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

研究:男性被迫退休 心理健康較易衰退#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大多數人在五、六十歲時會退休,但退休後怎麼過,每個人有不同方式。但有些人的退休原因屬於非志願,如生病或需要照顧生病或身體不便的家人。在這樣的情況下退休,因為失去工作角色和社會網絡,心理健康易衰退。據研究指出,生病、被裁員或照顧責任等非志願退休原因與心理困擾呈現高度相關。研究發現,因生病而退休者有嚴重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最高。而失業者的心理困擾程度的比例則高於完全退休組。且退休和心理健康的關係也隨年齡和性別而有所不同,男性提早退休常見的原因為「被裁員」,女性則較傾向提早退休,大多原因為「需要照顧他人」。臺大醫院精神部林奕廷醫師表示,非志願退休者會因為失去工作角色,與被迫退歇的原因產生巨大的壓力,出現焦慮、不確定感、睡眠與食慾的改變、注意力不集中、記憶力變差,甚至生理不適現象,如胸悶、頭痛等;但這樣的現象不代表罹患憂鬱症,只是需要時間與身邊資源的支持,讓退休者得以適應退休生活。他也建議,當家中有非志願退休者,家人必須認識潛在壓力源,並擁有敏感度,主動關心退休者。當退休是因為被裁員、工作能力不佳等原因,退休者不容易主動與親友談論,可鼓勵退休者重新調整他們的生活重心。若因為要照顧家中父母而被迫退休者,建議留些時間給自己,培養興趣。而將自己的興趣作為職業的人,也可以在退休後以其他方式發展興趣,例如原本從事助人服務職業者,可以在退休後繼續擔任志工。建立運動習慣   找到新生活方式首先必須重新定義「退休」,是轉換生活型態。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葉雅馨主任表示,通常女性較不覺得退休就表示退出活躍的生活。男性則易受傳統性別角色影響,認為工作成就是最重要的,沒有到達社會期望的退休年齡可能成為提早退休者的沉重負擔,也較可能造成提前退休的男性高心理困擾的因素。葉雅馨建議,當面臨被迫退休時,可積極列出十個近期或未來想要做的事情,並排出時間執行。在過程中能轉移自己的負面情緒,及適應當下的生活。如果非志願性退休者年齡約四十或五十出頭,則可以考慮再次就業。其次,必須接受非志願性退休引起的失落感與鬱悶情緒,如果嚴重干擾睡眠、飲食等習慣,就須考慮求助專業人士。她也提醒,可趁此時建立運動習慣,嘗試健走、慢跑、打拳,參與晨間或傍晚的社區性運動團體,將會得到另一種生活方式。

