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秋冬保養4要素 遠離心血管疾病

秋冬保養4要素 遠離心血管疾病#高血壓

天氣逐漸變涼,時序即將進入秋冬,又是心血管疾病好發的季節了。造成秋冬好發的原因有很多。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醫師   盧怡旭舉例說明,秋冬溫差大,易出現高血壓;天氣不穩定,戶外運動減少;而且進入進補季節,易造成肥胖與高血脂症。結果,對心血管的危險因子是不利的。盧怡旭進一步表示,由於心血管疾病是血管硬化累積而成,所以需及早預防,尤其是從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危險因子著手。我們應注意以下要點:一、飲食方面:注意鹽分的攝取與熱量的控制。鹽分與血壓的上升有直接關係,因此飲食需控制調味品的使用,越少越好。冬令進補應飲食均衡。少吃肥肉、內臟與魚類以外的海鮮,以免肥油上身。二、規律的運動:維持輕度的運動(例如:健走),可以消耗熱量、加速心陳代謝、促進血液循環。我們是保健而非競賽,所以適度即可,只要達到出汗、或說話略喘的程度,並且持續至少15分鐘。運動的頻率以每週5至7次為宜。三、戒煙!吸煙不但容易致癌、產生肺氣腫,也影響心血管功能。例如:刺激血管收縮而高血壓、促進凝血產生血栓、加速動脈硬化斑塊的生長等。這些作用,使供應心臟營養的冠狀動脈狹窄而心肌缺氧,發生心絞痛。雖然要改變斑塊的生長非一朝一夕可及,但是血管收縮與血栓生成的作用,可於戒煙三至五日後立即獲得改善。四、定期追蹤、按時服藥。年過三十,身體機能逐漸退化。更年期後女性荷爾蒙的心血管保護作用逐漸消失。因此,定期健檢,特別是三高(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十分重要。如有疑問,應與醫師討論,研擬治療的策略。如果需要服藥控制,也應與醫師密切配合。盧怡旭提醒民眾,多一分準備,才能減一分危險。希望大家更健康,更能享受愉快的時光。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

運用營養師的小撇步 中秋烤肉健康吃、零負擔#高血壓

中國人是個講究吃的民族,而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食物莫過於月餅和柚子,以及近年來盛行的烤肉活動。月餅的特色,因地而異,較為人知的有:蘇式月餅、廣式月餅、京式月餅等。近年來更有各式各樣的月餅上市,例如:冰皮月餅、水果月餅、海味月餅、寒天月餅、藥膳月餅等。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營養組 - 康甄真 營養師提醒,民眾在選購月餅時,除口味上的喜好,更應檢視衛生安全及營養的標示:一、衛生安全上:注意外觀是否有變質及標示是否完整,標示內容項目如:內容物名稱及重量、食品添加物、廠商名稱、電話號碼及地址、有效日期及保存條件等。二、營養標示上:注意總熱量及碳水化合物、脂肪的百分比例及總重量,一般市售月餅所含的脂肪和碳水化合物含量皆偏高,容易讓人在不知不覺中攝取過多熱量,而危害身體健康。康甄真營養師指出,特別是餡料中有蛋黃的月餅,一個蛋黃約含有膽固醇250毫克,不得不謹慎食用。另外還有比較容易被忽略是鈉及反式脂肪酸的含量,特別提醒患有糖尿病、高血壓、腎臟病及心血管疾病的民眾,應淺嚐即可、切勿貪食而導致病情惡化。含有高纖維及豐富維生素的柚子,則是最佳的體內清道夫。除此之外,許多民眾會選擇烤肉來歡度中秋佳節,享受的同時,康甄真營養師建議,應注意以下事項:一、可在烤肉架上舖上一層鋁箔紙,避免食物烤焦以及減少致癌物質的產生。二、蔬菜是最佳的食材選擇,除了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及纖維質外,還有對人體最有幫助的植物化學物質,其次是海鮮類或豆製品。針對需要減重的人,可以搭配多量應時蔬菜,如:四季豆、洋蔥、皎白筍、鮮香菇、甜椒等,如此不但可以減少肉攝取,更可以吃得較健康。三、維他命C是非常好的抗氧化物,如果搭配維他命C含量高的蔬果,如:青椒、蕃茄、高麗菜芽、蕃石榴、奇異果、柳橙等食用,或者可防癌食物如:十字花科蔬菜、菇類、蔥蒜類,都可以為健康加分。四、不管是否有慢性疾病都應該將調味料或烤肉醬對半稀釋後使用。建議也可以DIY自製一些低鹽分的香草植物醬、蔥蒜醋醬等,以避免高鈉鹽分之攝取。除了以上的過節方式,在秋高氣爽的夜晚,也可以自備幾樣滷味、涼拌小菜來代替烤肉,擺上一盤組合式的文旦及月餅,再砌上一壺清香淡淡的茶(易影響睡眠者可選擇花草茶),相信這也會是個不錯的選擇!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

