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吞嚥困難

菸酒檳榔別碰!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驚「食道癌晚期」

菸酒檳榔別碰!吞嚥困難、胃食道逆流驚「食道癌晚期」#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50多歲廚師,菸、酒、檳榔不離身,某天試菜時突然發覺吞嚥有困難,就醫檢查確診食道癌,醫師考量他的工作需頻繁試菜,建議採取微創內視鏡手術,搭配組織凝集儀、神經監測儀等,術後很快就返回工作岡位,不但進食沒問題,也沒有聲音沙啞等後遺症,完全不影響餐廳生意。9成食道癌是男性 好發50至70歲根據國人最新癌症登記與死因統計,每年食道癌新發生個案有2,700人,佔男性癌症發生率第6位;死亡人數約1,800名,癌症死因排名為第5位,其中高達9成以上為男性。台北榮民總醫院胸腔外科主治醫師徐博奎指出,國人食道癌患者好發50至70歲,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直到出現喉嚨卡卡、吞嚥困難,甚至胸痛、體重下降,大多數已是晚期,東方國家食道癌以鱗狀上皮癌為主,好發於吸菸、喝酒、嚼檳榔的勞工族群,以及經常吃醃製食物、不新鮮食物,或是喜歡喝滾燙熱湯的人,他表示:「食道黏膜容易受傷,癌變機率也較大」。而好發於西方國家的食道腺癌,近年在台灣也有上升的趨勢,大部分是胃食道逆流及肥胖族群;若是高位食道癌,還會伴隨聲音沙啞,當腫瘤轉移淋巴可能造成頸部腫大,骨轉移則骨頭痛、肝轉移出現黃疸。微創手術傷口小 搭配止血器械縮短復原期食道癌治療以手術為主,依照病情可同步配合放化療或標靶治療等。徐博奎說明,大多數食道癌患者屬於腫瘤局部侵犯型,由於食道位於胸腔正中央深處,緊鄰主動脈、氣管,手術很難完全清除癌細胞,標準治療會先在術前進行放、化療,讓腫瘤縮小、再進行整段食道切除,並利用胃、大腸進行食道重建。徐博奎進一步說明,傳統食道癌手術須開胸剖腹,傷口大、併發症高,恢復也較慢;近10年以微創內視鏡手術為主流,傷口較小,再搭配腹腔鏡進行食道胃吻合重建手術;由於食道周圍布滿許多細微血管,同步搭配使用組織凝集儀,可確保精準清除病灶切割,同時具有止血作用,出血量更少,讓患者復原更快速。術中監測喉返神經 降低聲音沙啞後遺症以往認為食道癌切除病灶即可,徐博奎補充,食道鱗狀上皮癌容易轉移喉返神經旁的淋巴結,由於喉返神經非常脆弱,進行淋巴廓清術時,很容易造成喉返神經麻痺。根據文獻顯示,食道癌患者進行淋巴廓清術,發生聲音沙啞後遺症的比例達3至4成,且喝水也容易嗆到,等到術後2至3個月才會逐漸恢復,嚴重影響生活品質。術中輔以使用神經監測儀,不僅可以定位及確定喉返神經位置,且術中便可知道神經傳導功能正常與否,不但提升手術安全性,更大幅降低術後併發症發生。以北榮統計為例,若術中輔以喉返神經監測儀,食道癌淋巴廓清術後,喉返神經麻痺發生率大幅下降至10%,讓醫療團隊與患者能更加安心進行治療。預防食道癌 遠離菸、酒、檳榔徐博奎補充,臨床上,許多口腔癌患者常伴隨食道癌,診斷為口腔癌建議進行胃鏡檢查,若是發現食道黏膜癌前病變,利用內視鏡黏膜切除術即可。最後提醒,預防食道癌要遠離菸、酒、檳榔,胃食道逆流應定期胃鏡檢查,如果出現吞嚥困難、喉嚨卡卡,應盡早就醫檢查。(本文獲健康醫療網授權轉載,原文為:菸酒檳榔族注意!喉嚨卡卡、吞嚥困難當心食道癌)

