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瘦就是體重輕? 假瘦讓三高、脂肪肝樣樣來

瘦就是體重輕? 假瘦讓三高、脂肪肝樣樣來#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什麼是「假瘦」?即指一些體重標準、體型清瘦,卻體脂肪超標的「隱藏型肥胖」族,開業醫師李瑞田表示,男性體脂肪超過23%、女性超過27%,就算是輕度肥胖了。許多國際論文研究指出,高體脂是各種代謝疾病、慢性疾病、癌症的起因,而體脂肪中常被大家遺忘的內臟脂肪更是不可忽略,當包附在內臟周圍的脂肪過高時,就像臟器浸漬在油脂裡運作,功能怎麼不會受影響。李瑞田醫師說,全世界的人都在瘋瘦身,這是一條漫長的路,坊間許多求短效速成「減少了幾公斤」方式,不管是服用減肥藥、斷食法等,都是非常違反身體自然機轉,且短期內減掉的公斤數聽起來似乎很有效果,殊不知可能減掉都只是身體中的水分與肌肉,一旦不繼續吃藥、斷食,就可能復胖回來,而且是以脂肪的形式胖回來,最後甚至比之前更胖,當體脂肪越堆越高,基礎代謝率則越是下降,因此為什麼這麼多人一輩子都在減肥,在復胖裡一直輪迴,再也回不去。其實,人體內脂肪細胞不只一種,李瑞田醫師解釋,會影響體脂高低的是脂肪細胞是一種「白色脂肪細胞」,它主要負責將我們攝取過剩的熱量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時間一久累積一多,脂肪細胞越撐越大之外,細胞也因此容易出現功能異常,引發相關疾病如三高、脂肪肝,提到這白色脂肪細胞,還真可說是人人想驅逐的體內「壞」脂肪呢!要打擊白色脂肪細胞,李瑞田醫師提到,無數的減肥、減脂觀念與方法,都脫離不了這三個大環節:「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第一,避免白色脂肪細胞囤積熱量,常見透過控制熱量攝取或食材搭配,來減少熱量、油脂、糖份等攝取過量;第二環節,提升體內脂肪轉化消耗,老生常談就是要持續運動增加肌肉,來提升基礎代謝率循環,刺激既有脂肪轉化成能量使用,才能進入第三環節,讓體內代謝活起來,打造夢寐以求的「低脂」體質,遠離代謝疾病。

打破體脂肪三大環節 呼吸也瘦?

打破體脂肪三大環節 呼吸也瘦?#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個男人,連自己的體脂肪都控制不了,還談什麼掌握人生?」日前知名飲料廠商主打體脂肪廣告訊息,減肥界一片群起討論如何降低體脂肪。開業醫師李瑞田表示,人體內的脂肪細胞不只一種,真正影響體脂高低的是「白色脂肪細胞」。對抗白色脂肪細胞可從了解熱量在體內轉換累積過程著手,才能避免脂肪囤積、提升脂肪轉化利用、終能打造夢想追求的「易瘦體質」。脂肪細胞中的白色脂肪細胞,主要負責將過剩的熱量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日久累積脂肪細胞會越來越大,甚至脂肪細胞出現功能異常等,而造成體型發胖,各種心血管、代謝疾病也容易找上門。李瑞田醫師表示,近年越來越多國際研究指出,癌症、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疾病,都跟代謝循環相關,而多數的代謝循環不佳與肥胖、高體脂有著密切關係。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   脂肪囤積重要三大環節想「控制」體脂肪,更精準地說是要「控制」白色脂肪細胞,李瑞田醫師強調,坊間流傳著無數的減肥觀念與方法,原理都脫離不了三大環節:「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第一環節,避免白色脂肪細胞囤積過剩熱量,可透過飲食控制,減少熱量過剩、糖份、油脂吸收;第二環節,提升脂肪轉化消耗,老生常談的方式就是要持續運動,減脂增肌來提升基礎代謝循環,提高既有脂肪被轉化成能量使用。第三環節,活化代謝,打造「易瘦體質」。李瑞田醫師說,瘦身是一條漫長的路,坊間許多求短效速成「減少體重」方式,如服用減肥藥、斷食等,都是非常違反生理自然機制,且減掉的都只是身體水分與肌肉,一旦恢復飲食,就可能復胖,而且是以脂肪的形式復胖,甚至比之前更胖,許多人就一直輪迴在減肥、復胖之間,體脂肪越來越高,基礎代謝率越是下降,真的再也回不去了。李瑞田醫師最後特別叮嚀,要健康瘦身,針對白色脂肪細胞才是對症下藥,不論是持續運動來提升基礎代謝率,或是新飲食習慣調整養成,追求速效風險高,重視安全性與耐心,才是真正的脂肪管理之道。 

