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

遙不可及 上班族目標存兩千萬才退休

遙不可及 上班族目標存兩千萬才退休#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是在大環境不佳,股票市場交易量不足,呈現不上不的情況,上班族到底要怎麼理財,才能夠抓住有四隻腳的鈔票呢?根據主計處的統計,我國平均退休年齡來到了57.3歲,創歷史新高,而一般上班族則認為,必須存到兩千萬元以上,才能安心退休,可是這樣的目標,對於目前的小資族群,卻是遙不可及。上班族近半數入不敷出 一成五沒有半點存款根據yes123求職網的調查顯示,有25%的上班族,目前每個月的財務狀況,是「入不敷出」,近半數(47.6%)有負債,其中主要來自學貸與房貸。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高達五成七的人,總存款不到十萬塊,有15%甚至掛零!因此要有生活上的安全感,近四成(39%)的上班族認為,存摺裡頭至少要看到七位數字的金額。不過對於存到一百萬這樣的數字,近兩成預估,以目前的薪水,要工作超過十年以上,才可能達到。至於退休金的多寡,小資族的目標很高,平均設定在2212萬元。為了達成千萬退休金,55%的上班族已經展開投資理財的行動,除了為了養老規劃,更希望買屋,以及預防突然失業或生病無法工作。只是從yes123求職網的調查中,發現上班族投資理財,偏向比較保守的工具,主要仍以定存、保險、基金為主。不過也有六成五的人透露,曾經在上班時間,偷偷關注過股市行情。yes123求職網公關副理楊宗斌建議,大多數上班族的理財觀念,就是「收入減去支出」,才是等於儲蓄或投資,但其實現在應該修正成,「收入減去儲蓄或投資」才是等於支出!財務規劃變成要強迫自己儲蓄或投資,即使每個月僅僅擠出兩三千塊,以最低的投資門檻來看,像基金或黃金存摺,都是可以考慮跨入的領域。 

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

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退休

台灣由於科技進步人口結構隨著環境而改變,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對的增加。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超過7﹪,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謂之「高齡化社會」之標準。依行政院經建會預估,至民國一百年,老年人口之比例將達10.3﹪。但隨著工商業發展,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的型態已由傳統的大家庭形式轉變為核心家庭或折衷家庭型式;又因經濟結構的改變,一般的家庭除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運作模式以外,目前有更多的「雙薪家庭」存在。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精神護理之家 -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表示,若家中有長者,且其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均狀況良好,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寶少則可幫忙看家,多則可協助家務或照顧幼兒,更可以提供心理或經濟上的支持;就算是未與子孫輩同居的銀髮族,至少也可以獨立生活,充分達成自我實現,自我照顧無虞,不需人擔憂,減輕年輕一輩的負擔。但很可惜的,上數情形只發生在幸運的少數人身上。大多數的人多因老化所伴隨的各種狀況,而有著程度不一的困擾。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要被迫接受許多改變,像是心理方面:屆齡退休失去收入也失去生活重心、子女離家後情感上的失落、同輩親友相繼辭世的感傷及缺乏友伴的孤寂。在生理上則得面對生理機能全盤衰退,因而導致老人知覺功能較差。常見的老化現象包括心臟功能退化、肺功能減少、身體適能衰退、視力減退、聽力衰退、心智退化等。老化現象雖然因人而異,但若觀察到身邊長者出現體重減輕、易疲累、活動量低、動作緩慢、無力等就是生理老化現象的表現。若出現記憶力減退、定向困難、解決問題能力下降、社區活動能力障礙、家居嗜好變少、自我照顧困難等情形,則考慮有失智的可能性存在。而這些機能的退化,常使老人家容易發生跌倒、受傷、患急性病症,及伴隨而來的各種功能障礙,甚而導致依賴的生活形態、生活品質變差、心情沮喪、認知障礙、譫妄等狀況。在台灣地區六十五歲老人患病比率高達六成七。年老且有疾病困擾的年長病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多樣性-很少只有一種病;連鎖性-常互為因果;依賴性;恢復慢;易生功能障礙;及安全顧慮多。老年人有許多疾病常會造成功能上的的明顯障礙,包括自我照顧困難、日常生活自理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行動不便、溝通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判斷力下降、定向紊亂、人格或行為改變等,都需要接受醫療及復健。唯有透過復健醫療照顧及擬定長期復健計劃,才可以控制及改善症狀之進行。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說,就醫療成本投資與效益而言,復健醫療可提高醫療品質,長期醫療照護中的社區服務,更可有效地減少機構性養護及住院需求,同時也降低家庭及社會付出的種種人力、物力的支出。對於曾經為社會、家庭及個人貢獻出青春的長者,在他們不幸罹病而成老、病、殘者,致家屬照顧困難時,不應只有長期安置一途,應由社會善用資源,建立合適的慢性醫療照顧體系,加以妥善照顧及復健。老年人口的問題,尤其是健康醫療問題及慢性病長期照護問題,已不容忽視。

