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降血壓防心病 5原則這樣吃

降血壓防心病 5原則這樣吃#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年關將近,若不想讓大魚大肉破壞身體平衡,又想滿足口腹之慾,怎麼吃就成了一個大問題!「過年」飲食,最容易忽略主食類與蔬果類的攝取,一段假期下來,常使體重、血壓、血糖及血脂控制失衡,就讓營養師來教你健康吃、輕鬆過好年。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4.1%斗六成大醫院營養師凃巧羚指出,依據國民營養調查(2005-2008年)結果顯示,台灣男女每日鹽分攝取量分別為9.5克(鈉3.82克)及8.9克(鈉3.57克),皆高於衛生署1天鹽分攝取小於6克建議量。2013-2015年國民營養變遷調查,18歲以上國人高血壓盛行率為24.1%,盛行率隨年齡增加而上升,60歲以上平均每2人就有1人有高血壓。5原則 健康過好年凃巧羚營養師表示,除藥物治療外,飲食中的食鹽攝取量和高血壓關係密切,只要遵循得舒飲食(Dietary Approaches to Stop Hypertension,DASH)的飲食療法,持續使用2周以上,有助於血壓得到良好的控制:1) 選擇全穀根莖類/至少2/3以上的全穀類,每天3餐中至少有2餐以未精製、含麩皮的全穀類或根莖類,(如:糙米飯、地瓜等)取代精製過的白飯、白麵製品。2) 天天5+5蔬果/每天5份蔬菜+5份水果,餐餐搭配2-3份蔬菜,一份為半碗的熟青菜,一天5份水果,每份水果為拳頭大小,如:柳丁。3) 多喝低脂奶/一天至少一杯低脂奶或奶製品,如:起司、優酪乳。4) 紅肉換白肉/以豆製品或白肉(魚、去皮雞鴨鵝為主),少吃紅肉及內臟類。5) 吃堅果,用好油/每天補充一份堅果,約為一湯匙量,烹調用油選用植物油,少油烹調避免油炸。善用得舒飲食 可降膽固醇、防心病凃巧羚營養師表示,善用得舒飲食的特色,有降低飽和脂肪酸、膽固醇等優點,又能達到降低血壓、預防心血管疾病的目的,同時與傳統年菜相比,熱量及鈉含量皆大幅減少一半以上,讓你過年吃大餐輕鬆無負擔。

醫訊/高血壓衛教講座

醫訊/高血壓衛教講座#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吃重油、重鹹,是導致高血壓的重要因素之一,高血壓是一種常見的慢性病,好發於65歲以上的老人,近年卻因生活、飲食習慣的改變,使高血壓的年齡有下降的趨勢。關於老人血壓標準數值、生活方面與治療問題,將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舉辦的講座給予建議,心臟科醫師李適宜將分享衛教講座主題「高血壓衛教講座」,歡迎民眾踴躍參加。名稱:高血壓衛教講座時間:105年12月14日 星期(三) 下午17:00-18: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  洽詢:劉大任社工分機:(02)2791-9696轉1008手機:0975-682-056(簡碼219148)、0932-155-634

