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

好吃懶做、不運動 當心狹心症致命#高血壓

冠狀動脈是供應心臟肌肉養分的血管,一旦冠狀動脈產生了粥狀硬化、狹窄或阻塞,就會影響到血液的供應而造成心臟肌肉缺氧,因此產生胸悶、胸痛的症狀,即為狹心症。天主教聖功醫院內科-張士琨醫師指出,狹心症的發作稱為心絞痛,常發生於運動當中、飽食之後、情緒激動、季節更迭或氣溫驟降之時,此時心肌氧氣的需求量增加,但是冠狀動脈卻因硬化,狹窄而血流供應不足,因而無法充分供應心肌所需的氧氣,造成氧氣供需失調,導致病人發生胸悶、胸痛的症狀;經過休息或服用硝酸甘油舌下片後,胸部不適症狀漸趨緩解而恢復正常,這個時期稱為「穩定型心絞痛」期,但有些人的心絞痛,卻轉變成所謂的「非穩定型心絞痛」期,亦即胸痛的發作頻率增加;而在休息或輕度的日常活動就發生胸痛,在此情況病人必須緊急就醫,否則極有可能併發更嚴重而危及性命的「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乃是冠狀動脈的硬化斑塊,因情緒、壓力、運動等外在因素的影響而突然裂開,繼而吸引血液中之血小板、血球及纖維蛋白之附著而產生血栓及造成血管阻塞;因此阻塞的血管無法供應心肌所需之氧氣,使得心肌發生缺氧、損傷及心肌壞死。張士琨醫師表示,急性心肌梗塞為內科最嚴重的急症之一,病人往往可在數分鐘之內死於致命的心律不整。心肌梗塞發作時,病人常會有嚴重的胸痛,且持續時間可長達三十分鐘以上,甚至數小時之久,也常合併心悸、冒冷汗、呼吸困難及虛脫等症狀。引發狹心症之致病危險因素包括: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症、肥胖症、抽煙、家族有心臟血管疾病之病史、A型的行為型態(即過於積極、酷愛競爭極具侵略性、凡事追求完美之性格)及好吃懶做、缺乏運動等。而「預防勝於治療」,張士琨醫師建議,在日常生活中宜避免緊張、過度繁忙、宜多運動及戒煙;注意飲食、不要吃的過鹹及太油膩、積極控制血壓、血脂及血糖於正常範圍。一旦發生胸悶、胸痛症狀,應儘早至心臟科求診,確定狹心症診斷後,醫師會給予藥物,並依病情狀況安排相關之檢查治療。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

年輕時重視預防保健 對抗老化最有效#高血壓

生命的過程,其實也是老化的過程,每個人都有變老的一天,躲不掉,也逃不了。而身體就像一部機器,再如何謹慎使用,經過數十年之後,零件總會老舊鬆脫,功能難免耗損衰弱。面對老化,記憶衰退,甚至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要正視身體的改變,活出健康與快樂,花蓮慈濟醫院神經科醫師林冠宏將在今晚(3/2)九點半至十點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探討各種有關老化的預防保健觀念,與民眾攜手健康把關。  獨居老人李先生在去年3月二度中風,出院時他一度以為,這輩子都要柱著柺杖走路,幸好在林冠宏醫師的鼓勵下,他不畏苦痛努力復健,終於可以自由行動。賴先生與李先生這兩位病友也將現身分享他們面對老化走出病苦的點滴。 台灣的高齡人口已經多達233萬人,每十人中就有一個是銀髮族,因為年紀增長,身體機能逐漸退化,失智症、中風、高血壓、帕金森症等許多的退化性疾病,也慢慢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家庭。 其實,老年疾病往往起於年輕時忽略正確的預防保健觀念而埋下惡因,但一般人普遍不關心或自認為身體健康的態度而忽視老化,也適值得注意的問題。林冠宏醫師表示,其實民眾只要撥出一些時間定期健康檢查,透過專業儀器檢查的健檢報告,結合醫師對病史及生活習慣的詢問與了解,即可與醫師攜手為自己的健康把關。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

