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你的腦中也有不定時的血管炸彈嗎?婦人腦動脈瘤爆裂 滿腦充血險送命

你的腦中也有不定時的血管炸彈嗎?婦人腦動脈瘤爆裂 滿腦充血險送命#高血壓

你的腦中也有不定時的血管炸彈嗎?58歲的徐姓婦人突然出現劇烈的頭暈、頭痛,緊急送往光田綜合醫院後,才發現婦人腦中竟然長期潛藏著一顆動脈瘤,當天突然爆裂後造成顱內大量出血,整個蜘蛛膜下腔竟完全被血液充滿,命在旦夕,所幸經醫院醫療團隊緊急救治,並透過微導管手術施以治療、將動脈瘤用白金線填補起來後,患者才撿回一命,幸運的沒留下任何後遺症。光田綜合醫院放射診斷科何子龍主任表示,徐姓婦人從事家庭代工的相關工作,平時健康狀況還不錯,只是有點高血壓的毛病。上個月28號突然頭痛昏迷,醫院緊急安排腦部電腦斷層掃瞄,赫然發現患者整個蜘蛛膜下腔皆被血液灌滿,進一步以腦部血管攝影檢查後,終於在徐婦右腦內頸動脈發現一個僅3mm大小的動脈血管瘤,而大量出血就肇因於這殺傷力極強的小小不定時炸彈。醫療團隊緊急先為患者控制血壓,給予鎮靜劑,同時預防出血時血管收縮造成腦部缺氧的二度傷害,待病人狀況穩定時,再透過「腦動脈瘤栓塞術」將這枚不定時炸彈根除。主任表示,一般治療腦內動脈瘤通常是透過外科進行顱內手術,但必須開腦,手術風險相對較高,但現在可透過最新的數位雙面平板血管攝影機結合「介入性微創血管內導管」來治療,這項手術仰賴該儀器精密的影像科技,它的數位雙面偵測板能完整呈現全身血管之正、側面影像,有了清晰的影像做後盾,就能安全的將微導管由鼠蹊處深入顱內動脈瘤的病灶,透過導管在動脈瘤內塞入三條微細又柔軟的白金線圈,將瘤密實的填滿、封死,避免再度破裂。而動脈瘤頸部(與血管接口處)則事先以血管支架蓋住,預防線圈掉出來,往後就不用再擔心動脈瘤復發。患者術後僅會留下鼠蹊處的導管小傷口,復原自然比開腦手術更快。何子龍主任指出,腦部動脈瘤的高危險群包括高血壓或有先天血管異常(血管形狀異常)的民眾,台灣每年約有800多人因腦血管動脈瘤破裂出血而危及生命,但可怕的是,腦部動脈瘤在破裂前完全沒有徵兆,也不會有任何不適症狀,因此大部分民眾都是在這枚腦內炸彈爆發後才發現它的存在。第一次爆發出血死亡率約20%,但若第二次出血,死亡率就高達五成以上,所以根除動脈瘤才能永絕後患。主任表示,民眾可透過腦部斷層掃瞄、數位血管攝影等檢查,趕在發病前早期發現動脈瘤,醫師也建議高血壓民眾要做好血壓的控制,透過健康的生活及飲食習慣來預防疾病的發生。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684

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

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高血壓

您知道腎臟的形式嗎?腎臟對人體的功能有哪些?腎臟保健做不好會有哪些狀況?讓我們介紹給您瞭解。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宋英豪醫師解釋每個人都有兩個腎臟。它們是豆形,大小約一個拳頭。位於在左右兩側的脊柱,略低於肋骨。腎臟的主要工作是過濾多餘的水分和廢物並由尿液排出體外,並助於控制血壓和荷爾蒙,使身體保持健康。宋英豪說明兩個主要慢性腎臟病的原因是糖尿病和高血壓,糖尿病和高血壓損害腎臟血管,通常這種損害緩慢發生,許多腎臟疾病需要幾年甚至幾十年造成的損害才明顯可見。其他危險因素是心血管(心)疾病和家族病史的腎功能衰竭。其它腎臟疾病原因包括:腎盂腎炎、腎小球腎炎、小便困難(例如:前列腺肥大、腎結石) 等。 所以如果是60歲以上或有任何上述風險因素,就應該檢測腎臟疾病。宋英豪解釋,大多數民眾可能沒有任何嚴重的症狀,直至腎臟疾病是後期。但是,如果有以下這些症狀:疲勞、尿量少、腫腿、浮腫的眼睛(特別是在早上)、胃口不好、更頻繁地小便(尤其是晚上)等,建議可以詢問專業醫生,以確保腎臟健康。延伸閱讀「測試測試腎臟疾病三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044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