吞嚥困難怎麼辦?台大專家教「3招訓練法」在家就可做

吞嚥困難怎麼辦?台大專家教「3招訓練法」在家就可做#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常有長輩因老化而吞嚥困難,吞不下又怕營養不良該怎麼辦?台大醫院副院長王亭貴表示,在社區中沒有明顯疾病的長者,有10~12%有吞嚥困難的問題,雖然看起來都還能經口進食,但一不小心,食物可能會誤入氣管而造成吸入性肺炎,甚至死亡。延伸閱讀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吞嚥困難常見症狀、高危險群台大醫院復健部醫師蕭名彥表示,除了高齡長者外,有腦傷、腦中風、神經退化性疾病如帕金森氏症、頭頸癌病患如口腔癌,或是其他精神性吞嚥困難,也都是吞嚥困難的高危險群。吞嚥困難常見的表現主要分為3種:1.容易嗆到:常咳嗽、有痰、喉嚨癢2.吞不乾淨:得分多次吞、喉中有異物感、吞嚥很費力3.吞不下去:口水多、費力且有疼痛感,多為嚴重中樞神經性疾病導致吞嚥障礙評估方法則分為評估病史、透過臨床檢查確認生命跡象、口腔結構、吞嚥測試,以及儀器檢查,包含螢光透視吞嚥攝影檢查、吞嚥內視鏡檢查以及壓力檢查。蕭名彥說明,最常見的吞嚥攝影檢查,可透過X光評估完整吞嚥結構;吞嚥內視鏡則是可觀察到食物吞嚥時的全貌,以便評估是否有吞嚥障礙。吞嚥障礙居家訓練方法台大醫院復健部語言治療技術科主任張綺芬表示,對於治療吞嚥障礙的訓練方式,有直接與間接訓練2大原則,主要區分差別在於「有沒有用食物」。直接吞嚥訓練為利用直接進食食物,邊吃邊訓練;間接吞嚥訓練為強化舌頭、雙唇、臉頰、咽部、聲帶等部位肌肉,目的在於幫助吞得更安全。若只是一般因年齡老化,而非疾病所造成的吞嚥困難,張綺芬表示病患日常可透過以下「居家自我吞嚥訓練3方法」,目的就是要訓練聲帶肌肉,因為聲帶的緊度正是吞嚥能力的最後一道防線: 大聲說:盡量大聲說話,可以朗讀報紙、文章等喜歡的文句。 高聲唱:高聲唱歌、可跟著伴唱帶一起唱。 努力吃:只要可以吃得下、安全吞下食物,就要努力吃,吞嚥咀嚼的動作就是最佳的吞嚥訓練。吞嚥困難不一定適合喝營養品至於長輩只飲用營養補充品,會對健康或吞嚥安全造成影響嗎?蕭名彥回應,其實不是每個人都適合飲用營養品,若未經過吞嚥障礙評估,正視吞嚥問題,除了在吞嚥過程中恐有嗆咳危險,長期沒有好好訓練吞嚥肌肉,更會導致肌力下降而連帶影響吞嚥能力。王亭貴最後強調,其實疾病與老年退化導致的吞嚥障礙並不同,若透過吞嚥訓練問題仍無改善,一定要就醫透過醫師評估治療。張綺芬則建議,不同的疾病有不同的介入方式,若民眾或病患希望進行居家吞嚥訓練方法,亦需語言治療師的專業臨床評估與實際指導後,確認符合病患狀況及安全性再進行。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

