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健保IC卡不靈光 老人用藥重複真「藥」命

健保IC卡不靈光 老人用藥重複真「藥」命#高血壓

加速邁入人口老化的台灣社會,常有老人因合併多重疾病,需跨院、跨科看診拿藥的現象。醫改會分析發現,健保IC卡用藥登錄、查核功能不彰,加上自我紀錄用藥、家庭藥師不普及,竟導致95-97年三高用藥重複金額達27億,及難以估計的潛在藥害代價。因此,醫改會推出老人用藥守護神活動,推廣老人紀錄用藥的習慣,並號召藥局、衛生所的藥師,一起幫忙在地銀髮族把關。醫改會劉梅君執行長指出,台灣65歲以上老人平均每人患有1.4種慢性病,而60-89歲的老人中,有4成每日固定使用2種以上藥物(其中更有2成每日使用5種以上藥物),也曾有老翁每天服用42顆藥的新聞事件。老人用藥風險是一般人的2-7倍,用在老人身上的健保藥費更高達38%。劉梅君認為現行醫藥體系對老人就醫用藥的需求,體貼不足,也缺乏解決不同院所開藥是否重複或產生交互作用的把關機制。各界原本寄望實施健保IC卡後,能幫助解決用藥重複的問題,但因健保特管辦法未明文強制規定醫藥人員每次都應該確實登錄、查核,更沒有罰則,因此多年來遲未能發揮把關功能。■ 近三年跨院重複開三高藥多花27億 醫改會分析健保資料發現, 雖然健保局自95年起推行健保IC卡品質實施方案,每年還自健保總額編列上億經費補助,但95-97年光是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三高藥,在不同醫院間重複開藥的問題,居然累計浪費了27億,此金額尚不包括診所的重複處方;其中,又以高血壓藥重複處方率介於3.93%~4.39%最為嚴重。重複用藥,不僅造成藥品及金錢的浪費,也增加了因用藥不當的致命風險。三高藥重複的問題對65歲以上的老年人來說,更形嚴峻。因為每五位老人中就有三人有高血壓的問題、一人有糖尿病、一人有高血脂困擾;加上老人因肝腎機能退化,如果藥量過高,出現副作用的機率或產生的傷害往往更嚴重。為解決這些問題,醫改會除盼衛生署能儘速修訂健保特管辦法,以落實IC卡的用藥登錄外,劉梅君建議銀髮族與照護者應學習自我紀錄,為自己的健康把關,同時不妨善用社區醫藥專業資源。社區藥局與醫療院所有許多專業的藥師,協助看看不同處方箋是否有重複開藥,也可教導民眾如何製作用藥記錄卡,作為避免老人重複就醫用藥的「護身符」。醫改會近日將推出「老人用藥守護神」活動,一方面提供有關老人用藥安全與如何紀錄用藥的衛教資料外,也規劃將願意義務協助老年人建立藥歷卡、提供用藥諮詢的專業藥局名單公佈在網站,供民眾搜尋。歡迎關心老人用藥問題的民眾,或願意參與本活動的醫藥人員,上醫改會網站瀏覽或來電洽詢【避免老人重複用藥的5『藥』訣】 1.主動提醒醫藥人員幫忙把用藥、過敏史,登錄在IC卡內。或請藥師發給藥歷卡。2.每次就醫、領藥時,主動告知目前服用的藥物、保健品,或請醫師查閱IC卡。3.請家庭醫師、或老年整合門診醫師,進行整合性的評估或用藥調整。4.學作用藥紀錄,或收集、彙整藥單、收據上的藥品明細、藥袋等資料。5.攜帶不同院所開的藥袋(或藥品)、藥單,請居家附近的藥師幫忙看看是否重複。