「瘦腰」降低罹患代謝症候群風險#高血壓

98年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於臺北市十二行政區辦理三高(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篩檢,血壓篩檢11萬430人,血糖篩檢11萬125人,血膽固醇篩檢10萬9,832人,經確診為高血壓4,617人,糖尿病515人,高血脂2,061人。現今「型男靚妹」上班族為符合「三高」(職位高、薪水高、社會地位高)的社會期待,卻忽略了身體「三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高)的嚴重性。因此,在這辛苦工作的背後,是否犧牲了個人的健康,過去研究指出代謝症候群(Metabolic syndrome)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高血壓、中風等疾病的發生率及死亡率,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根據行政案衛生署委託中研院進行1993-1996年及2005-2008年18歲以上國人營養健康調查資料研究發現,12年來的代謝症候群盛行率,男性從13%升到25%,女性則從26%跳到31%,代謝症候群儼然形成健康的無形殺手。代謝症候群並非一種疾病,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2006年公告「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只要5項危險因子中(腹部肥胖、血壓上升、空腹血糖值上升、三酸甘油酯上升、高密度酯蛋白膽固醇過低),若包含3項或以上者,即可判定為「代謝症候群」。最重要的是代謝症候群會增加心血管疾病的罹病率與死亡率,是一種「病前」的症候群,應及早介入,以預防疾病發生。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96年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追蹤調查研究發現,20歲以上有代謝症候群的民眾未來罹患「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症」、「心臟病及腦中風」的機率,分別為一般人的6倍、4倍、3倍、2倍;高血壓及糖尿病人,若血壓、血糖沒有控制好,亦容易引起腎臟病。因此,中老年人除控制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病情之外,應避免不當藥物對腎臟的傷害。而預防代謝症候群,首要在於避免腹部肥胖及體重過重。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健康局公布,男性腰圍超過90公分(35.4吋)、女性腰圍超過80公分(31.5吋)就算過胖,腰圍過大之腹部肥胖,則是罹患心血管疾病、動脈粥狀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和腎臟病的高危險群因子。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呼籲民眾定期量腰圍、天天做「瘦腰」運動是遠離代謝症候群的不二法門。瑞典研究發現:每天多坐1小時看電視,高血壓等代謝症候群風險就增加26%,要運動30分鐘才能抵銷久坐1小時增加的風險,臺北市政府衛生局建議每坐50分鐘就必須起身休息活動10分鐘,伸展筋骨。為了呼籲民眾重視代謝症候群的重要性,同時建立正確的代謝症候群疾病防治觀念,希望「型男靚妹」上班族記住四大口訣:「天天量血壓,健康一路發」。「腰圍上限八九十,遠離代謝症候群」。「健康活力,血糖126不要來」。「控制血糖血壓、腎利人生」,為自身的健康把關。延伸閱讀「臺灣成人代謝症候群判定標準」。

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 多發性「小洞性中風」

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 多發性「小洞性中風」#高血壓

腦中風多年來名列國人死因前幾名,患者往往突然病發,讓人措手不及。但您知道嗎,有一種悄悄發生,讓患者在短至數個月,長至數年的時間內毫無自覺、一點一滴失去健康的腦中風,這種中風就稱為「小洞性中風」。台中一名七十多歲的陳老伯有高血糖及高血壓的問題,最近幾個月,陳老伯的家人發現他反應和動作似乎變得遲緩,而且有智能退化的情形。到光田醫院接受檢查後,赫然發現陳老伯腦部居然分布了多達15處的腦梗塞,而前、後大腦動脈都發生嚴重的動脈粥樣硬化,未來也有爆發大範圍中風之虞,所幸施以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及良好的血糖、血壓控制後,陳老先生的病情已得到控制,症狀也未再惡化。光田綜合醫院健康管理中心暨職業醫學科施旭姿醫師表示,陳老伯這些發生在腦部各處小動脈的梗塞幸中風大概從數年前就已陸續發生,只是一開始病灶微小、數量不多,所以症狀不明顯,連他自己都毫無自覺。直到中風次數越來越多,對於腦部組織的傷害擴大後,才開始有明顯的症狀,嚴重時將導致明顯的失智和行動困難。由於這些小中風密密麻麻分布於腦內白質和深層的基底核,看起來就像一個一個小洞,因此又稱為多發性「小洞性中風」。醫師表示,「小洞性中風」的高危險群包括老年人、常抽菸或有高血糖、高血壓、高血脂問題的民眾。患者發陸續中風的病程短則數個月,長則數年,且每次中風都可能會讓健康呈現「階梯式」的惡化,包括反應遲緩、行動僵硬困難、口齒不清、智能減退等,民眾一定要提高警覺,切勿因症狀輕微而忽視了這個凌遲生命的慢性殺手。另外,民眾也可透過腦部核磁共振及頸動脈超音波早期發現,施以治療及健康管理後可避免疾病的惡化。醫師也叮嚀民眾平時一定要維持良好的生活及運動習慣,糖尿病或高血壓的患者也要做好血壓、血糖控制,避免菸酒,才是預防疾病的根本之道。

