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圍爐火鍋食材湯底新選擇 高血壓患者忌雞湯塊湯底

圍爐火鍋食材湯底新選擇 高血壓患者忌雞湯塊湯底#高血壓

農曆過年即將到來,在這年節期間是返鄉團聚的重要時刻,而圍爐火鍋更是年節期間不可或缺的必備佳餚。奇美醫學中心營養師賀智瑢表示,傳統圍爐火鍋的食材琳瑯滿目,包含甜不辣、豬血糕、各式火鍋料、肉類、海鮮類與當季蔬菜等,其湯底是經由大骨熬煮,為了方便性,民眾會直接添加高湯塊,甚至使用半成品的酸菜白肉、韓式泡菜等口味的湯底來增添風味。而醃製品的酸菜、泡菜與高湯塊含有過高的鈉含量,各式火鍋料與甜不辣等加工品,其油脂與鈉含量也偏高,容易增加國人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也會造成慢性患者的身體負擔。賀智瑢說明,可運用食材本身鮮美的味道可自製圍爐湯底,此類食材包含玉米、蛤、干貝、乾魷魚、蝦米、柴魚片、昆布、蔥、高麗菜、白菜頭、紅蘿蔔、 乾香菇、蕃茄、洋蔥等,不一定非要大骨熬湯或是添加味精才具鮮味。有蔬菜湯底、柴魚高湯與香菇湯底這三種不同湯底供民眾參考。另外,賀智瑢提醒罹患慢性疾病者,除了按時服藥且需遵循食材挑選原則之外,年節圍爐必須注意以下重點,才能穩定病情,享受健康,如:高血壓患者:火鍋料的丸子類、魚板、魚餃、燕餃與雞湯塊的鈉含量較高,會加重患者病情,不建議患者飲用此湯底,除此之外,食材需選用低脂肪來源的瘦肉、豆腐等,因此建議選擇以新鮮蔬菜熬煮作為圍爐火鍋的湯底,低鈉無油健康多。高血脂患者:減少高膽固醇的食物,如:蝦卵、蟹黃等,避免增加負擔,且傳統圍爐湯底、丸子類與魚餃類等食材的油脂含量偏高,不建議患者食用,而新鮮蔬菜熬製的湯底與蔬菜除了增添美味,更增添纖維含量,有助於膽固醇的代謝。高血糖患者:需注意五穀根莖類的份量控制,因為過量會造成血糖值偏高,可選擇纖維含量較多的食材,有助於延緩血糖值上升,且傳統圍爐湯底油脂含量高會加重身體負擔,建議依據營養師設計專屬個人化的圍爐火鍋飲食計畫,有助於平穩血糖的波動。痛風(高尿酸)患者:不要暴飲暴食,避免高油脂的飲食,如:五花肉、較油的高湯等,以免妨礙尿酸排出體外,更要避免高普林的飲食,如:香菇、牡蠣、火鍋肉湯。一般民眾可將圍爐火鍋該餐次熱量控制成人男生800~1,000卡、女生500~700卡,飲食原則應遵循少油、少鹽、少糖、高纖維,搭配自製的圍爐火鍋湯底與沾醬,除此之外,賀智瑢強調,慢性患者需按時服用藥物與適量運動,控制可以選擇的食材份量,使其不要加重身體負擔,讓每個人都能饗年節圍爐,也能享個人健康。延伸閱讀「圍爐火鍋食材分類挑選」: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826

春節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旺季 請留意是否不明頭暈!