為精神科醫師,感受媽媽們的壓力

為精神科醫師,感受媽媽們的壓力#高血壓

媽媽們究竟如何釋放壓力?身為男人的有時難以體會。剛剛當媽媽的護士說:『休息!把小孩托給祖父母照顧,讓自己有喘口氣的機會!』這是許多人的心聲。不管生產前有多少期待,當小孩呱呱墜地,許多狀況排山倒海而來,任何人都無法心平氣和地面對。『小孩這樣子算正常嗎?』這是新手爸媽最常出現的疑惑!此時如果有親朋好友可供詢問,焦慮感便會降低許多。然而現代人生活緊湊,人與人間的疏離感日增,這時專業諮詢便顯得格外重要。這也反應了越來越多人,選擇坐月子中心來度過剛生產完的日子。 獨自撫育四個月大小孩的單親媽媽抱怨:『真想把他塞回去肚子裡!』道出許多無奈!和男友相戀多年,卻來不及在小孩誕生前步入禮堂。懷孕後失蹤的男友突然出現了,男友媽媽也一直打電話說要看小孩,但仍沒有提到兩人結婚問題。每次看到這位單親媽媽,我總是充滿同情。想責備她為何不知如何保護自己?卻又驚訝於她的勇氣與韌性!為什麼人總要把自己逼到死角,才來展現堅韌的意志呢?社會風氣“先有後婚”的觀念,年輕父母身心狀態都沒準備好,小孩就來到了世界。可以預見,未來將有更多人有著不安定的童年,混亂的關係,以及不穩定的個性,亦即『人格疾患』或許會成為未來精神科門診病患的大宗。一位中年女性病患正在幫女兒坐月子,四個月後她又要幫媳婦坐月子。望著她憔悴的神情與飆高的血壓,我試圖勸阻她如此折磨自己。『我知道是自己惹來的壓力,但我就是放心不下,女兒又沒有公婆…』!談到她自己的生產經驗,當初一切都自己來,公婆忙著下田,丈夫忙著喝酒,生產完三天就下床做事。『或許是自己曾受苦過,不忍心看下一代也如此!』天下父母心,壓力的來源其來有自。『阮阿母生八個嬰仔,單單我願意照顧她!』七歲時因溺水造成腦部缺氧而智障的中年婦女,被照顧二十多年的姊姊帶來做殘障鑑定!同樣因為小時後意外造成下肢殘疾的姊姊,成了妹妹下半生的貴人。帶著外省口音的姊夫用台語聊起這段日子:「生女兒後就天天以淚洗臉,被父母親視為賠錢貨踐踏一輩子,真是可憐!」。望著殘疾的妻子背負著外人所不知的壓力,照顧小姨子20多年,姊夫心中無限感慨!媽媽們的壓力如何釋放?簡單的玩笑話,就是別當媽媽!如果妳夠勇敢,先生愛妳,背後支持系統強,個性夠成熟,妳才考慮當媽媽這件事。即便如此,媽媽們生產完後的生理變化,還是會讓妳心煩意亂,信心全無!因此,要當媽媽必須先有心理準備,且和另外一半勇敢去面對未來的日子。當媽媽雖然辛苦,但人倫因此而產生,生命也因此而繁衍。( 本文作者 / 奇美醫院 - 精神科 許森彥主任 )