休「鹹」食品 遠離中風危機#高血壓

大家都知道高血壓是無聲的殺手。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大會更以「鹽和高血壓:兩個無聲的殺手」,來強調「高鹽」和高血壓一樣都有害健康,治療高血壓除了要規律服藥,飲食上限制鹽分的攝取也是必要的。根據心臟病高血壓治療指引,正常的血壓是130/80mmHg,血壓每增加20/10mmHg,心血管疾病死亡風險就加倍,而每降低2mmHg就可降低7~10%的心肌梗塞和腦中風的風險。 台東基督教醫院營養師 張靜芬指出,台灣四十歲以上的民眾,每三至四人就有一人患有高血壓這其中將近三分之一患者的病情是與飲食中過量鈉鹽很有關聯的。鈉鹽除了會升高血壓而間接的加速血管硬化和心血管疾病的風險之外,在沒有高血壓的民眾身上也發現,鈉鹽的攝取量直接就會影響血管的功能。張靜芬解釋,這個研究是以沒有高血壓的肥胖民眾為對象,分別測試限鹽飲食(約三.五公克/天)與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約七公克/天)他們的血管擴張與血流情形。因為排列在血管內側的內皮細胞有助於調節血流,結果顯示,限鹽飲食之後,他們血管內皮組織的功能比以前獲得改善;而不限鹽的正常飲食組的人則不見改善。也就是說,要預防血管病變,不只高血壓的人要限制鈉鹽,一般沒有高血壓的民眾也不宜攝取太高鹽分。■ 口味淡不見得是低鹽營養師張靜芬表示,限鹽是健康,但並非不吃鹽就更健康。因為食鹽的成分是氯化鈉,鈉可以維持身體的滲透壓與酸鹼平衡,氯離子則還參與生產胃酸,幫助消化,都是極為重要的礦物質。只是身體所需要量並不多,每天若有攝取15OO~2OOO毫克的鈉(即四~六公克食鹽,大約一平茶匙)就不致於有缺乏的現象。然而,知道容易能做到卻很難,因為習慣吃鹹以後,口味變重,就無法接受不鹹的東西。根據調查,國人鈉的攝取量幾乎到達建議量(2400毫克)的二~三倍。以口味的鹹淡這種主觀的感覺來判斷高鹽或低鹽是不可靠的,何況食物經過多元的調味,縱使高鹽也不見得會太鹹。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年輕人最愛吃的休閒食品「洋芋片」,一片接一片,讓人不知不覺中就吃完了一大包(150公克),鈉量就可能高達一千毫克,就算整天的飲食都不再加鹽也已經足夠量了。■ 留意隱藏的鹽分因此,要計劃一個休「鹹」飲食,須要先「理智」的認知鈉鹽的食物來源和含鈉量的食品標示,並採取限量或避免高鹽食品的食用,才能維護身體的健康。美國心臟協會建議每一千大卡食物,鈉的攝取量應該為一千毫克(二.五公克鹽),一個成人一天以不超過三三OO毫克(八.二五公克鹽)為每日的極限,兒童則應更低。國民健康局則建議國人每日鈉總攝取量為二四OO毫克(即食鹽六公克)。營養師張靜芬說,以此準則扣除食物天然的鈉,我們每天只須一平茶匙的鹽就足夠了,一平茶匙鹽若代換成其他調味料也務必要限量。「高鹽」、「低鹽」在英國食品標準局的定義為:每一百公克食品中如果鈉含量超過五百毫克,就屬於高鹽食品;鈉含量低於一百毫克,屬於低鹽食品。所以,我們在選用時應注意食品的標示,張靜芬提醒,大多數休閒食品含鈉量都是很高的,應該少吃。

