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敏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

懷孕期間多吃魚 寶寶出生後比較不容易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 隨著人們的生活型態改變,晚生與少生成了很常見的事,也因為好不容易才懷上了孩子,對於寶寶的生長與出生後的健康,就會更加的留心,在諸多要擔心煩惱的事情當中,過敏是大家很關注的問題之一! 從懷孕前就開始注意飲食,到寶寶出生後,各個階段該要怎麼吃才好,每個時期關注的重點都不太一樣,只是到底有沒有發揮效果,就不是很確定了。 不知道你有沒有聽說過,媽媽在懷孕期間的時候,多吃魚,以後孩子會比較聰明,也比較不容易過敏,但這個說法可信嗎?是否有相關的科學證據支持呢? 媽媽懷孕期間多吃魚的回顧研究 今年6月,一篇發表在《Critical Reviewsin Food Scienceand Nutrition》上的文獻,回顧分析了媽媽孕期吃魚的多寡與孩子出生後各種過敏疾病之間關係。 研究作者從各個科學期刊資料庫,搜尋2020年2月前發表,有關該主題的所有觀察研究,去掉重複跟不相干的文獻,最後篩選出31篇研究。經過彙整分析後,發現媽媽在懷孕期多吃魚,與其孩子出生後患有喘鳴、濕疹(eczema)和食物過敏的風險較低有關。 要多吃多少魚呢? 看了研究結果,你可能會試著想開始多吃點魚,希望能多減少孩子未來出生之後的一些身體不適的風險,但問題是要吃多少呢? 如果你本來每一兩天,甚至是天天會吃到魚或是其他水產,那麼應該是不需要調整;但如果是幾乎不太吃魚的人,那麼可以試著在每周的飲食裡,加入50~200公克的魚,或者參考地中海飲食的建議,每周吃一到兩次油脂較多的冷水魚,例如秋刀魚、鮭魚、鯖魚、土魠魚等,Omega-3脂肪酸含量較高的魚類,並且要注意魚的來源,確保懷孕的媽媽能吃到新鮮與安心的海鮮。 美國FDA建議魚這樣吃 美國FDA去年12月更新了他們提供給一般消費者的吃魚建議,主要是提供給準備懷孕、懷孕中、哺乳期間的媽媽,以及幼兒參考使用: •以每日2000大卡為基準,每周至少吃226公克(8盎司)的海鮮,但幼兒應減量,2歲28公克(1盎司),隨年紀增加而遞增,到11歲的時候可以吃到113公克(4盎司,相當成年人手掌部分的大小)。 •女性懷孕或哺乳是間,每周可以吃226到340公克(8~12盎司),汞含量較低的各種海鮮。 根據FDA的資料,以下七種魚汞含量較高,建議對象應避免食用: 1.大耳馬鮫(Kingmackerel) 2.馬林魚/旗魚(Marlin) 3.大目鮪魚(Bigeyetuna) 4.方頭魚(墨西哥灣) 5.鯊魚(Shark) 6.大西洋胸棘鯛(Orangeroughy) 魚的營養 魚很常是健康飲食的一員,例如地中海飲食或是傳統沖繩飲食,能提供: •優質蛋白質 •Omega-3脂肪酸,包括EPA與DHA •維生素B12和維生素D的含量通常比其他類型的食物高 •含有的礦物質鐵,對嬰兒和幼兒發育,或是準備懷孕與孕期間的女性很重要 •也是鋅、硒和碘的好來源 (文章授權提供/ 安永生活誌)

