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氣候夏季溼熱、冬季溼冷,讓有過敏體質者越來越多。中醫師指出,大暑過後,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從即日起到8月30日,民眾可透過「三伏貼」來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有助於減少秋冬換季期間,如鼻過敏或慢性咳嗽等過敏反應的發作,臨床上約有8成病人症狀獲得改善。
台灣氣候夏季溼熱、冬季溼冷,讓有過敏體質者越來越多。中醫師指出,大暑過後,正是冬病夏治的最佳時機,從即日起到8月30日,民眾可透過「三伏貼」來調理體質、提升免疫力,有助於減少秋冬換季期間,如鼻過敏或慢性咳嗽等過敏反應的發作,臨床上約有8成病人症狀獲得改善。
三伏貼是基於中醫的「冬病夏治」原理,在一年中最熱的三伏天時節,將中藥材敷貼於特定穴位,透過藥材對這些穴位的刺激,達到治療和預防疾病的效果,適用於過敏性鼻炎、氣喘咳嗽等冬季常見疾病,究竟三伏貼真的有用嗎?三伏貼怎麼貼?有哪些副作用呢?本篇由中醫師解答。
炎夏到來,過敏性疾病、慢性呼吸系統疾病患者,可以考慮接受中醫天灸療法「三伏貼」的治療。三伏貼是運用中醫「冬病夏治」理論,對於體質較虛寒者,在冬天常發作的疾病,如過敏性鼻炎、氣喘、胃痛、腹瀉、關節疼痛等,利用夏日陽氣旺盛時進行治療,補充身體的能量與陽氣,在下半年的冬天可以抵禦外寒,減緩不適。
隨著夏至將至,接連的炎熱高溫常讓人沒食慾、心煩氣躁、頭昏腦脹、倦怠乏力,飲食上該如何調理才能讓身體消暑呢?中醫師指出,夏季高溫容易讓體內水分流失,若長時間處於高溫又大量流汗、水分攝取不足的情況,會增加心臟負擔提高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建議透過三伏貼、穴位按摩、消暑綠豆湯等方式,有效緩解暑熱。
近日高溫暑熱,卻是冬病夏治好時機!中醫「三伏貼」為傳統醫學內病外治的保養方法,三伏貼為利用特定節氣(三伏天)進行中藥穴位敷貼,用來治療冬天好發的過敏性鼻炎、氣喘、支氣管炎等慢性呼吸系統疾病。到底三伏貼功效是什麼?三伏貼真的有用嗎?有哪些副作用?《優活健康網》整理三伏貼知識供民眾參考。
張先生多年來受到過敏性鼻炎所困擾,每逢換季或天氣變化,鼻炎症狀就會加重,因此求診安南醫院中醫部,經中醫建議接受「三伏貼」療程後,他明顯感覺到鼻塞、打噴嚏等症狀減輕,呼吸也順暢許多。中醫師指出,三伏貼不僅可以保養身體、緩解過敏性疾病,對於新冠肺炎、氣喘、虛寒性症狀的恢復也有所助益。
夏季三伏貼屬於中醫治療「冬病夏治」概念,敷貼時間選在三伏天,「三伏天」是一年中日照時間最長、陽氣最旺盛的時節,透過陽氣最旺時機點,配合屬性辛溫的中藥敷貼在特定穴位上,藉以激發體內陽氣,炎熱的「三伏天」期間,人體陽氣可得外在的陽氣相助,此時在身上敷貼辛溫、逐痰、疏通經絡的中藥製成藥餅敷貼於穴位上,相輔相成,藉此排除體內的陰寒之氣,疏通氣血流通,治療過敏、氣喘、腸胃功能不佳、皮膚炎等慢性疾病效果極佳,門診上甚至廣泛應用在婦科疾病調理。 頤鳴堂中醫診所中醫師周大翔表示 2024年三伏天時間選在初伏日7月15日開始,中伏在7月25日,末伏在8月23日結束,敷貼時間可選擇在7月15日至8月23日這段期間,以一週敷貼一次為主,過敏疾病時間較長者,可以以三伏天日期期間前後延長一週多敷貼1~2次加強療效。 周大翔中醫師表示今年夏季氣溫較往年高,三伏貼敷貼效果較佳,但因為刺激強度增加,敷貼的局部皮膚照護需要更加小心 可能因為刺激度較強,造成皮膚紅熱症狀加劇,因此今年三伏貼敷貼時間必須根據皮膚狀態調整敷貼時間,皮膚敏感者,建議敷貼時間縮短,敷貼後隨時注意敷貼處是否有腫熱及疼痛感發生,若發生刺激過度可以先取下藥餅,因為今年節氣溫度較強力量較強,縮短敷貼時間不會影響療效,刺激過度的皮膚可以稍微用冷水緩和,敷貼後避免戶外行走時間過長,先避免泡澡及洗澡水溫過高。 周大祥中醫師說明夏季三伏貼傳統治療適應症為上呼吸道慢性疾病,中醫治療為整體觀平衡治療,慢性呼吸道疾病只透過肺氣相關穴位處置往往療效無法有效發揮,台灣地處海島型氣候及現代氣候變化劇烈等因素影響,慢性過敏症治療相較過去難度提升,治療上需診斷後療效較佳,中醫師根據每個人體質及脈症需要加入腸胃相關穴位,甚至腎氣及其他穴位開通經絡的配穴方式來強化療效,臨床上治療慢性過敏往往需要考慮痰濕表現症狀,濕熱鬱伏往往讓單純敷貼藥餅產生其他症狀需要服用中藥搭配處理治療,因此,自行購買敷貼藥餅敷貼除了療效不佳外,可能產生其他病理產物無法確實透出的狀態,讓身體狀態不但無法改善,可能產生新的症狀,因此,敷貼夏季三伏貼建議診斷後再行敷貼。
酷暑逼人,氣溫節節升高,許多中醫診所也開始提醒有過敏體質的人,最近又到了貼三伏貼的日子,要趁此時期「冬病夏治」。馬偕醫院中醫師瞿瑞瑩表示,三伏貼並非所有人都合適,有感冒症狀、皮膚過敏者皆不適合。三伏天最重要的是別將寒氣引入體內,並可多吃生薑、木耳、山藥、鰻魚等發汗或滋陰的食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