食物打成泥就易吞?台大營養師揭「常見照護迷思」#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採訪報導)78歲吳女士在去年中風癒後假牙不合,因而有吞嚥障礙問題,進食過程長且容易咳嗽,3個月體重減輕了3公斤。女兒擔心母親營養不良,用心購買媽媽愛吃的排骨便當,更費心地把食物剪碎。但吳女士仍因吸入性肺炎反覆住院。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吳女士可吃糊狀或濕潤細軟的食物(IDDSI 4~5),液體稠度(IDDSI 2~4),病患的進食與健康情況才大獲改善。另48歲王先生3年前罹患鼻咽癌已經痊癒,但最近進食時發現只能喝流質,有些流質會嗆到,有些流質吞不下,且體重減輕。王先生擔心癌症復發,經檢查後發現是因為放射性治療後肌肉纖維化導致吞嚥困難。經過醫療團隊評估後建議王先生調整液體濃稠度為低中度稠(IDDSI 1~2)。延伸閱讀長輩吞嚥困難、常嗆咳怎麼辦?練口腔肌力「3招」搞定吞嚥困難飲食2大迷思台大醫院營養師鄭千惠指出,一般民眾或病患家屬對於吞嚥困難而進行飲食製備過程中,常出現2大迷思:1.吞嚥困難把食物剁碎或打成泥就好?不是什麼食物都只要切成小塊就能易於吞嚥,其實需考慮食物的軟硬度、食物與液體分布均不均勻的離散性,以及泥餐的黏度、食物離水等問題。2.使用液體增稠劑一定安全?液體太稀或太稠都可能有危險,若食物太稀太水恐會引發嗆咳或吸入性肺炎,太稠恐會卡在食道難以吞下;且當食物質地調整後,雖看似量有增加,卻常常忽略營養密度被減少的問題。吞嚥困難有7種飲食標準台大醫院營養室主任陳珮蓉表示,為了讓營養師或病患家屬可以依據病患的個別吞嚥能力,調製安全且美味的食物,讓病患能早日經口進食,建議參考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來製備飲食,依吞嚥與咀嚼能力訂出7種不同等級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以符合個體差異,促進吞嚥安全。 固體食物分為 3~7級:分別是流質3級、糊狀4級、細碎及濕軟5 級、軟質及一口量6級、容易咀嚼7-EC級、食物原狀7級。 流質食物飲品分為 0~4 級:分別為稀薄0級、極微稠1級、低度稠2級、中度稠3級、高度稠4 級。        (食物質地依國際吞嚥困難飲食標準(IDDSI)分成7級。圖片提供:台大醫院)臨床照顧者若想居家調製安全食物,讓有吞嚥障礙的長輩或病患進食,陳珮蓉建議,可先至醫院復健科進行吞嚥困難評估,瞭解自己適合的食物質地與液體稠度,再利用簡易工具如:餐叉、湯匙、筷子、手指或針筒等,來測試食物質地的硬度、液體流速、黏附度、彈性等,藉由常見工具來協助自製的居家餐食質地一致化,再進而嘗試是否符合可吞嚥程度,增加被照顧者的進食安全。延伸閱讀失智嬤喝湯嗆咳住院1個月 吞嚥困難可以這樣做

新冠肺炎痊癒,後遺症更折磨?7招緩解吞嚥、呼吸困難

新冠肺炎痊癒,後遺症更折磨?7招緩解吞嚥、呼吸困難#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許多罹患新冠肺炎的患者,在康復後出現了後遺症,可能會有呼吸困難、身體虛弱疲勞、喉嚨沙啞、吞嚥困難、注意力及記憶力減退、焦慮或憂鬱等症狀。醫師表示,研究顯示冠狀病毒會影響不同器官造成身體多功能受損,往往對個人的健康和日常生活造成長期影響。   衛生福利部南投醫院職能治療師張瑋珊表示,世界衛生組織(WHO)有針對罹患新冠肺炎後,提供各種常見症狀及自主訓練的建議,協助康復者可以盡早恢復正常生活品質。 簡單3方法緩解疫後呼吸困難 張瑋珊表示,想緩解呼吸困難,有以下方法: 1. 將頭墊高側臥,有痰的肺葉在上方促進痰液引流 2. 坐姿腰前傾,頭、頸、手臂趴桌面或用手支撐在大腿上 3. 站姿腰前傾,撐在櫃檯或購物車上;站姿背部靠牆手放身體旁,足離牆一腳長,膝微彎 研究指出,運動可以改善體能及思維、減少呼吸困難、增加肌肉力量、減輕壓力、改善情緒等。張瑋珊也提醒民眾在日常生活中,應在飯後至少1個小時再運動,運動前後應做暖身及緩和運動,當出現噁心、頭暈頭痛、嚴重呼吸急促、冒冷汗、胸悶等不適應停止運動並就醫。 吞嚥困難善用4技巧,可嘗試適口性佳食材 對於出現吞嚥困難的患者,張瑋珊則建議以下方法: 1. 飯後要維持坐姿、站立或行走至少 30 分鐘 2. 嘗試不同濃稠度的食物,找出易於吞嚥的食材,可從柔軟、光滑、濕潤或將食物切成小塊開始訓練 3. 安排安靜的環境小口專心進食,且要完整咀嚼後再吞嚥 4. 如果進食仍有困難,請尋求語言治療師的專業協助 張瑋珊表示,若症狀惡化,利用上述緩解方法仍未改善,難以進行日常活動時,建議應就醫。目前全台多家醫院皆設有「COVID-19染疫康復者門住診整合醫療諮詢」服務,提供以患者為中心之跨科別醫療服務,以協助患者達到早日回復日常生活的目標。