迎接溫馨耶誕節 表揚熱心志工

迎接溫馨耶誕節 表揚熱心志工#退休

迎接充滿溫馨和歡樂氣息的聖誕節,衛生署苗栗醫院提早在昨天(22日)慶祝,並同步辦理志工表揚活動,共有67位志工接受認證表揚;活動開始由小哈佛和布穀鳥幼稚園的小朋友,帶來活潑的歌舞表演,院長李源芳還喬扮成聖誕老公公,分送糖果和禮物給大家,使會場洋溢著溫馨歡樂氣氛。據苗栗醫院李院長表示,苗栗縣就診民眾中,以老年人居多,因此在醫院服務的醫療志工,每天面對的,絕大部份都是身體虛弱、不適的病友,常需要付出加倍的耐心和愛心,才能滿足年長者就醫的需求;而在大廳也常見身著黃色背心的志工,推著輪椅陪伴病友穿梭於診間和檢查室等地,勞心又勞力,相當辛苦,但也總見他們臉上堆著笑臉,親切地服務,慰撫病患的不安和疼痛,令人感佩並值得學習。李院長進一步指出,苗栗醫院志工表現相當優異,今年不僅獲苗栗縣政府頒發「衛生保健績優志工團隊獎」殊榮,還獲得衛生署衛生保健志工多項表揚,包括「終身奉獻獎」:施濿珠女士、「績優志工」:黃玉蘭女士、「熱心志工家族」:甘興勇先生和郭雪琴女士夫妻檔,非常難得,因此院方特別準備了禮物致贈,以表達肯定和感謝。苗栗醫院社會服務室主任顏桂英特別介紹,苗栗醫院志工有許多感人的故事,例如獲衛生署頒發「終身奉獻志工楷模模獎」的施濿珠女士,不僅是84年苗栗醫院首批招募的志工,目前是志願服務推展委員會委員之一,也是志工「關懷組」組長,秉著「老吾老,幼吾幼」的服務理念,每週固定二天到醫院服務,在護理之家成立「老頑童小樂隊」設計各種樂器來演奏,並安排機會讓護理之家老人家們參與演出,讓護理之家長者重拾童心和快樂,而每次的練習時刻,也是長者們最期盼的輕鬆歡樂時刻。除了在醫療服務的貢獻外,施組長對於貧困幼童的照顧也是不遺餘力,從她手中認養過無數個的貧困兒童或是寄養的小孩,如同家人般的相處融洽,像黑暗中一盞明燈,給孩子們溫暖,她以愛心、耐心、包容心來照顧他們,其中不乏有難以處理的孩子,她總是用愛的方式來引導他們,使他們感受到家的溫暖給他們帶來一些光明。此外,同是84年間加入苗醫志工服務行列的黃玉蘭女士,擔任復健組及關懷組二組之志工,服務多年來均準時出勤,從不無故不到、早退或缺席,更經常支援請假志工之代班,足稱為志工隊之救火小組先鋒。其參與志願服務10多年來,時數達2,306小時,年平均服務時數為380小時餘,獲衛生署頒發「績優志工金牌獎」殊榮,年逾半百的她總認為,受老天爺的眷顧,才有鄉這份體力去服務需要服務的人,是一種很大的福氣。另外,是苗醫13年前成立志工第一人的郭雪琴女士,向來本著「歡喜心、甘願做」的心情,樂當快樂志工,也號召了多位志同道合夥伴一起加入;其夫婿甘興勇先生,退休後生活失去重心,整天無所事事,也在她的鼓勵下加入志工服務,並逐漸喜歡上志工工作,不只在醫院,環保局、健保局都可看到甘爸爸的身影。夫妻倆總是同進同出行引影不離,往往醫院有需要志工支援時,兩人會放下手邊的工作,義不容辭的爽快答應支援,工作忙也從沒看他們有疲倦之意,還笑笑的說服務人是件快樂的事,今年獲得衛生署頒發「熱心志工家族楷模獎」,可謂實至名歸。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