以為腸絞痛 女嬰一天狂拉15次真相出爐

以為腸絞痛 女嬰一天狂拉15次真相出爐#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台中大肚3個月女嬰浵浵,滿2個月開始改換配方奶粉哺育後,從原本一天排便三次,暴增至八至十次,最高紀錄曾一天腹瀉十五次,甚至解出水便、血絲便。媽媽無奈表示,寶寶常無故哭不停,曾被診斷為腸絞痛引起,回家後還是一直哭,餵奶、換尿布,怎麼安撫都沒用,每天洗屁屁也洗到心很累,近日終於找到哭鬧不休的原因,原來是牛奶蛋白過敏引起。爸媽過敏 孩子有機率9成遺傳過敏體質爸媽如果有過敏,孩子註定是過敏兒嗎?烏日林新醫院小兒及過敏氣喘科賴永清醫師表示,由於女嬰父親在嬰幼期長期有腹瀉病史,女嬰母親也有過敏性鼻炎及異位性皮膚炎,寶寶有8至9成機率會遺傳過敏體質。浵浵長達一個月的慢性腹瀉,體重無明顯下降或增加,理學檢查只有腹脹,大便細菌培養無明顯致病菌或病毒感染,抽血檢查免疫球蛋白IgE(特異抗體),看看是否有出現對牛奶過敏的抗體,檢驗數值高達4.18以上,正常平均值為0.6~1,確診為牛奶蛋白過敏。賴永清指出,不同品牌的水解牛奶蛋白嬰兒奶粉,對於治療成果會有所差異,起初先給予浵浵喝「部分」水解牛奶蛋白嬰兒奶粉,雖然腹瀉有改善,但一星期後又再度腹瀉,期間有出現血絲黏便;接著改喝「無乳糖」止瀉奶粉,有改善腹瀉也無血絲黏便,但兩星期後又再度一天排10次便;最後換為「無乳糖高度水解蛋白止瀉奶粉」,才成功改善因牛奶蛋白過敏而引起的腹瀉情形,觀察一個月都恢復正常,建議至少6~9個月後再換回一般配方奶粉。寶寶牛奶蛋白過敏 前6個月餵母奶或高水解配方奶粉牛奶蛋白過敏的發生率為2~5.9%,對嬰兒來講牛奶蛋白是外來的蛋白質,而牛奶有近20種會引起過敏的蛋白質,其中常見的有酪蛋白、α-乳白蛋白和β乳球蛋白,新生兒因為胃腸道尚未發育成熟,發生過敏性腸炎機會比成人更為普遍。由於牛奶蛋白過敏的症狀為非特異性且多元,如:腹脹腹痛、腹瀉、嘔吐、血便等,也可能會產生其他過敏反應,如異位性皮膚炎,打噴嚏、流鼻水等,嚴重時甚至會導致過敏性休克,因此在診斷上需要高度的警覺,否則容易漏診或誤診。針對牛奶過敏的寶寶,有50%會在1歲後消失,有70%會在2歲消失,有85%則會在3歲消失。賴永清提醒,如果家中有對牛奶蛋白過敏的新生兒,至少到4~6個月盡量哺餵母奶或高度水解牛奶蛋白配方奶粉,母乳媽媽避免攝取易引起過敏反應的食物;副食品建議滿六個月後再添加,蛋白及全蛋製品則延遲至18~24個月大,花生、堅果、魚類、甲殼類,至少滿3歲後才提供。

