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猝死

血管像拇指粗 恐隨時致死!

血管像拇指粗 恐隨時致死!#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腿部靜脈曲張,看起來呈綠色小蚯蚓狀,但如果認為不嚴重而不管它,恐怕會猝死!每到冬天,患者往往覺得血管看起來比較不凸、感覺也比較不痛,然而此刻才是最容易發生血栓性靜脈炎的高危險時期!若忽視靜脈曲張,嚴重時會產生潰瘍、感染、出血以及引發血栓性靜脈炎,血塊可能進入肺部,導致肺栓塞,嚴重時可能會猝死!長期負重 靜脈血管像拇指一樣粗今年81歲的林先生,每天都必須要挑20幾公斤重的肥料到農田,每日上工至少8個小時,長期負重讓他的靜脈血管撐大膨出,像拇指一樣粗,十幾年前左腳就開始痠、麻、脹、痛,直到最近就醫才發現是靜脈曲張惹禍。高達1/3的患者可能肺栓塞花蓮慈濟醫院整形外科主任李俊達表示,血栓性靜脈炎會導致血管浮種扭曲、嚴重產生結節,根據醫學文獻報告,此時有6~40%會有深部靜脈栓塞,有2~13%的患者血栓跑到深部靜脈或肺臟,會出現肺栓塞的症狀,甚至高達1/3的患者可能發生無症狀的肺栓塞。疼痛劇烈時會使皮膚出現潰爛現象李俊達醫師指出,靜脈曲張發生初期往往沒有明顯症狀,當疼痛更加劇烈時,表示靜脈曲張已經非常嚴重,這時可能會發生腳部血液淤積,嚴重的話,血液不易回流,還會發生皮膚出現大塊黑色或藍黑色斑,不順暢的血液會使皮膚出現潰爛現象。李俊達醫師建議,冬季應好好保養雙腿,如有痠、硬、脹、麻、腫、痛等症狀,肉眼可見腿部有青青紫紫的細小血管,不論呈蚯蚓形彎曲、浮凸狀或蜘蛛絲形團狀、髮絲狀,都應盡速至專科醫師求診。平日避免久站或久坐,走路、游泳、騎腳踏車等都是可促進靜脈循環的適當運動,另外避免便秘、肥胖、抽菸,以及穿著彈性褲襪等,都是預防靜脈曲張的方法。

嚇!床鋪過軟竟成嬰兒猝死主因

嚇!床鋪過軟竟成嬰兒猝死主因#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嬰兒趴睡致死時有所聞,而床鋪太軟竟為主因?12月至今,已有3位嬰兒因為趴睡窒息,家長們應注意不要讓1歲以下的嬰兒單獨趴睡,趴睡是造成嬰兒猝死的重要危險因素之一,為避免臉鼻陷入床鋪導致窒息,盡量不要選擇過軟的床鋪、被褥。趴睡、兒虐都會導致猝死率提高某些新手媽媽會疑惑,醫生說趴睡可以讓寶寶的運動神經發展得更好,也可以有好看的頭型,但研究顯示,趴睡確實會提高嬰兒猝死率,除了睡眠問題引發的嬰兒猝死問題,兒虐問題也是一大隱憂。研究資料顯示受虐性腦傷佔所有兒虐案件10%,死亡率可達25%。一般生活中的玩耍,如幼兒在大人膝蓋上晃動或輕輕拋起等動作雖具有危險性,但不會造成「嬰兒搖晃症候群」的腦傷,除非是受虐性腦傷等搖晃力道十分強烈、使得兒童頭部承受猛烈的頭頸部劇烈運動,才會造成腦部損傷。嗜睡、劇烈嘔吐、抽搐、煩躁不安重大兒虐案件分析中指出約2成致死案件,最常見的誘發因素是嬰幼兒強烈哭泣,引起照顧者的挫折或怒氣,以握住手腳或肩膀的方式劇烈搖晃或甚至投擲嬰幼兒所導致,臨床症狀包括:嗜睡、劇烈嘔吐、抽搐、煩躁不安、沒有反應、甚至失去意識。受虐性腦傷可能導致死亡或嚴重的永久性神經系統後遺症,包括腦性麻痺、心智發育遲緩、眼盲、癲癇與學習障礙等。中國醫藥大學兒童醫院兒童神經科醫師張鈺孜強調,常見的疑似兒虐個案,由於身體並無明顯外傷,易被社會大眾忽略,然而,台灣每10分鐘有一位兒少被通報虐待或疏忽,因虐待、疏忽致死0-3歲嬰幼兒即佔了8成。經濟不穩、情緒失當、哭鬧難安撫研究分析指出兒虐致死的可能危險因素,除了父母親年輕生子外,家中經濟不穩定、照顧者情緒控管失當、孩童本身容易哭鬧難安撫、未能滿足父母期待或願望的兒童、父母親婚姻或情感關係不穩定、家庭本身缺乏支持系統等等都是其中因素,值得我們關切。