退休憂鬱風險增!9大祕訣老年快樂生活

退休憂鬱風險增!9大祕訣老年快樂生活#退休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次餐敘,60出頭、即將屆齡退休的陳醫師問我:退休生活應如何安排?是否該繼續行醫?英國經濟事務研究所於2013年發表的流行病學追蹤研究,顯示退休人士的健康和精神狀況,在短期內因工作壓力的解除而小幅提升,但中、長期後自覺健康甚佳的可能性少了四成,且出現憂鬱症狀的風險增加四成。也難怪陳醫師對退休有點焦慮。關於退休對身體和精神狀況影響的醫學文獻非常多,但大都是流行病學研究,其結果並不一致,正面和負面的影響都有,不能一概而論。而且,老年憂鬱症的原因很多,包括身體病痛、親人去世、經濟問題、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等,退休只是原因之一。退休可能對某些人造成經濟困難、無價值感和孤單寂寞,而出現憂鬱症狀,但不能與憂鬱症畫上等號。9大祕訣 好好規劃新生活不過,的確有人在退休後,頓失生活重心,無所適從,而覺得無聊,甚至產生焦慮或憂鬱,因此,退休生活真的需要用心規劃。1)愈早準備愈好/2014年,美國《老年精神》期刊上有篇研究,3939位英國公務員在平均46歲時接受問卷調查,長期追蹤21年後,平均67歲且都已退休,並接受憂鬱症的評估。結果發現:在中年時的職業位階低、生活水準差、工作壓力大以及親密人際關係貧乏者,較易得到憂鬱症。這意味著從中年時就該開始經營,到了退休時,才能有老本、老伴、老友,較不易得憂鬱症。在接近退休的前幾年,更要積極規劃,包括把工作或手上的計畫圓滿結束、經驗傳承、尋找退休後的合適居處,並籌劃各種活動。2)心理調適/退休後沒有了頭銜和權位,頭上光環不再,過去所受的禮遇消失,也許會感受到人情冷暖,心理要提早調適。3)從事另一個全職或兼職工作/在這個過渡時期(bridge employment),逐漸適應,慢慢退休。有些人,尤其是男性,價值觀建立在工作上,生活中除了工作還是工作,沒有談得來的朋友,也不熱中遊山玩水,如果突然不工作了,可能很難適應,甚至讓家人困擾。例如日本的「丈夫退休症候群」,退休的日本男人整天在家指揮太太,導致太太憂鬱症或夫妻關係緊張。因此,有人會再找一份全職或兼職工作,例如有些醫師從公立醫院退休後,再到私人醫院繼續執業或只看門診,增加收入是其次,主要是繼續服務病人,有成就感,覺得人生有意義。4)擔任志工/每星期一天或半天擔任志工,可以選擇與自己專業有關的(比較能駕輕就熟)或是全新的行業(較有新奇感),服務他人,覺得自己有用,且學習新知,加入志工團體,結交新朋友,生活更有趣。5)終身學習/除了看書、上網和閱讀報章雜誌外,還可到社區大學、其他公益或宗教團體選課,如電腦、攝影、自然生態和古典音樂等等,以豐富生活。6)保持原有的嗜好,並培養新的興趣/例如,維持原本喜歡的運動如乒乓球,還可涉足於盆栽、學太極拳和打麻將等。7)多運動/如果原本就有運動的習慣,如騎單車,請繼續。若沒有,至少要多走路、健行,增強體能。8)旅遊/不見得一定要出國旅遊,台灣有許多美景祕境,居家近郊的山間小徑、溪流和公園,都值得一遊。9)與親朋好友和晚輩多相聚/互相串門子、喝下午茶、吃商業午餐、一起出遊等,不僅聯絡感情,也才不會落寞無聊。要不要幫忙帶孫子?見仁見智,每家都不同。如果子女忙碌,自己身體硬朗、捨不得孫兒被別人帶或基於經濟的理由,那麼就幫忙帶,那可是個全職工作。折衷的方式是不定期、在需要的時候才幫忙帶,既可以含飴弄孫,又可以保有自己的生活。(本文摘自/愛上慢慢變老的自己/寶瓶文化出版)

勿讓下半「身」的疾病 影響退休後的下半生!