腦中風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

腦中風 把握黃金治療時間#高血壓

消防局救護車送來急需就醫的病人,救護人員很專業的依慣例和急診室的護理人員交班:79歲的老先生、疑似中風、單側肢體無力、無法言語、嘴巴歪斜,到場時血壓…。家屬在旁很焦急的說:「本來早上還好好的!怎麼睡個午覺而已,叫都叫不醒,也不會講話了…嚇死我了。」經過檢查,老先生確實為梗塞型的腦中風。正值壯年的媽媽,平常舊有高血壓病史,但未能規則服藥控制。某天,晚餐後突然劇烈頭痛,意識改變…送醫診斷為出血性的中風。澄清醫院平等院區急診室 楊錦桂護理長表示,根據衛生署的統計資料,腦中風是國人十大死因的第三名。大多數的人認為腦中風較常發生在老人身上,其實不盡然。近年來,隨著國人的飲食習慣改變,以及社會環境的變遷,生活步調緊張、壓力升高,因而各種心血管疾病的年齡層已逐漸下降。楊錦桂護理長說明,一般而言,腦中風是指腦部的血流受阻,導致無法供應腦部氧氣的需求所致。依其發生類型不同分為:因腦部的血管受到血液內的雜質或血塊,被血流沖落形成栓子,導致腦組織壞死稱為腦梗塞。或腦血管破裂,血液流入腦組織形成血塊壓迫腦組織,稱之為腦出血。常見腦中風的症狀有:嘴歪眼斜,一側或兩側肢體無力、麻木,意識模糊甚至昏迷言語不清、溝通困難,感覺異常、吞嚥困難、流口水,步態不穩、運動失調,甚至大小便失禁、視力模糊不清或抽搐等。楊錦桂護理長提醒民眾,若出現上述症狀時應把握腦中風的黃金時間,通知119送往醫院,以便能即時給予血栓溶解劑或外科治療。未送前需保持鎮定,將麻痺的那一側朝上側躺,以免嘔吐嗆到導致吸入性肺炎,且避免餵食任何食物。預防勝於治療,有些治病的危險因子是可以藉由生活型態改變而控制的:如:減少肥胖、抽煙、喝酒的情況,適當的運動等「保養身體」。另有高血壓、糖尿病、膽固醇過高病史的病人應有良好的控制,以減少血管病變的機率,降低腦中風的風險。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

天冷泡湯熱 醫師提醒心血管病患多注意 以免丟了健康#高血壓

最近台灣全省各地受到寒流侵襲,又濕又冷的天氣讓泡湯熱潮湧現。能在寒冷的冬天中泡泡熱呼呼的溫泉,頓時讓寒意與疲勞全消,怪不得有如此多人為它著迷。泡湯固然舒服,但醫師提醒上了年紀、有心血管疾病的人,如果不遵守正確的泡湯規則,可能導致身體不適,甚至丟了性命,那可就划不來了!光田綜合醫院心臟內科羅明原醫師表示,一到冬天,許多民眾喜歡三不五時泡個湯、做做水療、SPA以放鬆自我身心,常常一泡就是幾個小時,但如果本身罹患有高血壓的患者泡上如此長的時間,可是很危險的行為。醫師指出,由於泡湯具有促進血液循環的功能,其熱度能使皮膚表面血管擴張並溫熱,將熱能運送至身體內部,因此全身溫度都會隨之上升,並促進血液流通。但是時間一長,高溫使得血壓急速上升,有些人便會出現呼吸不順、胸悶、心跳加速等情形,表示身體可能無法負荷,應該趕緊離開水面才是。醫師進一步指出,有心臟血管方面疾病、腦中風等患者並不適宜全身泡湯、做水療或SPA,因為水溫及室溫差異過大,易造成刺激血管收縮、血壓高低起伏過大、胸悶等不適情況出現。因此建議此類患者應儘量避免從事全身泡湯、三溫暖等活動,如果仍想享受泡湯樂趣,建議以足浴、半身浴為主。另外入池前應先熱身,並從腳、腰、肩部再至全身緩緩進入水中,逐漸讓身體適應水溫;並控制水溫在舒適的範圍內不宜太高,隨時注意自己心跳及血壓的變化。只要一有心悸、頭暈、胸悶等不適現象,應該緩緩起身離開浴池,在陰涼處休息片刻。如果不適情形仍沒有改善,就要馬上就醫以策安全。羅明原醫師提醒民眾,凡事都應適量而止,泡湯也不例外。有心血管疾病的民眾如真要泡湯,事前便需熱身、多注意水溫及自己的身體狀況;如果是上了年紀的銀髮泡湯族,應避免獨自一人去泡湯,最好結伴去洗溫泉,如有突發狀況發生,才有人可以馬上幫忙做處理。