芒果很毒不敢吃?營養師:削皮可減少過敏

芒果很毒不敢吃?營養師:削皮可減少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炎炎夏日最受歡迎的水果,馬上讓人想到金黃香甜的芒果,台灣芒果品質好,不論直接食用或製作料理、甜點、飲品都相當美味。許多人對芒果又愛又恨,聽說芒果很毒?孕婦、過敏都不能碰,真的嗎?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營養師黃琳惠及黎姵吟幫芒果「正名」,吃芒果有三大優點,分別是排便好順暢,美膚、護眼睛又抗癌以及高鉀緩血壓。吃芒果三大優點 入菜提升美味黎姵吟表示,芒果富有營養價值,1.排便好順暢。文獻指出,芒果含有「芒果苷」,能幫助胃腸蠕動,同時具有水溶性、非水溶性膳食纖維及水份,可促進排便。2.美膚、護眼睛又抗癌。芒果有豐富的 β-胡蘿蔔素,可轉換成維生素 A,具有維持夜間視覺,並促進上皮組織的生長及修補的能力;同時富含維生素 C、E 及多酚類化合物,具抗氧化功效,「芒果苷」也可調節免疫力,對於癌症有防護的效果。3.高鉀緩血壓。芒果的鉀離子含量高,有助於維持神經健康、心跳規律正常,並協助肌肉正常收縮,避免血壓升高、預防中風。黎姵吟指出,中醫大病患餐配合芒果季節,在循環菜單中以芒果入菜,住院病患在本月訂餐就有機會品嘗到期間限定的芒果料理,營養師和中醫大新竹附醫主廚何正文也教民眾用芒果來入菜。【芒果食譜】繽紛芒果佐雞柳食材:芒果半顆切塊、雞柳數條、甜椒半顆切條、鹽及胡椒粉少許。做法:甜椒及雞柳條川燙至熟撈起備用,接著起鍋下油爆香薑末,再下所有食材與調味料拌勻即可。芒果香鬆食材:芒果半顆切丁、美生菜數片、荸薺丁少許、雞腿丁少許、甜椒丁少許、小黃瓜丁少許、芹菜末少許,鹽、雞粉、胡椒粉及糖少許。做法:除了芒果及美生菜,其餘材料川燙至熟撈起備用,起鍋下油爆香蒜末及薑末,下所有食材與芒果丁後加調味料拌勻,放上芹菜末,食用時以湯勺舀至美生菜上即可享用。芒果優酪食材:芒果半顆、優酪乳 150 cc、冰塊少許。做法:芒果及冰塊放入調理機打為冰沙,倒入杯中,再佐以優酪乳及少量芒果丁裝飾即可。果皮帶有漆酚易致敏 造成過敏的原因並非果肉黃琳惠也指出,部分族群對芒果及相關製品一碰就過敏,因此法規明定,若食品含有芒果,須在包裝上特別標示為過敏原,提醒消費者要注意。這些人吃完芒果後會在嘴唇、耳朵、脖子等處出現紅腫癢症狀,主要是因為芒果枝葉截切後會分泌含有「間苯二酚類」的乳白色樹汁,果皮也帶有「漆酚」,對芒果過敏者接觸到這些物質以後,又吃下芒果,進而產生過敏症狀,其實造成過敏的主因並非果肉本身,通常是接觸以上物質而誘發過敏反應。許多長輩及朋友常告誡孕婦,芒果具有毒性,在懷孕期間若吃了芒果,會促發胎兒過敏,其實過敏主要還是與基因有關,若爸媽本身對芒果過敏,小孩對芒果過敏的機率相對高,就算懷孕及哺乳期都不吃芒果,也很難避免小孩過敏體質。若媽媽本身對芒果過敏,懷孕期間就應該避免食用,才不會有不適症狀。黃琳惠建議,吃芒果前先用清水將表皮洗淨,以削皮的方式取代手撥,同時可以多削去一些表層果肉,或戴上手套操作,避免皮膚接觸到果皮即可減少過敏的機會。

吃素減肥卻全身過敏+血脂超標 營養師指出3關鍵

吃素減肥卻全身過敏+血脂超標 營養師指出3關鍵#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素能兼顧環保與健康,但吃素食最大的問題,除了大家常聽到加工製品伴隨的高油高鈉,還會因為勾芡而吃進過多的熱量,吃錯甚至可能讓血脂飆高、引發過敏。一名男子希望透過吃素來減肥、改善健康狀態,沒想到回診時,原本150 mg/dl左右的三酸甘油脂,竟然飆升到了300 mg/dl,原來是吃素沒有飽足感,他又吃了大量米飯、麵包當點心,導致熱量超標。吃素沒飽足感 米飯麵包當點心熱量超標 營養師劉語潔指出,一名注重養生的張太太,希望透過素食來調整過敏體質,但茹素一段時間再檢測過敏原,過敏數量反而暴增,尤其是小麥過敏更是從輕度惡化到重度。原因是因為大量吃了近年流行的「烤麩」及素肉,這些食物是經由小麥麵粉不斷揉捏所產生的筋性,麩質含量很高,易引發腸胃道的慢性發炎。 建議茹素者依個人狀況調整飲食方式,若易腸胃道不適,或擔心吃素後引發身體上的不舒服,最好先進行過敏原檢測,避開容易過敏的食物。以下3招飲食關鍵,可幫助素食者吃得健康又均衡。關鍵一:均衡飲食挑選必需胺基酸蛋白質是構成身體組成的重要元素,而優質的蛋白質需要包含人體無法自行合成的「必需胺基酸」。一般來說,肉類、蛋類含有9種必需胺基酸,但是單一種植物蛋白質比較難全面覆蓋。因此,若選擇吃全素,就要更注重飲食的均衡。素食者每餐至少需要2-3份的蛋白質食物,一份大約是250cc的豆漿,或是半個巴掌大的豆類製品,像是一份豆皮、半個傳統豆腐。蔬菜類可分為深色蔬菜跟菇類兩部分,再配上五穀根莖類的主食。飯後可以搭配拳頭大的水果,以及早晚各一杯豆漿或原味優酪乳,就能攝取到足夠的優質蛋白質、鈣及鐵質。關鍵二:蛋白質基礎攝取量加10%許多人認為吃植物蛋白質比較難長肌肉,正確的說法是植物性蛋白質跟肉類相比,人體吸收率確實比較低。建議吃素者攝取蛋白質最好增加10%。黃豆、黑豆、鷹嘴豆、扁豆都是不錯的選擇,建議用原型食物補充。另外,避免只吃單一種豆類,因為特定種類的大量攝取,容易造成腸胃道過敏。關鍵三:兼顧維生素與鐵質吸收除了蛋白質以外,素食者最容易缺乏維生素B12跟鐵質,需要特別補充。像是許多發酵食物中就含有豐富的維生素B12,因此在飲食選擇上,可以適時加入泡菜、納豆、臭豆腐、天貝、味噌,增添風味又補充維生素B12。植物性的鐵質因為屬於「非血基質鐵」,跟肉類相比較不好吸收,但是可以搭配維生素C來增加吸收率。因此,餐後可以再來一份拳頭大的水果,像是一個橘子、半個芭樂,就能改善鐵質吸收。

