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5歲的林奶奶過去2年因背部頻繁痠痛,不得不依靠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來緩解,後來在家人的陪同下至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就診,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開始使用抑制骨質流失的口服藥物,並配合調整生活習慣後,疼痛情況已明顯改善,目前持續於門診定期追蹤骨密度變化。
65歲的林奶奶過去2年因背部頻繁痠痛,不得不依靠肌肉鬆弛劑與止痛藥來緩解,後來在家人的陪同下至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就診,經醫師檢查,確診為骨質疏鬆症。開始使用抑制骨質流失的口服藥物,並配合調整生活習慣後,疼痛情況已明顯改善,目前持續於門診定期追蹤骨密度變化。
50多歲的梅女士,兩年前開始反覆頭暈,甚至曾暈倒扭傷腳踝,3個月內因嚴重眩暈伴隨頭痛、噁心嘔吐四度急診,生活與工作受影響,曾看過多科醫師,多被診斷為自律神經失調,建議她減壓與充足睡眠,但效果不佳。直到半年前轉求中醫調理,並調整作息、運動與飲食,才擺脫頭暈頭痛,體力與氣色都明顯改善。
聲音沙啞粗糙、講話一直清喉嚨,小心說話方式不當導致聲帶受傷,讓嗓音異常。該如何治療及改善症狀,恢復正常嗓音?《優活健康網》特邀仁生復建科診所院長、復健科醫師陳渝仁撰文指出,嗓音異常也可能和疾病有關,例如肩頸緊繃、胃食道逆流、氣喘等,應就醫並透過腹式呼吸訓練,有助調整呼吸及聲音品質。
43歲吳先生平時需搬重物,且重複炒菜、切菜及洗刷鍋具等動作,因此經常感到雙手麻痛,半夜甚至會麻到醒過來。他到台北慈濟醫院復健科就診,確認是「腕隧道症候群」,但因為工作無法時常到院接受物理治療,因此除了訂製穿戴特製的手腕副木支架讓手腕休息外,醫師也為他安排「正中神經解離術」減緩正中神經的壓迫。
58歲的王小姐平時有使用荷爾蒙藥物,因工作關係需長時間久坐於電腦前,近期又因出差搭乘多次長途飛機,返國後她發現左小腿腫脹、疼痛,還伴隨發熱與緊繃感,就醫檢查竟確診為深層靜脈栓塞(DVT),也就是血管內出現血塊堵塞的情況。醫師指出,若未及時治療,恐將演變為肺栓塞,後果不堪設想。
孩子討厭洗頭剪指甲、一碰就生氣,「觸覺防禦」是什麼?對生長發育有影響嗎?爸媽該如何帶著孩子改善?《優活健康網》特邀仁生復建科診所院長、復健科醫師陳渝仁撰文指出,家長在生活中可留意,孩子是否出現觸覺防禦常見9種表現,透過居家遊戲互動可以減輕孩子焦慮,對環境降敏。
很多人長期被疼痛問題所困擾,就醫檢查卻始終找不出疼痛真正的原因,往往到最後才被醫師診斷為「肌筋膜疼痛症候群」。醫師指出,肌筋膜疼痛不只造成局部疼痛,也可能引起遠端轉移痛,好發於上班族、運動員、勞動族群等。這是一種慢性疼痛,除了身體疼痛外,還嚴重影響情緒和生活品質,讓人不堪其擾。
平衡是在各種動作或姿勢中,能夠維持穩定狀態的能力,你的平衡能力好嗎?復健科主治醫師安保雅博、物理治療師中山恭秀於《60天重塑你的平衡感與肌耐力》一書中,分享防跌知識及訓練動作,輕鬆強化平衡力和肌耐力,不管在家還是在外,隨時隨地都能無痛鍛鍊,讓長輩不再陷入害怕跌到的惡性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