市民健康生活照護 提供”視訊”護理指導

市民健康生活照護 提供”視訊”護理指導#高血壓

73歲的黃郭阿嬤19年前車禍完全臥床至今,過去她需要兒子載送至醫院才能獲得所需的健康照護。囿於距離和時間的限制,黃郭阿嬤過去獲得的健康照護總是斷斷續續,甚至會發生無法即時得到所需的健康照護。自從今年4月臺北市政府實施「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以後,在黃郭阿嬤家中裝置血壓測量監測儀器,並有視訊連結臺北市立聯合醫院的客服中心。現在黃郭阿嬤每天可以在家測量血壓,若有異常情形,客服中心的護理人員馬上利用電話或視訊提供關懷和護理指導,並視需要安排醫護人員到府服務或緊急送醫。黃郭阿嬤兒子說因為有這項服務,他們家人現在照護輕鬆,阿嬤安心。臺北市長郝龍斌於18日親自到竹子湖關懷市民黃郭阿嬤,並且視察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執行情況。郝市長表示市民健康生活照護係運用資訊和通訊整合科技,結合市府衛生局與社會局、資訊處、市立聯合醫院及臺北市民間社區服務團體等資源,於98年4月開始在臺北市內湖區、士林區、北投區三區進行「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在社區設立50個「健康服務站」,以健康服務中心為服務核心;在聯合醫院設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提供立即的視訊通訊服務。該計畫截至6月初為止,參與該照護服務市民達359人。接受這項服務民眾可以利用資訊平台照護系統上傳平日血壓量測資料,長期追踪觀察個人健康狀況,透過社區健康服務站設備或個人電腦、手機、個人數位助理器(PDA)等設備,上網查詢個人健康資訊;另外,當民眾血壓量測發生異常時,資訊平台照護系統會自動傳送提醒簡訊給長者與指定之親友,「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客服中心」專業護理人員亦會主動外撥關懷電話,而平日該客服中心則會依民眾需求提供「個人健康諮詢」、「衛生教育諮詢與查詢」、「醫療與社福轉介」、「生活關懷」等多項數位化健康照護服務。該服務方案乃讓民眾在熟悉的社區或居家環境裡獲得具便利性、整合性之健康照護服務資源,以健康管理方式,提升市民健康照護能力,達到健康照護「在地化」及「社區化」的目標。郝市長表示,臺北市政府資訊處曾於98年4月底針對70個受照護之市民進行「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試辦計畫之效益初步評估,結果顯示:接受居家模式照護之市民對於服務整體滿意度達八成四,也有八成二市民願意支持市府繼續推廣及推薦他人使用該服務。臺北市政府將依試辦計畫之實施成效及市民回饋之建議,作為98年底12個行政區設立250健康服務站試辦服務之參考。若需進一步瞭解「臺北市民健康生活照護服務」,可撥打「1999轉889」查詢。

NG早餐天天吃 代謝症候群上身

NG早餐天天吃 代謝症候群上身#高血壓

早餐是上班族一天工作的活力來源,但您知道嗎?由於上班族的外食習慣,三餐中最清淡的早餐若是沒有慎選,長期吃下來也可能導致代謝症候群上身!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表示,基金會為呼籲國人時時把關腰圍、避免血壓超標,特別邀請7-11超商與康是美一同關心民眾健康,於全台100家特定門市設置社區健康小站,提供免費量腰圍測血壓的服務,並於5/23共送出5000份樂活健康早餐。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營養部主任,同時也是糖尿病衛教學會祕書長蘇秀悅表示,早餐要吃的健康,必須同時注意熱量、脂肪、鹽份的控制,但多數上班族為了圖方便,經常購買早餐店的早餐,而這些早餐往往都以高油脂、高鹽分的烹煮方式。以常見的燒餅油條為例,每一份含有45.6cc的油脂和2g的鹽分,若是天天吃,一個月後相當於灌下1瓶大豆沙拉油和5分之一罐鹽!長期吃下來便會造成血壓攀升,腰圍逐漸增大,久而久之就成為代謝症候群。蘇秀悅主任指出,成年人每天脂肪的攝取量基準值是55公克,鹽則是6公克,三餐的總攝取量不宜超過,而早餐的攝取比重建議比午餐及晚餐高,一般民眾或是代謝症候群可以選擇便利商店的健康早餐,營養標示都非常清楚,方便計算攝取的熱量、脂肪與鹽份。像是300卡輕卡路里的樂活早餐,可以雞蛋沙拉土司搭配低糖高纖豆漿;若要吃得較營養可選擇500卡的纖食多多樂活早餐,以雞蛋沙拉土司加上鮪魚夾心飯糰,再加上低脂鮮乳,並搭配十二鮮蔬沙拉,以上都是非常健康的選擇。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執行長陳欣勵呼籲,民眾除了慎選健康早餐,也應該定期量腰圍、測血壓,來幫助自己遠離代謝症候群,今年千禧之愛健康基金與7-11統一超商與康是美合作,將社區健康小站規模擴大至100家,5月23日免費樂活健康早餐活動結束後,健康小站仍會繼續設置,民眾可就近利用,詳細門市地點請洽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http://www.1000-love.org.tw/。《關於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有感於國家醫療支出的增加、高齡化社會的來臨,2003年由統一企業、統一超商共同捐助成立「財團法人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號召十多位具代表性之醫學、營養、食品科學之專家學者,結合統一企業集團之食品製造優勢及流通平台共同投入預防醫學社會教育。透過廣播、健康講座、研討會、新聞報導、公益廣告、民眾衛教、單張叢書等活動,教育民眾預防慢性病及健康飲食的觀念,受到各方的肯定。更於2006年起,結合產、官、學力量,投入「代謝症候群」的公益宣導,倡導「腰圍八九十 健康常維持」觀念,期待全民能透過健康的飲食及動態的體能活動,一同打擊這個比癌症更具威脅性的二十一世紀生活習慣病。

