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媽媽是職業婦女,上班時緊張壓力大,下班後要趕回家料理家務,三餐不固定,近來胸骨下心窩處偶爾有灼熱或緊縮感,一開始症狀並不明顯,所以也沒特別注意。隨著工作加重,症狀發生率卻越來越頻繁,不僅會嘔酸水,有時甚至會出現胸骨後疼痛並傳到背後的情況,沒想到後來竟然感覺吞嚥困難,就醫經胃鏡檢查才知是罹患胃食道逆流。
2025年健保總額已達9286億元,健保署長石崇良2日說,2026年若同樣採成長率高推估5.5%,再加額外公務預算、癌症新藥基金增加等挹注,健保整體執行預算估將「逼近兆元」,其中,再生醫療是值得長期投入的產業,在法規支持與臨床基礎外,健保也是關鍵角色。
父親節快到了!大家都在感謝父親的付出,但我們很少停下來想一想:「爸爸自己,真的過得還好嗎?」根據2025年一份研究就發現,如果父親有憂鬱症狀卻沒被注意,幾年後孩子可能會出現情緒不穩、愛生氣、自信心低等問題。因此,家人應多留意父親和以前相比是否有差異,關心父親的心情,也是對全家的照顧。
每當我們考慮離開一段關係時,不管是婚姻、友誼還是工作,如果願意給自己足夠的時間來理解這個舉動背後有意義,就能更平靜地去執行。美國臨床心理學博士,私人執業的臨床心理學家琳賽.吉普森(Lindsay C. Gibson)於《父母情緒幼稚,該如何守護我自己》一書中,分享諮商個案的故事,引導讀者修復來自原生家庭的錯誤信念,擺脫惡性循環。以下為原書摘文:
隨著年齡增長,老年人容易出現「聽力退化」的現象,例如電視聲音、家人說話聽不清楚。根據WHO報告指出,75歲以上則是每2人幾乎有1人聽損,85歲以上更是接近一半的人有聽損,然而聽力損失竟與失智風險有關?醫師表示,若家有老年族群若出現失智、重聽相關症狀,一定要多加注意。
凡是有生命的存在,都必然會面臨死亡,誰也沒有例外,你是如何看待死亡的?為什麼孤獨死都以窮人為主?遺物整理師金完於《我是遺物整理師》一書中,分享死亡現場的故事與體悟,這些死亡的細緻陳述,終將成為病毒抗體般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好、更有價值。以下為原書摘文:
皮膚癌患者陳偉霖一出生就斑點滿身,而且有些黑色點點被診斷為皮膚癌,甚至小時候不斷被醫生宣告過不了3歲⋯甚至家人很早就幫他買好納骨塔位,但他仍然選擇坦然面對。陳偉霖於《十年後我還在寫遺書》一書中,分享他的抗病歷程,透過另類的黑色幽默和自身經驗,提倡面對死亡的重要性。以下為原書摘文:
家長們注意了!中國超夯零食「魔芋爽」成為小學生之間瘋傳的零食,有老師希望學生不要吃,所以小朋友都躲廁所偷吃,也讓廁所成為另類打卡點;不過,不少人對於魔芋爽懷有疑慮,認為又鹹又辣,對身體不好⋯《優活健康網》特摘國小老師林晉如所撰此文,他表示小學生愛吃的零食,家長也要留意關心。
退休存款多少才夠?向來是大家十分關心的話題,不僅得預測未來利率走向、迎接高齡化社會,還需要考量貸款、子女生活費、生活費、醫療費和照護費用⋯零零總總支出加起來是一筆可觀數目。《優活健康網》特選此篇,由理財作家雨果與大家分享,只要照著5步驟、3檢核點,也能安心檢視自己的退休金是否充足,面對未來美好人生。
隨著秒針不斷前進,時鐘規律地發出滴滴答答的聲音,望著身旁的枕邊人翻個身,露出放鬆的表情,不禁感嘆:「我到底何時才能睡著呢?」根據台灣睡眠醫學會2019年的調查發現,全台失眠盛行率高達23.5%,慢性失眠則為10.7%,且有年年增加的趨勢。究竟,我們為什麼會睡不著?
你是否常聽到人說每天走萬步,常保身體健康呢?然這句話其實一直沒有醫學實證真的有效,因此2019年5月的時候,有篇論文發表在《美國醫學雜誌》(JAMA Internal Medicine)上,探討說到底每天應該走多少步,要走多快,才能對身體產生好處,讓我們一起來看下去吧!
2023年12月1日起健保開放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於小細胞肺癌之給付!本次通過給付之PD-L1抑制劑在合併化學治療下,可延長擴散期小細胞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約2個月,使用合併免疫治療和化學治療者,相對於單獨使用化學治療者,在觀察期限內降低死亡風險24%,為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優先使用藥品,故率先通過給付。針對此項好消息,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暨醫學院教授楊志仁表示,依台灣...
你是否曾想過,你這一生如何過?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創業思維中心營運合夥人艾瑞克.賽諾威(Eric C. Sinoway)、哈佛大學學術與發展規劃處處長梅瑞爾.梅多(Merrill Meadow)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一書中,與哈佛大學的「創業管理之父」霍華多次深談,執筆寫下這位管理大師的人生經營學,幫助讀者規劃人生。以下為原書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