春節是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旺季 請留意是否不明頭暈!#高血壓

過年期間易暴飲暴食,而且缺乏運動、熬夜等,加上冷氣團陸續到臨,寒流來襲,氣溫突然下降,急診室裡心肌梗塞、腦中風、氣喘及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特別容易急劇增加,就診病人感染、過敏、呼吸道、皮膚問題也增加。根據研究也發現,天氣變冷時,不論是心肌梗塞、心臟衰竭、猝死等心臟疾病的發生率都大大提高。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心臟內科羅士翔主任表示,天氣變化,氣溫急速變化是一種外來的壓力,會改變心臟血管收縮狀態,增加心臟負荷,導致缺心肌缺氧變化。冬天外出時突然遇冷、血管急遽收縮,造成血壓突然的升高。六十五歲以上有高血壓的老人,心臟血管變化較不穩定,碰到天冷,血管收縮更易促使血壓升高,引發心臟病發作。同時,身體為了要抵禦寒冷,必須增加熱能,這將增加心臟負擔而提高心肌梗塞發作的機率,尤其是周邊血液循環較差的老人家,特別容易感覺不適。同時,引起心律不整的機率也大大升高。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的患者,本身血管因疾病關係,彈性會比較差,面對溫度的改變,血管收縮、擴張的調節能力也不好,發生問題的機率更高。另外,羅士翔說明,春節期間飲食油脂攝取多,蔬菜水果攝取較少,加上天氣冷、活動量低,體內好的膽固醇下降、壞的膽固醇增加,更加速了血管硬化的機率,使心血管疾病發作的機率大為提升。溫度驟降,也容易誘發高血壓中風及上消化道出血。如有突然手腳不靈活,記憶力變差,不明原因的頭痛、頭暈,注意是否有腦中風可能。胸痛、胸悶、盜汗,小心是冠狀動脈疾病或心肌梗塞的發作。胃疾患者排黑便,身體不適等,要留意上消化道出血的可能,以上都要儘速就醫。羅士翔提醒說,高血壓、心臟血管疾病患者,應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必要由醫生調整藥物。寒流來,天氣驟變時,應留意保暖,避免深夜大清早出門運動;若一定要出門,要做好保暖措施。飲食宜清淡,少點鹽和酒,減少心臟、腎臟、腸胃負擔。洗澡時,水溫不要太高,且浴室要保持通風。出門注意衣物保暖,戴大型厚布製、可同時包覆口鼻的口罩,可保暖鼻腔,減低乾冷空氣對鼻腔和氣管的刺激。春節假期愛心護心運動+避免中風小撇步:飲食配合:食物烹煮要少鹽、少糖、少油、多吃蔬菜及補充水分,少吃動物性油脂與動物內臟。戒菸戒酒:喝酒宜少量、應拒絕吸菸。規律運動:運動可以促進血液循環,加速新陳代謝,增加肌肉與血管彈性,每周兩到三次,每次約半小時。情緒穩定:避免情緒激動、生氣及動怒。預防便秘:多喝水、多攝取纖維質,都能預防便秘的發生。注意保暖:氣溫低時,更要注意做好保暖準備。定時服藥:依照醫生指示按時服藥、定期量血壓。

吃「全」穀,健康SO GOOD!

吃「全」穀,健康SO GOOD!#高血壓

董氏基金會自民國九十八年起積極推動防治高血壓的「得舒飲食」(DASH Diet)原則,其中建議主食應有1/2來自全穀雜糧根莖類,而衛生署也同時在最新公佈的每日飲食指南草案中,建議國人應有1/3主食來自全穀雜糧根莖類。但在過程中卻發現,一般民眾甚至專業人員常對「全穀根莖類」之定義有疑問或不清楚。為了瞭解市售全穀產品現況,董氏基金會也於日前調查全穀相關製品465件,發現產品包裝上標有「全穀」或「全麥」的有113件,但其中13件其實完全不含「全」穀成份、9件無成份標示。為避免全穀製品在命名或標示上的定義不同,而讓民眾混淆或誤會,衛生署食品藥物管理局於日前制訂「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希望未來能讓全穀產品清楚標示,也讓民眾選購有所遵循。國際間(紐西蘭、美國、加拿大、丹麥、瑞典、芬蘭、英國、荷蘭…等國)已對全穀及其製品下了明確的定義;全穀的「全」有全部和完整之意,我國食品藥物管理局亦於今年訂定「全穀產品宣稱及標示原則」,定義「全穀」是指含有胚乳、胚芽和麩皮之完整穀粒(如:糙米),整顆穀物若經過破碎、粉碎、磨成細粉、成片狀,但保有與原來穀物相同比例的胚乳、胚芽和麩皮,始得稱為全穀類;而全穀製品如:全麥麵包、全麥饅頭等,其「全」穀成分需佔總重量的51%(含)以上,才能以「全穀」或以所含穀類名稱(如:「全」麥、「全」蕎麥、「全」燕麥)宣稱。董氏基金會邀你一同參加,吃「全」穀,健康SO GOOD!短片徵選活動!糙米、紫米、燕麥片、薏仁、小米、玉米粒等,吃「全」穀,顧健康!請你一起告訴大家;不論是寫實的、浪漫的、喜劇的、科幻的…形式不限、風格不拘,秀出精采「全穀」短片,總計近10萬元大獎等你帶回家!詳情請上網查詢董氏基金會食品營養特區http://nutri.jtf.org.tw/,洽詢電話(02)2711-3301,潘小姐,302@jtf.org.tw。延伸閱讀「市售全穀相關製品調查說明」: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830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