吃素才健康?高油恐致三高

吃素才健康?高油恐致三高#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健康的素食有不少的好處,例如降低膽固醇、避免宿便累積、抑制某些癌症的發生、減少中風和心臟病的機率等,不過素食容易導致部份胺基酸、維生素D和B12、以及礦物質鈣、鐵和鋅的缺乏,引起營養不均衡,因此素食者與一般人的飲食計畫不太相同,為了保障必需營養素都能充分獲得,素食者應注意一些原則。•    食用各式各樣的全穀類和根莖類;前者富含維生素B群,後者的寡糖能幫助腸道菌的生長,利於體內環保。•    以豆類如綠豆、豌豆、豆腐、豆干和豆漿等搭配其它食物,進行蛋白質互補。•    選擇新鮮、未加工的食物,至少1/3的食物來自可生吃的蔬菜和水果。越天然的食物保留越多的維生素,對身體也就越健康。經由加熱,部份的維生素會被破壞。•    多吃維生素C含量豐富的水果,例如芭樂、木瓜、奇異果、草莓、檸檬、柳丁、葡萄柚、以及芒果等,以利鐵的吸收。•    多吃富含維生素和礦物質的各種植物幼芽如苜蓿芽、綠豆芽和黃豆芽等。•    多吃鈣含量較為豐富的深綠色蔬菜、豆類和堅果類。•    孕婦和授乳婦女須注意補充鈣和鐵、以及維生素B12;並多曬太陽,以便自體合成維生素D。•    兒童和青少年須注意補充維生素D、B2和B12、以及礦物質鈣和鐵,可多吃些牛奶、豆腐、紫菜、綠色蔬菜、小麥胚芽、以及啤酒酵母等。•    用搗碎或磨細的堅果增加營養,譬如在菜餚上灑些花生粉、芝麻粉、腰果粉等,適當的攝取可補充維生素B群、鈣和鐵。•    鋅在燕麥片、葵花籽、南瓜籽和小麥胚芽中的含量較為豐富。•    使用含碘的食鹽。•    使用菜籽油炒菜、亞麻仁油涼拌沙拉,減少油炸和油煎。•    研習營養學知識,尤其要清楚哪些食物富含ω-3脂肪酸、維生素D、維生素B12、鈣、鐵和鋅,才能合理地將食物加以組合。傳統素食高油 會導致肥胖、三高素食者要在熱量適當、營養均衡的條件下,多吃各種天然食物,才能吃出健康,不當的素食一樣會導致肥胖、高血脂和高血壓,原因就在於吃下太多的油脂和加工食品,素食的食物選擇較少、吃完後容易又感覺到餓,於是傳統素食為了增進美味及飽食感,經常使用高油量、多醬料的烹調方式去追求菜色上的變化,這樣便提供過多的熱量、油脂和鹽分。素食加工品調味料多  慢性患者不適合而素食加工品如素雞、素鴨、素魚等仿肉,製作過程亦添加了大量的飽和脂肪、調味料或人工甘味劑等,讓食品與肉類的味道更類似、也更容易保存,這些素食加工品含有的油脂、糖分和鹽分並不低,對於慢性病患者不太適合。(本文摘自/追尋健康的飲食/凡識書屋出版) 

高血壓未回診 35歲就中風!

高血壓未回診 35歲就中風!#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洪先生在28歲時,發現有高血壓及血糖升高情況,就醫後因工作交際應酬多,35歲即發生腦幹出血性中風,並發現慢性腎功能受損症狀,之後仍未服用降血壓及降血糖藥物,也不回門診追蹤治療,後來因為肢體麻木常自行購買服用消炎止痛藥,直至今年因全身倦怠無力就醫後,確診為慢性腎臟病第5期,47歲即面臨洗腎危機。血尿、泡沫尿、水腫 可能是腎臟受損常有民眾誤以為只有老年人才會面臨洗腎,因此對腎臟出現的警訊掉以輕心,衛生福利部臺北醫院腎臟內科醫師林義智提醒,若發現如血尿、久未散去的泡沫尿、不明原因水腫、不明原因貧血及倦怠,很可能是腎臟已經受損,建議及早就醫查明病因,以獲得適當的治療。腎臟受損過久會影響到尿路、代謝腎臟病是常見疾病之一,台灣腎臟病最常見的原因為糖尿病,約佔腎臟病的4成至5成,其他原因包括高血壓、腎絲球腎炎、泌尿道結石、感染和具遺傳性質的多囊性腎病。林義智醫師提醒,若身為腎臟病高危險群且未及時修正或控制時,就會導致腎臟損傷,受損過久會影響到尿路、代謝、循環及精神意識等尿毒症症狀,經年累月的破壞會造成腎功能不可回復的喪失。愛腎3341 減緩面臨透析的速度林義智醫師表示,在台灣目前腎臟捐贈者有限的狀況下,患者最後皆進入洗腎,使得生活品質大打折扣,只有避免腎臟的破壞以及減少腎臟負擔,才是保護腎臟且避免被永久性破壞的方針,遵守養腎原則,才能避免腎臟病的發生,以減緩面臨透析的速度:‧    3少 /少鹽、少油、少糖。‧    3多 /多纖維、多蔬果、多喝水。‧    4不 /不抽菸、不憋尿、不熬夜、不吃來路不明或非醫師診療開立的藥物。‧    1沒有 /沒有中央性肥胖(鮪魚肚)。 