複視、步態不穩、吞嚥困難⋯恐是「腦幹長瘤」警訊

複視、步態不穩、吞嚥困難⋯恐是「腦幹長瘤」警訊#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記者馮逸華/綜合報導)媒體報導,藝人王大陸的母親於睡夢中昏迷不醒,緊急送醫後診斷出是腦幹腫瘤破裂,緊急開刀仍回天乏術。但腦內長瘤是可以提早發現及預防的嗎?腦幹腫瘤與一般腦瘤又有什麼不同?台北市立聯合醫院神經外科主任林文雄表示,腦瘤並不常見,台灣每10萬人僅約3~4人罹患腦瘤,腦幹腫瘤比率更低,占所有腦瘤案例不到1/10。幾年前診治過一名個案,不到60歲的男性上班族,因步態不穩、吞嚥困難而就醫,經核磁共振(MRI)檢查,發現腦幹長了一顆腫瘤,病人還不到退休年紀就過世,留給家人無限不捨與遺憾。腦瘤恐因遺傳,「腦幹腫瘤」病因不明林文雄指出,不像長在大小腦的腫瘤可能有家族性遺傳因子,腦幹腫瘤原因不明,既無遺傳性,也沒有特別危險因子,大人與小孩都可能得。惡性腦幹腫瘤與惡性腦瘤的預後差不多,確診後平均餘命僅約1年,但仍視腫瘤位置、大小及影響的神經功能而有所差異。腦瘤會有頭痛、噁心想吐等腦壓增高症狀,但腦幹腫瘤不一定。腦部本身是沒有感覺的器官,腦瘤會頭痛是因刺激到腦膜,而腦幹位在顱內深層,不易刺激到腦膜,較少以頭痛來表現,取決於腫瘤壓迫到哪對腦神經而出現功能異常,較常見的是複視、步態不穩及吞嚥困難。且因察覺不易,多數病人在有症狀時,腫瘤多已長很大。常講手機會得腦瘤嗎?醫:未證實林文雄表示,外在環境對腦部可能有影響,目前唯一證實會造成腦瘤的是放射線,雖然網路流傳手機有害腦部健康,但許多研究未能證實常講手機會得腦瘤,不過生活中還是盡量減少曝露電磁波中,也要避免接觸致癌物,對預防所有癌症都有正面效果。腦瘤的治療方法和其他腫瘤一樣,以切除為主,如果是良性,開刀拿掉就沒事,但惡性腫瘤開刀也拿不乾淨,須追加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可惜的是,目前治腦瘤的化療藥物不多,僅惡性神經膠質瘤可用。此外,大小腦腫瘤手術相對容易,腦幹則相當困難,在沒有顯微手術前,醫界稱腦幹為「No man area」,意為「無人可到達之處」。腦幹腫瘤位於深層,無法開刀切除腦瘤手術不像其他部位可多切一些組織,以清除乾淨,必須針對腫瘤一小塊一小塊移除,以免切到好的腦組織。腦幹位在腦部深層且體積小,加上掌管重要的生命功能,包括心跳、血壓、運動等等,通常無法開刀切除腫瘤,只能做化驗,決定是否使用放射線治療或化學藥物治療。如何及早揪出腦瘤?林文雄建議,身體有異狀須就醫找出原因,40歲以上有免費成人健檢,若經濟狀況許可,也能選擇自費做腦部核磁共振,才有辦法看出有無腦瘤,而以往核磁共振檢查費用昂貴,現在可用健保價格來做,病患負擔減低許多。核磁共振的好處是沒有放射線問題,對人體較無負擔,檢查時間約需20分鐘以上。就像保養車子一樣,身體也要健檢保養,才能跑得穩又長久。