纖活過端午 三高民眾動手包粽健康吃

纖活過端午 三高民眾動手包粽健康吃#高血壓

端午節將至,大街小巷戶戶包粽子,市面上販售的應景粽子,不論在形狀、顏色、內餡等皆五花八門,古早風味蛋黃粽、東坡玄米粽、五穀栗子鮮肉粽、八寶紫米粽、客家粿粽…十多種市售粽子令人目不暇給,到底該怎麼挑、怎麼吃才能兼顧美味與健康呢?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鄭佾琪營養師表示,市售傳統粽子的熱量一顆約為400-600大卡,平時一碗飯搭配魚肉、青菜,每餐的熱量大約600-700大卡,其中的差別在於光吃粽子,纖維的攝取量過少,而且會吃進較多的動物性油脂,因此民眾選擇粽子時,應把握高纖、少油、低鹽、低膽固醇的原則。舉例來說,常見的市售粽子像是古早風味蛋黃粽、東坡玄米粽、五穀栗子鮮肉粽等,因熱量、脂肪、醣類偏高,鄭佾琪營養師建議民眾應搭配蔬菜與水果,來平衡每餐所需之營養,增加纖維攝取量幫助血脂肪維持在標準值,同時預防大腸癌。■ 三高民眾 慎選食材動手包粽健康吃吃粽子除了注意均衡之外,對於一些患有特殊疾病的民眾如:心血管疾病、高血壓、過度肥胖、糖尿病或痛風等,更應注重粽子食材的選擇:患有心血管疾病或是高血壓的民眾:製作傳統肉粽時,應減少約1/2鹽巴及胡椒的份量,同時以沙拉油取代豬油來拌炒內餡,避免攝取過多的動物性油脂,以降低中風的危險機率。過度肥胖或罹患糖尿病民眾:選用脂肪含量較低的食材,如里肌肉、魚類(每餐2-3兩),高湯中盡量少放鹽,使用高湯宜先放置冰箱冷藏,刮去上層浮油,減少油脂攝取。以肉粽當正餐時,最好搭配燙青菜或涼拌青菜,注意肉粽材料中的芋頭、山藥、番薯要和主食做替換,因為這些食材,吃過多都會造成血糖增加。患有痛風民眾:應避免香菇、內臟、胚芽等食材的選用,以及避免大量酒精。此外,建議患有痛風的民眾,宜養成每天喝水3000c.c.的好習慣。另外,鄭佾琪營養師還提醒,如有腸胃不適者,可以將粽子中糯米的份量減少,同時可搭配山楂烏梅茶和綠茶,來幫助消化及消脹氣。■ 「健康養生粽組合餐」食譜為了讓大家能夠輕鬆快樂過端午,北醫附設醫院鄭佾琪營養師提供「健康養生粽組合餐」的材料與做法,以及搭配的食材,小小製作步驟的變化,希望民眾都能「吃得適量、搭配高纖」,健康纖活過端午!【高纖養生粽】熱量295卡;醣類51公克;蛋白質11公克;脂肪5公克;膳食纖維2.5公克;膽固醇15毫克材料: 糙米40公克、糯米40公克、紅棗3公克、山藥20公克、赤肉塊20公克、南瓜30公克、素雞丁10公克、香菇0.6公克 做法: 1.糙米、糯米泡水2小時後瀝乾,南瓜、山藥洗淨去皮切小塊;香菇泡水後,瀝乾備用,紅棗也洗淨備用。 2.將所有材料用油 3 公克及適量的胡椒粉、醬油拌炒,以粽葉包裹後蒸煮 2 小時即可。

高血壓年輕化!腰圍超過八九十 血壓恐異常!