朝5晚8 銀髮族保暖要作好

朝5晚8 銀髮族保暖要作好#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中央氣象局氣象預報指出,入秋後受東北季風影響,天氣已經漸漸變涼,部分地區甚至低於20℃,明顯感覺天冷了,這幾天臺灣北部、東半部地區加上有局部短暫雨,濕濕冷冷的秋冬氣候已經來臨了。長輩及肥胖族群 一定要注意保暖國民健康署提醒民眾,注意氣溫多變對健康可能造成的危害,因為每當溫差過大時,可能導致血管收縮,引發血壓的變化,尤其是心血管疾病患者、年長的長輩及肥胖等族群,一定要注意保暖措施,以免造成血壓升高,誘發心臟病及中風之急性發作。低溫時注意保暖 氣溫回升再出門清晨5到6時及晚上8到9時,這2個時間除了氣溫低,也因為晝短夜長視線差,國民健康署署長王英偉呼籲,民眾應注意「朝5晚8」的2個時段,起床、外出都要注意姿勢改變及添加衣服,尤其是有心血管疾病的高風險族群,起床速度放慢,睡前先備妥衣物,都要記得先添加衣物保暖後再進行活動。另外,習慣早起運動的民眾,不要急著太早出門運動,建議等氣溫回升以後再出門運動,或建議也可改在室內運動,晚餐後不要立即外出或運動,應至少隔1個小時,待食物消化後再行運動,運動前一定要充分暖身,且儘量攜伴運動,相互照應。高血壓5年內患心臟病是一般民眾1.9倍依據國民健康署調查顯示,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病人未來5年內發生心臟病的機率是非三高民眾的1.9、1.5及1.8倍,另肥胖(BMI≧24)的民眾未來5年內罹患心臟病的風險也是體重正常者的1.4。高危險族群在度過秋冬氣溫驟變最重要的,除了規律服藥、定期回診和飲食控制之外,定期量血壓更是天天不可少,血壓超過140/90mmHg就該諮詢醫師,而正在接受治療的高血壓病人更應該定期量血壓,並做好紀錄,除可以幫助醫療人員瞭解病人血壓控制情形,也可反映生活型態改變及高血壓的控制情形。

輕忽傷口 恐致壞死性筋膜炎

輕忽傷口 恐致壞死性筋膜炎#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有肝硬化病史的老婦人,因抓癢造成皮膚傷口,而後發現傷口處有紅、腫、熱、痛的情形,且越來越嚴重,趕緊到醫院急診就診,到院數個小時內患部已呈現深紅色,伴隨出血性水泡、高燒與血壓下降的休克症狀,醫師診斷為「壞死性筋膜炎」,緊急施以抗生素,照會整形外科開刀清創處理,無奈病情仍急速惡化,最終不幸往生。未即時醫治 死亡率高達9成以上台大醫院新竹分院感染科醫師邊建榮表示,「壞死性筋膜炎」則是一種嚴重的細菌感染,細菌會穿過皮膚表層,深入皮膚深層的軟組織及筋膜,並沿著筋膜及皮下脂肪層間隙向周圍快速擴展,短時間內就可能發展成敗血性休克,甚至死亡,如果未即時醫治,死亡率高達9成以上。局部紅、腫、熱、痛及水泡、高燒邊建榮醫師說明,「壞死性筋膜炎」多為急性發作,病症初期很像蜂窩性組織炎,出現局部紅、腫、熱、痛及水泡,但發病後病程進展快速,高燒且病況迅速惡化,進而產生全身性敗血症狀及意識變化。隨著時間發展,患部腫脹會從淺紅、紅紫逐漸轉為藍紫色,並出現難以忍受的刺痛感,傷口可能有血疱、化膿或惡臭。「壞死性筋膜炎」好發於免疫力差的病患身上,如糖尿病、肝硬化、免疫功能不全、肥胖等,肝硬化的病人要特別注意千萬別吃生海鮮,以免感染海洋弧菌造成壞死性筋膜炎。若生食感染的海產,或是被魚具、魚刺刺傷,都有可能造成海洋弧菌感染。免疫力差 傷口要小心照顧、徹底消毒邊建榮醫師呼籲,上述免疫力較差之病患,身體任何的傷口都需要小心照顧,並且徹底消毒,特別是跟海水相關的傷口,若出現傷口周圍紅、腫、熱、痛情形,建議立即前往醫院就醫治療。 