皮膚過敏要勤洗澡滅菌?阿包醫生破解父母3大NG觀念

皮膚過敏要勤洗澡滅菌?阿包醫生破解父母3大NG觀念#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衛福部統計,2019年因皮膚炎、溼疹等問題求診的0~4歲嬰幼兒高達39萬人,在各疾病別中排名前三,顯示皮膚問題是最讓家長頭痛的孩子健康狀況之一。小禾馨民權小兒專科診所「阿包醫生」巫漢盟表示,門診中曾有一名2歲女童飽受異位性皮膚炎困擾,爸媽誤以為是皮膚表面壞菌過多作祟,便購買抗菌沐浴乳、增加洗澡次數想幫女童「消滅皮膚壞菌」,結果反讓全身乾癢、皮膚紅疹問題加劇。醫師強調,嬰幼兒的皮膚發育尚未成熟,過度或錯誤的清潔方式會打亂膚表的好壞菌平衡,影響天然皮脂膜的形成。尤其皮膚是人體最大器官,也是第一道免疫防線,若無正確控制過敏問題、維持弱酸性健康膚表,恐會影響孩子未來的免疫系統發展。「過敏」是身體接觸過敏原所衍生一系列的免疫反應,過敏症狀也和基因遺傳、日常生活習慣、環境中的過敏因子都有關,網路上也充斥「抗敏」相關討論。阿包醫生列舉三個最常見的家長抗敏NG認知,以及正確的對應方式:NG1:養好菌只重腸胃道,忽略膚表菌叢重要性恐埋下過敏危機我們都聽過「腸胃道要養好菌」,但你知道皮膚也需要養好菌嗎?皮膚上有豐富的微生物,這些微生物都和皮膚免疫系統息息相關,例如金黃色葡萄球菌是常見造成皮膚感染的病菌;而表皮葡萄球菌能促使角質細胞分泌抗菌胜肽,是人體對抗有害微生物的武器。阿包醫生補充,pH5.5弱酸性環境可以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促進表皮葡萄球菌成長,有助維持健康的皮膚屏障功能。但寶寶皮膚的pH值比成人偏鹼性,較難維持膚表好壞菌平衡,更易出現過敏問題,所以不僅要養腸胃好菌,體表的健康膚表菌叢的益菌生態鏈養成也很重要。NG2:只滅菌不養菌,破壞健康皮脂膜引發壞菌入侵威脅菌並不是越少越好!傳統觀念中,家長都會講求「抗菌、滅菌」來保護孩子,反而因此打亂膚表菌相平衡。實際上,市售的抗菌清潔產品因清潔力較強,恐連好菌都洗掉或殺死,甚至讓壞菌產生抗藥性,產生本末倒置的效果。以肥皂來說,絕大部分的肥皂都含有皂鹼,清洗後會破壞健康皮脂膜應有的弱酸性環境,反讓有疾病感染風險的壞菌趁虛而入。比起徹底清潔,阿包醫生表示,若能在日常洗沐、保養過程中維持膚表的弱酸環境、創造好菌多壞菌少的菌相生態,也是阻斷寶寶過敏原的關鍵之一。NG3:抗敏只在沐浴後保養,反錯失皮膚保濕重要時間點對於皮膚敏感或異位性皮膚炎的寶寶而言,「保濕」是非常重要的日常護理工作,過去的觀念多偏重洗澡後的保濕、舒緩、止癢等功效的保養品使用,但補充皮膚所流失的水分,最有效的方法是浸泡盆浴或泡泡澡,建議浴後保持身體微濕不要完全擦乾,並立刻擦上保養品,以確保水分可以留在皮膚上。另外,也可以選擇含有保水、皮膚修復功能的植物醣體沐浴品,同時留意水溫要控制在34~36度、泡澡時間不超過5~10分鐘,就能為寶寶打造良好的菌相環境。

