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今年邁入超高齡社會,65歲以上長者占總人口達到20%,每5人當中就有1人是老人。說到老化,很多人第一反應是,「我爸活到90多歲,算長壽了啦」,但仔細想,他是健康走完人生,還是後面10年坐輪椅、記憶混亂、什麼都要靠人幫忙?《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醫師說明,老了之後若能做到5件事才是真正的健康老化。
市售食鹽種類繁多,從精鹽、岩鹽到低鈉鹽、碘鹽、氟鹽等機能性鹽。隨著健康意識抬頭,因為使用「低鈉鹽」有助於降低血壓和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讓「低鈉鹽」、「減鈉鹽」成為消費者購買的熱門鹽品。但是,坊間仍有不少低鈉鹽的迷思與誤解,《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營養師一次破解8大常見低鈉鹽迷思,帶你正確吃鹽、聰明減鈉。
失智症並非單純的正常老化,而是因大腦功能受損所引起的疾病。究竟失智症前兆有哪些?該如何進行篩檢?當發現記憶力減退、判斷力變差等初期症狀時,看哪一科才能獲得正確診斷?此外,近年來失智症新藥陸續問世,是否真能讓早期失智得到治療並有效延緩病程?《優活健康網》特別採訪失智症權威醫師,解析失智症常見相關疑問。
小強(化名)五個月大了,從四個多月大時,他的牛奶量已經有160c.c左右,可是最近他都不喜歡喝奶,不僅一瓶奶要喝個大半天,而且奶量減少到只有70-80c.c,媽媽擔心的不得了,不知道他會不會越來越瘦。專家說發育不好會影響他的智能發展,到底該怎麼辦?一直這樣下去,寶寶的營養會不會不夠?是不是生病了?小寶寶厭奶是許多父母都很擔心的問題,寶寶厭食的發生時間,第一次通常在四個月大左右。由於寶寶在這個...
當爸爸媽媽問到寶寶是否需要補充維他命時,我們要先了解一個正常寶寶每天所需的營養素的質與量,再看看從母乳或配方奶當中提供的營養素成分與含量,更重要的是副食品的添加質量是否足夠,最後再來評估維他命在嬰幼兒成長所扮演的角色,這樣一來,自然可以了解寶寶在什麼情況下是需要或不需要補充維他命,補充過多是否會造成反效果或副作用。臺安醫院小兒科主治醫師方旭彬指出,一歲是寶寶營養的一個重要分水嶺,人類是哺乳動...
頭頸部腫瘤包括了鎖骨以上(除了腦部以外)耳、鼻、鼻竇、口腔、鼻咽、口咽、下咽、喉、唾液腺、甲狀腺、神經、血管、肌肉、皮膚、軟組織等之所有腫瘤。根據行政院衛生署公佈癌症登記資料顯示,台灣地區最近十五年頭頸部癌病例數增加了一倍,其中口腔癌與鼻咽癌位於前十大癌症內,而下咽癌又因為不易早期發現,五年內死亡率更高達八成以上,此外像頭頸部腫瘤中如口腔癌,是每天吃東西一定會動到和刺激到的地方,甚至張開口也...
人類一生中約三分之一的時間花在睡眠上,對於一般人而言,睡覺是再自然不過的事,只要眼睛閉上,不到幾分鐘就可呼呼大睡;但對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想睡一場好覺,難如登天,不但身心因此疲勞不堪,長期下來健康還會大受影響。根據調查,國內15歲以上人口約12%有睡眠問題,依此推估,全台超過200萬人每天都為「睡不好」所苦。而睡眠品質調查發現,入睡困難、睡眠中斷、清晨早醒、與日間過度嗜睡,是國人最常發生的睡...
作為一名女性,一生中有一次作媽媽的經歷才能算是擁有一個完整的人生。而如何「坐月子」,月子裏又應注意些什麼?這是每一位新媽媽首先要面對的課題。那究竟什麼是"月子"呢?所謂"月子"是指胎兒、胎盤娩出後到產婦身體機能和生殖器官復原的一段時期,一般需要6~8週。醫學上將這段時間稱為產褥期,民間俗稱“坐月子”。而目前“月子”的爭論已涉及到國人傳統的生活方式與西方影響下的現代新觀念。因此,國人應根據自身...
蔡老師(化名)原本是一位國小教師,退休後享受著充實、自在的生活,七年前,經診斷同時罹患帕金森氏症與骨質疏鬆症,必須開始接受長期的藥物治療。多年來,蔡老師因面臨藥物服用上的特殊限制,每週有一天必須特別早起並經歷長時間的空腹,以配合服用這兩種不同疾病的藥物,造成她在治療過程中相當大的困擾,並開始對服藥產生強烈的抗拒感而經常自行中斷用藥,結果年初的骨折意外讓她到現在依然臥病在床,生活一切癱瘓。中華...
「肝哪好,人生是彩色的;肝哪不好,人生是黑白的!」這句膾炙人口的廣告詞,刻劃了肝臟的重要性,尤其是在台灣,肝病一直是危害國人身體健康的第一大殺手。在國人十大死因一直獨佔鰲頭的癌症,肝癌是男性癌症死因的第一位,女性癌症死因的第二位,全台每年約有五千人死於肝癌,四千人死於肝硬化。光田綜合醫院肝膽腸胃科何建興醫師指出,B型與C型肝炎正是造成國人肝病死亡的第一號及第二號殺手,全台約有三百萬B型肝炎帶...
憂鬱症會傳染?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統計,憂鬱症的家人長期壟罩在患者焦慮、憂鬱的情緒中,心情不僅會受到影響,甚至隨之罹患身心疾病。爰此,本院特開辦「憂鬱症親友支持團體」讓憂鬱症患者親友向憂鬱與焦慮的情緒說拜拜。本院日前就有一個案例,三十出頭的阿芳(化名)時常笑臉迎人、人緣佳且幽默風趣,是他人眼中的開心果,但在笑容的背後,阿芳因長期照護罹患憂鬱症的先生,也逐漸有了憂鬱症的傾向。初次坐在諮商室內,...
日前藝人李明依,透露其實她的兒子小威力也是「過動兒」患者後,再度讓大家對於「過動症」的教養引起關注。一般來說,過動的小孩常在幼兒與學步期就被家長認為淘氣、外向、活動量大且好奇,並常因此而受傷或者與其他小孩衝突;通常自幼稚園開始因為無法配合團體生活的規則如插隊、隨意拿他人物品、隨意走動與不聽從老師指揮等,但真正會接受診斷與治療通常起自於「學齡期」,因為從國小開始「團體生活的約束」對於這些坐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