打破體脂肪三大環節 呼吸也瘦

打破體脂肪三大環節 呼吸也瘦#高血壓

(撰文/Jen Lin) (專家諮詢/曼都整形外科診所李瑞田院長) (圖片來源/優活健康網)   「一個男人,連自己的體脂肪都控制不了,還談什麼掌握人生?」日前知名飲料廠商主打體脂肪廣告訊息,減肥界一片群起討論如何減低體脂肪、脂肪管理。開業醫師李瑞田表示,人體內的脂肪細胞不只一種,真正影響體脂高低的是「白色脂肪細胞」。對抗白色脂肪細胞可從了解熱量在體內轉換累積過程著手,才能避免脂肪囤積、提升脂肪轉化利用、終能打造夢想追求的「易瘦體質」 脂肪細胞中的白色脂肪細胞,主要負責將過剩的熱量以三酸甘油酯的形式儲存,日久累積脂肪細胞會越來越大,甚至脂肪細胞出現功能異常等,而造成體型發胖,各種心血管、代謝疾病也容易找上門。李瑞田醫師表示,近年越來越多國際研究指出,癌症、高血壓、中風、糖尿病等疾病,都跟代謝循環相關,而多數的代謝循環不佳與肥胖、高體脂有著密切關係。 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 打破脂肪囤積三大環節   想「控制」體脂肪,更精準地說是要「控制」白色脂肪細胞,李瑞田醫師強調,坊間流傳著無數的減肥觀念與方法,原理都脫離不了三大環節:「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第一環節,避免白色脂肪細胞囤積過剩熱量,可透過飲食控制,減少熱量過剩、糖份、油脂吸收;第二環節,提升脂肪轉化消耗,老生常談的方式就是要持續運動,減脂增肌來提升基礎代謝循環,提高既有脂肪被轉化成能量使用。 第三環節,活化代謝,打造「易瘦體質」。李瑞田醫師說,瘦身是一條漫長的路,坊間許多求短效速成「減少體重」方式,如服用減肥藥、斷食等,都是非常違反生理自然機制,且減掉的都只是身體水分與肌肉,一旦恢復飲食,就可能復胖,而且是以脂肪的形式復胖,甚至比之前更胖,許多人就一直輪迴在減肥、復胖之間,體脂肪越來越高,基礎代謝率越是下降,真的再也回不去了。 重視安全性與耐心  脂肪管理唯一之道   要健康瘦身,針對白色脂肪細胞才是對症下藥,不論是持續運動來提升基礎代謝率,或是新飲食習慣調整養成,追求速效風險高,重視安全性與耐心,才是真正的脂肪管理之道。李瑞田醫師最後特別叮嚀,目前的生物科技技術精進,研發提煉出許多可以輔助「避免囤積、提升轉化、活化代謝」的天然食品,但其成份的配比以及成份是否安全,民眾一定要多留意,才能真正精準「對抗」白色脂肪細胞,管理代謝、減脂瘦身有效安全又健康。 想了解更多白色脂肪細胞: http://www.h-slim.com.tw/slimlife/  關於代謝減脂,網友都在討論: http://mc.marieclaire.com.tw/talk/view/42352/  

