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糖尿病患者逼近250萬人,卻有5成患者不知道會引發腎臟功能病變危機!糖尿病學會、腎臟醫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呼籲,糖尿病病患和腎病變病患應納入共同照護,不僅能減少住院風險,更可預防陷入末期腎病、需靠洗腎才能存活的惡性循環。
台灣糖尿病患者逼近250萬人,卻有5成患者不知道會引發腎臟功能病變危機!糖尿病學會、腎臟醫學會、糖尿病衛教學會共同呼籲,糖尿病病患和腎病變病患應納入共同照護,不僅能減少住院風險,更可預防陷入末期腎病、需靠洗腎才能存活的惡性循環。
高齡少子化為全球所注重的議題,台灣亦是如此,數據指出台灣將在2025年進入超高齡化社會,隨著老年人口漲幅趨勢加速,對於醫療的需求、技術、品質更勝以往。而萬芳醫院作為社區型醫學中心,期許以醫療科技解決長照病人居家照護問題,提供不便於行的長者或照護者新選擇,使他們能夠減輕負擔、在地安老。 磁控膠囊內視鏡 檢查腸胃道零死角- 萬芳醫院消化內科團隊共同研發磁控膠囊胃鏡,病人只要吞服一顆魚肝油大小般的膠囊攝影機,以磁力控制的嶄新方式一覽腸道,其檢查範圍與傳統胃鏡相同,包括食道、胃及十二指腸全段。因為膠囊體積小,除了降低檢查中的不適感,也避免彎曲的羊腸小徑不慎被管子拉扯受傷的風險,也能在檢查當下與醫師互動,達到更理想的檢查體驗。 膠囊內視鏡除了減輕照胃鏡的恐懼感外,更是落實居家醫療的好幫手,對於行動不便之長者或是臥病在床的病人而言,就醫檢查這條路實屬不易,嚴重時可能連下床都是考驗,在這進退兩難的情況下,腸胃疾病無法得到明確的診斷,很有可能耽誤病情甚至惡化。現如今居家醫療需求量倍增,若能透過移動性高的醫療器材到府檢查,定期訪視難以自行前往就醫的老人家,使長者在家中同時享有醫療中心等級般的醫療照護。 記憶拼圖!人工智慧失智輔具助長者拼回消失的記憶 台灣已於107年正式進入高齡化社會,而高齡化社會所衍生出的健康議題勢不可擋,其中又以失智症列居老年人退化疾病之首。根據2022年衛福部統計,推估目前臺灣失智人口已達32萬人,而失智症並非正常老化,患者經常伴隨記憶力和判斷力明顯退化,影響原有生活功能。 失智症病程發展因人而異,患者會隨著病情加重,逐漸出現認知功能衰退、執行功能下降、無法完成生活任務、進而導致危險的情況。有鑑於失智症者與其家庭後續衍生的照護隱憂,萬芳醫院神經內科陳兆煒醫師與Brainmate團隊共同開發『失智症人工智慧認知輔具』,運用視覺AI技術即時辨識患者的執行功能狀態,並根據分析結果記憶個案的慣性動作,當發現個案出現執行力下降時,便能及時輔助提醒,預防危險發生。 陳兆煒醫師表示,失智症者通常難以完整的處理一件事,常見如煮食、自我清潔等日常行為,認知輔具針對個案特別缺失的功能,只要連接平板就能及時運用AI影像,無縫接軌提醒個案遺忘的步驟,而該輔具適用於初期失智症者,能夠延長獨立生活自理能力的時間,減輕病人心理與家屬的照護負擔。 洗腎病友的福音—洗腎動靜脈廔管狹窄偵測器 在台灣,慢性腎臟病盛行率高達12%,洗腎人口更是逼近10萬人,盛行率位居全球第一。在執行洗腎前,洗腎病人需藉由手術將動脈與靜脈連接在一起,形成一個廔管,才能在廔管扎針進行血液透析。目前大約有七成洗腎病人使用廔管,而廔管也是目前所有學會最建議的管路。 此次透過運用AI人工智慧結合音波頻率,先將廔管狹窄的音波導入大數據分析,記憶異常音波變化,日後使用時就能自動辨別,而檢測過程只要短短20秒,廔管狹窄偵測器就能判讀每位洗腎病友的廔管有無狹窄、阻塞情況,連通手機APP後,就能得知結果。
一名16歲女高中生於學校健檢發現有尿蛋白,一直不以為意,結果拖了2年到出現嘔吐、吃不下的尿毒症狀才發現事態嚴重,就醫診斷已需要洗腎。醫師呼籲,如果有尿蛋白千萬不可輕忽,年輕人也可能提早有腎病甚至到需要洗腎的情形。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林鈺琳說明,這名女學生健檢時有驗出尿蛋白,但由於一直忽略症狀未能治療,也沒有控制飲食,一直到高三因產生尿毒症才就醫,但已經到了需要洗腎的階段。 降低感染風險,居家「腹膜透析」為趨勢 一開始個案是以腎臟血液透析的方式處理,但由於高三面臨學測,必須頻繁赴院洗腎擔心影響課業,後來以「微創經皮植管」改以腹膜透析方式在家進行療程,不僅兼顧了課業與生活,後來由於腹膜透析流程做得很好,一年後媽媽捐腎給孩子,目前恢復情況相當良好。 