長輩吞嚥困難、常嗆咳怎麼辦?練口腔肌力「3招」搞定

長輩吞嚥困難、常嗆咳怎麼辦?練口腔肌力「3招」搞定#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國內研究發現,台灣約有12.8%的65歲以上長者,經過評估為咀嚼吞嚥異常;亦即每10位高齡者,就有1位有輕度以上咀嚼吞嚥障礙。這個數字,將會隨著台灣人口高齡化而越來越高,並且長者因咀嚼吞嚥困難所導致的「吸入性肺炎」,也成為威脅長者健康的原因之一,像李前總統就是吸入性肺炎引發後續的狀況而往生,因此不得不防。部分吸入性肺炎,是因為口腔不清潔,或是咀嚼吞嚥肌群失能, 導致口腔內許多呼吸性細菌或病原體,隨著食物與嘔吐物吸入或嗆入肺部,進到肺部而發生吸入性肺炎。正常吞嚥的5個時期1.預備期(Anticipatory Stage):是進食的第1步驟,大腦會觀察食物的大小、硬度、氣味及溫度,來選擇進食之食物,並接續後面的吞嚥動作。一般大家說好的食物應當具備色香味俱全,就是在指這個階段。2.準備動作期(Oral Preparatory Stage):大腦指揮口腔肌肉進行咀嚼,透過唇、舌、牙等將食物磨碎形成食團。3.口腔期(Oral Phase of the Swallow Stage):食團形成後,就可以進行吞嚥動作。吞嚥時食物經唇、 舌、齒、頰、顎等部位的協調將食糰往後送到咽喉,並啟動吞嚥反射動作。4.咽部期 (Pharyngeal Stage):此時軟顎向後上抬、喉前庭關閉、聲門關閉、會厭軟骨閉合、喉部上提,食物藉由上述協調動作向下運送,將食物更往後推,最後咽部清空,食糰經由上述動作進入食道。5.食道期 (Esophageal Stage):食糰經由食道蠕動將食物送至胃中。吞嚥障礙好發族群1.腦功能損傷族群:腦中風患者、失智症患者、腦神經系統有障礙之患者。2.身心障礙者族群:智能障礙、唐氏症等身心障礙患者。3.因疾病導致之吞嚥障礙族群:神經系統障礙患者、顳顎關節障礙、先天性口咽及舌頭部位構造異常者 : 如唇顎裂等、因手術、化療或放療等治療導致組織構造異常之患者。4.其他:營養不良者、口腔衛生不良,因缺牙而導致對咬牙不足者。 吞嚥訓練第一步:選擇正確食材質地一般民眾總認為把食物打碎、弄成泥狀就是好吞的食物。但是吞嚥的主要步驟是將食物變成食團,若是因過度處理食物,造成食團難以形成或是黏在舌頭上,反而會影響吞嚥有。有些食物本身質地就偏軟的,像香蕉、南瓜、水蜜桃不需用調理機打碎,只需經過適當處理,沒有牙齒也能嚼食,另外像馬鈴薯、酪梨等也都是富含營養,並且方便處理的軟食,而一般常見的豆花、廣東粥、義式蔬菜湯等,也都是外面小吃常見的餐點,非常方便取得,不需要太費力料理。選擇正確的食物質地,不僅能解決患者因咀嚼吞嚥障礙而造成的進食問題外,也能避免患者在進食時造成誤嚥而導致吸入性肺炎的發生。此外,質地改善也能訓練患者由口進食,以漸進調整的方式慢慢地恢復患者的咀嚼吞嚥功能,提高患者在未來移除鼻胃管的機會。日常口腔運動訓練:臉部、嘴部、舌部1.臉部運動(1)按摩臉(面頰、上額、下巴、鼻子)直到溫熱。可用一條熱毛巾或手。(2)將臉向前嘟起、再向外拉開笑,重覆做。用到最大的拉張幅度。(3)用手將雙頰向後拉,同時將嘴向前嘟。(4)用手將雙頰向前推,同時笑,抗衡相反方向的阻力。(5)將嘴閉起來,由一邊挪向另一邊,挪動下頷。(6)將雙頰向內吸,然後放鬆。(7)將雙頰鼓氣,持續5秒鐘,然後吐氣放出。(8)雙頰鼓氣,嘴巴閉合,將氣由一邊送到另一邊,不可將氣洩出。(9)將雙眼閉起來用力擠,然後睜大。(10)閉單眼,輪替。(11)擠鼻子,持續5秒。(12)如果臉有一邊受損,用手將正常強的一邊面頰向下拉,同時試著用力擠臉部肌肉。2.嘴部運動(1)將雙唇閉緊,互相壓緊。(2)將嘴張大,同時試著將嘴嘟成「O狀」,不可閉緊,停住、放鬆。(3)吹口哨。(4)用一根小吸管吹,然後吸回空氣。(5)重複地說「pa,pa, pa……」,需快且清楚。(6)鈕扣運動—用3枚不同大小的鈕扣,每個鈕扣用線綁著,將最大的鈕扣,放在唇後牙前,輕輕的將綁在鈕扣上的線拉著,將嘴唇閉緊,以防鈕扣會自口中掉出。如此再試第2大的,再試最小的。3.舌部運動(1)用一塊潤濕的紗布,包裹住舌尖,然後小心溫和的向外拉。(2)將裹了紗布的舌頭,溫和的向左、右、上、下拉動。(3)嘴張開、將舌頭伸出,保持在中間,持續5秒。(4)將舌頭向嘴外伸,左右緩慢移動,慢慢加快速度,確定每次舌頭定碰到每一邊的嘴角。(5)將舌頭自口中伸出到外面、再拉回來。重覆做,維持快速度。(6)將嘴閉起來,舌頭在上唇裡面、上牙齦上左右來回移動,再換下唇。(7)將舌頭自口腔內向內頰向外頂,再換邊。(8)將舌頭向掃地一樣,自口腔內、碰到每顆牙齒,由一邊到另 一邊。(9)用舌頭黏嘴唇一整圈。再由反方向做。(10)張開嘴,伸出舌頭,碰上唇。面對吞嚥困難長輩 餵食時注意事項1.餵食時,坐姿很重要,應採坐立90度頭部微傾向前的餵食姿勢。2.選擇適合長輩的食物質地。3.給予長輩充裕的時間及安靜環境,減少進食的環境刺激,讓他可以專心進食。4.餵食的時候,要確定長輩已吞乾淨前一口後,再給下一口。5.若病人有嗆咳情形,應立刻停止進餐。6.餐後維持直立坐姿20~30分鐘,避免因打嗝而導致的嗆咳。7.餐後應以棉棒清潔口腔,維持口腔健康,並確定無殘留食物在口中。參考資料1.衛生福利部—咀嚼吞嚥障礙診治參考指引及健康照護手冊2.如何訓練及維持咀嚼吞嚥功能及預 防誤嚥的發生,黃純德醫生(本文獲家天使授權轉載,原文為:吞嚥困難原因多,日常訓練不可少|家天使-找看護第一品牌) 

