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壓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

醫訊/中藥用藥安全宣導#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冬日食補,許多人會選擇補氣暖身的薑母鴨、藥燉排骨,依照個人口味不同,調味的香料及藥材也會不同,根據往年經驗,許多人可能在吃太補後流鼻血、甚至出現血壓飆高、血糖飆高的情形。除了西藥的用藥安全外,中藥因為可以當作補品,用藥安全較常被忽略,為了瞭解中藥用藥安全對生活的影響及後遺症,本次講座邀請到藥劑科藥師許溫堯,主講「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此次講座內容豐富,歡迎踴躍參加。名稱:中藥用藥安全宣導時間:106年3月4日 星期(六) 上午10:00-11:00地點: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臺北分院一樓大廳院徽前衛教區(臺北市內湖區內湖路二段360號)洽詢:(02)2791-9696#1008

牙周有問題 心病、血脂風險指數增

牙周有問題 心病、血脂風險指數增#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一像慢性牙周炎患者的調查顯示,動脈粥狀硬化斑塊中有77%含有與牙周炎(嚴重牙周病)相關的細菌,研究人員還指出:「那些出血指數,顯然較高的患者呈現活性發炎反應,他們身上的動脈粥樣硬化斑塊,都檢測出細菌種類的存在。」牙周感染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相當多的證據顯示,來自牙周感染的細菌及他們的毒性產物,會誘發全身性發炎,導致心血管疾病。這種發炎導致血管壁內皮細胞的損壞,這些細菌和相關的毒素所又發的損傷可能導致細胞因子的發炎介質增加釋放,細胞因子會加速動脈粥狀硬化,逐漸令動脈口徑縮小,最終阻塞動脈血流,除可能引發動脈閉的炎症,研究還顯示,牙周病菌也會促使發炎持續惡化。這些研究簡單陳述有力的一點是:不管在技術上如何的「成功」,只要有作過根管治療,冠狀動脈心臟病機率都顯著增加。人們普遍認為,高血壓是因為腎臟疾病以及心臟疾病,如中風、栓塞及動脈瘤相關的危險因素。牙周炎與高血壓、心絞痛有關幾個橫斷面研究顯示,血壓高和牙周炎之間的明確聯繫,其他研究則將牙周炎與左心室肥大以及高血壓做出連結,威斯頓‧普萊斯在1923年的報告也指出,牙周炎與高血壓以及心內膜炎、心絞痛、心臟傳導阻滯、心肌炎,和其他心臟疾病等的關聯性。缺血性中風是由於缺乏血液供應,導致大腦的破壞,牙周炎被普遍認為是此類事件的獨立危險因素,有研究報告說,晚期牙周炎的中風患者,在入院時,有較嚴重的神經功能傷損,而出院時更糟。血清膽固醇、三酸甘油脂指數都會上升65歲以下,有跟尖牙周炎病史的男性,其中風的風險更大。研究人員審查1137名老兵的X光片記錄,所做出的結論,這些人都在維吉尼亞州看過牙醫,平均看了34年,有一個對牙周疾病患者的類似類似研究總結說:「目前的結果表明,牙周病與早期動脈粥狀硬化、頸動脈病變的發展有關。」在東京的一個對大型醫療和牙科數據庫的研究報告指出,牙周菌血症「可能在各種血管疾病如血栓必塞性脈管炎」、動脈粥狀硬化,和靜脈曲張的發展上具有重要作用。」另一組研究中,有兩組患者,一組有慢性牙周炎,而另一組無牙齒感染病史,對於血液中心血管危險因子,進行了比較,研究人員發現,有慢性牙周炎的人,血清膽固醇及低密度膽固醇水平有增加,牙周炎與血清膽固醇以及三酸甘油脂指數上升的關聯性,已經有許多相關的報告。(本文摘自/牙醫絕口否認的真相──致命的毒牙感染/博思智庫出版)

醫訊/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

醫訊/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台灣肥胖人口比例逐年增加,而肥胖者亦容易罹患許多慢性疾病如:癌症、腦血管疾病、心臟疾病、糖尿病、高血壓性疾病等。為了落實國人的健康減肥以及調整飲食的觀念,在本次團體衛教將由孫文蕙營養師介紹肥胖的判定標準介紹,進而分析台灣常見各減重方式的優缺點,讓民眾能健康減肥。名稱:您的體重過重嗎──談健康減肥時間:106年2月23日 星期(四) 下午15:00-15:30地點:亞東醫院北棟一樓思源一廳(新北市板橋區南雅南路二段21號)洽詢:02-8966-7000轉1305或2046