這幾年因為疫情影響到不少洗腎患者不敢到院,使得療程受到影響。林鈺琳表示,腎臟病患者由於免疫力較低,共病機會多,加上年齡層較高,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20倍,染疫後的死亡率也高達15~30%。「以去年2021年美國統計資料,洗腎病患染疫的死亡率高達26%。」 林鈺琳說明,台灣需要洗腎的患者目前較多人選擇到院進行血液透析,但由於1週需3次到院,常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 林鈺琳表示,在美國居家以腹膜透析的比例已經不少,腹膜透析是透過在腹腔置放軟管,灌以藥水更換的方式來進行體內毒素的排出,依照病患療程的不同,更換藥水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儘管腹膜透析在時間與日常對腎病患者來說較為便利,且也能降低到院內的感染風險,但不少病患最主要擔心的就是自行更換藥水流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會有增加感染風險。 林鈺琳說明,從台灣腎病年報2000~2019年的數據來看,進行腹膜透析的病患中,有發生腹膜炎感染比率約50~71個月當中(大約4~6年)發生1次,表示只要做好適當的流程無菌處理,感染率相當低。 睡眠中即洗腎,「微創經皮植管」不須全身麻醉手術 林鈺琳也進一步解釋,現今已經有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能夠在睡眠時間進行,白天更不需頻繁更換藥水。他曾有病患需要到德國出差2週,由於有充足的準備與無菌的處理觀念,甚至空閒時還能出遊,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 不僅如此,腹膜透析也能減少血液透析血壓變化太大可能造成如休克等風險,另外飲食限制上,如鉀與水分的攝取相較於血液透析也較沒有那麼嚴格,腎功能的維持也較佳,對於日後換腎機會條件也更好。 林鈺琳指出,以往腹膜透析都會需要外科介入以全身麻醉來放置導管,現在腎臟科已能協助以「微創經皮植管」來放置腹部軟管,且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降低病患不少心理壓力,如果是原先進行血液透析者,經評估沒問題也能夠調整洗腎方式。 林鈺琳也提醒,如果是採取腹膜透析療程病患,仍舊要注意感染的問題,不能因為已經熟悉流程就輕忽,另外生活、飲食上要持續參照三高少油、少鹽的原則,至於運動方面只要非長時間泡水如游泳都沒有太大限制。如果腹膜透析期間,發現有腹痛現象,或者是藥水變濁就可能是感染,必須馬上就醫。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詳解表 (圖/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 林鈺琳醫師)
45歲的陳先生近半年來發現自己明顯容易疲憊,本以為是工作繁重「爆肝」,自己買保肝藥服用卻不見好轉,發現不對勁才就醫,竟發現已是第4期的重度慢性腎臟病!很多人以為疲倦是肝功能不好,醫師提醒,腎臟病引發疲倦的個案其實更多。
一名46歲女性上班族患有慢性腎臟病,同時也有糖尿病及高血壓,醫師再三叮囑不可隨意服藥。但近期因工作、家庭忙碌兩邊忙常頭痛,因沒時間看醫師就自行服用從日本買回的止痛藥,未料出現手腳震顫、噁心、吃不下飯等症狀,就醫後竟然必須立即洗腎。
15歲高中女生小澄踩飛輪10分鐘,竟出現可樂尿、站不起來等症狀立刻就診,診斷為過度激烈運動所造成的「橫紋肌溶解症」。醫師提醒,不論是重量訓練或是運動強度,都應計畫性逐步提升,先適當的暖身做好防護,才能避免運動傷害。
52歲陳先生已經有6年的洗腎時間,3年前開始出現走路和爬樓梯會喘,有時甚至才走幾步路就喘不過氣,後來轉診至心臟內科做檢查,發現除了心臟瓣膜問題外,也確診罹患心臟衰竭,這一年下也漸漸無法上班,相當「心力交瘁」。
台灣腎臟病人口高居全球第一,大約有170~200萬的腎臟病患者,最終可能走上長期洗腎的道路。但許多洗腎病友在治療的選擇上,資訊不一定全面,在日常洗腎的照護上也常遇到生活不方便的困擾;醫師提醒,洗腎患者特別需要先了解自己的生活作息需求,才能擁有選擇最適切治療方式的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