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序進入春天,春天時節日夜溫差大,白天可能飆到高達30度,夜晚則降到20度以下,這樣大的溫差對於心血管疾病患者可說是一大負擔,可能導致心肌梗塞或是中風等情況。《優活健康網》特摘營養師柯曉彤所撰此文,分享「5種健康飲食」遠離心血管疾病。
覺得腦袋愈來愈鈍、思考卡關、記憶力變差,甚至擔心大腦提早老化嗎?其實,「吃」對食物,對維持腦袋靈光非常重要!身心科醫師引用國際研究指出,植物性飲食可保護大腦、延緩老化,預防失智。《優活健康網》特摘此篇,分享植物性飲食的好處,吃對就能保護大腦。
一位65歲病人,糖尿病控制良好,血糖和糖化血色素都在正常範圍,但他認為回診太麻煩,改為在附近藥局買藥服用,半年後回診竟發現糖化血色素飆到8%,腎功能嚴重惡化,尿蛋白也超標,已罹患糖尿病腎病變第3期。醫師提醒,腎臟代償能力強,即使腎功能已流失,身體功能仍維持正常,因此糖尿病腎病變,成為容易被忽視的慢性病變之一。
33歲陳先生的牙齒白皙、形狀正常,也沒有蛀牙等急性的疼痛,僅有齒列不齊的問題,故陳先生一直認為自己口腔狀況良好。一次到新竹台大分院諮詢牙齒排列矯正的治療,經醫師檢查後,居然發現患有嚴重慢性牙周炎,且部分牙齒周邊的牙齦及骨頭已有明顯流失破壞的情形。
過年熬夜打牌、瘋狂追劇讓你「爆肝」了嗎?肝臟是人體的解毒器官,包括酒精、藥物或身體毒素都需要由肝來代謝,若身體過勞超過肝臟的負荷,長期不改善就會造成傷害、病變。對此,營養師分享「神級養肝食物」與「養肝飲品」,只要適量攝取就能養好肝,但因為每個人體質不同,建議看中醫後再決定是否食用。
「牙齒」可說是守護人體健康的首要關卡,也是身體最頻繁使用的部位,口腔透露出的訊息,不止是牙齒的健康與否,包括睡眠呼吸中止症、阿茲海默症、營養不良,還有顏值都和口腔息息相關。柏登牙醫診所院長黃斌洋,於《醫口咬定你的健康》一書中,分享口腔保健的方法,幫助讀者打造健全的身體機能。以下為原書摘文:
當骨頭受到的強烈的撞擊就容易骨折,但你知道「陰莖」也會骨折嗎?通常陰莖勃起時受到大力撞擊,就有可能會導致陰莖骨折,對此一定要先送醫急救,拖太久可能會不舉。泌尿科醫師高銘鴻於《男人大丈夫》一書中,分享男性學知識,包括陰莖長短、陰莖骨折、勃起功能障礙,並用用簡單易懂的方式,教大家釐清許多關於「小弟弟」的正確觀念。 以下為原書摘文:
在接近冬末春初、季節交替的時節,常容易出現,由於這段時間陽光照射量改變,人體不適應日照時間的變化,容易使新陳代謝、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經傳導物質失衡,導致情緒與精神狀態紊亂,可能發生暴食的行為。
刷牙是每天都要做的事情,但你該不會一直都刷錯?牙醫師提醒,在日常生活中,牙齒琺瑯質每天都會損耗, 若是刷牙方式錯誤,就會造成琺瑯質流失,容易形成敏感性牙齒。但許多民眾以為,刷牙就要「馬上刷、用力刷、涼涼的」才是刷乾淨,真的是這樣嗎?以下解答民眾容易誤解的4大「NG刷牙法」。
37歲董先生近年體重不斷增加,每年健康檢查血壓、血糖、膽固醇、肝功能指數等都偏高,且隨著腰圍變寬有愈來愈高的趨勢。日前,董先生與家人因感染新冠肺炎在家隔離,醫師線上看診時主動確認他的身高體重,並表示可能要開抗病毒藥;原來肥胖、過重為肺炎重症高風險群(身體質量指數 [BMI] ≥ 30),醫師也提醒董先生,康復之後要記得打公費流感疫苗,因為肥胖者也容易因流感發生重症住院。
年長的長輩或是長期臥床的慢性病患者,常常因無法自行咳嗽,呼吸道積痰阻塞在體內,可能會引起發燒、造成呼吸道或肺部感染;此時若有照護者能從旁協助拍痰、排除肺部痰液,能大幅降低疾病發生。以下醫師親授4招正確拍痰方式,可降低感染風險、幫助呼吸順暢。
陳先生和太太來看診,他們已經準備懷孕許久,太太有多囊性卵巢的問題,所以剛開始都把重點放在太太身上,經過1年之後,才發現原來先生的狀況也不好。陳先生來看診時自述曾做過精液分析檢查,報告顯示精蟲活動力不太好,尤其是精蟲數量不足得很嚴重。
膝蓋的「退化性關節炎」是許多年長者的夢靨,不只會造成長輩行動能力下降,關節疼痛、腫脹、僵硬則也會使得生活品質降低,根據統計,50歲的發生率為20~30%,70歲以上則高達70%,因此如何做好膝關節保養,避免關節炎發生就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