定期動脈硬化檢測 預防下肢動脈阻塞#高血壓

六十五歲的王先生,罹患第二型糖尿病十年、伴有高血壓。每月抽一包菸的他,已有卅年菸齡,平日易有下肢冰冷及偶有夜間足部痙攣現象。最近走上坡路段或快步行走時,腿部有脹痛及不適感,休息時則稍為緩解。接受「動脈硬化檢測儀」的檢側後,發現有下肢動脈阻塞的情形,目前正規律的接受醫師治療中。下肢動脈阻塞的病因是下肢動脈硬化造成下肢動脈血管狹窄,讓血流無法傳送到足部,以致下肢缺氧。這種疾病不但會減低生活品質與造成殘障,更容易合併心血管疾病引發嚴重的健康威脅。台東基督教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黃信揚指出:「超過一半以上的下肢動脈阻塞病患不會有症狀。」抽菸、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都是下肢動脈疾病的危險因子。每吸一根菸就減少七分鐘壽命,而且吸菸會導致第2型糖尿病、中風、周邊血管阻塞等疾病,根據統計,25%心臟病是吸菸造成,超過80%的下肢動脈疾病患者都有抽菸習慣或曾經抽菸。下肢動脈疾病患者未來發生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高。每年約有5~7%的患者發生心肌梗塞或腦中風,因心血管疾病致死的機率增加二至六倍;而且約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的患者同時患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所以下肢動脈疾病患者即等同曾有冠狀動脈心臟病或腦中風患者,因為再發生心血管疾病風險相當高。遠離下肢動脈阻塞的威脅,除了平常保健,早期發現與治療也非常重要。下肢動脈疾病該如何預防呢?黃信揚醫師建議:「就是要嚴格控制血糖、血壓、血脂肪。此外,患者也需禁止吸菸,當足部傷口潰瘍或間歇性跛行時,必須立即就醫。」有鑑於此,東基引進「動脈硬化檢測儀」,針對五十歲以上的糖尿病患或吸菸者,偵測下肢動脈阻塞及全身性動脈硬化的程度。只要掛家庭醫學科、內科門診,經醫師初步檢查後開立檢查單安排檢查時間。檢測時,護理人員會分別在受檢者的四肢綁上壓脈帶、胸口貼上監測器,費時十分鐘即完成檢測,接著再由醫師判讀報告上的數值資料,即可了解受檢者的心血管健康狀況。

預防顱內動脈瘤 不容忽視的警訊:雷擊性頭痛

預防顱內動脈瘤 不容忽視的警訊:雷擊性頭痛#高血壓

陳先生(化名)今年剛滿60歲,從事營建業,微胖的身材加上平時煙不離手,有高血壓也已經好幾年,但他總蠻不在乎,藥也是有一搭沒一搭的吃。不過最近他覺得身體好像有點不對,常常頭痛,普那疼吞了好幾盒也沒有效。下午在工地跟工人吵架後突然覺得看東西都很模糊接著就是一陣嚴重的眩暈與意識恍惚,到了急診室打了止暈針後症狀仍然沒有改善。經過神內醫師的會診,發現他有複視與講話結巴的情形,緊急安排電腦斷層才發現有蛛網膜下出血,住院進一步檢查才發現後顱窩長了一顆不小的動脈瘤。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劉議謙醫師表示,高血壓、高血酯,高血糖等「三高」絕對是顱內動脈瘤的危險因子,而這些危險因子都跟肥胖與抽菸有相當程度的關係。當然,一下子要把菸癮戒除或減肥都是困難而且不切實際的想法。劉議謙醫師說,用藥物先將這些會讓血管硬化的危險因子控制下來才是合理且該做的事。但是藥要越用越少,身體要越來越健康,減肥與戒菸仍應該當成長遠的目標。新發生的頭痛常常都是身體出問題的一項警訊,以老陳這個例子來說,逐漸變大的動脈瘤在突然破裂前就有「警告性滲漏」(warning leak),而其表現就是平常不為大家注意的頭痛,如果老陳願意投資一個下午的時間找神經科醫師談談,也許就可以省下後面一長串的住院與家人的擔心!動脈瘤的破裂與突然的血壓變化或情緒起伏最為相關,所以「三高」的患者或年紀稍長的長輩們冬天外出可要多注意保暖與克制情緒,在很多例子中常常也都是找不到上述兩個原因,但動脈瘤仍然無情的破裂,所以追根究底來說控制危險因子還是最重要的事。劉議謙醫師指出,「雷擊性頭痛」是動脈瘤破裂最為人所知也最常見的症狀,但是意識變化與局部神經學缺損也是可能症狀之一,如果沒經過專業的神經科醫師會診此類症狀幾乎很難被發覺,但沒處理的動脈瘤就像不定時炸彈一樣,隨時可能會造成破裂,到時可能就會造成災難性的後果。健康的身體與平時的保養息息相關,平時多花一點時間量血壓,定時與您的醫師聊聊,也許你就可以跟這個可怕的殺手說掰掰。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