起來動一動!久坐猝死風險高

起來動一動!久坐猝死風險高#猝死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久坐會帶來許多危害,世界衛生組織指出,久坐為10大致死致疾殺手之一,全球每年有200萬人因久坐而死亡,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7成疾病是由坐太久引起的,而且坐著時,一種負責燃燒脂肪的酶就會停止分泌,造成腰腹橫向發展的蘋果形身材。久坐不動 10大負擔1) 傷害運動器官,使其畸形化發展。2) 導致身材粗短、肥胖。3) 頸肩腰背持續保持固定姿勢,導致僵硬、酸脹、疼痛。4) 使心肌得不到良好的鍛鍊而收縮無力,影響心臟健康。5) 影響血液循環系統的正常運行,易患動脈硬化等疾病。6) 增加患靜脈血栓、猝死的風險。7) 使肺部得不到充分鍛鍊,易患各種呼吸道疾病。8) 使腸胃蠕動減慢,影響消化系統的健康。9) 久坐的女性更容易患痛經、內分泌失調等婦科疾病。10) 使人變得更加懈怠、懶散,大腦退化。因此,為了避免久坐的生活習慣,建議上下班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無形中就能增加很多走路機會,另外,我們每天有很多等待的時間,例如等著開會,等交通工具,等客戶,大部分時間都會找個地方坐著等,我建議,與其坐著等,不如走著等。舉2個我自己的例子,每次演講為了預防塞車遲到,我都會提早半小時到1個小時,到達會場後,只要主辦單位沒有其他安排,我都會用等待的時間來走路,另外,我經常出國出差,通常出關後還會有約1個小時的時間,我從來不坐著,而是拎著行李在機場走1個小時,大概可以走完6、7千步,每天萬步的任務就完成大半。(本文摘自/神奇健走力/時報出版)

青年突猝死 布魯格達氏症惹禍

青年突猝死 布魯格達氏症惹禍#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今年24歲的賴先生,平時喜好運動,身體健康無特別疾病,下班打完球後回家,媽媽在他就寢後發現好像因為不舒服而發出聲音,靠近觀察卻發現眼睛上吊、沒有意識,趕緊打119,並依救護員指示趕快先施做CPR,消防人員在現場施予急救措施,並緊急送醫急救,透過檢查發現賴先生是布魯格達氏症候群(Brugada syndrome)的患者。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為原發性心律不整疾病,此症候群的盛行率以亞洲地區較高,且男性比女性來的常見,發病年齡多在青壯年時期,是一種可引發心因性猝死的遺傳性疾病,罹患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的患者,平時大多未有特殊的身體異樣察覺,心臟也沒有特別疾病、無心血管相關病史,因此突發性的猝死常讓人措手不及。發作時可能會暈倒 嚴重會致死布魯格達氏症候群可以心電圖檢查看出其異樣,病人的心電圖會出現右束枝傳導阻滯,右胸前導的ST節段會有馬鞍型或者海灣型上升,布魯格達氏症候群好發於東南亞,雖然盛行率不高,但是因為症狀不易覺察,且發作時可能會暈倒、痙攣,嚴重時會致死,民眾平時應建立急救知識並學會CPR、AED的急救能力,如果家人有布魯格達氏症候群相關病史,應至醫院安排相關檢查,即早篩檢、治療以掌握病情。