勿讓下半「身」的疾病 影響退休後的下半生!#退休

(撰文/Frank Chen)(採訪諮詢/自遊行-行銷總監Sophia)(圖片來源/康薦-自遊行、優活健康網)根據統計粗估,國人60歲以上的男性,約有2成患有尿失禁,但礙於男性尊嚴,以及諱疾忌醫的心態,讓他們都難以啟齒。然而,包尿布對於他們來說,如身綁千斤鐵塊,在生活品質與行動上,往往帶來諸多不便;與外界拒絕接觸,很可能成為他們退無可退的最後一步。2013年袁明琦醫師的孝親發明「自遊行集尿器」推出上市,不僅造福許多和自己父親有一樣困擾的男性,也獲得國內外發明獎的肯定。今年在產品上市即將滿一週年的前夕,自遊行團隊舉辦了全台趴趴走的擺攤活動,耗費4個月,親自到全台超過一百間連鎖醫材行,擺桌子、設小立牌,站在第一線和老年人溝通,雖然每回活動結束皆拖著疲憊的身子返家,但滿滿的溫暖卻溢滿心靈,也帶給了許多老年人們滿滿的關懷。優活獨家專訪自遊行康薦公司的行銷總監Sophia,她向我們分享了在這次全台趴趴走的活動,聽到、看到、感受到許多小故事。 自遊行百場擺攤關懷活動 用行動溫暖老年人「尿失禁對老年人們來說,是難以言喻的痛苦」對人觀察細微的自遊行行銷總監Sophia指出,過去這一百場的擺攤活動中,很多伯伯都怯生生的前來攤位上詢問,也有碰過伯伯到攤位上,一開口就說:「我是幫朋友買的,不是我要用的」極力想撇清自身罹有尿失禁的處境,她說,正是因為這類的疾病較難開口,所以需要反被動為主動,用積極的行動去溫暖有需要的人。擺攤期間,自遊行團隊曾到某間養護中心去拜訪,經護理長介紹有一位伯伯是歸國華僑,因在國外時剷雪跌倒,使得脊椎受傷,不僅無法站立,也讓他需天天使用紙尿布。「養護院的護理長跟我說,其實伯伯還是可以坐起來活動,也常常有以前的部屬來探望他」但或許是自尊心使然,從包尿布的那天開始,伯伯開始悶悶不樂,拒見親友,始終把自己關在房裡,愁顏不展。康薦團隊了解伯伯的故事後,想著若是自遊行能幫助伯伯改善現在的生活,他一定可以恢復笑容,因此,花了好長的時間說服,也親自對伯伯的外籍看護進行教學。「過了幾個星期,竟然跟探視他的親友笑呵呵的下棋!」Sophia說,伯伯在使用集尿器後,再回訪探望他時,發現原來這位伯伯那麼幽默。這讓自遊行團隊發現,他們販賣的不只是一項產品,而是在幫助更多有需要的人,能夠重拾歡樂生活,能在晚年的彩霞上,不因此黯淡失色。 就算只幫助到一位老年人 都值得!還有一次在新竹時,因為活動場地較偏遠,一整天下來整場活動只有一位伯伯到場詢問,伯伯說產品是兒子為了孝順他,買來讓他備用,雖然現在還沒有使用,但是怕以後需要用到時不會操作,所以才活動現場詢問。Sophia說,那時除了介紹集尿器如何使用外,伯伯還與他們整整聊了2個小時都沒有離開。恰巧,擺攤結束,回程的公車上又與伯伯巧遇,他說:「我已經90歲了,謝謝你們設計這樣的產品,造福老年人」還留下自己的電話,邀請Sophia如果下次再到新竹,一定要與老伴兒煮幾道菜,擺款設宴請她吃,面對這樣的關心,讓Sophia當場感動得紅了眼眶。 辦完100場全省趴趴走集尿器說明活動,問及康薦團隊,在這4個月的活動中獲得了什麼,Sophia笑笑表示「我想,我爸媽也會老,若有一天,他們在外需要幫助,希望也有熱心的年輕人可以幫忙」,其實他們做的並不只是銷售產品,更重要的是要如何幫助老年人們改善他們的生活,讓他們能夠不因疾病而困擾,就算只幫助到一個人,都極為值得!這也是袁醫師發明自遊行集尿器的宗旨。 

身兼搬運工、廚餘回收員、美容師 他月收入八萬元!

