主,通過對特定穴位的溫熱刺激,補充身體陽氣、提高身體能量,以祛除肺中寒飲伏邪、解痙平喘來達到防治呼吸道疾病發作的目的。現代醫學發現,三九貼療法可以促進大腦皮層-下丘腦-垂體的調節反應,降低血中嗜酸性白血球,對肥大細胞有保護作用,提高身體的免疫機能。顏素美提醒民眾,並不是非得在三九日進行敷貼才有效果,有需求的民眾可以在「三九天」期間,選擇能配合的時段,至醫院中醫科向醫師進行諮詢及評估,改善過敏體質。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

9成患者就診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微笑量表」助自評#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戴口罩、勤洗手防疫不鬆懈,但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卻常面臨卡「關」!類風濕性關節炎是一種常見的自體免疫疾病,好發於中年女性,若疾病控制未達緩解目標,容易因關節發炎腫痛、動作「卡卡」,不僅脫戴口罩需要更多時間,也難落實洗手完整步驟。48歲蔡女士5年前類風濕性關節炎發作時,因膝蓋磨損嚴重,骨頭彼此磨擦,入院檢查時卻只被診斷出是退化性關節炎,歷經半年減重10公斤和關節鏡手術,仍不見疼痛改善,驚覺不對勁,轉診至風濕免疫科,進一步抽血檢查才確診為類風濕性關節炎。以「疾病緩解」為重! 染疫共病風險降2成以上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董事長蔡世滋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目標在臨床上常用「DAS-28」分數來評估疾病活動度,區別為疾病緩解、低疾病活動度、中疾病活動度與高疾病活動度等4種等級。其中,以「疾病緩解」為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應追求的終極目標,使關節不腫痛、體內發炎指數正常,以延緩關節破壞,若未達到緩解,除了身體不適與關節破壞外,也可能造成感染風險、心血管共病、肺病風險增加等。研究也發現,疾病緩解者在新冠肺炎感染後住院與死亡、併發心血管疾病事件與骨鬆性骨折等共病風險,可比高疾病活動度病友減少1.94至2.48倍。9成患者搞不清治療目標 望確定治療成效在防疫期間,有些病友因避免到醫院而中斷治療,直到病況加劇才回診。但臨床觀察,逾9成病友不清楚個人治療目標,多是因評估公式計算過於專業複雜,在缺乏友善且有效的醫病溝通工具情況下,診間醫病問答常無法精準評估,可能影響疾病控制與治療成效。為解決醫病問題及改善評估方式,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病聯盟目前推出評估方便的「1分鐘微笑量表」,將醫學專業量表結合國人生活形態,希望達成有效的醫病溝通、幫助提升治療目標成效。一分鐘微笑量表,幫助類風濕性關節炎病患輕鬆自評分類。(圖/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提供)「微笑量表」促醫病溝通 自行評估5大行為病友只要快速圈選幾個項目,包括身體狀況分數、疼痛分數等,並評估是否困難或無法完成「5大生活行為」,包含自行穿衣服、自行起床、舉杯喝水、自行清洗或擦乾身體與在戶外平地上行走,對應至疾病控制的四種表情符號,便可快速了解自己的疾病程度與現況。風濕病基金會台灣抗風濕病聯盟執行長蔡長祐說明,每位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都該知道自己是哪一類,藉由「1分鐘微笑量表」幫助病友掌握疾病現況。建議每週定期紀錄評估,回診時可與醫師討論期間的變化,醫師也可以在專業評估後即時給予回饋,有助於促進醫病間的溝通和對話,幫助醫師用藥更精準、更多病友治療達標。蔡長祐呼籲,秋冬是類風濕性關節炎好發季節,預測今年冬天會特別寒冷,加上新冠肺炎疫情伺機而動,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友更應重視治療達標。雖然類風濕性關節炎無法根治,建議善用良好的醫病溝通工具,並配合醫囑、監控疾病活動度與積極治療,達到穩定控制、疾病緩解,以維持良好便利的生活品質。