男子無緣由的腹背疼痛 竟是腹部主動脈瘤作祟#高血壓

55歲的張先生日前突然覺得肚子很脹,而且連背部也十分疼痛,他以為是吃壞肚子導致腸胃不適,到醫院掛急診。急診醫師以超音波檢查時,赫然發現竟是腹部主動脈病變、脹大,形成了巨大的腹部主動脈瘤,隨時都可能破裂大出血,危及生命。光田醫院急診部緊急會診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以及蘇銓男醫師,並在最短時間之內完成電腦斷層掃瞄,並為患者施行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術,才讓張先生撿回一命。術後當天即能下床行走,三天後就出院返家。光田醫院心臟血管外科郭達智主任表示,腹部主動脈瘤的成因是腹部動脈血管肌肉層細胞退化造成管壁失去彈性,使得血管會像氣球般向外鼓漲,如果血管破造裂成患者腹內大出血,屆時即使緊急手術死亡率仍高達八成以上,可說是體內的不定時炸彈。而從血管攝影影像中可見這位張先生的主動脈瘤應該已經養了數年以上,體積甚至比左右兩側的腎臟都還大,令人怵目驚心。郭達智主任進一步指出,腹部主動脈瘤好發於60歲以上之病患,男性的罹患率是女性的四倍。尤其常見於高血壓、糖尿病患者及抽菸者,當患者主動脈瘤直徑達到4~6公分時,則有隨時破裂引起大出血的危險。傳統外科手術治療腹部主動脈瘤雖然成功率可達九成,但病患必須接受深度麻醉及剖腹手術,手術時間長,併發症多,且由於傷口疼痛及腸道排氣不順等因素,導致恢復很慢,常須住院半個月以上。尤其是高齡或併有慢性肺部疾病及心臟功能不佳的高危險群患者,傳統手術導致倂發症的風險極高。但現在透過微創腹部主動脈支架置放手術,將能大幅降低手術的風險。該技術只要在局部或半身麻醉下,由患者兩側鼠蹊部切開約三公分的小切口,在X光透視下,將支架植入主動脈瘤血管內,有效地將病變的血管瘤與主動脈的血流阻隔開來,如此一來血流將被限制在支架內,不會流到血管瘤中,因而去除了主動脈瘤繼續漲大或破裂大出血的風險。手術時間也僅需2~3小時,患者在術後當天即可下床。郭達智主任解釋,腹部主動脈瘤於老年人的發生率約為4~5%左右。主動脈瘤支架治療動脈瘤技術在國外發展至今已超過15年。國內也已應用在臨床上數年。健保局更於去年開始針對此項微創手術提供給付,患者不須再承擔動輒四、五十萬台幣的費用,80、90歲的高齡老人也同樣可以接受此項手術。醫師也呼籲腹部主動脈瘤的高危險群病患,如果發現無緣由的腹、背部疼痛,必須盡速就醫,透過簡易的腹部超音波檢查,即可作出正確的鑑別診斷。同時也建議之前因懼於剖腹手術而對治療卻步的腹部主動脈瘤患者,可考慮相對安全且少併發症的微創主動脈瘤支架置放手術,以摘除體內的這枚不定時炸彈。

