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

確診失智症,還能再工作嗎?醫揭「年輕型失智」患者3大困境有解方

確診失智症,還能再工作嗎?醫揭「年輕型失智」患者3大困境有解方#慢性病

年輕型失智症好發65歲以下,但這些患者通常是家庭經濟支柱,一旦生病常因擔心影響工作而隱瞞,拖延病情反而導致錯失黃金治療時機!《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神經內科醫師提醒,罹患失智症不要害怕,若能在初期調整生活習慣,補對營養,不僅能阻止病情惡化,治療資源也較多,可以幫助病友維持正常工作及生活。

250萬台人都有糖尿病!專家警告「這些症狀」超不明顯:每10人就1人有

250萬台人都有糖尿病!專家警告「這些症狀」超不明顯:每10人就1人有#慢性病

現代人常口渴就喝含糖飲料,平日久站久坐滑手機不運動,這些不良生活習慣可能導致老年以後罹患高血糖、代謝症候群及糖尿病。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署長吳昭軍示警,罹患糖尿病的高風險因子除了遺傳之外,不正確的飲食習慣、作息是主因,據統計,目前成年人每10人就有1人罹患糖尿病,且糖友之中高達半數為65歲以上老人,年齡越高糖尿病的盛行率也越高。

牙口不好失智風險增 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從牙科門診到全身心的健康照護新典範

牙口不好失智風險增 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從牙科門診到全身心的健康照護新典範#慢性病

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最近透過一例成功的聯合診療案例,再次展現其全方位照護的實力。一位長年缺牙導致牙齦萎縮的王姓患者,因家屬提到失智風險和血糖反覆失控問題,藉由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的媒合,牙醫師與神經內科及內分泌新陳代謝科聯手進行會診,於記憶健腦門診為患者提供了測驗及健康管理建議,這樣的多專科合作模式,不僅讓王先生的口腔健康問題得到解決,更及早發現並有效處理了其他潛在的健康風險。 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的創立,源於牙科診療與民眾健康的密切關聯。許多患者會在牙科門診中透露其他健康隱憂,這也促使牙科成為重要的健康切入點 悅庭牙醫診所院長暨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發起人曹皓崴表示,隨著社會對慢性病和預防醫學的關注不斷增加,許多患者已不再滿足於單一科別的治療,反而更傾向多專科合作的全方位醫療服務。曹院長舉例說明,曾有一名胃炎患者,經腸胃科診治後仍持續上腹痛,最終在心臟內科會診時發現是右冠狀動脈堵塞,幸而及時發現,避免了心肌梗塞的風險。 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的強項在於其多元而全面的醫療服務體系,涵蓋口腔照護、心臟內科、骨科、神經內科、功能醫學、預防醫學、中醫及月子中心等專科領域。透過這種跨專科合作,聯盟不僅能提供與醫院同等級的專業醫療分科,還以更加溫柔細膩的照護模式,讓病患享有一站式的健康管理,減少等候時間,同時提高整體醫療品質。 隨著北士科園區的開發及遷入人口的增加,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憑藉其位處士林便利交通樞紐的地理優勢,致力於滿足各年齡層的醫療需求。聯盟集合了44位專科醫師、8位營養師、7位物理治療師及200位臨床心理師,並與日本預防醫學研究營養品諮詢團隊AFC Taiwan合作,共同打造出士林區機能完備的醫療生活圈。 未來,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的發展計劃得到了陽明交通大學育成中心林慶波博士的全力支持,透過數位模組轉型,園區內的醫療資料將更有系統地進行呈現和應用。此舉不僅將提升醫學資訊的整合與效率,還推動了數位醫療的進步。此外,在立法委員吳思瑤的指導下,聯盟積極加強與民眾的互動,並致力於推動醫療機構的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發展。 展望未來,士林官邸健康醫療聯盟將繼續推動產官學合作,不僅服務當地社區,也歡迎跨區治療的患者前來就診。聯盟相信,「團結就是力量」,透過結合新興的預防醫學與精準治療技術,能為老舊社區帶來全新的健康保障,並為民眾創造更健康的未來生活。