年後肥一圈?4招輕鬆甩肉

年後肥一圈?4招輕鬆甩肉#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過了一個年,民眾是否都為胖了一圈感到困擾?過年期間放長假,元宵過後又是春酒,民眾大多對飲食沒有節制,大魚大肉、糖果餅乾樣樣不忌口,許多人直到明顯胖了一圈才開始懊悔。根據統計,民眾年後平均體重約增加3~5公斤,而肥胖為許多慢性病如糖尿病、高血壓的危險因子,想拯救年後走樣的身材,找回更健康的自己,改變飲食習慣是當務之急。熱量每減少7700大卡 體重可減1公斤南投醫院營養師陳佳祺表示,過年時吃了大量高油鹽的年菜、香酥脆口的零食,加上整天打牌、運動機會減少,茶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結果就是體重破表。已知熱量每減少7700大卡,體重可減輕1公斤,想要化解增胖危機,可以透過下列的方法來達到減重的目的:1) 調整進食順序,減少熱量攝取/用餐時先吃大量富含纖維質的蔬菜增加飽足感,再吃豆、魚、肉、蛋等蛋白質食物,最後才吃少量的飯、麵等主食。2) 向宵夜飲料點心Say NO/睡前4小時勿再進食,以免過多熱量無法消耗而囤積體內。另外含糖飲料與點心無飽足感,卻熱量驚人,且會讓血糖快速上升,促進胰島素分泌而加速脂肪累積,絕對是減重者的大忌。3) 增加運動量/悠閒的日常活動對消耗熱量無感,要增加運動量才能看到效果。可以試著每日多快走1小時,爬山或是參加運動課程、運動社團養成運動的習慣。4) 提升基礎代謝率/可以透過負重訓練,努力增加身體的肌肉量,來提高基礎代謝率,讓你減重事半功倍找回窈窕健康的自己。

疾病加重?這些人少吃蒜!

疾病加重?這些人少吃蒜!#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怎樣利用大蒜的保健功效呢?我們首先要知道自己適不適合吃蒜。蒜作為常用蔬菜和調味品,當然是適合大部分人日常食用了,尤其對於患有肺結核、癌症以及高血壓病、動脈硬化等心腦血管疾病的患者很有好處。那什麼人不適合吃蒜呢?下面幾類人在食蒜時可要注意了。1) 眼病患者/古人說:「蒜治百病唯害一目。」長期、大量吃蒜,對眼睛是有害的。嵇康在《養生論》中說「葷辛害目」,蒜味最辛,而且它是走清竅的,通眼睛,容易造成眼睛的損傷。所以吃蒜要注意不要過多,尤其是有眼病的人,在治療時必須忌掉辛辣食物。2) 虛弱有熱者/古人認為多食蒜會耗氣、耗血,《本草從新》記載「大蒜辛熱有毒,生痰動火,散氣耗血,虛弱有熱的人切勿沾唇」。所以身體差、氣血虛弱的人要注意。3) 肝病患者/很多人用吃大蒜的方法來預防肝炎,甚至有人在患肝炎後仍然每天吃大蒜。這都是不對的。《本草綱目》記載,蒜「久食傷肝損眼」,蒜性熱,能助火;味辛,刺激性強。肝有內火者如果食用,肝火會更旺,時間久了當然會造成損傷。4) 脾虛腹瀉患者/生蒜的刺激性很強,平常少吃點是可以促進消化,但是如果患有非細菌性腸炎腹瀉時再吃大蒜,強烈的刺激會使腸黏膜充血、水腫加重,促進滲出,使病情惡化。蒜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另外,蒜屬發物,容易誘發某些疾病,或加重已發疾病。對患有重病或者正在服藥的人來說,很可能出現明顯的副作用,不但可能引發舊病,還可能使藥物失效,或與藥物產生連鎖反應,影響身體健康。(本文摘自/中醫師的養生餐桌:三餐食材篇/八正文化出版)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

護牙顧健康 假牙與植牙哪個好?#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位的80歲陳老先生,因為假牙摔壞無法使用,醫師問診後,發現陳老先生最近曾因嚴重低血糖住院治療,且出院後血糖控制仍然不穩定,因此建議做假牙比植牙好,跟家屬說明假牙費用及治療計畫後,安排回診繼續治療。近50%老人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統計,65歲以上民眾平均缺14.8顆牙,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植牙或活動假牙治療常困擾著缺牙民眾,衛福部苗栗醫院牙科醫師郭佳維表示,65歲以上老人,每4名就有1人是全口無牙,62%老人有裝假牙,但只有9%老人半年定期到診所洗牙,近50%老人是為了做假牙才看牙醫。郭佳維醫師表示,牙齒健康對老年生活的影響很明顯,牙齒不好會影響食物消化吸收,造成營養不良、腸胃道退化,造成各種慢性疾病影響全身健康。植牙可免除活動假牙的鬆動搖晃困擾,但不是每個老人都適合植牙,與醫師討論才能為牙齒找到最安全、健康的保存方法。老人血壓不穩 植牙治療應審慎評估郭佳維醫師說明,不論是植牙或假牙都有缺點,傳統假牙在10年後產生併發症如蛀牙、牙周病、假牙變形等的機率約佔10%,植牙5年後併發症如牙周病搖晃、植牙斷裂等症狀的機率約佔20~50%。 另外,老人的血壓容易升高或急降、體力和心臟虛弱、植牙傷口恢復慢,因此植牙治療前需要與醫師討論並謹慎評估,不穩定嚴重糖尿病、低血糖、不穩定高血壓、低血壓、肝硬化、洗腎、嚴重貧血、服用大量抗凝血藥物、心臟病、免疫異常疾病、腦中風、癌症、長期服用骨質疏鬆藥物、大量抽菸、咀嚼檳榔的慢性病的老人就不適合植牙。郭醫師提醒,無論是原有的牙齒或植牙、假牙,完成治療後,都必須注意每天餐後確實刷牙清潔,並且要定期回診洗牙檢查,才能延長牙齒、植牙或假牙的使用壽命。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