身兼搬運工、廚餘回收員、美容師 他月收入八萬元!#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上班族面臨薪資低迷,物價飆漲的問題,要存錢簡直是四面楚歌,而根據統計指出,現今三十歲以下的青貧一族,若要成功退休,必須月存四萬元以上,但依照目前薪資水平來看,要達陣猶如登天,但就有一位台北三十五歲莊先生,現在成功提前財富自由,靠的就是善用時間、身兼多職、投資房產,使他的存款逆勢上揚。 身兼多職 月收入登上八萬塊餐飲系出身,莊先生十多年前畢業,就善時間在畢業與退伍的空窗期,先到飯店當實習生,遂而成功升上廚師助理,奠定他的薪水基礎,之後退伍,白天在醫院當廚師,月薪三萬塊錢,七點下班後,還持續再接再厲,身兼多職,賺取外快。問他做過哪些兼職工作,簡直包山包海,經驗豐富,從目前新鮮人看了就想唾棄的廚餘回收員,到工地搬運工,他都做過,從早到晚,最少十四個小時的工作時間,讓他每個月收入,登上八萬塊的水準。為了賺更多錢,他還在朋友的介紹之下,轉戰美容業,雖然是門外漢,但他嗅出商機,觀察女性顧客消費習慣,只要產品夠好,就能培養出客戶忠誠度,因此決定花更多時間經營,晚上抽空去上美容課、營養課程,儘管是個男生,現在已經有能力開班授課,一堂講師費1千元。二十九歲開始投資買房 報酬率飆高死賺錢,財富累積的速度,將有極大的可能會停滯不前,於是他在二十九歲那年,開始接觸房產,從現在人人口中的蛋白區,捷運竹圍站開始買起,總價336萬元,19坪,隔年交屋後,以360萬元脫手,賺進24萬,也為自己籌得結婚基金。同年再買進台北市大同區8坪預售屋,總價350萬;2011年以420萬賣出,賺進70萬元,換來目前在三重居住的18坪房子,總價440萬,五樓自住,六樓出租,一個月收入1萬,依照目前一坪市值40萬,價值720萬。現在每個月儲蓄率達5成以上,透過Excel軟體仔細記錄開銷,把每個月開銷控制在1萬5千元上下,如果不小心支出超過預算,要求自己在下個月要賺回來。12年前訂下35歲要財務自由目標,目前莊薪贏結束廚師工作,靠兼差月收入8萬享受退休生活。

「女兒在哪?」科技主管罹失智症 與老婆退休夢碎

「女兒在哪?」科技主管罹失智症 與老婆退休夢碎#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家人若現行為異常,容易忘東忘西的症狀,就要擔心是否罹患失智症!台中就有一名六十五歲男子,原本是科技公司的高階主管幹部,不料工作表現卻每況愈下,開始無法決定公司決策,只好提前退休,經家人帶至醫院看診後,才確診為罹患失智症,醫師就提醒,倘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失智症照顧中很重要的觀念,才能延緩行為退化的速度。罹失憶症 行為失控拿雨傘搓人65歲的洪先生,近年來出現記憶力變差、反應變慢,理解與問題解決能力退步,不太會表達自己的感受外,性格也改變了,行為變得異常,情緒容易煩躁不安,有時外出還會拿雨傘戳路人,讓在旁照顧的太太常常要跟路人道歉。此外,洪先生也常常詢問太太,女兒在哪?即使解釋過多變,時不時還是會詢問,在外活動也常走失,讓家人擔心,家庭生活也頓時變了調。好不容易快能退休 老公卻罹失智症洪太太表示,初始因為先生行為及情緒的改變,著實造成家人很大的困擾,不但先生退休,其原本從事教職工作,為了照顧先生而提早退休,原夢想著退休後夫妻倆可以隨心所欲、快樂逍遙渡過晚年,想不到洪先生罹患失智症後,許多行為與能力開始慢慢退化,家裡的人幾乎是天翻地覆、苦不堪言,不得安寧。所幸在經由記憶整合照護團隊介入,並解服藥追蹤治療,控制失眠與情緒問題,在照護兩年後,洪先生生活起居才漸漸恢復正常,能夠看電視、關心家人,但ˇ對於飲食與個人衛生仍須家人提醒。全球每四秒一人罹失智症臺中醫院高年科廖妙淯醫師指出,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的調查,平均每4秒鐘就有新增一名失智症患者,台灣失智症協會也在民國100年至101年底調查全國失智症盛行率,發現全台65歲以上長者,四分之一有認知功能障礙,極輕度失智症以上有約21萬人左右,也因此國人對於失智症的了解,的確有其急迫性。廖妙淯提醒「早期發現、早期治療」是失智症照顧中很重要的觀念,若家人出現失憶、遊走、妄想、攻擊等精神行為,就要趕緊帶家人至精神科醫師診斷,以免錯失黃金治療期。 

調查:2成5勞工 背百萬負債!