高血壓孕婦注意!醫師籲:知道懷孕 就要立即調整藥物

高血壓孕婦注意!醫師籲:知道懷孕 就要立即調整藥物#高血壓

文/媽咪窩雜誌 採訪/陳姵樺諮詢/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蘇棋楓      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 張烜儒高血壓與低血壓對孕媽咪有影響嗎?答案是高血壓影響甚鉅,低血壓小有影響,孕媽咪可不能輕忽! 無論是原本就患有高血壓或是懷孕之後才得到妊娠高血壓,這些都屬於高危險孕媽咪族群,不但媽媽本身在生產過程中危險性高,胎兒也有早產或是胎死腹中的危機,所以高血壓孕媽咪一定要遵照醫師的指示控制飲食,或進行持續性的藥物治療。至於低血壓雖說對懷孕與生產的影響較小,但因低血壓引起的頭暈、心悸等問題,依然困擾著許多孕媽咪,此時可以配合飲食與運動來改善。光田綜合醫院沙鹿總院婦產科主治醫師蘇棋楓指出,本身就有高血壓的孕媽咪屬於慢性高血壓患者,平時就需服用高血壓藥物,但治療高血壓的藥物中有幾種會對胎兒產生不良影響,所以懷孕後不能繼續服用這些藥物,媽咪在得知懷孕之後,一定要馬上告知婦產科或心臟內科醫師,醫師會為孕媽咪調整用藥,選擇不會傷害胎兒的藥物繼續服用來控制高血壓。台中臺安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張烜儒也表示,治療高血壓的藥物是不能擅自停藥的,因為患有高血壓的孕婦屬於高危險群,必須要控制好血壓,以免在懷孕及生產過程中造成危險。若是剛懷孕1個月,在不知道自己已懷孕的情況下繼續吃高血壓藥物,會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蘇棋楓醫師表示,高血壓藥物屬於長期作用的藥物,必須吃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對胎兒造成影響,所以懷孕初期尚未改藥對寶寶影響不大,但若是已經知道懷孕了,就一定要立即調整藥物,才不會對胎兒造成傷害。一般人正常的血壓是收縮壓在120mm/Hg以下,舒張壓在80mm/Hg以下,若收縮壓在140mm/Hg以上,舒張壓在90mm/Hg以上就是高血壓,張烜儒醫師表示,量血壓是產檢的例行項目,當孕媽咪在產檢中量出的血壓高於標準時,通常會請孕媽咪休息一下再量,因為有的孕媽咪看醫師會緊張導致血壓上升,或是到院前有較劇烈的運動也會讓血壓上升,但如果休息過後再量還是超過標準,就表示患了高血壓,通常會請孕媽咪先做飲食控制,希望將一天的總鹽量控制在3至5克內來降低血壓。蘇棋楓醫師也表示,鹽分過高會讓身體中的水不容易代謝出來,而讓血壓升高,所以鹽分的控制相當重要,他建議患有妊娠高血壓的孕婦一定要嚴格控制飲食,太鹹的食物一定要避開;其次,咖啡與茶也會引發高血壓應該避免飲用,還有油炸類與高熱量的食物都應盡量少吃。除了控制飲食,作息最好也維持規律與正常,因為像熬夜也會導致血壓不穩定,最好能有規律的運動,對控制血壓會有幫助。延伸閱讀:http://www.uho.com.tw/sex.asp?aid=9451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的更健康!