運動促健康 暖身不足變傷身#高血壓

在現今生活步調緊湊的社會環境,每個人都背負著相當的壓力,而運動除了可以促進身體健康、減低慢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發生率外,也可以適當紓解心理的壓力。天主教聖功醫院復健科黃建銘主任醫師指出,運動一般可分成接觸性運動,如:足球、籃球、冰上曲棍球、美式足球、橄欖球等,和非接觸性運動如:游泳、羽球、網球、高爾夫球、自行車、跑步、舉重等,但不論從事何種型態的運動,專業運動員或是一般民眾,在運動過程中都可能造成受傷,這些統稱為運動傷害。造成運動傷害發生的原因包括周遭的溫度、運動的環境不良、設備器材不足、肢體碰撞、參與者的技術與體能等,而發生的傷害可分成急性與慢性,急性包括有皮膚擦傷或撕裂傷、挫傷、骨折、肌肉拉傷、關節扭傷等;而慢性則多與運動份量過重(時間太長或太劇烈)或不當技術造成組織負荷過重有關,如網球肘、髕肌腱炎。為了減少運動傷害的發生,黃建銘醫師提醒,在從事運動前一定要有足夠的暖身與肢體伸展、適當補充水分與保暖、穿著合適的裝備、運動的時間與強度宜循序漸進,不可因一時興起而從事時間過長或過度劇烈的活動,若感覺身體不適需立刻停止運動,不可逞強,從事運動最好能結伴同行,可彼此照應及相互鼓勵,當運動傷害發生時,需立即停止運動,將患部抬高、局部壓迫及冰敷,以減少患部腫脹及進一步的傷害,並確保傷者處在安全的環境,再進一步尋求專業醫師的協助。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

防止腦中風找上 均衡飲食、規律運動#高血壓

台灣每年約有一萬人因中風死亡,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需要家屬的支持與醫療復健團隊的耐心與毅力。目前中風次僅於於癌症佔第二位。由於中風後死去的腦細胞無法再生,因此中風患者通常會留下半側肢體癱瘓、無法說話、不自主動作以及智能障礙等等的後遺症。什麼是「中風」?它的定義簡單的說是腦血管破裂或堵塞,所引起的出血或血流不暢,致使腦內局部受到壓迫、血液循環不良,造成腦部部分失去功能而留下的神經症狀。中風的的好發年紀大多在五十歲以上的病人,這時候的血管多半已經有硬化的現象。如果有高血壓、心臟疾病、糖尿病、抽菸、酗酒、家族中風病史等等,都應該要定期做健康檢查、均衡飲食、規律的運動,以防止腦中風找上你! 花蓮慈濟醫院復健科簡世霖醫師,今晚(2/16)將在大愛電視「志為人醫守護愛」節目中分享與中風患者的復健之路,82歲已經中風3次的陳志英伯伯,他們遠從中壢搬來花蓮慈院附近租房子,方便太太劉素珍每天帶伯伯來復健,走過大半輩子互相扶持的青春,他們鶼鰈情深的復健故事,也會在節目中分享。同時還有八位醫師提供a免費call in健康諮詢服務。