空污嚴重孩子噴嚏打整天?中醫來緩解

空污嚴重孩子噴嚏打整天?中醫來緩解#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有一年市長選舉,兩方陣營都對台中市的空氣污染重視了起來,以「市長換人、空氣換新」為主軸的挑戰者贏得勝選。最近好多家長帶著小朋友來看診,幾乎都是抱怨空氣污染,造成小孩鼻子過敏發作。有爸爸說,「去年入冬開始的空氣污染加上最近開始換季了,兒子鼻子過敏得很嚴重,一早起來就不斷地打噴嚏、流鼻水、眼睛癢,晚上則是鼻塞嚴重。」媽媽說,「換了市長,空氣有沒有變好不知道,但是,過敏還是一樣嚴重,兒子吃抗組織胺會很累,上課很難專心。」台灣過敏性鼻炎盛行率 每4人就有1人根據統計,台灣的過敏性鼻炎盛行率大約25~35%左右,也就是每3~4人就有1人,是很常見的疾病,因為台灣天氣潮濕而且空氣污染嚴重,會加重鼻腔對於過敏原的刺激過敏反應,像是天氣變化、藥物、花粉、灰塵、蟑螂、塵蟎、貓毛狗毛、化學香料、香水、化妝品或是其他特定過敏原,在接觸或是吸入之後,呼吸道的黏膜免疫球蛋白IgE會引起肥大細胞放出組織胺,就開始一連串過敏反應。治療上,西醫常用的藥物像是抗組織胺、抗鼻充血劑、類固醇,其中以抗組織胺為治療第一線藥物。杏儒中醫診所院長蔡易昌中西醫師表示,過敏性鼻炎,在中醫是屬於「鼻鼽」的範疇,古醫書又依其症狀描述為「鼽嚏」、「鼻流清涕」等。是由內因加上外因兩方面而成的症狀,內因多為臟腑功能失調,外因多為感受風寒,異氣之邪而致,臟腑功能失調以肺、脾、腎之虛損為主,其病主要在肺,但與脾、腎關係密切。在現存最早的中醫古籍《黃帝內經.素問》中提到:「鼽者,鼻出清涕也。」即清楚描述了最常見的症狀。古人經過觀察之後,發現四季變化對人體會產生不同的影響,戰國時期的《禮記.月令》提到「季秋行夏令,則其國大水,冬藏殃敗,民多鼽嚏」,《黃帝內經.素問.氣交大變論》也提到「歲木不及⋯赤氣後化,心氣晚治,上勝肺金,白氣乃屈,其穀不成,咳而鼽⋯」各種冷熱變化、或是氣候異常,都會造成鼽的產生。調理體質後再遇到過敏原 可以近乎和平相處中醫認為的內因,多與自身體質有相當密切的關聯,臨床上以肺、脾、腎三臟虛損為多見。加上外因,就是各種環境變化及過敏原的接觸所造成,因此治療原則為固護正氣,調整恢復其各臟腑的生理功能,使全身達到協調統一的平衡狀態,培養足夠的免疫力以抵禦外邪入侵,並促進鼻黏膜的修復,進而緩解鼻部症狀。中醫對於過敏性鼻炎的治療,是依照其病因病機來加以調理,常見的證型有:風邪犯肺、寒飲痹阻風邪犯肺、熱飲痹阻,氣陰兩虛、風邪犯肺,脾肺虛損、衛陽不實,肺腎虛損、陽虛水氾。等急性期症狀緩解之後,就開始進入體質調理的階段,調整身體內不平衡的地方,讓身體對於過敏原不要做出過度反應;調理體質後,身體再遇到過敏原,可以近乎和平相處,不會再有過度排斥反應,也就不會出現惱人的過敏症狀。(文章授權提供/杏儒中醫診所)