痛風患者別讓”尿酸”縮短你的壽命

痛風患者別讓”尿酸”縮短你的壽命#高血壓

根據衛生署國人營養的調查,發現台灣地區成人(大於十九歲)罹患高尿酸血症的比率男性達四分之一,女性達六分之一,其中以青壯年(十九到四十五歲)罹患最多。高尿酸血症會造成痛風關節炎,而根據最近的研究報告指出,肥胖、高血脂、糖尿病、缺血性心臟病(狹心症、心肌梗塞)及腦血管病變可能與尿酸高有直接關連,且有慢慢增加的趨勢。因此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風濕免疫過敏科醫師們強調,聰明的痛風族朋友,我們不只要治療痛風,那些與痛風相關且會影響壽命的問題才是未來最重要的課題。◆ 痛風與糖尿病張棋楨醫師表示,痛風患者糖份負荷實驗結果有30%~40%呈現異常,而肥胖的痛風患者更可發現其對胰島素感受力降低造成糖的代謝異常。由此可證明尿酸值與血糖值有相當明確的關係。據美國的著名期刊指出痛風與糖尿病的併發率相當可觀,痛風患者併發的糖尿病剛好是瀕臨正常型與標準邊緣的部分。◆ 痛風與高血壓痛風併發高血壓的頻率很高,痛風患者的高尿酸血症,若長期控制不良會造成動脈硬化而引發高血壓。廖學聰醫師提醒,另外有一點要注意的是,廣被國內醫界作為治療高血壓第一選擇的利尿劑(Thiazide類)會使血液中尿酸增高,易造成治療痛風的問題。因此醫師要為患者挑選最適合的降血壓藥物。◆ 痛風與高血脂高尿酸血症及痛風的病人中大約4~6成同時有高血脂,除了遺傳因素外,與飲食、肥胖和喝酒有相當大的關係,高血脂乃指膽固醇或三酸甘油酯(痛風合併此型較多)過高,若再合併良質的脂蛋白(HDL)下降或惡質的脂蛋白(LDL)偏高,這些都會拉近痛風與動脈硬化的距離。進而影響心臟血管及腦血管病變。◆ 痛風與缺血性心臟病及腦血管病變張棋楨醫師說,根據最新的數據得知,痛風患者死亡原因的首位乃是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臟病的一種),而歐美方面的調查發現痛風患者罹患缺血性心臟病的機率乃為正常人數倍之多。痛風患者併發腦血管的比率也是日益增多,此二者與痛風的關連性同樣為動脈硬化所導致。所謂『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有經驗的專科醫師對於痛風的治療是全面性的,除了長期控制病人的尿酸外,還要更深入更廣泛的去發現病人是否有伴隨與 痛風有密切關係且會減低壽命的疾病包括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缺血性心臟病及腦血管病變。早期發現問題,加強衛教病人,力行相關的飲食控制(如低鹽、低熱量、低脂、減肥,配合適當運動),如此方符合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廖學聰醫師提醒痛風族朋友千萬不可痛時方就醫,痛風不會要人命,但痛風可能是這些會影響壽命的慢性疾病的先發部隊或前驅症狀。平時的預防保健再配合專科醫師的指示,才能使痛風族活得更健康、更長久。

