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癌

百靈佳殷格翰首度號召全民陪跑 以行動傳遞希望 接力為病友加油打氣

百靈佳殷格翰首度號召全民陪跑 以行動傳遞希望 接力為病友加油打氣#肺癌

每年11月是國際肺癌關懷月(Lung Cancer Awareness Month),全球齊聲呼籲重視肺癌防治與早期診斷。為響應「健康台灣」政策,並支持2030年降低癌症死亡率三分之一的目標,台灣百靈佳殷格翰(Boehringer Ingelheim Taiwan)首度發起「一步一展望 一棒一希望」肺癌線上希望串聯路跑活動,號召全民以行動陪伴病友,傳遞不間斷的希望。 百靈佳殷格翰長期深耕呼吸道疾病領域,致力推動肺部健康與疾病意識不遺餘力。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全民一同化身「陪跑員」,以實際行動為肺癌病友及家屬加油打氣。活動期間自11月17日至12月16日,民眾可透過「運動筆記」平台報名響應肺癌關懷月陪跑活動,透過串聯全台支持力量,陪伴病友走過抗癌旅程。活動結束後,所有陪跑者的照片與鼓勵訊息,也將集結成一幅象徵希望與團結的視覺藝術作品,並致贈予肺癌病友團體,作為社會對病友最真摯的祝福與陪伴。 早期篩檢與積極治療 雙管齊下為降低死亡率關鍵 根據衛福部統計,肺癌已連續多年高居台灣十大癌症死因之首,每年奪走逾萬條性命,成為國人健康的頭號殺手。由於肺癌初期症狀並不明顯,導致多數病患確診時已屬晚期,錯失黃金治療時機。為此,政府積極推動LDCT(低劑量電腦斷層掃描)篩檢政策,鼓勵高風險族群主動接受檢查,強調「早篩早治」的重要性。早期發現不僅能提升治癒率,更能大幅延長病友存活期,減少家庭與社會負擔。 另一方面,即使確診為晚期肺癌,病友仍不應失去希望。隨著醫療科技的進步與健保制度的完善,病友如今已擁有更多元的治療選擇。只要與醫師密切合作,積極尋找最適合自身病況的治療計畫,即使是晚期,也有機會延長生命,持續追尋夢想。 企業實踐社會責任 以行動傳遞希望 台灣百靈佳殷格翰總經理邱建誌表示:「今年適逢百靈佳殷格翰在台灣深耕第50週年,我們選擇在國際肺癌關懷月首度發起肺癌線上希望串聯路跑活動,希望能傳遞我們對病友的深切關懷。身為長期投入呼吸道疾病領域的國際藥廠,我們深知肺癌病友在治療旅程中所面臨的挑戰與孤獨,因此希望透過串聯全民的陪跑行動,讓病友感受到社會的支持與希望。」 馬拉松意象傳遞陪伴力量 串聯希望 共創健康台灣 「一步一展望 一棒一希望」肺癌希望線上串聯路跑活動,以象徵「生命長跑」的馬拉松意象為出發點,邀請民眾於11月17日至12月16日,為期30天,透過實際行動參與陪跑,並透過「運動筆記」平台記錄跑步里程 ( 活動網址: https://bit.ly/4p9a2Os )。 不限地點、不限方式,無論是獨自晨跑、攜毛孩同行,或是親子好友相約,每一公里都代表著對病友的鼓勵與關懷。將跑步、健走紀錄、照片及對病友的暖心鼓勵上傳,並標註「#一步一展望 #一棒一希望」,即可加入串聯行列,化身「陪跑員」,將支持與祝福傳遞給每一位正在抗癌路上努力前行的病友。 邱建誌呼籲:「每一位陪跑者,都是希望的接力者,象徵社會不離不棄的支持。對病友及其家屬而言,抗癌旅程如同一場馬拉松,需要耐力、勇氣與持續的陪伴。我們誠摯邀請社會大眾一同加入陪跑行列。」