冬至養生不只進補 三九貼祛寒防過敏

冬至養生不只進補 三九貼祛寒防過敏#過敏

(優活健康網記者黃苡安/綜合報導)5歲的小弟弟一早起床就打噴嚏、流鼻涕伴咳嗽,去年求診中醫,接受穴位敷貼之後,媽媽發現到了今年冬天,弟弟鼻過敏症狀明顯改善,感冒頻率減少,以往遇到下雨天就發作的鼻過敏也緩解很多。另一名8歲的小朋友,從小就怕吃藥,但反覆鼻塞、流鼻涕、睡覺張口呼吸,因此去年也選擇穴位敷貼,治療後,早上起床的鼻過敏症狀也隨之減輕。一年多來鼻水流不停 接受穴位敷貼症狀緩解中國醫藥大學新竹附設醫院中醫科醫師鄒曉玲表示,過了立冬,大家都開始冬令進補,冬季天冷風大,也是虛寒性過敏性鼻炎與氣喘好發的季節,在這個時候利用溫陽通絡的中藥製作藥餅,敷貼在相對應的穴位上,即冬季三九貼,可以達到溫肺祛寒的功效,降低鼻過敏與氣喘症狀的嚴重度。鄒曉玲指出,臨床上也遇到不少老年人因為年長體虛、器官功能衰退,表現慢性鼻炎的症狀;一名71歲的老太太,整日鼻水流不停已經一年多,伴隨身體發冷,經過口服中藥與穴位敷貼治療兩周後,鼻水量大幅減少,身體也比較能夠抗寒。少吃寒涼冰冷食物 皮膚發炎不適合進行療程虛寒性體質者表現的症狀多為畏寒、鼻水清稀如水、或咳嗽痰涎清稀,平時應少吃寒涼冰冷的食品,包含冰品、茶類飲品、西瓜、水梨、葡萄柚、柚子、椰子、橘子、硬柿子、山竹、蓮藕、綠豆、白蘿蔔、大白菜、苦瓜、黃瓜、絲瓜、冬瓜、番茄、竹筍等。今年度冬季三九貼時間從109年12月21日起至110年01月30日(一九:109/12/30、二九:110/01/08、三九:110/01/17),過敏、氣喘屬於虛寒證的族群,可以每隔一、二周進行一次穴位敷貼,共敷貼三回;皮膚過敏與急性發炎狀態時則不適合進行三九貼的療程,建議經中醫師評估後再進行治療。

鼻塞合併鼻中隔彎曲 入秋過敏高峰

鼻塞合併鼻中隔彎曲 入秋過敏高峰#過敏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過敏問題困擾我十多年了!」帶著黑眼圈的黃小姐表示,一開始症狀較不明顯,但近年每況愈下,除了鼻塞無法呼吸、講話鼻音重、流鼻水,甚至還會頭昏腦脹、睡不飽,輾轉就醫檢查,發現因為長期過敏導致慢性鼻炎,讓鼻內的鼻肉越來越肥厚;同時也發現鼻中隔的彎曲阻擋了呼吸的順暢。這樣的情形碰上了秋冬季節變化、過敏發作,更是雪上加霜。每到入秋季節,氣候乾燥,日夜溫差逐漸變大,容易造成免疫力下降,進而引發皮膚、呼吸道過敏疾病等問題,最讓人頭疼的問題莫過於過敏造成的鼻塞、流鼻水等症狀。輕症用鼻噴劑、口服藥 嚴重時可考慮手術改善小港醫院耳鼻喉科劉承信醫師指出,在台灣有近三成民眾飽受過敏及非過敏性鼻炎的困擾,無論是基因、免疫功能、自律神經與環境因素(空氣污染、花粉塵瞞、冷熱溫差)都可能會造成鼻塞過敏,大大的降低生活品質。症狀較輕微可以先用鼻清洗、口服抗組織胺等藥物、鼻噴劑或免疫治療,很多人就能達到理想的控制。若症狀嚴重影響到生活,傳統上會使用雷射來縮減下鼻甲體積,但新式的「無線射頻冷凝氣化」或「動力旋轉刀」,出血量少、手術時間短、疼痛較少,傷口恢復較傳統快。另外,若合併鼻中隔彎曲或結構異常,則可以採用鼻中膈鼻道成型術、功能性鼻整形來矯正。遠離過敏原 降低屋內濕度、定期清洗被單防蟎除了藥物控制和手術,劉承信建議,可以於住家使用空氣清淨機、降低屋內濕度、用熱水定期清洗被單防蟎;戶外若需接觸粉塵或揮發物質,也應佩戴口罩。也可以藉由過敏原檢測,更能準確預防、避免暴露過敏原。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