頭痛憂鬱找不到原因?當心是身體缺鎂

頭痛憂鬱找不到原因?當心是身體缺鎂#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我們將進一步探討困擾現代人的諸多病症中,有哪一些與鎂的缺乏息息相關,鎂又在當中扮演著什麼關鍵性的角色。1)焦慮與憂鬱/焦慮與憂鬱往往被認為肇因於情緒性因素,當中的罪魁禍首卻很可能源自鎂的缺乏。光是與缺鎂有關的情緒性症狀就有焦慮的行為、過度情緒化、漠不關心、恐懼、記憶力變差、憤怒、緊張、疲勞、頭痛、失眠、暈眩、突發性緊張、心悸等等。2)偏頭痛與疼痛/從頭痛藥廣告的普及率可以得知,疼痛已成為「全民疾病」,不過,廣告沒有告訴你的是,缺鎂和頭痛有很大的關聯,光是每天服用200毫克的鎂,就能幫助80%的頭痛患者有效減輕偏頭痛症狀。3)腦部損傷等問題/鎂可以保護腦部,讓腦部受傷後(包括中風、車禍等)的復元情形更佳。鎂不但能降低中風的發生率,在中風後注射鎂,甚至能讓癱瘓病人有「中等到重大的改善」。4)膽固醇與高血壓/降高血壓及膽固醇的藥有許多危險的副作用,包括影響肝功能、產生血栓甚至中風,鎂則是安全有效的膽固醇抑制劑及降血壓劑。5)心臟疾病/冠狀動脈導致的心臟病,往往是因為動脈粥狀硬化或血管痙攣。鎂能調節血管內的含鈣量,防止血管痙攣─粥狀硬化斑塊的鈣化、血塊、動脈痙攣都可能是缺鎂所引起的。6)肥胖與代謝問題/高糖飲食與肥胖盛行率高度相關,當身體得分泌更多胰島素處理高糖飲食時,腰圍便會隨之增加,也會導致新陳代謝症候群。在分泌胰島素以及使胰島素運作時,鎂都扮演了關鍵的角色。7)生理期疾病/針對婦女進行的研究指出,在月經來前事先服用鎂劑,能夠避免經痛、經期頭痛等疼痛的發生。8)懷孕相關/鎂可以治療妊娠引發的高血壓問題,臨床實驗結果也顯示,懷孕期服用氧化鎂能降低子癲症、早產、嬰兒猝死、先天缺陷、腦性麻痺的機率。9)缺鈣和補鈣/鈣是營養界的超級巨星,然而,過多的鈣質會阻礙鎂的吸收與運作。一旦鎂發揮不了功用,身體便無法正確的利用鈣質(如用來建構骨質),而是沉積在腎臟、血管中,造成結石、血管硬化等問題。(本文摘自/鎂的奇蹟/柿子文化出版)