台灣癌症頭號殺手「沒抽菸也罹肺癌」 醫師點名3類人籲定期篩檢防治

台灣癌症頭號殺手「沒抽菸也罹肺癌」 醫師點名3類人籲定期篩檢防治#肺癌

近來不少名人因肺腺癌驟逝,引發社會對「最沉默癌王」關注。根據衛福部資料,2024年國人十大死因,惡性腫瘤(癌症)連續43年居首,其中肺癌、肝癌及結腸直腸癌是主要癌症死因前3名。而肺腺癌又是肺癌中最常見類型,患者初期幾乎沒有症狀,等出現頭暈、咳嗽或神經異常時,往往已屬晚期。

咳嗽不停、呼吸急促⋯當心是肺癌警訊!醫揭常見「6大危險因子」

咳嗽不停、呼吸急促⋯當心是肺癌警訊!醫揭常見「6大危險因子」#肺癌

一名68歲女性生活健康無吸菸習慣,但有肺癌家族史,2024年12月就醫接受低劑量電腦斷層篩檢後,發現上肺葉有1個毛玻璃樣結節,6個月後追蹤電腦斷層,毛玻璃樣結節由2.7公分增大至3.2公分,後續接受電腦斷層指引腫瘤切片,確診為肺腺癌,經手術治療,術後恢復良好。醫師提醒,異常小咳嗽持續超過兩週,就要警覺可能是肺癌。

台灣肺癌篩檢確診個案早期占比逾8成,翻轉初診斷即晚期的常態 專家籲早肺治療健保前移,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

台灣肺癌篩檢確診個案早期占比逾8成,翻轉初診斷即晚期的常態 專家籲早肺治療健保前移,領航2030癌症死亡率降1/3#肺癌

根據衛福部113年十大死因統計,肺癌已連續21年高居癌症死亡人數首位,占癌症死亡總人數1/5,且肺癌在發生人數、死亡率等,均為所有癌症之最。顯見肺癌防治的成效,是「健康台灣」願景能否實現的關鍵指標,更是領航達成2030年癌症標準化死亡率降低1/3政策目標的基石。 癌症希望基金會昨 (13) 日舉辦「健康台灣 全球領航──精準啟動肺癌早篩早治新紀元」記者會,邀集國內頂尖肺癌防治權威齊聚,擘劃早期肺癌防治下一階段政策藍圖,超前部署早期肺癌治療策略,並串聯全台醫學中心多位肺癌治療專家,齊心響應肺癌早篩早治,目標以台灣防治成功經驗為國際樹立全新標竿。 台灣憑藉獨步全球的遠見積極推展肺癌防治政策,國健署自111年7月起,率先針對具肺癌家族史及重度吸菸者,導入公費LDCT肺癌篩檢,114年起再擴大篩檢對象,涵蓋更多高風險族群,以提升篩檢覆蓋率。政策推行3年已累積逾21萬人次接受篩檢,找出2,506宗肺癌個案,其中早期比例突破8成,晚期比例下降7倍。過去肺癌診斷以晚期比例最高,如今這項成果已翻轉過去肺癌初診段已晚期的困境。 肺癌長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肺癌死亡率高、存活率低,主要與診斷期別有關,第1期肺癌五年存活率達9成以上,第2期也超過6成,但第4期就驟降剩1成 然而早期肺癌術後仍會復發,五年復發率會隨期別增高,第1期復發率約4成,第二期則超過6成,到了第3期復發率更是將近8成。 隨著早期肺癌病人比例持續攀升,癌症希望基金會董事、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陳志毅強調,健保資源應前移至早期肺癌診斷與治療,包括基因檢測及針對高復發風險病人的輔助治療,以降低復發與死亡風險。臨床數據顯示,第 1B-3A 期患者術後接受標靶輔助治療,五年可望降低 10% 死亡率,對提升治癒率與減少會醫療負擔至關重要。

 6成肺癌患者沒抽菸習慣!肺癌權威揭「3件事」才是降低死亡率關鍵

6成肺癌患者沒抽菸習慣!肺癌權威揭「3件事」才是降低死亡率關鍵#肺癌

你做肺癌篩檢了嗎?肺癌早期通常沒有明顯症狀,但隨著病情惡化,可能出現氣喘、持續咳嗽、痰中帶血等症狀,對健康造成嚴重威脅。根據統計,肺癌已連續21年高居癌症死因首位,為了自身的健康,呼籲符合條件的高風險族群主動接受肺癌篩檢,「早期篩檢、精準診斷、早期治療」就是最好的肺癌防治。