調查:2成5勞工 背百萬負債!#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存錢很難,但台灣勞工光要還清債務,恐怕就得耗盡全力!根據求職網對台灣勞工的調查顯示,發現高達兩成五的上班族,學貸房貸、卡債等,加起來身上背了百萬元以上的債務,且九成以上的勞工,離人生的第一桶金還遙遙無期,遑論買房更是困難!兩成勞工0存款 九成存不到一百萬根據yes123求職網調查發現,有53%的人表示,目前是「負債」的,主要來自學貸(36.7%)、房貸(27.6%)、卡債(23.5%)、信用貸款(20.9%)以及養家重擔全落在身上(17.9%)。至於總負債金額上,有25.5%的債務,是在100萬以上。更糟糕的是,生活開銷大,薪水又凍漲,累積的存摺數字並不好看,沒有存款的「零存族」占19.7%,存到100萬以上的僅僅7.3%,代表其他92.7%的人,尚未存到人生第一桶金!退休難度高 不吃不喝61年才能安穩度晚年存款不足,就怕一遇上生病無法工作或失業沒頭路時,生活很難過,但到底要有多少存款,生活才會有安全感?調查指出,高達四成的人(40.3%)認為,總存款要看到七位數(百萬元以上),才有安全感,不過也有33%覺得,六位數(十萬元以上)就夠了。只是想真正退休,退休金目標平均落在2715.2萬元,如果以目前實質經常性薪資3.66萬換算,要不吃不喝741.8個月,相當於61.8年,才有可能存到這個千萬退休金目標!整體而言,完成買屋夢想與存到退休金的目標,難度都很高,因此讓勞工朋友與上班族,就自己現有的總資產與總負債,衡量一下目前的財務狀況,平均打了41.1分,顯示手頭吃緊的人恐怕比較多。代表企業界與政府要提升台灣勞工的幸福感,未來努力的空間仍然很大。

遙不可及 上班族目標存兩千萬才退休

遙不可及 上班族目標存兩千萬才退休#退休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你不理財,財不理你,但是在大環境不佳,股票市場交易量不足,呈現不上不的情況,上班族到底要怎麼理財,才能夠抓住有四隻腳的鈔票呢?根據主計處的統計,我國平均退休年齡來到了57.3歲,創歷史新高,而一般上班族則認為,必須存到兩千萬元以上,才能安心退休,可是這樣的目標,對於目前的小資族群,卻是遙不可及。上班族近半數入不敷出 一成五沒有半點存款根據yes123求職網的調查顯示,有25%的上班族,目前每個月的財務狀況,是「入不敷出」,近半數(47.6%)有負債,其中主要來自學貸與房貸。在這樣的經濟壓力下,高達五成七的人,總存款不到十萬塊,有15%甚至掛零!因此要有生活上的安全感,近四成(39%)的上班族認為,存摺裡頭至少要看到七位數字的金額。不過對於存到一百萬這樣的數字,近兩成預估,以目前的薪水,要工作超過十年以上,才可能達到。至於退休金的多寡,小資族的目標很高,平均設定在2212萬元。為了達成千萬退休金,55%的上班族已經展開投資理財的行動,除了為了養老規劃,更希望買屋,以及預防突然失業或生病無法工作。只是從yes123求職網的調查中,發現上班族投資理財,偏向比較保守的工具,主要仍以定存、保險、基金為主。不過也有六成五的人透露,曾經在上班時間,偷偷關注過股市行情。yes123求職網公關副理楊宗斌建議,大多數上班族的理財觀念,就是「收入減去支出」,才是等於儲蓄或投資,但其實現在應該修正成,「收入減去儲蓄或投資」才是等於支出!財務規劃變成要強迫自己儲蓄或投資,即使每個月僅僅擠出兩三千塊,以最低的投資門檻來看,像基金或黃金存摺,都是可以考慮跨入的領域。 