高風險族群當心!流感+帶狀疱疹恐成今年秋冬雙重威脅,慢性病患風險翻倍

高風險族群當心!流感+帶狀疱疹恐成今年秋冬雙重威脅,慢性病患風險翻倍#慢性病

公費流感疫苗今日正式開打,為預防病毒引發嚴重併發症,政府每年也積極呼籲50歲以上、特別是慢性病患等族群及早接種流感疫苗。然而,對於免疫力較弱的高風險族群,如患有慢性腎病、糖尿病、免疫系統受損(有癌症病史)等,單單預防流感是不夠的,另一個常被忽略但同樣具威脅性的疾病—帶狀疱疹(俗稱皮蛇)也需格外留意。成大醫院家庭醫學部吳至行主任指出,50歲以上、尤其免疫功能不佳的患者,不僅是流感的高風險族群,也是帶狀疱疹的高風險對象,隨著年齡增加,帶狀疱疹的感染風險會顯著提高,最高可達一般人的3.8倍,因此更應及早預防。 每年秋冬,各種呼吸道傳染疾病盛行,包含流感、新冠肺炎、呼吸道融合病毒、肺炎黴漿菌等,而帶狀疱疹也容易因季節交替而在此時發作;醫師提醒,50歲以上免疫力不佳族群今年除了接種流感疫苗,也可考慮同步諮詢帶狀疱疹預防措施,尤其現在已進入預防重於治療的後疫情時代,民眾可藉由接種流感疫苗的同時與醫師諮詢、根據自身風險與需求評估帶狀疱疹疫苗之接種必要性,雙重守護健康保障。 免疫力不佳族群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發生率翻倍,後遺症恐持續數年 帶狀疱疹的重症高風險族群輪廓與流感類似,皆為50歲以上、慢性病患等免疫力不佳者;吳醫師指出,慢性病(如慢性腎病、糖尿病等)會影響患者免疫功能,也因此更容易罹患帶狀疱疹、流感等感染性疾病,尤其帶狀疱疹病毒平時潛伏在脊髓神經節,身體免疫力下降時易誘發。研究指出,糖尿病患者發生帶狀疱疹機率比一般人高2倍,其他像是曾接受免疫抑制劑的腫瘤癌症患者,罹患帶狀疱疹的相對風險更為一般人的10倍。 不只如此,即便帶狀疱疹痊癒,病毒也仍會在神經節潛伏,更可能併發嚴重後遺症。舉例來說,糖尿病患者痊癒後,留下帶狀疱疹後神經痛的機率比一般人高出了將近50%,痛楚可能持續數天至數年,還可能提高心血管與腦血管疾病風險;血液病患者罹患帶狀疱疹則可能容易出現瀰漫性帶狀疱疹、疱疹性腦炎等嚴重後果。 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無終生免疫,每三人就有一人中!中壯年應盡早預防 許多中壯年容易覺得帶狀疱疹離自己很遙遠,然而依據美國疾病管制與預防中心(CDC)研究,高達99.5%的40歲以上成人體內存在水痘帶狀疱疹病毒。疾管局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台灣民眾一生中發生帶狀疱疹機率約為32.2%,等於每三人就有一人可能皮蛇上身,免疫力下降如熬夜、壓力大或換季,均可能引發帶狀疱疹發作。且根據2024最新研究,曾感染COVID-19的患者相比未感染者,帶狀疱疹風險恐增加2.16倍。 成大醫院家醫科吳至行主任醫師提醒,帶狀疱診即使痊癒,病毒仍會潛藏在民眾體內,約一成的民眾會經歷帶狀疱疹復發,且最快兩個月內就可能再次發作,嚴重影響生活品質。此外,帶狀疱疹還可能造成不同器官的功能性損傷,以眼部為例;眼部周圍帶狀疱疹約占所有帶狀疱疹病例的10-15%,若未及時治療,恐導致嚴重視力受損,甚至中風與心臟病機率大增,因此及早採取預防措施格外重要。 接種流感疫苗同時可諮詢帶狀疱疹(俗稱皮蛇)疫苗資訊,打造秋冬雙重防線 吳醫師呼籲,除了維持健康的生活型態、適當紓壓外,對於中壯年及高風險族群而言,及早接種帶狀疱疹疫苗是預防嚴重後遺症的關鍵措施。因此,鼓勵高風險族群可把握公費流感疫苗施打時機,與專業醫師討論適時的帶狀疱疹預防措施;也同時提醒,特定人群(如免疫抑制者或慢性病患者)應在接種前與醫師討論,以確保疫苗接種的適當時機。透過全面提升自身免疫防線,才能有效在秋冬季節,於呼吸道傳染疾病盛行之時,也同時降低流感與帶狀疱疹對健康的雙重威脅。