用藥小常識

用藥小常識#高血壓

一般民眾就醫時,很少有足夠的時間去了解自己所使用的藥物,而藥品是專業性的產品,其使用是否得當,與健康有著密切的關係。若因服藥時間、服藥方法發生錯誤,不但不能達到預期的治療目標,甚至會延誤了疾病的治療或導致嚴重的副作用。因此,民眾應有正確的用藥觀念,來確保用藥的安全性。一、領藥後服藥前的注意事項在醫院或診所拿到藥之後,應先確定藥袋上的姓名是否正確,再檢查藥品標示與藥袋上所示是否相符。若發現不相符之處,可先詢問諮詢藥師或醫師,然後依照醫師的指示服藥,包括療程長短,也就是完整的全程治療時間(例如一個星期或一個月),每次用藥的時機(例如空腹、飯後或晚間、睡前等)與間隔(例如一天三次或一天一次),以及藥量(例如一次一顆或兩顆)。有些藥品即使在症狀好轉以後,仍然需要繼續服用一段時間,才能有徹底治療的效果,所以不可以因為情況好轉就擅自停藥。如果覺得自己所吃的藥沒有發生作用,應當回診,讓醫師修改用量或用法,甚至更換藥品,而不是放棄治療,或是擅自停藥。二、如何安全服藥不論服用任何藥物,為了安全起見,最好是以溫開水吞服,不要用茶、果汁、牛奶、汽水等飲料,這樣可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反應。一般而言,飲料影響藥物吸收的原因很多種,比方說有些抗生素或是補血用的鐵劑跟牛奶一起服用後會發生螯合現象,使得藥物的有效成分減少。有些藥品呈現酸性與茶一起服用時,會和茶中的天然鹼性成分(茶鹼)產生酸鹼反應,形成鹽類而使藥品的療效降低。而葡萄柚汁會影響體內代謝藥物的酵素系統,對於藥效的影響更大,常因此減少特定藥品之代謝及排除,而增加該藥品在人體的濃度,導致副作用。會和葡萄柚汁發生交互作用的藥有很多種,例如癲癇用藥、降血壓用藥、降血脂肪藥、胃腸藥、抗組織胺以及抗黴菌製劑等等。由於葡萄柚汁的影響可能長達24小時,建議在使用這些藥物的期間不可飲用葡萄柚汁。為了發揮藥品最大的功效以及避免副作用的發生,使用口服藥品時請儘量與溫開水併服,如果必須喝牛奶或茶的話,請在服藥後二小時再喝。餵小朋友吃藥並不是一件輕鬆事,小朋友常會因為藥苦而拒絕服用或服用後即吐出,所以家長需掌握正確的餵藥方法,技巧性地讓孩子把藥給吃下去。能溝通的大小孩,最好用獎勵、誇獎的方式誘導他們自己吃,儘量避免在小孩大哭時強灌,這樣很容易嗆到,甚至引發窒息的危險。幼小的孩童,藥粉可以加點開水,用奶瓶、滴管、餵藥器、小針筒、湯匙或是藥杯來餵藥,也可以將雙手洗乾淨,以手指沾藥粉直接塗在口腔內(兩頰內側、上顎、舌面)。一般小兒用藥都有添加糖粉或者配有糖水調和,味道不苦,若氣味真的無法接受,可以加一點點果糖混合服用。如小孩吃藥後吐出來,需評估吐出的量有多少,才決定如何補救。如果吐出來的量不多,或是服用30分鐘後才吐出,就不必補吃,也不必提早下一次吃藥的時間。如果確定全部都吐出來,則應再隔10-15分鐘後才補吃,以免孩子抗拒。三、外用藥品的使用皮膚貼片:將貼片貼在乾淨、乾燥、毛髮少且沒有疤痕、割傷、及不會引起刺痛感覺的皮膚表面。不要用切割或剪裁貼片大小的方式來調整用量,如果認為沒有發揮療效,應與醫療人員討論。 肛門栓劑:如果變軟了,可以在使用前用冷水沖硬。洗淨雙手,除去外包裝,讓病人側躺,從肛門口塞入約五公分深度或食指長度。夾住兩臀,塞入後保持躺姿數分鐘。 眼用藥:點藥前洗手,隱型眼鏡應該先取出。點藥時,眼部避免碰觸藥瓶或藥管開口。使用兩種以上眼藥時,先用藥水再用藥膏,兩藥相隔3-5分鐘。懸服液用前要震搖。將下眼瞼往下拉開,再滴入藥水或壓送約半公分的藥膏,點藥後可以閉上眼睛1-2分鐘。為防止藥水流入鼻淚管進入喉嚨,可按壓眼內角一會兒,多餘的藥膏可用面紙擦掉。 鼻噴劑:點鼻前將鼻子擤乾淨。將噴頭放入鼻孔,塞住另一孔,將藥品壓出,同時緩緩吸入,再用口呼氣。然後用面紙擦拭清潔噴頭。 耳用劑:避免滴管碰觸耳部,儘可能請別人幫忙。點藥時,大人的耳朵往後上方拉,嬰兒往後下方拉。點完後保持相同姿勢五分鐘。 陰道錠或陰道栓劑:洗淨雙手,可用手或特定插入劑將藥品置入陰道深部,如果栓劑變軟,可以在使用前用冷水沖硬。 吸入劑:通常吸入製劑的包裝中會有詳細的用法指示,使用前應該先詳細閱讀說明,若有任何不了解或不清楚上面的說明,應與醫療人員聯繫。不同的吸入劑可能有不同的用法,遵照指示來使用非常重要。四、藥品的效期與保存藥品無論是天然產品或是人工合成的化學品,也都具有效期的限制。當藥品超過了效期,多數藥品的藥效可能會打折扣,而某些藥品可能會失效。更可怕的是,還有一些藥品會產生有害人體的物質。一般而言,原裝的藥品經過泡製稀釋後,安定性變差,也就是效期會縮短。絕大多數藥品都很容易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而發生物理化學變化。促成這些物理化學變化常見的原因,包括光線、濕氣與熱度等。因此,藥品最好存放在陰涼處,例如暗處的抽屜或櫃子。如果空間足夠,外用藥最好與內服藥分開存放,以免混淆。需要冷藏的藥品,應放在冰箱的下層冷藏,溫度最好在攝氏2-8℃之間。另外,依指示需要避光的藥品,例如某些眼藥水,通常會另外提供不透明的塑膠袋來盛裝,每次用完後,要記得再將藥品放回袋中存放。藥沒有吃完以前,應持續放置於原有的外包裝容器內,也不要將容器或藥袋上的標示撕掉或污損,以免辨識困難。( 本文作者 / 臺安醫院 - 藥局 - 廖清瑩 )延伸閱讀 》謹慎用藥,安全到老