高血壓年輕化!腰圍超過八九十 血壓恐異常!#高血壓

您的血壓健康嗎?根據調查,6成年輕上班族出現血壓異常現象 ,只要腰圍大1吋,血壓可能上升1.57毫米汞柱高 ,若是忽略健康警訊恐淪為「代謝症候群」,10年後有60%機率成為高血壓患者。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擴大發動全省100家健康小站於5月23日早上舉辦通路活動,邀請民眾就近「量腰圍、測血壓」,還可獲贈免費樂活健康早餐。■ 高血壓年輕化 青壯年6成血壓異常許多上班族自視年輕不會罹患高血壓,但根據2002年國健局三高調查顯示,19-44歲青壯族群中,有近1/3高血壓及高血壓前期等血壓偏高異常人口,而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公佈的2008全台地區調查中,更發現20至39歲年輕上班族血壓異常比例已衝破6成,兩次調查樣本雖不盡相同,但仍可看出年輕人血壓異常比例過高,高血壓年輕化現象已發出警訊。高血壓學會秘書長王宗道醫師指出,近7成年輕上班族沒有定期量血壓習慣,能正確回答血壓正常值(120/80mmHg) 的僅有1/3,但卻有7成年輕上班族自認血壓狀況正常;以02年三高調查為例,四成高血壓患者甚至不知已罹病。王醫師指出,從未定期量血壓又對血壓認識不清的年輕上班族,是如何判斷自身血壓健康與否?年輕族群不只對血壓健康認識不足更缺乏危機意識。王醫師提出警告,如果一再忽略血壓指標偏高的警訊,長期缺乏控制下,十年後有60%機率可能轉變為高血壓疾病;一但成為高血壓患者,幾乎必須一輩子服用藥物,心血管疾病風險也會隨之增高。■ 年輕族群腰圍與血壓相關性高 腰圍超過代謝症候群標準 血壓恐異常調查發現,年齡層越低腰圍與血壓相關性越高,尤其是20-39歲的年輕族群。千禧之愛健康基金會董事暨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許惠恒理事長指出,腰圍超過代謝症候群標準者,有八成同時發生血壓異常現象,其中20-39歲年輕族群,腰圍若大於90公分,血壓值相對提高,收縮壓可能直逼132mmHg,成為腰圍過大、血壓異常的「代謝症候群」準候選人。代謝症候群為三高疾病前兆,上班族工作壓力大、生活型態不正常、運動量少等造成腹部脂肪增加,便可能成為代謝症候群高危險群。近期網路調查顯示,6成年輕上班族聽過「代謝症候群」,卻仍有7成無法明確指出四大指標為:腰圍過大、血壓偏高、血糖偏高、血脂異常,許惠恒理事長說明,血壓及腰圍是「代謝症候群」中,民眾最容易自我測量的兩項指標,民眾應隨時掌握自己腰圍的變化,而腰圍超標的年輕上班族更應養成定期量血壓的習慣,若有異常就應積極透過飲食與運動來改善。