冬天乾癬易復發 生物製劑帶來契機

冬天乾癬易復發 生物製劑帶來契機#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秋冬是乾癬患者容易復發及變嚴重的季節,部分患者不僅要煩惱外顯皮膚症狀,關節炎、高血壓、高血脂及糖尿病等共病也可能同時來襲。醫師表示,乾癬不僅僅是單純皮膚發炎的疾病,慢性的發炎亦可能影響許多器官及系統,因此妥善疾病控制對患者來說十分重要,且乾癬的照護應「內外」兼顧,不只要治療皮膚症狀,也要兼顧預防共病風險。乾癬嚴重致關節惡化及三高 生物製劑控制病情國泰綜合醫院皮膚科乾癬特別門診廖澤源主治醫師表示,近來天氣逐漸轉涼、變冷,皮膚科門診開始暴增病情惡化的案例:有些患者有嚴重的全身性紅皮症,就診時已經沒有一處完好的皮膚,整個人看起來就像一隻紅通通、被煮熟的蝦子一樣;有些患者則發現自己的關節會紅腫疼痛,甚至痛到無法自理日常生活;另外經過篩檢發現同時有高血壓、高血脂、糖尿病等新陳代謝症候群的患者亦不在少數。廖澤源醫師提及,當患病時間越久,患者越容易有放棄的念頭,其原因多半與過去的治療效果不佳有關,使患者不斷飽受身心之苦,更因外觀症狀而不敢外出,信心也大受打擊。不過,廖澤源醫師強調,除了已知的傳統治療,治療乾癬的生物製劑也不斷推陳出新,如兩週施打一次的劑型,使用上不僅較方便、也注重安全性,可作為治療的選擇之一。病情如為中重度乾癬,且對於傳統療法成效不理想的患者,使用生物製劑對於其病情較能控制得宜。乾癬生物製劑納健保給付 延長至2年廖澤源醫師表示,自從今年(民國104年)衛生福利部健保署於四月一日公告,生物製劑的健保給付期限從原本的6個月延長為2年,對病人來說不僅減輕經濟負擔,也能藉此長久控制疾病。「每當看到病人從體無完膚的皮膚狀態逐漸康復,並同時能穩定地控制共病,對於醫師來說是很欣慰且很有成就感的。」也有越來越多的病人因為乾癬的生物製劑納入健保給付而開始積極治療,並且願意站出來鼓勵其他乾癬患者:只要有希望就不要放棄治療。廖澤源醫師也補充道:「雖然健保給付生物製劑有其規定條件,不過若乾癬患者有投保私人醫療保險可給付生物製劑,便可跳脫需事先向健保申請的範疇,能更早治療控制病情。」

氣溫驟降+血壓高 主動脈剝離發作瀕死

氣溫驟降+血壓高 主動脈剝離發作瀕死#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罕見的主動脈剝離每個月平均只有遇到一到兩例,但上周首波寒流來襲,童綜合醫院急診室在4小時內,一連搶救回2名主動脈剝離瀕死的患者,該院急診部吳肇鑫醫師提醒,近日又有寒流將至,民眾務必注意血壓狀況與定期服藥控制,若出現胸悶、劇烈胸痛等症狀,切勿大意,應立即就醫避免延誤病情。天冷主動脈剝離好發 4小時內連續兩例童綜合醫院急診部吳肇鑫醫師說明,當日搶救的兩名男性案例很類似,年齡皆是50多歲,都有長期高血壓病史,卻沒有服藥,所以當氣溫突然下降,血壓突然飆升時,就容易造成主動脈內膜破裂剝離和休克,十分危險;且一旦診斷升主動脈剝離,醫師就要與時間賽跑,因治療每延後一小時就增加1%的死亡率,必須立即施行手術。而主動脈剝離的症狀,通常是劇烈的突發性胸痛、背痛,如同肌肉被撕裂一般,而後則會出現因血管剝離導致其他器官缺血的症狀,如頭暈、休克、中風癱瘓、心肌梗塞、腸阻塞、肢體缺血等,一旦出現劇烈的胸痛、背痛症狀,切忌拖延,應立即就醫。6成有高血壓病史 謹記規律服藥+定期量測吳肇鑫醫師也叮嚀,4分之3的主動脈剝離患者為男性,超過6成主動脈剝離的患者有高血壓病史,所以平時若沒控制好血壓,有可能造成主動脈剝離,加上近來早晚溫差大,也是好發原因。提醒高血壓與心臟病患者,一定要積極控制、規則服藥,寒流來襲時應特別注意保暖、經常量測血壓,才能有效避免主動脈剝離這個致命殺手。