吃火鍋太急悲劇了 魚骨整根刺穿喉嚨

吃火鍋太急悲劇了 魚骨整根刺穿喉嚨#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天氣轉涼,許多人愛吃火鍋暖胃,但得小心細嚼慢嚥。一名50歲男性日前在吃完火鍋後,出現吞嚥困難與間歇性上腹疼痛,就醫檢查發現是誤食魚骨頭,魚骨以水平方式卡在下段食道,造成罕見之雙側食道穿孔,所幸經救治後已無大礙。食物溫度較高 民眾常囫圇吞棗台中榮總胸腔外科醫師李明璟表示:「在吃火鍋時,由於食物的溫度較高,民眾進食時,常無法細嚼慢嚥,一不小心就容易把骨頭或魚刺一口吞下,萬一卡在食道,就容易造成食道的穿孔或破裂。」而由於骨頭或魚刺並不是金屬材質,在一般的胸部X光檢查下並無法顯影,故診斷上較為困難。一旦發現有嘔吐、胸痛、間歇性上腹疼痛和吞嚥困難等症狀,就應及早就醫,必要時需接受胃鏡檢查並移除異物,以避免氣胸、膿胸、縱隔腔炎等併發症的發生。以往嚴重需切除食道 現可運用支架置放術以往如果發現患者有食道穿孔及破裂,需立即進行食道修補手術,嚴重時,甚至需要進行食道切除手術,以阻止敗血症的發生。但近年來由於食道內視鏡技術的進步,利用食道支架的置放手術也成為治療食道穿孔或破裂的選項之一。李明璟醫師強調,面對誤食異物而造成的食道穿孔或破裂,其治療方式取決於診斷時機和患者臨床狀況,當食道因感染而發生壞死的情況下,進行食道支架的放置也有可能造成食道出血或加大破裂的範圍。因此,民眾和家屬應該和醫師充分討論後,再決定治療方式。