世界高血壓日 邀您品嚐低鈉健康牛肉麵

世界高血壓日 邀您品嚐低鈉健康牛肉麵#高血壓

臺北市政府衛生局與中華民國心臟基金會、學會暨中華民國心臟病兒童基金會於5月17日(星期日)上午在國父紀念館西側廣場舉行「世界高血壓日活動」,提供低鈉衛教觀念闖關,包括:血壓風險計算機、血壓安穩急急棒、找找鈉在哪、低鈉牛肉麵品嚐及健康樂透抽獎站等活動,歡迎市民踴躍參加。高血壓是國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是腦溢血及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因素。根據衛生署的統計,96年台灣地區高血壓死因排名,仍居十大死因之內第10名,其死亡百分比佔1.4。而96年臺北市死因統計中高血壓疾病,居死因別第11名,其死亡百分比佔0.97。隨著年齡的增加,罹患高血壓者越多,這些高血壓患者中,知道自己有高血壓者僅一半左右,而其中能好好加以控制的人也僅約半數而已。高血壓治療是長期性的,若不好好控制五年或十年後的合併症,將會引起腦中風、心臟衰竭及腎臟疾病,千萬不能掉以輕心。臺北市政府衛生局為提升民眾對高血壓疾病的認知,積極推展北市40歲以上民眾接受「血壓、血糖及血膽固醇」三高篩檢,希望能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高血壓的預防著重於日常生活自我健康管理,其預防及非藥物控制方法有:定期檢查血壓,最好自己與家人也學會量血壓。控制食鹽使用量。控制脂肪的攝取量,少吃肝、豬油等高脂肪食物。不要吃的太飽﹐忌暴飲暴食。戒菸、少喝酒。控制體重,適量運動,以保持心臟強健。應養成習慣維持輕鬆開朗的心情,凡事不急不躁,心平氣和。今年的「世界高血壓日」為5月17日,主題是「Salt and High Blood Pressure:Two silent killers」,當日活動現場將舉辦低鈉飲食教學以及名人趣味競賽,透過現場民眾投票,選出最有低鈉飲食創意與健康觀念的「低鈉飲食達人」。以互動遊戲宣導減鹽低鈉、以及血壓安穩之觀念,設置血壓相關檢查、血壓量測示範、服務及自我測量區。需養成日常三餐低鈉飲食的習慣,才能保持血壓正常健康的狀態。歡迎大家踴躍前往,共襄盛舉!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

走路上坡”腳軟” 可能是周邊動脈阻塞#高血壓

動脈硬化一直是現代中老年人的致命殺手。隨其發作部位的不同,而有各異的疾病症狀、如中風、心絞痛等等。如果動脈硬化發生在下肢血管,就會造成皮膚變薄,腿毛脫落、趾甲萎縮、間歇性跛行、夜間下肢抽痛,甚至發紺、壞疽以至於須截肢等等的嚴重症狀,這種下肢血管動脈硬化的疾病,就叫做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北醫附醫心臟血管外科主任 - 曹乃文醫師指出,本病好發於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男性居多,據統計在老年男性中以約百分之五至十的比例患有此疾,本病既然為下肢動脈硬化的表現,則其危險因子亦與動脈硬化相同,如高膽固醇血症、抽煙、肥胖、男性、高齡、糖尿病、高血壓、家族史等等,歐美的研究指出,在周邊動脈阻塞性疾病的患者中有相當高的比例(約百分之二十至五十)亦合併有腦血管阻塞或冠狀動脈心臟病,而其整體的致命風險,將較一般病患大幅提高。有些老年朋友,發現自己無法走遠,或是在上坡時便覺得下肢疼痛,舉步無力,而常以為這些是神經被壓迫或骨關節退化所造成的症狀,其實有相當多患者的症狀都是血管阻塞引起,於是多長期針對神經骨骼治療仍然無效之後才考慮到血管問題,不但耗時傷神,也造成了疾病持續惡化。 曹乃文醫師特別提供簡單的方法讓大家能夠自我診斷:如果在行走或上坡時,下肢疼痛或無力,而只要站立休息,即可於十分鐘內自然改善,並可自行再度行走著,多半即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的患者,宜在症狀早期求診於專科醫師,針對病情及危險因子早期治療,以減輕痛苦,改善生活。曹乃文醫師表示,周邊動脈阻塞疾病之治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控制危險因子,如戒菸、減重,養成運動習慣以改善血脂比率等等,若已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時,則要嚴格控制血壓血糖以避免或延緩血管硬化之發生。如果已經罹患了周邊動脈阻塞疾病,則應再由藥物、復健來控制症狀,延緩疾病之發展,目前有Aspirin、Clopidogrel及Cilosazol等藥物可供使用,早期疾患之臨床效果頗佳,適當的運動復健亦可有效改善步行速度及距離,當然若病情已然惡化,而症狀已發展到即使雙腳全然不動也會疼痛的階段,則進一步的外科手術是唯一有效的治療手段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