肺部切片有風險!定位更精準、安全:磁導航技術助肺癌高風險群早期診斷

肺部切片有風險!定位更精準、安全:磁導航技術助肺癌高風險群早期診斷#肺癌

組織「切片」是確診肺癌的方法,但你知道肺部切片風險有多大嗎?若遇到極小的疑似惡性病灶,或病灶位置靠近心臟、大血管,傳統切片可能難以精準取樣,也可能發生氣胸、出血、肺栓塞等併發症風險。醫師提醒,有家族史或其他高風險因子的族群,應主動定期篩檢與追蹤,必要時接受進一步切片,把握黃金治療時機。現今已有磁導航技術提升切片精準度,可降低傳統切片風險,有助於早期診斷與介入治療,大幅提高存活率與生活品質。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肺癌

本文之治療資訊,主要提供期別為晚期之非小細胞肺癌病友參考。 依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年新確診數再度上升,以17,982例連霸冠軍寶座。「政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的確找出了許多早期患者,但晚期確診數目前仍與過往持平,預估可能需要再幾年才能看到晚期的數字下降!」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表示,「目前肺癌在治療上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確診時即先確認腫瘤組織型態以及是否有基因變異,是決定後續治療成效的關鍵。」 確診別慌!先搞懂自身肺癌型態&基因變異 善用NGS對症下藥 「依照肺癌組織型態與基因變異,對症下藥進行治療,不論是在臨床試驗或真實世界的證據上,皆顯示治療效果會最好。」廖唯昱醫師解釋,首先會透過腫瘤生長位置決定切片的方式,依據病理報告判斷屬於肺癌兩大類中『非小細胞』或是『小細胞』。廖唯昱醫師說明,總體來說非小細胞肺癌的佔比較高,以台大醫院院內統計來看,近90-95%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確認型態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非鱗狀上皮細胞癌進一步建議檢測是否具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廖唯昱醫師表示,現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出現,可以一次性的檢測出多種基因變異,「能檢測100個基因以內的NGS小套組,其實對於配對肺癌現有的標靶治療來說算足夠;而能檢測到100個以上基因的大套組,則有可能再多提供一些預後指標,如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的效果等等。」 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以標靶優先 無則靠免疫治療組合減少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 「通常來說,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者,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會是最好的選擇。」廖唯昱醫師分析,「非小細胞肺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0~60%;接下像ALK融合基因(約4%)、MET突變(約3~4%)、ROS1與RET融合基因(約1-2%)等等,基因變異機率都落在5%以下。若是沒有找到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也就是沒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時,就會建議患者可積極考慮免疫治療。」 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的第一線治療就是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廖唯昱醫師談到,這群不具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患者,原本只有化療可用,預後一直都較差,直到免疫治療的出現才看到明顯提升。「從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在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上再加入PD-L1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約38%疾病惡化的風險,以及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為這些無基因變異族群帶來新的一線治療曙光。」 免疫治療已成國際第一線標準治療選擇之一 6/1起健保大放寬造福病友! 上述免疫治療PD-1或PD-L1抑制劑,針對不同肺癌型態,使用上有單用或是合併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加入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在適用上雖然必須排除鱗狀上皮細胞癌,但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可以適用的。臨床試驗數據上也顯示,PD-L1抑制劑、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三者合併時可達到優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合併的治療成效;過去我國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僅開放PD-L1高表現者(≥50%)的給付,且僅限單用,但從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大幅放寬的好消息!」 廖醫師分析最新健保給付,「配合現今國際最新標準治療,以及參考臨床試驗結果,針對不具有EGFR/ALK/ROS-1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之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可於第一線就給付。相信本次的大幅放寬能為這群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病友帶來很大助益,讓我國肺癌治療成績再更上層樓。」廖醫師最後也提醒病友們,選擇治療前別忘了先進行NGS檢測,若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時應考慮以相對應標靶治療為優先;若無時則考慮免疫治療組合,把握健保給付機會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爭取最佳預後。 圖/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 廖唯昱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