烹調吞嚥困難照護食 4重點要注意

烹調吞嚥困難照護食 4重點要注意#吞嚥困難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台灣長照機構使用鼻胃管的人數高達94%,全球最高。而日本只有11%,德國只有6%。吞嚥障礙者不是不能吃,而是要在照護下吃適合他們的食物。讓被照顧者能重新恢復由口進食的尊嚴,享受真正食物的美味;讓照顧者不再需要因為拒絕家人希望進食的要求而難過,適合的食物能讓被照顧者進食更方便,得到較好的營養,免疫力不易低下,有機會復元,能拿掉鼻胃管,照顧更輕鬆。可讓有吞嚥困難的人容易吞的食物,有四個重點要注意。1. 易變形:因為咽部肌肉的力量不足,所以食物通過時要能容易變形。太乾硬的食物,像硬的果凍、肉類等,都容易卡在咽部,不適合直接食用,必須花點工夫處理後才能食用。2. 黏著性低:海苔、薄的菜葉等,容易附著在口腔和喉嚨引起誤吸的,都必須經過處理才能食用。3. 有凝聚力:如果舌頭無力,無法將食物處理成適合吞嚥的狀態,進食時食物就很難聚集在一起,會散落在口腔四處。不但吞不下去,還很可能因為長期置留在口腔中成為細菌的溫床,或是在進食一段時間之後不小心掉進氣管,引起誤吸。所以食物必須調理得容易凝聚,容易成為食團,才好吞。4. 離水性低:吞嚥力差的人,常因為液體的流速快,在喉頭還來不及抬起時液體就跑到了氣管,發生嗆咳。水或果汁之類的飲料大家可能都知道必須小心,但有一些隱性的含水食物,如水份多的水果、凍豆腐、燉煮的蘿蔔等,這類咬了會出水的食物,甚至連明膠之類在體溫下會融化的食物,都要小心,必須處理過後才能食用。有吞嚥困難的人喉嚨和舌頭力量不足,容易疲乏,經常只進食三十分鐘就累了。就因為能吃的時間不長,食物最好營養密度高,且容易處理成一口大小。中、重度吞嚥困難者的食物還必須要有質地平均、不會有軟有硬,並在口中容易整理成食團等等的特性。如何確認吞嚥照護食的濃稠度 是否符合標準?攪打好的吞嚥照護食倒入容器時要仔細觀察,從食物堆疊形成的螺狀紋高度及數量,就可以檢測是否適合吞嚥障礙者食用。每一位吞嚥障礙者都有自己適合吃的食物濃稠度,記下這個形狀,下次製作時只要能做出差不多的濃稠度就可以。即使是有吞嚥障礙的人,但就像一般人一樣,每個人可接受的食物濃稠度仍然有一個範圍。攪打的天然食物,多少會因為食材含水量或調理的過程不同,造成製作出來的食物濃稠度略有差異,但只要是在吞嚥障礙者可以安全吞嚥的範圍內,都可以接受。不一定要每一份食物的濃稠度都做到一模一樣,那樣壓力太大了。萬一不小心調理得太稀,只需要再加一點山藥或銀耳糊再攪打一次。反之,若是調理得太乾,略加一些水或高湯攪拌均勻即可。說到底,隨著病程進展、體力改變、天候變化,每天的吞嚥能力也都可能有些微改變,調整食物濃稠度本來就是必須的事。如果本來吃得很順利,卻突然出現嗆咳或不好吞的情況,就要考慮調整食物質地,並再次請語言治療師評估。(本文摘自/吞嚥照護食:給有吞嚥及咀嚼問題者的日常食譜/如果出版社)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