父母有高血壓 小孩罹患風險50%

父母有高血壓 小孩罹患風險50%#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高血壓不是一個機會均等的疾病,絕對有偏好目標。一些風險因素,可能出自身體的部分組成無法改變,但是絕大多數的因素都可以改善,而且改善後,可以大幅增進健康。無法改變的風險因素年齡-罹患高血壓的風險,隨著年齡增長而升高。事實上,50%六十歲以上的成人,和80%七十歲以上的成年人,患有高血壓(尤其是收縮壓)。很可能是由於隨年齡而發展出動脈粥狀硬化,但也可能是因為肥胖、缺少運動、飲食營養習慣不良,或腎功能的普遍低落。遺傳-如果父母任一方有高血壓,自己大概有25%機會;如果父母雙方都有高血壓,風險則會上升到50%。五十歲以前罹患高血壓,和遺傳有高度相關,具有家族病史的機率是三點八倍。種族-非裔美國人是高血壓最喜歡的目標:1/3的非裔美國人有高血壓,只有1/4的白種人有高血壓。高血壓也往往發生在年輕的非裔美國人身上,而且比其他種族有較高的罹病率和死亡率。1999年,每十萬名非裔男性中,高血壓的死亡率是46.8%,非裔女性為40.3%,而白種男性12.8%,白種女性也是12.8%。性別-不到六十歲的婦女,罹患高血壓的機率比男性低,但是六十歲以後女性會比男性高,尤其是收縮壓。然而從長期來看,女性似乎比男性較少受心血管疾病之苦。可以改變的風險因素酗酒-過量飲酒,會逐步增加收縮壓和舒張壓,對某些人可能就是高血壓的起因。如果有高血壓,最好完全戒酒,但有些人可以容許少量酒精,而無健康疑慮。如果要喝的話,每天啤酒不可超過720cc,或葡萄酒300 cc、烈酒60 cc。(請注意,我說的是「或」而不是「和」)。吸毒-某些處方藥、成藥,和提神藥品,都會使血壓升高。問問你的醫生,正在服用任何處方藥或成藥,是否可能升高血壓。至於提神藥品,能避免就完全避免吧!(本文摘自/關於高血壓 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博思智庫)

高血壓未治療 走動型定時炸彈!

高血壓未治療 走動型定時炸彈!#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雖然每個人都為不同疾病所苦,但是他們都死於相同的起始狀況-高血壓。高血壓通常被稱作「沉默殺手」,因為通常沒有明顯症狀,直到血壓非常高。患者通常感受不到什麼不尋常,而且沒有意識到身體有何不妥,直到已經造成大規模傷害。但是不要搞錯了:高血壓是一名殺手。如果未受控制,就會有中風、心臟病發作、心臟和腎功能衰竭的風險。而且,只要血壓有一點上升,風險就會增加。高血壓 沒有疼痛或其他警訊根據壓力高低,中風機率可能高達七至十倍,罹患冠狀動脈心臟病(心血管堵塞)的機率是三倍,而鬱血性心臟衰竭機率,則是六倍。高血壓完全沒有疼痛或其他任何警訊,這讓輕中度高血壓顯得相當陰險。正如腿斷了,你會知道,而且一定會痛,然後急著找醫生,照照X光和治療。同樣的,如果胃的賁門沒有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會感到火燒心。隨後就是翻藥箱找制酸劑。美國每4個成年人 就有1個高血壓如果支氣管痙攣、哮喘發作,也一定會抓緊著吸入器。但是,因為看不到、聞不到、嘗不到,甚至感覺不到高血壓的種種跡象,以致人們很容易忽略它。和意外事故不同(這是排名第三的死亡原因,僅次於心臟病和癌症),美國超過5000萬人口,每四個成年人就有一個高血壓。這是醫生所見最多的病症,也往往是開立處方箋最多的一種疾病。然而,高血壓的發展不曾停止:單就1999年,高血壓造成近43000名美國人死亡,也是造成227000名其他死亡原因的主要因素。因為通常無症狀,高血壓也是我們最疏於進行治療的疾病之一。幾乎1/3的高血壓患者(1500萬美國人)甚至不知道他們患有高血壓,因此什麼預防或治療都沒做。更糟的是,當3500萬知道自己有高血壓的人,只有1310萬人進行適當治療,另外740萬則是沒有接受任何治療,這簡直就是數量驚人的走動型定時炸彈!5000萬的高血壓患者中,只有1370萬人-區區27.4%-既知自己患有高血壓,而且也得到良好控制。(本文摘自/關於高血壓 醫生可能不會說的事/博思智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