工作太累懶得動,小心「不運動」害你早死!醫3招改善「不運動病」

工作太累懶得動,小心「不運動」害你早死!醫3招改善「不運動病」#慢性病

常久坐久站、不愛運動小心早死!研究指出,不運動容易增加心血管風險,更會導致慢性病及死亡風險。但想養成規律運動習慣,新手該如何開始?《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家醫科醫師提醒,可先做到3件事,改變自己對運動的認知,帶來正面感受,就容易堅持並建立良好的運動習慣。

每天1杯手搖好紓壓?醫揭根本超危險:壯男「4個月掉20公斤」險洗腎

每天1杯手搖好紓壓?醫揭根本超危險:壯男「4個月掉20公斤」險洗腎#慢性病

你常喝手搖飲嗎?小心含糖飲喝多會洗腎!22歲陳先生體格相當健壯,近期體重卻開始莫名下降,4個月掉了20公斤,原以為是瘦身有成,但伴隨著出現泡泡尿、工作容易疲倦等狀況,便去醫院進行檢查。結果顯示空腹血糖250毫克/分升、糖化血色素(HbA1c)達9%,確診糖尿病,且伴隨著第三期慢性腎臟病與腎衰竭,腎功能只剩下正常人的3~4成⋯

全台糖尿病患5成都是65歲老人!醫警告「1原因」未來這比例只增不減

全台糖尿病患5成都是65歲老人!醫警告「1原因」未來這比例只增不減#慢性病

年紀大了慢性病纏身,藥越吃越多真的都有效嗎?財團法人糖尿病關懷基金會董事長、振興醫院營養治療科主任蔡世澤表示,曾在醫院看診過一位80多歲的VVIP病人,深受糖尿病、退化性疾病等多重慢性病所苦,每天由專業醫療團隊護理師整理及安排吃藥時間,服藥多達26種,等於每小時都需要吃藥,如同「藥罐子」般終年藥不離身,才能達到穩定控制病情的效果。