整合性門診 減少就診奔波

整合性門診 減少就診奔波#高血壓

65歲的張奶奶長期服用高血壓、糖尿病和退化性膝關節炎藥物,二個多月前,張爺爺過世,張奶奶無法接受喪偶之痛,患了慢性失眠。現在,除了原本降血壓、降血糖和止痛藥物外,還多了安眠藥物的依賴。張奶奶每天要吃的藥加起來居然有好幾十顆。因為藥品太多,張奶奶常常搞不清楚吃法,更害怕藥物副作用,而經常自行減藥。72歲的李爺爺,3年前開始出現步態不穩與記憶力減退,再加上夜晚起床小便情況愈來愈頻繁,不只一次在浴室發生跌倒。每隔二天李爺爺就因為不同病症去看不同科別醫師,從這科看到那科,病況複雜,服用藥物又多,經常舊病症好了,新的又跑出來,李爺爺也搞不清楚自己到底生了什麼病。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成立跨科別整合性門診,讓病患及其家屬可以一次得到跨科別醫療團隊照顧。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家庭醫學科主任何清幼指出,整合性門診以老年醫學科專科醫師為第一線看診醫師,並視病患需要,同時搭配神經內科、復健科專科醫師及其他相關科醫師共同看診。針對具有複雜病況與照護需求病人進行「周全性評估」,最後由老年醫學科專科醫師進行治療計畫安排,若需要住院治療,則透過安排入住至病房治療與評估。何清幼說,該院區組成跨領域醫學專業團隊,成員包括老年醫學次專科醫師、內科、家醫科、神經或復健科醫師(包括物理治療師與職能治療師)、臨床藥師、營養師、社工師及個案管理師。「整合性門診」以完整專業團隊服務社區病患,病患可在單次就診服務模式下,得到相關檢查、治療與處置。繳一次掛號及部份負擔費,可同時享有三科(老年醫學次專科、神經內科、復健科醫師)診療服務。避免重複用藥,減少多科就診奔波與等候。何清幼解釋,整合性門診服務對象包括:同時就診多科別的慢性病患、患有老年症候群(日常生活功能退化、記憶力減退、憂鬱、營養不良、衰弱、容易跌倒、尿失禁)的老年人,其目標在提供「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性臨床服務,改善慢性或老年病患重複用藥與就診率,提升生活品質,使病患獲得完整而連續性服務。目前臺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整合性門診看診時間為每星期一、二下午,採約診方式,預約專線:2835-3456分機5145。