協助失智老人 記憶門診提供長期照護#退休

台灣人口日漸高齡化,老年人口已佔總人口的10%以上,根據推估,台灣失智症人口數是高齡人口的5%左右,也就是國內約有10萬名失智老人。隨著老年人口比重愈來愈高,失智老人勢必愈來愈多,且造成的家庭和社會問題愈來愈嚴重,面對此趨勢,國內有關老人失智症的醫療和照護卻明顯不足。天主教耕莘醫院新店總院神經內科-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教會關注弱勢族群的使命之下,耕莘醫院於民國88年五月成立『記憶門診』。這個門診由醫師、臨床心理師和失智症家屬聯誼會志工專業成員一起組成,藉由各專業服務的分工和整合,解決失智症病患和家屬的問題,根據個案的需要,量身設計一份屬於個案和家屬的長期照護計畫。在醫師門診診療的部分,葉炳強醫師提及,醫師常遇到許多病人或家屬帶來有記憶障礙及其他認知功能衰退的病人,鑑別診斷與篩檢失智症病人。記憶門診的醫師在面對一位疑似失智的病人,必須判斷病人是否有失智的症候群,並適時請護理師給予專業諮商、或請臨床心理師給予認知功能的結構性測試與判讀。葉炳強醫師表示,在提供失智症衛教服務時,記憶門診會提供以下資源:1. 提供社會資源:對於確定診斷為失智症的病人,告知如何申請社會福利資源,例如:重大傷病卡、身心障礙手冊、走失手鍊..等。同時也提供相關民間團體與政府機構的照顧服務,例如:日間照顧中心、養護機構、喘息服務、居家照顧服務等資訊。2. 提供訓練課程轉介,鼓勵照顧者參加支持團體。3. 關懷與陪伴失智患者:透過一些簡易健腦遊戲(如:拼圖、字卡、圖卡)與失智患者互動、社交,並鼓勵照顧者在家可培養失智患者心智有氧運動、頭腦保健。

照護失智老人  音樂安撫身心靈

照護失智老人 音樂安撫身心靈#退休

隨著人類壽命的延長,失智症人口也隨之增加。失智症好發於老年人,是一種全面性的心智能力逐漸喪失,造成失智症的疾病有多種,其中以阿茲海默氏症為最多,雖然其意識狀態仍是清醒的,但會隨著疾病進展陸續出現症狀包括:記憶力減退(最近發生的事情特別容易忘)、空間結構異常(無法清楚辨識方向而容易迷路)、計算能力退化(買東西無法計算金額)等,更嚴重時其語言表達的能力明顯退步,喪失生活自理能力(如大小便失禁)、甚至行動困難(長期臥床)。依據內政部統計,臺北市65歲以上老人人口約30萬人,若以臺灣65歲以上人口失智症盛行率5.3%計算,則臺北市約有1萬6,000人左右疑似或罹患失智症。然而,臺北市老人領有失智症身心障礙手冊者緊僅約4,000人,表示多數患者仍隱伏在社區當中,等待發現並接受治療。因此,隨著人口老化及失智症比率急速上升的情況下,失智症照顧將是未來長期照顧的「主流」。由於失智症患者的認知、行為精神症狀等問題,常造成家屬或照顧者的困擾與壓力。為此,臺北市政府衛生局首創全國從95年10月起試辦失智症多元化的社區照護服務,更於96年12月起於本市12區健康服務中心推動「臺北市輕、中度失智症長者樂齡音樂健康照顧活動」,活動內容以提供失智症長者肢體運動、音樂律動、手工藝、感官認知、主動關節活動等職能治療服務。透過刺激五官及皮膚觸覺的周邊神經反射到大腦中樞而促進腦血流,減緩腦細胞退化的程度,除了讓長者身、心、靈都得到愉悅外,也讓主要照顧者及家屬有喘息機會。活動迄今計有164名失智症長者參與,其中以女性長者居多,多數參與活動長者透過簡式健康量表(BSRS-5)評估,顯示有助情緒緩和,且因團隊運作方式,改善長者過往社交退縮、低社會參與情形,也讓參與照顧家人,獲得適度喘息與相關健康照護資訊及技巧,整體活動滿意度高達90%以上。為因應長壽社會來臨,臺北市政府於今年成立「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及5區服務站」,提供單一窗口服務,針對臺北市65歲以上失能長者依照其日常生活功能缺損情形、社會服務身份別,研擬照顧計畫,協助連結提供長期照顧服務(居家護理、居家復健、居家照顧服務員、機構安置等),並與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及深耕社區之12區健康服務中心、老人服務中心、臺北市各醫療院所出院準備單位、長期照護機構等單位,相互轉介照護資訊,共同串起照顧臺北市民照顧重責,讓退休後「老」市民生活不孤單。(臺北市長期照顧管理中心聯絡電話:市民熱線1999按9)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