天冷別顧著蓋被!12招預防嬰兒猝死

天冷別顧著蓋被!12招預防嬰兒猝死#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時序雖來到春天,天氣卻仍十分陰冷,照顧寶寶的同時,除了注意保暖外,也要特別留意給寶寶一個安全的睡眠環境,以避免事故傷害發生造成遺憾。依據衛福部統計處公布嬰兒主要死因,103年嬰兒猝死症候群死亡30人,占嬰兒死亡原因3.9%,為嬰兒死因第6位。仰睡不會嗆奶 不可與他人同睡嬰兒猝死症候群指的是,1歲以下嬰兒突然死亡,且經過完整病理解剖、解析死亡過程並檢視臨床病史等詳細調查後仍未能找到死因者。國民健康署署長邱淑媞表示,每個孩子都是寶,為避免任何遺憾發生,呼籲爸媽、褓姆、祖父母及主要照顧者,注意提供寶寶安全的睡眠環境,特別在寒冷的季節裡,提供降低嬰兒猝死12招供參考:1) 每次睡眠都採仰睡。仰睡並不會增加嗆奶的機會,家長無須擔心;側睡及趴睡易導致嬰猝死。2) 勿讓嬰兒趴睡在父母或照顧者身上。3) 床鋪表面必須堅實,外表可以較薄且鬆緊適度之床單包覆。4) 嬰兒不與其他人同睡,建議與父母同室不同床。若大人喝酒、服用影響清醒能力的藥物,會增加嬰兒猝死風險。5) 勿讓嬰兒睡在沙發、椅子、墊子或大人的床上。6) 睡眠區域不可有任何鬆軟物件,包括枕頭、玩具枕具、被褥、蓋被、羊毛製品、毛毯、床單、填充玩具等軟的物件。7) 確認無任何東西蓋住嬰兒頭部。8) 無菸環境,勿讓任何人在嬰兒附近吸菸。9) 哺餵母乳。10) 一個月之後,可考慮在睡眠時使用奶嘴。但奶嘴不可懸掛於嬰兒頸部或附著於嬰兒衣物上。11) 避免環境過熱,包括穿著太多衣物與過度包裹嬰兒。無空調設備時,宜注意通風。12) 穿著睡衣睡覺,如一件式睡衣或穿著睡袋型的嬰兒睡衣,或以包巾包裹孩子,並將手臂露出,以取代毯子。

老年人無力神智不清 恐是心跳過慢所害

老年人無力神智不清 恐是心跳過慢所害#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採訪報導)一名85歲阿嬷,因為全身浮腫,呼吸急促,心跳一分鐘只跳20-30下,緊急由家人送到急診處理,由於有合併肺部積水嚴重,醫師先裝置暫時性心律調節器來改善心臟衰竭的問題,研判心跳過慢是因心臟傳導系統老化而出現問題,適合置放永久性心律調節器。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涂崇誠醫師指出,人的心搏率通常是由一個天生的起搏器所控制,這個起搏器是由右心房壁的一群特殊細胞所組成,起搏器經由兩個心房將電脈衝信號發射到心室去,這些電脈衝信號會使心肌發生有節律的收縮,如果這個天生的起搏器運作得太慢或太不規則,就會有眩暈、精神錯亂及疲乏無力。心跳過慢勿輕視 嚴重恐猝死至於心臟房室傳導阻滯也會引起眩暈、精神錯亂及疲乏無力的症狀相似的症狀;涂崇誠醫師指出,心臟房室傳導阻滯通常分為三度,一度的心搏脈衝傳導阻滯要比正常心搏慢,但不會引發症狀,二度的傳導阻滯,是有些心房脈衝無法傳至心室,將造成脈搏變得不規則起來,三度的房室傳導阻滯,是脈衝根本就不能傳導了,心室單獨繼續搏動,與起搏器及心房完全無關,而服用毛地黃過量及奎尼丁中毒也能引發房室傳導阻滯。涂崇誠醫師指出,臨床表現上,一度房室傳導阻滯無自覺症狀,主要是心電圖診斷;二度房室傳導阻滯可有心悸、乏力、氣短、胸悶等,聽診可發現有漏跳現象;三度房室傳導阻滯為完全性傳導阻滯,自覺心跳緩慢、疲勞、活動時氣喘甚至暈厥休克。如果診斷為心臟傳導系統障礙,可能就建議植入心律調節器以保命。