秋天吃蟹 醫教「1料理關鍵」避過敏臉腫

秋天吃蟹 醫教「1料理關鍵」避過敏臉腫#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美味的秋蟹季來臨!許多饕客早已做足準備享用螃蟹大餐,但甲殼類海鮮尤其是螃蟹,對於易敏體質的族群來說,若不忌口容易引發過敏反應,造成皮膚出現紅疹凸起,嚴重更可能導致休克。這是因為螃蟹富含易導致過敏的原肌凝蛋白(tropomyosin),或是海鮮裡的組胺酸(Histidine)因為存放條件不理想,被孳生的細菌代謝成組織胺(Histamine),就會引發蕁麻疹。皮膚科醫師陳冠宇表示,過往到了秋蟹季,診間前來就診的病患數明顯增加,一問之下多半是因為受不了美食誘惑大啖秋蟹,使得皮膚敏感的患者如蕁麻疹等症狀加劇。提醒有過敏病史或為蕁麻疹患者,在大啖秋蟹前,建議可參考過敏原檢測,如對於螃蟹類呈現高度過敏時,則不建議食用;若為低度過敏時,食用秋蟹建議料理方式以清蒸代替燒烤或辣炒,或是在食用前可預先服用抗組織胺藥物避免症狀發作。住梨山患者蕁麻疹急性發作 氣管腫脹險送命蕁麻疹發作部位遍布於全身,患者會感覺癢、體溫升高,最為困擾的是當病症出現在臉上,嚴重時患者眼睛會腫起來如「加菲貓」,而嘴唇就像「香腸嘴」,影響平時的社交及工作。如果蕁麻疹未能在短時間內得到控制,也可能會引發更嚴重的症狀如喘、腹痛、關節痛等,甚至會導致無法呼吸。曾經有一名住在梨山的中年女性患者,因慢性蕁麻疹急性發作,使氣管腫脹,呼吸困難,所幸救護車火速將她送到醫院後,經過治療才控制病情。陳冠宇回想這名案例時仍餘悸猶存,因為當時情況危急,若是耽誤太久可能一命嗚呼。因此,提醒蕁麻疹患者,平時務必配合醫囑穩定治療,在急性發作時切莫輕忽,應立即就醫,以免有生命危險。新型抗組織胺不嗜睡 藥效可持續24小時蕁麻疹的治療方式一般為口服抗組織胺藥物,抗組織胺藥物分為第一代及第二代,通常在急性蕁麻疹病灶較嚴重時,會選擇使用第一或二代抗組織胺藥物合併類固醇治療。而慢性蕁麻疹的病患,需花費較長的時間治療,故需避免副作用的產生,使用「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進行治療,可在1小時內發揮藥效緩解症狀,且藥效可維持24小時,不僅不影響肝腎功能,也不會造成嗜睡,提高服藥順從性;另外,多數老年患者會同時服用多種藥物,而一天只服用一顆的「新型第二代抗組織胺」,較不須擔心會和其他藥物產生相互作用而影響藥效的發揮。網路流傳擦拭米酒可改善 醫:恐造成皮膚炎除了秋蟹季節需格外留意,針對網路上流傳的治療蕁麻疹偏方:如米酒及薑汁擦拭患部,或用保鮮膜將患部包裹起來等,陳冠宇也一一解釋並破除迷思,包含使用米酒及涼感藥物擦拭患部,雖會短暫感到舒緩,但米酒會造成刺激性皮膚炎,而保鮮膜與薑汁塗抹也會導致症狀更加嚴重。建議若病患無法立即就醫,又想在短時間內得到有效地緩解,可冰敷或是沖冷水澡降低體溫、減緩不適。雖然慢性蕁麻疹無法立即根治,但只要長期、持續治療,就可以減緩發作及嚴重程度。(文章授權提供/照護線上)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隨著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晚生與少生成了很常見的事,也因為好不容易才懷上了孩子,對於寶寶的生長與出生後的健康,就會更加的留心,在諸多要擔心煩惱的事情當中,過敏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之一! 從懷孕前就開始注意飲食,到寶寶出生後,各個階段該要怎麼吃才好,每個時期關注的重點都不太一樣,只是到底有沒有發揮效果,就不是很確定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媽媽在懷孕期間的時候,多吃魚,以後孩子會比較聰明,也比較不容易過敏,但這個說法可信嗎?是否有相關的科學證據支持呢? 媽媽懷孕期間多吃魚的回顧研究 今年6月,一篇發表在《Critical Reviewsin Food Scienceand Nutrition》上的文獻,回顧分析了媽媽孕期吃魚的多寡與孩子出生後各種過敏疾病之間關係。 研究作者從各個科學期刊資料庫,搜尋2020年2月前發表,有關該主題的所有觀察研究,去掉重複跟不相干的文獻,最後篩選出31篇研究。經過彙整分析後,發現媽媽在懷孕期多吃魚,與其孩子出生後患有喘鳴、濕疹(eczema)和食物過敏的風險較低有關。 要多吃多少魚呢? 看了研究結果,你可能會試著想開始多吃點魚,希望能多減少孩子未來出生之後的一些身體不適的風險,但問題是要吃多少呢? 如果你本來每一兩天,甚至是天天會吃到魚或是其他水產,那麼應該是不需要調整;但如果是幾乎不太吃魚的人,那麼可以試著在每周的飲食裡,加入50~200公克的魚,或者參考地中海飲食的建議,每周吃一到兩次油脂較多的冷水魚,例如秋刀魚、鮭魚、鯖魚、土魠魚等,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魚類,並且要注意魚的來源,確保懷孕的媽媽能吃到新鮮與安心的海鮮。 美國FDA建議魚這樣吃 美國FDA去年12月更新了他們提供給一般消費者的吃魚建議,主要是提供給準備懷孕、懷孕中、哺乳期間的媽媽,以及幼兒參考使用: •以每日2000大卡為基準,每周至少吃226公克(8盎司)的海鮮,但幼兒應減量,2歲28公克(1盎司),隨年紀增加而遞增,到11歲的時候可以吃到113公克(4盎司,相當成年人手掌部分的大小)。 •女性懷孕或哺乳是間,每周可以吃226到340公克(8~12盎司),汞含量較低的各種海鮮。 根據FDA的資料,以下七種魚汞含量較高,建議對象應避免食用: 1.大耳馬鮫(Kingmackerel) 2.馬林魚/旗魚(Marlin) 3.大目鮪魚(Bigeyetuna) 4.方頭魚(墨西哥灣) 5.鯊魚(Shark) 6.大西洋胸棘鯛(Orangeroughy) 魚的營養 魚很常是健康飲食的一員,例如地中海飲食或是傳統沖繩飲食,能提供: •優質蛋白質 •Omega-3脂肪酸,包括EPA與DHA •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的含量通常比其他類型的食物高 •含有的礦物質鐵,對嬰兒和幼兒發育,或是準備懷孕與孕期間的女性很重要 •也是鋅、硒和碘的好來源 (文章授權提供/ 安永生活誌)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