非老人專利!天天吃鍋 他30不到就患高血壓

非老人專利!天天吃鍋 他30不到就患高血壓#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一名29歲男性為自己的事業打拼,平常愛吃鍋物來犒賞自己,但最近因經常性的頭痛、暈眩、感到疲勞,以為是工作太累所引起,到醫院做健康檢查,才發現自己的血壓收縮壓已高到188mmHg,血液中的鈣濃度偏低,確定患有高血壓。火鍋湯底鈉含量高 易致血鈣流失台灣人愛吃鍋,火鍋市場高達百億元,營養師宋明樺表示,火鍋店業者不斷推陳出新,光湯底就有多種選擇,然而不管怎麼選,其中的鈉含量都過高,當鈉攝取過多時,就會想排尿,血鈣也會跟著流失,造成血管壓力增大,血壓也飆高。上述個案就是因為平時愛吃鍋物,造成血鈣大量流失,加上不愛運動及吃炸物的習慣,才造成年紀輕輕就有高血壓的狀況。醫師建議該患者,除了飲食少油、少鹽外,也要多補充含高鈣牛乳來降低血壓,經治療後血壓有趨於穩定。運動、少油鹽 增加鈣攝取國人在聚會、聚餐常喜歡選擇吃鍋物,且偏愛重口味的湯頭,再搭配醬油、沙茶醬、豆腐乳沾醬等含鈉量高的醬料,加上冬天氣候寒冷,不願出門曬太陽,造成鈣質攝取入不敷出,宋明樺建議民眾可靠「鈣強化方程式」來補足流失的鈣,並攝取一日所需。1) 多「加」鈣/多攝取每份含鈣量有800毫克以上的食物。如小魚乾、黑芝麻、高鈣牛奶。2) 「減」少鈉/少吃重口味的食物。如湯底、火鍋料、沙茶醬、醬油。3) 吸收加「乘」/多曬太陽、增加體內維生素D3的生成,提高身體對鈣的吸收。4) 「除」寒便利/若冬天太冷,可將高鈣牛奶微波加熱後飲用。而有高血壓的民眾,平時除了要多運動、少鹽、少油的飲食控制外,每日鈣的攝取也要足夠,維持血鈣平衡,以降低高血壓的發生機率。故醫師及營養師呼籲,民眾應強化鈣質攝取的觀念,當心長期「鈣快閃」又攝取不足,引起高血壓等慢性疾病。

啤酒炸雞絕配? 專家:高鈉加重宿醉

啤酒炸雞絕配? 專家:高鈉加重宿醉#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駱冠蓉/綜合報導)宿醉是徹夜狂歡的代價,不小心喝過量,隔天上班往往精神不濟,一整天覺得不舒服,但問題真的只出在酒精嗎?據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第二天出現宿醉的原因,有可能是前晚食用過多含鹽量較高的食物,因為鹽和酒精都會使人體處於脱水狀態。頭痛欲裂原來是脫水所禍英國專家進一步解釋,當人體攝入的水分少於流失時,會處於脱水狀態,血液內含水量也會降低,進而導致血壓下降,因此到達腦部的血液和氧氣會減少,使腦部血管擴張,引發大腦腫脹和疼痛。飲酒過量 恐引發腸胃、腎臟不適高鈉飲食不僅是宿醉元凶,對身體的危害更不容小覷。有研究證實,每天平均鹽攝入量增加2公克,收縮壓和舒張壓就能分別升高2毫米汞柱和1.2毫米汞柱,恐在無形中罹患高血壓,再加上高鈉不僅會刺激腸胃,還會增加腎臟的負擔。另外,除了頭痛,宿醉的影響遍及全身,脂肪會囤積在肝臟,易導致急性腸胃炎發生,加上自律神經平衡的失調引起心跳加速,還有血液中水分與電解質平衡失調等。世界衛生組織指出,成人每天鈉攝取量應低於2000毫克,食鹽攝取量應低於5公克。低鈉飲食的重點主要需以新鮮食材為主,同時減少攝取含鈉量高的食物,值得注意的是,要避開有些感覺不鹹,但實際含鹽量很多,像是花生醬、香腸、炸雞翅、乳酪、油條等。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