溫馨五月暖到「骨質」裡!別讓沉默殺手「骨質疏鬆症」奪走摯愛家人的健康

溫馨五月暖到「骨質」裡!別讓沉默殺手「骨質疏鬆症」奪走摯愛家人的健康#慢性病

五月是個充滿愛的月份,恰逢日前母親節,回家時是否發現媽媽的身體外觀出現異狀?台灣慢性病之王「三高一低」,其中「低」即是「低骨密」,骨密度過低將進而造成骨質疏鬆症的發生。於此同時,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數據顯示,推估台灣將在2025年邁入超高齡社會,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2024年公告之《亞太地區骨質疏鬆症長期接續治療共識 (Asia-Pacific consensus on long-term and sequential therapy for osteoporosis)》指出,骨質疏鬆症將增加脆弱性骨折風險,據調查顯示,亞太地區此類骨折的負擔尤其嚴重,預測顯示髖部骨折人數將顯著增加,從 2018 年的 1,124,060 例增加到 2050 年的 2,563,488 例;在台灣,根據統計調查,臺灣65歲以上的民眾發生一次以上的脊椎體壓迫性骨折,女性佔19.8%,男性則佔12.5%,而更年期的婦女骨質疏鬆症的盛行率約為30% ,足以見得骨質疏鬆症更為台灣全民健康未來高度隱憂。 骨鬆性骨折留下的後遺症無法完全康復補救 預防性治療才是王道 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暨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高醫岡山醫院骨科部 林松彥醫師主任憂心指出,大多數患者直到發生骨折後才發現自己早已罹患骨鬆。然而,骨鬆性骨折對生活的影響非常嚴重,除了可能導致行動不便,嚴重者甚至無法自理。林松彥醫師更表示,一旦骨質疏鬆性骨折,患者留下的併發症是完全無法補救的,「即便擁有再高深的手術技術,但面對骨質疏鬆性骨折,也沒辦法達到穩定的固定,這些患者無法早期康復、活動,進而發生無法補救的後遺症及併發症。」 要想有效治癒,「預防性治療」才是王道。林松彥醫師說明,最有效避免骨鬆性骨折以及其帶來的後遺症,即是還沒發生骨折前,先行檢測出骨密度的異樣,加以預防骨折的發生。林松彥醫師舉例,「低骨密」無法如同「三高」一般,在一般健康檢查中以抽血、量血壓等方式,輕鬆掌握自己血壓或血糖狀況;骨質疏鬆症相對為「沉默的疾病」,若無發生骨折將很難察覺。林松彥醫師坦言:「當你已經有症狀的時候,已是相當嚴重的骨質疏鬆症。」 因此,林松彥醫師醫師強調:「國人應要在早期骨密尚未流失之前,就定期接受DXA骨密度篩檢,持續追蹤、早期發現、及時治療。」林松彥醫師表示,臨床上骨質疏鬆症的診斷標準是以「雙能量X光吸光式測定儀」(DXA)數值作為判斷,只需要「躺著測」5至6分鐘的時間,即可得到一份完整的骨密度鑑定資料,甚至施測一次DXA的輻射暴露劑量,一般少於10μSv(微西弗),僅約為一張胸部X光片的1至4% ,民眾帶著去尋求專業骨科醫師診斷,並依據T值給予治療或是飲食生活建議。T值若在-1與-2.5之間,表示骨質正在逐漸流失、骨密度已變低,若T值低於-2.5就確診為骨質疏鬆症。林松彥醫師提到,目前全台各醫學中心及部分醫院診所皆有DXA,民眾可於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官網查詢到「骨鬆友善機構分布圖」及「台灣DXA分布圖」,輕鬆了解到何處可以洽詢施測DXA骨密度檢測,既方便又快速。 長輩的健康是最好的禮物!注意「駝、矮、痛」3症狀 及早篩檢、及早治療 近來恰逢母親節,林松彥醫師語重心長呼籲民眾多多觀察家中長輩若出現「駝、矮、痛」,如身高縮水4公分、嚴重駝背、發生背痛症狀等,就要提高警覺「可能是骨質疏鬆症」,並趕緊帶長輩就醫治療。林松彥醫師分享道,曾經收治過一位60歲的女性患者,來就診時已經發生骨折,並確診為骨質疏鬆症。不過讓林松彥醫師至今無法忘記的並非完全是這位患者,而是她身邊滿臉愁容地陪女兒看診、年屆90歲高齡的老媽媽,而她的身形已明顯看出嚴重駝背,在林松彥醫師的關心下鬆口「會痛、身高變矮」,符合骨質疏鬆症狀。 在林松彥醫師的堅持下替老婦安排了一次DXA骨密度檢測,「老婦的骨密度T值已呈現-4,遠低於-2.5指數,且多處壓迫性骨折,屬於相當嚴重」這讓林松彥醫師不禁感慨,在傳統思維中,駝背、變矮、下背痛皆屬於正常老化現象,「因此這些身體的警訊經常會被年紀較大的患者忽略,進而沒有主動安排骨質密度檢測的意識」;同時,也因現代人生活繁忙,鮮少時刻關心家中長輩身形、健康變化。對此,林松彥呼籲民眾,平時多留意身邊年老長輩身體發出的健康警訊,若外觀明顯出現「駝背、變矮、下背痛」3大症狀,請立即主動安排骨密度檢測,若確診為骨質疏鬆症也要督促長輩持續規律接受藥物治療,才是最好的孝親禮物。 在充滿愛的五月,林松彥醫師以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秘書長身份再次呼籲,骨質疏鬆症通常沒有明顯症狀,因此我們更應該為自己和家人保持警覺,及早檢測並積極治療。中華民國骨質疏鬆症學會與台灣安進長期關注民眾的骨骼健康,持續呼籲民眾關心自己和身邊長輩的健康狀況,以實現「骨鬆早篩檢,骨折不出現」的理念,避免更多因骨質疏鬆而引發的骨折遺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