腿太細 罹糖尿病可能性更高#高血壓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人體是從胰臟分泌出胰島素,在分泌過程中,若不能進行正常的作用(胰島素反抗性),導致血液中的糖不斷堆積而引起的疾病,稱之為「糖尿病」,診斷糖尿病是以測定血糖為主。罹患原因有老化、遺傳、錯誤的生活習慣、飲食習慣、肥胖、高血壓等。有可能是其中一個原因引起,也有可能綜合各種原因所致。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需正確了解原因,治療效果才會好。肥胖是糖尿病的主因,尤其腿纖細,只有腹部脂肪肥胖(腹部脂肪肥胖的標準是女性腰圍為80公分以上、男性為90公分以上)時,罹患糖尿病的可能性就更高。就飲食習慣而言,各個年齡層的致病原因不同。40歲以上大多因攝取白米飯、年糕、麵包等碳水化合物,少攝取肉類,因而缺乏脂肪和蛋白質;20~30歲的人則大多攝取速食等脂肪多的食物,有以上習慣者較易有高血糖問題。此外,曾產過4.0公斤以上巨嬰的人,或懷孕時未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尤其蛋白質),而產過2.5公斤以下的早產兒,罹患糖尿病的機率也較高。大量小便排出 會感到無力、肌餓血糖異常過高時,糖會從小便排出,並且伴隨水分一起排出去,因此糖尿病患者的小便量變多。大量的小便排出時,造成體內的水分會不足,乾渴的症狀變得嚴重。因為葡萄糖從小便排出,無法製造能量,所以會覺得身體無力,易感到飢餓,結果就是攝取更多食物的惡性循環。如何診斷?一般以血液做為基本的診斷方法。禁食8個小時以後,測量的血糖126 mg/dL以上;葡萄糖耐受力檢測(Glucose Tolerance Test)2個小時後,血糖在200mg/dL以上,就斷定為糖尿病。為了找出病患罹患疾病的主因,給予最適合的治療,需進行胰島素分泌量、抵抗性、肥胖、高血壓、心血管疾病、膽固醇指數等綜合性檢查。(本文摘自/14位抗癌權威醫師的食癒餐桌/台灣廣廈出版)

防三高 掌握醫病關係最重要!

防三高 掌握醫病關係最重要!#高血壓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64歲的王太太有4年多的糖尿病、高血壓和下背痛,近日因泌尿道感染合併低血壓和急性腎衰竭而入院,醫師表示,王太太的急性腎衰竭是因為感染導致的低血壓合併同時有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物的使用,經過感染控制和輸液治療後,腎臟功能也有明顯改善。醫師根據病人的體質調整血糖藥和血壓藥的種類,王太太的體重從82公斤降到71公斤,也減少了血糖藥物的用量,維持穩定的腎臟功能。慢性病的罹病率會隨老化過程增加衛生福利部臺南醫院腎臟科主治醫師顏啟泰表示,高齡化浪潮來襲,最重要的是要避免失能,而失能往往又和三高疾病(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及慢性腎臟病(包含腎功能不好和蛋白尿)有顯著相關。另一方面,三高疾病和慢性腎臟病的罹病率也會隨著老化的過程而增加,如何預防三高疾病及慢性腎臟病是現代人的一大課題。青中壯年步入中老年後更易出現慢性病工作壓力大、不當的飲食和生活作息,以及運動量不夠是現代人的通病,因為青中壯年的病人往往在血壓、血糖和血脂的控制比老人家更不合格,因此青中壯年的病人在步入中老年後,更容易慢慢出現心臟病、中風和慢性腎臟病等併發症及失能;對台灣社會的生產力造成了重大損失,也增加了老年照護的負擔。近年來高血壓、高血糖和高血脂的藥物明顯有進步,醫師應以病人為主角,透過主動參與,配合平和的心情和作息,根據病人體質所量身訂作的飲食指導及適量且規則的運動,加上血壓計和血糖機的運用,在藥物造成的作用和副作用之間取得平衡,達成血壓、血糖和血脂檢測數值可以達標而又能免於藥物副作用之苦。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