青壯年男性長期禁慾 小心引發精血症

青壯年男性長期禁慾 小心引發精血症#高血壓

所謂精血症(Hemospermia)是指患者射精時精液中出現血液的一種症狀,大部分病人都是無意中發現,很多病人甚至是在性行為後,從配偶陰道分泌物呈現深褐色或血紅色而察覺,也有病人因體外射精、自慰或夢遺而自行發現所謂「雪中紅」的現象。 臺安醫院泌尿科主任醫師 陳欣宏表示,精血症大都是發生在青壯年的男性,平均年齡約三十七歲,症狀持續的時間從一個月到二年不等。根據統計,約有超過四成的病人是屬於自發性,不容易查出病因,另外四成以上則是由於感染所引起,例如性行為的交互感染、尿路感染,其他如惡性腫瘤或外傷引起精血症,約佔二%至五%。 根據統計精血症在國內的盛行率不算低,平均每一百個泌尿科的病人中,就有二、三個是精血症的患者,臨床上有很多是發生在長期禁慾、縱慾過度,或者習慣有性交中斷等人身上;而有高血壓病史的患者,發生精血症的機率也較高。 至於長期禁慾也可能引發精血症,陳欣宏醫師指出,臨床上多發生在平日有規律性生活,但因特殊因素突然中斷性生活一段時間,部分患者如果禁慾情況持續一、二個月以上,就可能出現精血症,例如男性入部隊服役階段便可能發生這種情況;而縱慾過度者易產生精血症,則是由於頻繁的性行為使生殖系統不斷收縮、射精,造成儲精囊的細微血管破裂,才會使精液中出現血液;也有很多是因為感染引起,尤以披衣菌感染最為常見,臨床上似乎以從事特種行業的牛郎發生率較高。 儘管如此,絕大多數的精血症病人是會自己痊癒而不需任何治療,如果症狀嚴重或持續過久者,則治療方式要根據其發生原因而定,例如來自感染的因素,就要使用抗生素等藥物,如果是囊腫,可考慮經直腸超音波定位抽取術解決,也有極少部分是惡性腫瘤所表現的臨床徵兆,這時就需要接受適當手術治療,才能避免惡化。至於傳統治療使用的女性賀爾蒙或類固醇等製劑,目前醫學證明並無特殊的效果。 有趣的是,不只婦女不好意思看婦產科,男性也有避諱就醫的情況,醫師發現,很多男人發現自己有精血症的症狀,不但會不好意思找醫生,甚至還會懷疑自己的配偶有問題。陳欣宏醫師強調,男性如果發現自己有精血症的現象,千萬不必太惶恐,更不可諱疾忌醫,應該早日尋求泌尿科專科醫師診治,以免疑心疑鬼,甚至因而延誤病情,造成終生的遺憾。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

頭重、肩酸、耳鳴…當心高血壓找上門#高血壓

高血壓是最常見的疾病之一,為目前已開發國家中引起心臟血管疾病及死亡的重要原因。長期而言,高血壓將使心臟肥厚進而引起心肌病變及心臟衰竭;對血管而言,將引起腦中風、冠狀動脈疾病、主動脈瘤、主動脈血管剝離及腎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造成病患永久的傷害及死亡。雖然大部份的人對於高血壓防治的重要性已有認識,但事實上根據美國研究報告顯示在所有的高血壓患者中只有約百分之12~21能得到良好的控制。而在民國65年台灣地區的高血壓流行病學調查中,得到有效控制的高血壓病人僅占所有高血壓病患的百分之45。由此可見對於高血壓的防治,所須努力之處仍然很多。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表示,引發高血壓的原因相當多,傳統上可將之區分為原發性高血壓及次發性高血壓。原發性高血壓就是表示其原因不明者;而次發性高血壓則表示由特定疾病所引發者。一般而言,原發性高血壓約占所有高血壓病人的百分之90~95,次發性高血壓以慢性腎臟疾病及腎血管疾病所引發者較為常見。高血壓一般而言並沒有明顯症狀,經常讓人渾然不覺,待一段時日之後,可能會有下列自覺症狀,即頭重、頭痛、耳鳴、眼花、失眠、呼吸急促、頭頸部酸痛與兩肩酸硬等。據統計,在台灣年齡超過四十歲以上者約百分之20罹患高血壓,隨著年齡的增加,高血壓的患者也愈來愈多,在這些病人中,大約只有1/5是因高血壓自覺症狀而定期服藥,並在醫院追蹤治療。這也就是為什麼高血壓被稱為「隱形殺手」的主要原因。臺安醫院影像醫學科醫師們指出,高血壓的治療包括非藥物治療及藥物治療。非藥物治療包括:1.低鹽飲食─減少食物中鹽份的攝取,約每天攝取不超過6公克的氯化鈉。2.若體重過重則必須減重。3.停止吸煙。4.增加飲食中纖維的份量,限制飽合脂肪的含量。5.限制酒精的飲用約每天一盎司左右。6.如有需要可進行放鬆治療。藥物的治療則包括:利尿劑,乙型阻斷劑、鈣離子阻斷劑、甲型阻斷劑、血管擴張劑及血管張力轉換抑制劑等。高血壓治療的成功與否,以病人是否有規則的服藥及定期的測量血壓,若血壓得到有效的控制,則病人的身體更健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