營養師教你如何吃的更健康!#高血壓

文/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有高血壓不要吃太鹹是眾所周知的,但什麼是太鹹卻眾說紛紜。營養師在衛教的時候,90%的病人都不會承認自己吃的太鹹,即使承認自己愛吃鹹的人也會抗議:「沒有鹹怎麼吃?」因此高血壓防治的飲食治療若只強調「低鹽飲食」就太草率了,很難達到降低血壓的成效。根據衛生署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國人五十歲以上約有40%的人罹患高血壓,十大死亡原因中與高血壓有關的就有五項:心血管疾病(第二名)、腦血管疾病(第三名)、糖尿病(第四名)、腎臟疾病(第八名)和高血壓疾病(第九名)。但可怕的是平時高血壓並沒有什麼症狀,很容易讓人忽略它的治療,持續的血壓不正常,時日一久血管也逐漸硬化,一旦到發病的程度,心肌梗塞、腦中風就會造成無法挽回的遺憾。因此,高血壓實在是這些奪命疾病的隱形殺手。防治高血壓需多管齊下:必要的藥物加上生活形態的調整,採用「有效的」飲食療法是最新趨勢。傳統的飲食療法是控制體重和不吃太鹹。減重對肥胖的高血壓患者有很好的降血壓效果,但是靠節食而成功減重的畢竟是少數。至於低鹽飲食難以持續的原因是教人「少吃這個、少吃那個」,病人一直在不吃與偷吃之間徘徊,很難養成長期習慣。美國國家衛生研究所在1992~1997年間,進行了一項大型的臨床研究,以飲食處方防治高血壓,簡稱「DASH飲食(得舒飲食)」。該研究中受試者有三分之一的人被安排吃典型的美國餐作為對照組,三分之一的人吃蔬果餐,最後三分之一的人就吃得舒飲食。每天測量評估指數,八個星期後總驗收。採得舒飲食者降血壓的成果最為顯著,而且血壓的進步自開始吃的第二週就發生了。血壓正常者有5%的降幅,包括收縮壓和舒張壓;有高血壓的參試者,平均將近8~10%的降幅,相當於服用一顆降血壓藥物的效果。更可喜的是受試者不但降了血壓,也降了血脂肪,在沒有人抱怨肚子餓的情況下成功減重,全面性的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此,在美國各級醫療和營養大型組織的大力支持下,不但定位得舒飲食為防治高血壓的飲食治療,更在2005年全國營養飲食建議中,明文建議所有成人當參照採用這套飲食方式來增進健康。得舒飲食強調「多吃有益健康的食物」,而不強調「少吃對身體有害的食物」。透過每天攝取五份蔬菜與五份水果、紅肉改白肉、吃堅果,用好油、兩份低脂乳,以及主食選擇全穀根莖類等原則,達到一個綜合高鉀、高鎂、高鈣、高膳食纖維、低飽和脂肪酸及多種營養素搭配對預防疾病有益的飲食。有益健康的食物哪裡找?鉀離子可以拮抗鈉鹽,協助身體排出多餘的鈉離子;蔬果和奶類含有豐富的鉀離子。鎂和鈣是肌肉、血管收縮放鬆的必要元素,鎂質又影響許多酵素的形成、能改善胰島素敏感度,對預防動脈硬化很有幫助。在葉綠素和全穀類(譬如:糙米、燕麥、麥片、蕎麥),以及堅果含量都很豐富。鈣質的食物主要是奶類,但必須選擇脫脂奶或低脂奶,因為全脂奶所含動物脂肪太高,同時也會升高膽固醇,也可以從豆類、豆製品、深綠色蔬菜和海菜類及帶骨的小魚攝取。膳食纖維一來可增加飽足感,又可減緩食物中單醣和膽固醇的被吸收速度,改善血糖和膽固醇。再者,膳食纖維能幫助排便,減少便祕引起的高血壓,降低中風的風險。纖維豐富的食物包括:蔬菜、水果、全穀類、根莖類等。膽固醇高的食物會促進動脈硬化,建議肉類最好以白肉(魚類、貝類、家禽)取代紅肉(牛、羊、豬、內臟類),也要避免肥肉、豬油、奶油等油品及製品。不飽和性脂肪有預防動脈硬化的作用,每天要適量攝取,種子、堅果及植物油都含豐富的不飽和性脂肪。許多人吃燙蔬菜但又很少吃堅果,其實這很容易缺乏不飽和性油脂。得舒飲食建議五份蔬菜與五份水果,最好是來自多種類的蔬果,不要偏食某幾種。主食最好選擇十穀米再混搭根莖類,這樣就容易同時獲得多種的營養素。延伸閱讀「握得舒飲食的菜單」: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9081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