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

面對高齡化社會 請多關心家中老寶貝#退休

台灣由於科技進步人口結構隨著環境而改變,老年人口的比例相對的增加。台灣地區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已超過7﹪,達到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所謂之「高齡化社會」之標準。依行政院經建會預估,至民國一百年,老年人口之比例將達10.3﹪。但隨著工商業發展,社會環境變遷,家庭的型態已由傳統的大家庭形式轉變為核心家庭或折衷家庭型式;又因經濟結構的改變,一般的家庭除了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運作模式以外,目前有更多的「雙薪家庭」存在。高雄市立凱旋醫院附設精神護理之家 -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表示,若家中有長者,且其無論生理及心理健康均狀況良好,正所謂「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此寶少則可幫忙看家,多則可協助家務或照顧幼兒,更可以提供心理或經濟上的支持;就算是未與子孫輩同居的銀髮族,至少也可以獨立生活,充分達成自我實現,自我照顧無虞,不需人擔憂,減輕年輕一輩的負擔。但很可惜的,上數情形只發生在幸運的少數人身上。大多數的人多因老化所伴隨的各種狀況,而有著程度不一的困擾。 劉靖琁職能治療師指出,隨著年齡的增長,年長者要被迫接受許多改變,像是心理方面:屆齡退休失去收入也失去生活重心、子女離家後情感上的失落、同輩親友相繼辭世的感傷及缺乏友伴的孤寂。在生理上則得面對生理機能全盤衰退,因而導致老人知覺功能較差。常見的老化現象包括心臟功能退化、肺功能減少、身體適能衰退、視力減退、聽力衰退、心智退化等。老化現象雖然因人而異,但若觀察到身邊長者出現體重減輕、易疲累、活動量低、動作緩慢、無力等就是生理老化現象的表現。若出現記憶力減退、定向困難、解決問題能力下降、社區活動能力障礙、家居嗜好變少、自我照顧困難等情形,則考慮有失智的可能性存在。而這些機能的退化,常使老人家容易發生跌倒、受傷、患急性病症,及伴隨而來的各種功能障礙,甚而導致依賴的生活形態、生活品質變差、心情沮喪、認知障礙、譫妄等狀況。在台灣地區六十五歲老人患病比率高達六成七。年老且有疾病困擾的年長病人通常具有以下特徵:多樣性-很少只有一種病;連鎖性-常互為因果;依賴性;恢復慢;易生功能障礙;及安全顧慮多。老年人有許多疾病常會造成功能上的的明顯障礙,包括自我照顧困難、日常生活自理障礙、大小便功能障礙、行動不便、溝通障礙、認知障礙、語言障礙、判斷力下降、定向紊亂、人格或行為改變等,都需要接受醫療及復健。唯有透過復健醫療照顧及擬定長期復健計劃,才可以控制及改善症狀之進行。劉靖琁職能治療師說,就醫療成本投資與效益而言,復健醫療可提高醫療品質,長期醫療照護中的社區服務,更可有效地減少機構性養護及住院需求,同時也降低家庭及社會付出的種種人力、物力的支出。對於曾經為社會、家庭及個人貢獻出青春的長者,在他們不幸罹病而成老、病、殘者,致家屬照顧困難時,不應只有長期安置一途,應由社會善用資源,建立合適的慢性醫療照顧體系,加以妥善照顧及復健。老年人口的問題,尤其是健康醫療問題及慢性病長期照護問題,已不容忽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