心肌梗塞第一次發作 死亡率可高達50%

心肌梗塞第一次發作 死亡率可高達50%#高血壓

近年來常有社會名人,因心肌梗塞猝然去世且年齡層越來越低而引起國人關注且聞之色變。值此秋冬交替之際,各門診心臟病患也明顯增加,務必注意生活飲食及適當運動,加上定期健康檢查,方是上上之策。臺北縣立醫院心臟內科主治醫師  詹益優表示,心臟也需要氧氣與養分供應,而它的傳輸系統即是分佈在心肌表面,形狀像皇冠的冠狀動脈,主要有3條分支,其中任一部份發生狹窄或阻塞引起血液減少,而導致不適之疾病統稱冠狀動脈心臟病(冠心病)或缺血性心臟病。冠心病依病情嚴重度可分為勞動型(運動性)狹心症、不穩定型狹心症及心肌梗塞。其中,心肌梗塞是血管已完全阻塞,引起心肌細胞壞死,最為危險,第一次發作時,死亡率高達50%!詹益優說明,心臟病主要的症狀會有胸前疼痛、呼吸困難、心悸、四肢浮腫、頭暈目眩及疲倦無力等。胸前疼痛是一種深層的、沈重的悶痛感,有窒息喘不過氣、冒冷汗的感覺,而不是一般肌肉神經表層的疼痛感。呼吸困難則即使休息也很難很快回復,跟激烈運動後的呼吸困難不同。預防之道首要從日常生活著手。養成良好的飲食及生活習慣很重要,以低脂、低鹽、低膽固醇為原則。因為血管阻塞,主要是膽固醇(尤其是低密度膽固醇)沉積於管壁內導致管徑狹窄,而醫學證實,運動可以提高對人體有益的高密度膽固醇。所以定期抽血檢查並由醫師視情況藥物治療。另外,詹益優特別提醒民眾,不抽菸、控制體重,預防及治療高血壓、糖尿病也可以避免動脈硬化,而避免便秘並小心溫度急遽變化與保持愉快心情等,都是預防心臟病發的好方法。

可怕的隱形殺手「高血壓」

可怕的隱形殺手「高血壓」#高血壓

2006年,衛生署發表的國人十大死亡原因中,有一半和高血壓有關,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 黃信揚醫師認為,充分衛教是控制高血壓的基石。號稱「隱形殺手」的高血壓常常沒有顯著症狀,許多人一直到突然腦中風才知道自己有高血壓,因此,多量血壓是最佳防治之道。什麼情況稱為高血壓?黃信揚解釋:「血液衝到血管壁的一種過度壓力謂之高血壓。血壓有兩種型態:當心臟收縮把血液打到血管所測得的血壓稱為收縮壓,而心臟在不收縮時所得的壓力則是舒張壓。」如何界定高血壓呢?衛生署訂定的標準如下:■ 收縮壓低於120mm Hg、舒張壓低於80 mm Hg屬於正常健康血壓。■ 收縮壓超過140mm Hg、舒張壓超過90 mm Hg者為高血壓。■ 介於兩者之間,稱為前期高血壓。黃信揚表示,95%的高血壓患者找不出明顯病因,有家族病史,與遺傳、體質、環境相關之高血壓,臨床上稱為「本態性高血壓」,好發年齡在四十~六十歲,常合併血糖、尿酸升高等症狀,患者必須規律服藥、改變生活型態,達到血壓控制的目標。另一類有明顯原因造成的高血壓稱為「次發性高血壓」,例如腎臟異常、血管異常、內分泌異常所引發之高血壓。此類患者可以透過外科手術去除病因,痊癒之後不必再服用藥物,這類患者年齡以三十歲以下、六十歲以上者居多。高血壓危險群哪些人是高血壓高危險群呢?黃醫師認為具家族病史者、腎臟病、糖尿病患者,以及代謝症候群民眾都應提高警覺。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建議,可以以下標準檢測:■ 腹部肥胖(腰圍):男生≧90公分,女生≧80公分﹔■ 血壓≧130/85mmHg或服用降血壓藥物﹔■ 高密度脂蛋白:男<40mg/dl,女生<50mg/dl﹔■ 空腹血糖≧100mg/dl或治療中的糖尿病患﹔■ 三酸甘油脂≧150mg/dl。五項危險因子中,含三項以上者,即屬代謝症候群。(本文作者/吳方芳;本文轉載自「宇宙光Cosmic Light」雜誌2008年七月號第20~23頁「診療室的春天」專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