34歲男兩度遊走鬼門關 心律不整險猝死

34歲男兩度遊走鬼門關 心律不整險猝死#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今年才34歲的蘇先生是一間工廠的經理,外表與一般健康的青壯年沒兩樣,也沒有家族病史,卻已經有過2次瀕臨猝死的經驗,回想當時情景,在一陣頭暈、全身無力、冒冷汗後,接著眼前一片黑,送到醫院前甚至一度無心跳、血壓,急救後才撿回一命。心跳過快、過慢 血液無法供應腦部恐猝死根據中華民國心律醫學會統計,台灣約有50萬人有心律不整,更可能引發猝死;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邱春旺醫師解釋,心跳不規則、心跳過快(每分鐘大於100下)、心跳過慢(每分鐘小於50下),都屬於心律不整。其中最常見的就是「心房顫動」,佔國內人口比例約1%~2%,約23~46萬人。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醫師張世霖指出,心律不整患者若心臟跳動過快,但血液無法輸送至全身,則會變成無效收縮,就像是心臟停止跳動一般,較輕微的症狀可能會有頭暈、胸悶、疲倦等,若血液無法供應至腦部,嚴重就可能會導致猝死。植入式去顫器 監測心律不整問題張志霖醫師表示,此個案蘇先生因心室顫動的發生而猝死,當時透過裝置「葉克膜」來替代心肺功能,暫時讓他度過危險期;但搶救成功後,重要的是後續治療與追蹤,以蘇先生嚴重的心律不整,通常會建議裝置植入式去顫器,透過即時監測治療心室心律不整,並輔以心導管電燒手術,預防猝死危機。邱春旺醫師說明,植入式去顫器是利用從血管延伸到心臟裡的導線偵測患者的心跳,一旦發現有心室頻脈或是心室顫動的症狀,就會在患者體內施以電擊,像是將當機的心臟重新開機一樣,讓患者恢復心跳,同時也能降低猝死風險。邱春旺進一步解釋,心律不整目前的治療方式以藥物治療和電燒為主,但若是有非常嚴重如心室頻脈或是心室顫動的心律不整,就必須裝置植入式去顫器,然而雖然去顫器大幅提高患者的存活率,但是反覆的電擊,卻也為部分患者帶來痛苦,甚至增加憂鬱的風險。

愛吃不運動!心律不整年輕化 4守則防猝死

愛吃不運動!心律不整年輕化 4守則防猝死#猝死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冬天是好發心血管疾病的季節,近日氣溫連連降,當氣溫驟降時,容易發生血管阻塞或者爆裂的狀況,猝死機率大增。根據臨床統計,猝死約占所有死亡原因的15~20%。而猝死的患者中,75%乃由於心臟相關之病因所導致,大部分是嚴重心律不整所造成。醫師表示,台灣因人口老化,導致心律不整發作比率有越來越高的趨勢。搶救、診斷、治療、追蹤防猝死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邱春旺醫師表示,猝死意旨患者在急性徵狀發生後一小時內死亡,這種死亡發生的時間以及方式都是非預測性的,也因此往往發生時,情況都會十分危急,較難處置。透過猝死防治4守則,謹記搶救、診斷、治療、追蹤,保護心臟防猝死。1) 搶救/心跳壁咚不規則,透過緊急救治不規則心律,搶救珍貴生命。2) 診斷/心律不整防猝死,透過平時自我檢測心跳,如測量脈搏,有異常應及時就醫確診。3) 治療/整合療法保心安,透過個人化心律不整治療,控制病情避免惡化。4) 追蹤/預防治療併發症,透過回診檢查及飲食、運動,降低併發症發生。肥胖、高血壓 致心律不整年輕化臺北榮民總醫院內科部心臟科張世霖醫師提醒,近年由於國人生活水準提高,養成愛吃不愛動的生活習性,有很多年輕族群有次發性的心律不整病因如肥胖、高血壓、糖尿病、心肌梗塞等等,導致心律不整有年輕化趨勢。尤其心律不整中的心房顫動,常常都是合併高血壓、冠心病所引起,建議民眾平時不熬夜、少油鹽,若有相關病史民眾更應要小心注意,及時就醫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