夜貓族小心!當心熬夜導致顏面神經麻痺

夜貓族小心!當心熬夜導致顏面神經麻痺#高血壓

小陳(化名)是一位大學生,9天年假結束後,早上起來忽然發現自己臉歪、嘴斜、眼睛又閉不起來,非常緊張以為自己中風了?緊急就醫後發現原來是顏面神經麻痺,經西醫治療給藥後,聽朋友建議至中醫針灸門診接受治療,經過幾次針灸治療後,眼睛閉不起來已經改善許多,臉歪嘴斜持續恢復中。仔細問診過後發現,小陳原本就是夜貓族,平常睡眠時間大多是清晨2點多,都是在玩線上遊戲、上網後拖著疲憊身體才去就寢。加上過年期間和家人朋友小賭怡情及玩線上遊戲,更是熬到清晨6、7點才睡,導致顏面神經麻痺。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醫院區中醫科醫師洪偉育說,顏面神經支配臉部各種表情和閉眼肌肉。當顏面神經位於腦幹神經核或顏面神經路徑受到損傷,就會引起臉部一側肌肉等功能喪失。洪偉育指出,影響的肌肉包括一邊額頭、臉頰和嘴部周圍肌肉,病患笑的時候,嘴角歪向正常一側,患側法令紋消失,病人因一邊嘴巴無法緊閉,所以無法正常飲食,尤其是喝飲料(可能會流出來)。額頭往上看時,正常一邊有皺紋而患側則平坦無紋路(沒抬頭紋),另外患側眼睛無法緊閉,眼睛也有乾澀現象,嚴重時患者會覺得在同側耳後方會有疼痛感。顏面神經痲痺發生率每一萬人中會有一至二名,男、女發生機率一樣。年齡:15-45歲較多見。洪偉育表示,顏面神經麻痺在中醫上又稱為口眼歪斜或是面癱,在中醫典籍是列為中風症一種。對於風寒型面癱,中藥可採用祛風散寒,活血通絡,改善血液循環。急性期(炎症、水腫期、發病10天左右)可用“牽正散”加味,若是慢性期則要補養氣血加上化瘀通絡。關於治療方面,原則上愈早治療效果愈佳,最好是發病後能馬上治療,治療黃金期是3個月,可以預防併發症發生與留下後遺症。在治療前,必須先排除由高血壓,中耳炎、外傷或腫瘤等引起的顏麻。【如何自我照顧】1.刺激局部血液循環,維持肌肉張力。2.臉部按摩:每天以手輕柔向上按摩數次,以增加臉部血液循環、減輕麻痺肌肉僵硬感。3.臉部肌肉運動:站在鏡前施行皺眉頭、用力鼓起雙頰、吹口哨等運動,以防止肌肉萎縮。4.臉部適當保暖︰避免暴露於寒冷環境,以防止血管收縮,血液供應不足。洪偉育強調,執行顏面肌肉按摩及運動,其用意是保持顏面肌肉不致因為失去神經滋養而變僵硬,通常剛開始早晚各一次10至15分,再慢慢增加次數。※ 顏面神經麻痺患者按摩法(1)由鼻側到太陽穴 (2)由嘴角至耳中(3)由下頦至耳下 (4)自眼角起,由上而下繞眼瞼一圈(5)用姆指由眉毛處,分別向上髮際方向按摩(6)唇部周圍環形按摩嘴角 (7)交替拉扯左右嘴角※ 顏面神經麻痺患者運動法(1)咀嚼口香糖(2)作吸吮動作(3)吹氣球動作 (4)出聲閱讀書報(5)雙眼緊閉(眨眼動作) (6)作鬼臉動作(7)皺眉及提眉動作

預防糖尿病眼部病變 控制「三高」是不二法門

預防糖尿病眼部病變 控制「三高」是不二法門#高血壓

許多人知道血糖升高就是糖尿病,也知道糖尿病會造成失明。但糖尿病會引起何種的眼睛病變,知道的卻很少!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眼科 - 陳志明醫師指出,糖尿病所引起的眼睛病變,最常見的有「視網膜病變」、「黃斑部病變」、「白內障」及「青光眼」。由於糖尿病會造成血管內血糖濃度升高,破壞視網膜的微血管及微血管所供應的區域,導致視網膜會缺血及缺氧。另外,被破壞的微血管,裡面的蛋白質等分子會流出,造成「視網膜水腫」。如果眼睛比喻為照相機,視網膜就如同照相機的底片,底片壞了,當然照不出清晰的影像。因此糖尿病視網膜病變,最常引起視力模糊。臨床上,根據視網膜是否長出新生血管,把糖尿病視網膜病變分為「非增殖性」及「增殖性」。視網膜有許多血管,但當視網膜的微血管破壞,缺血及缺氧的部分會代償性的長出新的微血管,但這些新的微血管,結構不完整,十分脆弱,很容易就會破裂,造成視網膜出血及玻璃體出血,嚴重的更引起視網膜剝離。因此,在嚴重的非增殖性及增殖性糖尿病視網膜病變,陳志明醫師說,要及早利用雷射治療,以免造成大出血。如果玻璃體出血,則可能需要使用雷射合併玻璃體切除手術治療。 黃斑部是位在視網膜的中心,是眼睛對色彩最敏銳的地方。當發生黃斑部病變,病患的中心視力會漸漸喪失,可能無法看清楚人的臉,也可能無法讀寫小字。  陳志明醫師表示,糖尿病的患者中,發生白內障的年齡較小。白內障就是水晶體混濁,而水晶體就如同照相機的鏡頭,如果鏡頭混濁,病患會視力模糊。如果有白內障產生,可接受白內障手術,摘取白內障,置入新的人工水晶體。另外,青光眼則是一種視神經性的病變,可能是由於眼壓升高引起,或因為糖尿病影響了視網膜的血液循環,而破壞視神經。青光眼的治療,會根據臨床狀況,給予藥物、雷射或手術治療。其實,要預防糖尿病所引起的眼睛病變,不二法門就是控制好「三高」,即控制高血糖、高血壓及高血脂。此外,陳醫師建議,正常規律的生活、多運動、注意飲食及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每半年到一年到眼科檢查眼睛,可有效避免糖尿病所引起的眼睛病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