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米是多數家庭的主食,很多人習慣將洗好的米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煮,處理方式影響的不只是口感,還關係到健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無毒教母譚敦慈提醒,這個習慣做法其實潛藏中毒危機,米食在潮濕高溫的環境下容易滋生黴菌,建議米若要浸泡一定要放到冰箱。
白米是多數家庭的主食,很多人習慣將洗好的米浸泡一段時間後再煮,處理方式影響的不只是口感,還關係到健康。《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無毒教母譚敦慈提醒,這個習慣做法其實潛藏中毒危機,米食在潮濕高溫的環境下容易滋生黴菌,建議米若要浸泡一定要放到冰箱。
我們都知道沒吃完的米飯要冷藏或冷凍保存,不然會容易壞掉。不過冷凍過後要復熱再食用,有時會發現加熱完飯粒變得乾乾硬硬的。隔夜冷飯凍飯要如何解凍,口感不會變差?《優活健康網》特選日本生活家事網站《grape》推薦,IG網友 @bom_kosodate_lifehack 教的1個簡單妙招,其實只需要加1塊冰塊,就可以讓冰過的白飯如同新鮮米飯一樣濕潤蓬鬆。
台灣人愛吃白飯,但白飯有哪些營養你知道嗎?常常說減肥不能吃白飯這種精緻澱粉,到底飯要怎麼吃才不會發胖?《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介紹白米飯不僅擁有豐富的礦物質和營養素,也是人體不可或缺的熱量來源,每天的白米飯攝取建議量約為1.5到3碗飯,如過怕血糖升高,可以改吃胚芽米或糙米飯。
許多長輩喜歡煮一大鍋飯,從早餐吃到晚餐,吃不完隔天繼續加熱食用,這樣的飲食習慣,隱藏食物中毒危機:容易滋生仙人掌桿菌。《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提醒民眾「白飯正確保存4技巧」,並可用1招判斷判斷白飯是否臭酸、還能不能吃。
吃飯跟吃麵哪個容易胖?答案恐怕讓你意想不到!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營養師指出,其實一碗麵食、白飯的熱量都差不多,但吃麵卻比吃飯更容易胖,關鍵就差在「咀嚼速度」,由於吃麵比吃飯更快吞下肚,使身體吸收熱量的效率更高,無形中就會吃過量而發胖。如果正在減肥的人想吃麵,建議吃「湯麵配青菜」會比乾麵好,因為乾麵拌醬熱量更高,更容易把油脂通通吃下肚。
你愛吃白飯嗎?你知道「吃冷飯」比吃熱熱的白飯更營養嗎?《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列出吃冷飯的好處,不僅可以穩定控制血糖、幫助減重,還能有益心臟健康!這是由於冷掉的白飯含有「抗性澱粉」,而除了白飯,同樣有這些好處的食材,還包括燕麥、馬鈴薯等,民眾下次不妨可以嘗試看看,煮熟放冷後再吃更健康。
日前,北部某大學因熱炒店「沒補白飯」,狂刷負評而引發爭議,雙分各持有各自的論點,這波「白飯之亂」也讓許多網友議論紛紛。那白飯要怎麼煮才會好吃呢?營養專家表示,想要煮出好吃的白飯,從米種挑選、加水比例、煮飯模式都要注意,他也分享保存、加熱飯食的方法,處理得好才不會損害健康。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現代人整天把醣分掛嘴邊,但真要討論什麼是醣分,相信很多人都答不出來。聽到醣分2字就聯想到砂糖或甜點的人,真的是太天真了!米飯之類的穀物,幾乎是由醣分組成的。米飯、麵包等主食吃起來不怎麼甜,醣量卻高得嚇人。我們常用砂糖來換算,1碗白飯的醣量相當於17顆方糖!確實,這樣看起來碳水化合物真的很驚人。不能把碳水化合物視為醣類醣分包含了甜點或清涼飲料中的砂糖,水果中的果糖或葡萄糖,米飯、麵包、麵類、薯類中的大量澱粉,牛奶或乳製品中的乳糖……,總之有各式各樣的種類。碳水化合物是3大營養素之一(蛋白質、碳水化合物、脂肪),是由醣分和食物纖維(膳食纖維)組成的。大家通常把碳水化合物視為醣分,這並不正確。食物纖維沒有卡路里,卻是身體必須的營養。所以醣分和碳水化合物不該一視同仁。醣分=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只要記得這個公式,日後看到食品的營養成分就很容易理解了。市售食品的營養成分標示,很少標出醣分,多半只標記碳水化合物的克數。遇到類似情況,我們只要知道碳水化合物和食物纖維的量,套入「碳水化合物-食物纖維」的公式中,就知道醣分的含量了。「零糖」或「無糖」 不代表沒有醣分另外,請注意醣分和糖是不一樣的。醣分是指各式各樣的醣,而「糖」是指雙醣類(砂糖、乳糖、麥芽糖)或單醣類(葡萄糖、果糖)。請參考下一頁的圖,記下「碳水化合物>醣分>糖」就好。「無糖」標示可能是添加了甜味劑假設食物外包裝標示「無醣」,那麼或許是真的沒有醣分。不過若是「無糖」,就有可能包含「糖類以外的醣」了。有些食品標示「無糖」,當中卻添加了許多糖分以外的甜味劑。還要請大家注意一點,那些標榜「零含量」或「無添加」之類的含量表現字眼,其實規定非常鬆散。日本政府的營養成分標示規則,規定鬆散得令人大吃一驚。所謂的「無醣」不是真的完全沒有,例如「無醣」的發泡酒,每100毫升可能也有0.4克的醣分。那麼500毫升的罐裝酒,就有2克了。人工甜味劑中的醣分很複雜,順帶一提,我們常聽到「糖分」這個字眼,這是一種很曖昧的表現方式。營養成分標示上沒有記載,純粹是被拿來當成一般用語,混淆了大眾的視聽。(本文摘自/讓體脂肪及癌細胞消失的生酮飲食/采實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