如何協助爸爸遠離「西洋梨體型」#高血壓

你聽過老奶奶生氣時可能脫口說出「膨肚短命」這句話嗎?這對於腹部帶個游泳圈的中年男子確是個很真誠的「警告」呢!在台灣,平均每13分58秒就有一個人因代謝症候群衍生之慢性病而死亡。依據統計,腰圍過粗的人約有50%的機率會合併有代謝症候群。而代謝症候群衍生的慢性疾病有糖尿病、高血壓、腦血管疾病 、腎臟病、心臟病、癌症、慢性肝病與肝硬化等重大疾病,而又以少動外食族、老人、更年期後婦女為代謝症候群四大高危險群。根據臨床與公衛學者專家指出,同樣肥胖10公斤的中年男子,腰圍變粗的「蘋果體型」,比臀部及大腿肥胖的「西洋梨體型」更容易導致血脂及血糖代謝異常,造成高血脂、高血糖、高血壓等三高症狀的代謝症候群。 換句話說,若能控制或改善腹部脂肪,就能減少罹患代謝症候群的機會!工作忙碌的現代爸爸們,很多人的生活型態多是少動外食族,每天工作的時間遠超過運動的時間,甚至是缺乏運動。例如久坐辦公桌的上班族爸爸、開公車或計程車的運將爸爸等,若再加上經常加班或應酬的外食生活,導致一個個邁向四十歲的中年爸爸們,不知不覺中產生了中廣身材「膨肚短命」的危機!而這幾年不斷倡導「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的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更提出了「實踐3D健康生活,遠離代謝症候群」的觀念與作法,期待一家之主的爸爸能為自己和家人著想,跟著一起選擇健康的飲食、維持規律的運動、並且定期量腰圍、血脂、血糖與血壓,讓「腰」健康、「三高」正常,給老婆和小孩一個健康好爸爸。本文摘自:減腰圍、降3高 代謝力健康全書,由原水出版社發行。延伸閱讀「量腰圍的方法」:http://www.uho.com.tw/sick.asp?aid=8984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

青少年飲食習慣不健康 小心每人平均多3.2公斤#高血壓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平均一週有半數以上採外食,容易選擇高油、高鹽、高糖等不健康食物,長期下來小心健康拉警報。調查結果發現,15至24歲青少年一週平均外食高達11餐(約佔總餐數的54.0%),而且有3成(31.6%)每天喝含糖飲料,2成(21.0%)每天吃零食,15.4%的青少年每天吃宵夜,15.9%每天吃油膩食物,包括鹽酥雞、薯條、炸雞等,13.8%每天吃太鹹及醃漬的食物。該局以現今青少年最常見的飲食型態為範例,例如早餐吃日式飯糰和豆漿(480大卡),午餐吃漢堡、薯條和可樂(940大卡),晚餐吃小碗牛肉麵和珍珠奶茶(1,020大卡),再加上1碗泡麵當宵夜(435大卡),一天攝取總熱量竟高達2,875大卡。該攝取熱量與19歲、身高157公分、體重51公斤的女性每天建議攝取熱量為2,050大卡相較,等於一天多吃進了825大卡,必須散步6.3小時、或騎腳踏車4.5小時、或快步走3.6小時、或爬樓梯2.9小時或跑步2.3小時才能消耗完。青少年如果沒有增加身體活動量來消耗過多的熱量,連續1個月下來不健康的飲食習慣,可能會增加3.2公斤體重。衛生局健康管理處處長游麗惠表示,這項調查結果得自該局在民國98年8月5日至10月28日委託中華民國學校衛生學會鄭惠美教授針對臺北市15歲(含)以上至69歲(含)以下民眾的問卷調查。該調查抽取臺北市449里每里1至3個家戶之現住人口作為本次調查對象,共回收1,516份有效問卷,15至24歲的青少年樣本共259份(佔17.1%)。臺北市政府衛生局提醒民眾,長期不健康的飲食習慣,不僅會造成體重過重或肥胖、高血壓、高血脂,甚至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癌症、心臟病及中風等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衛生局呼籲,在炎炎夏日口渴時盡量選擇喝水來取代含糖飲料,避免攝取過多的糖份、添加物與過多的熱量,每天至少吃3份蔬菜和及2份水果,補充足夠的蔬果份量,以降低肥胖和三高等代謝症候群的風險。【補充資料】臺北市政府衛生局98年針對臺北市民健康行為調查結果發現,在身體質量指數(BMI)方面,15至24歲青少年BMI平均為21.0(標準差3.12),71.4%的BMI介於18.5至23.9的標準範圍間,16.9%的BMI過低(<18.5),11.8%的BMI過高(>=24)。延伸閱讀「BIM比率」:http://www.uho.com.tw/health.asp?aid=8846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