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

生活與治療雙贏!高雄長庚打造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 從水腫如米其林到自在上下班!腹膜透析助他擁抱正常生活

生活與治療雙贏!高雄長庚打造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 從水腫如米其林到自在上下班!腹膜透析助他擁抱正常生活#腹膜透析

54歲的黃先生罹患糖尿病逾20年,2年前腎功能開始惡化,就在半年前,他驚覺自己已數日沒小便,手、腳與臉部都嚴重水腫,整個人宛如「米其林寶寶」,即便吃了利尿劑仍絲毫不見好轉,就醫才發現腎絲球過濾率僅剩個位數,全身水腫,體內累積多達1萬毫升以上的水,體重也從52公斤瞬間增加到72公斤,他無奈道:「那時候我心裡就有底,知道大概要洗腎了」。 熱愛騎單車、拍飛機、聽音樂會演出的黃先生,生活多采多姿,但一想到要是真得洗腎,一週就有3天要躺在醫院,工作、生活恐大亂,令他內心相當徬徨不安。所幸,有次回診時醫師向他提起「腹膜透析」,一聽到在家裡就能洗腎,他毫不猶豫點頭答應。在醫師安排下,僅短短半小時就植入腹膜透析導管,之後每晚睡覺時順道進行腹膜透析。他笑稱:「對我而言,就是肚皮上多一條管線,衣服穿上完全看不出來,對生活影響大概只有10%」,上班、出遊都不受影響。 圖/腎友黃先生接受居家腹膜透析,生活自在,持續騎車、出遊,工作與興趣不受限。(高雄長庚提供) 洗腎新潮流!居家腹膜透析列「健康台灣」重點目標 台灣末期腎臟病發生率高居全球首位,透析盛行率更是居高不下,根據健保署資料,目前​​每年約有9萬人接受透析治療,但選擇腹膜透析者僅約6千多人,比例未達1成。響應國家加強推動腎臟照護與腹膜透析政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高雄市立鳳山醫院及高雄市立大同醫院,由李建德院長帶領於28日舉辦記者會,邀請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吳鴻來理事長;腹膜透析病友代表黃先生與會,傳遞透析治療新趨勢,分享高雄長庚開創腹膜透析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的成果。 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表示,腎臟病照護是政府推動「健康台灣」的重要目標,除了針對高風險族群推動例行腎功能檢驗外,也鼓勵以居家腹膜透析取代院內洗腎。腹膜透析讓腎友在家即可完成治療,兼顧生活品質與健康管理,配合全民健保編列逾4億元專款鼓勵腹膜透析,高雄市政府將結合醫療院所,持續提升市民對腹膜透析的認識與使用率。高雄市立鳳山醫院李建德院長說明,鳳山醫院作為高雄長庚醫療團隊的一員,積極推動腹膜透析照護,期望結合社區醫療資源,讓更多腎友在熟悉的環境中獲得便利、安全的治療服務。 圖/高雄市政府衛生局黃志中局長表示,推廣腹膜透析能提升醫療韌性,守護民眾健康。(高雄長庚提供) 圖/高雄市立鳳山醫院李建德院長表示,高雄長庚發展門診經皮植管技術,提升腹膜透析效率與便利性。(高雄長庚提供) 高雄長庚推「腎科經皮植管+居家透析」新模式  腹膜透析翻轉腎友人生 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李文欽主任強調,腹膜透析,讓洗腎只是生活中「多一件事」,而不是生活中「只有洗腎這一件事」!目前全台有9成洗腎病友仰賴院內洗腎,但實際上,居家腹膜透析不僅成本效益高,更能提升腎友生活品質,只要在家裡就能透過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在夜間睡覺時同時進行透析治療,不影響原有白天工作與日常活動,飲食也相較有彈性。近年高雄長庚醫院腎臟科團隊更結合「植管門診化+在宅醫療化」概念,經醫病共享決策增進病人對於腹膜透析的認識,且創新打造腹膜透析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讓每位有需求的病人都能快速、安全啟動透析治療。 高雄長庚腹膜透析腎科經皮植管迄今累計個案達82例,領先南台灣。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鄭本忠醫師表示,過去施行腹膜透析,多數腎友得住院,在全身麻醉下接受腹膜透析外科植管手術。現在高雄長庚整合跨專業團隊打造高效率腹膜透析腎科經皮植管,末期腎臟病友由腎臟科門診先行評估,若病況適合,安排急診入院,由腎科團隊以局部麻醉方式在門診完成植管,再經過幾小時留院觀察便可返家,達到「及時、安全、低負擔」的治療目標。 腹膜透析需要一條長期留置的導管,讓透析液可以進入並排出腹腔,利用腹膜作為過濾膜清除體內廢物和多餘水分。導管的放置方式有多種,傳統上多由外科醫師以開放手術或腹腔鏡方式進行。腎科經皮植管則是一種微創方法,病人在局部麻醉下,於肚臍下或下腹適當位置創造1-2公分的小切口,以穿刺針進入腹腔,搭配超音波輔助確定位置,即可透過導絲與擴張器將腹膜透析導管引入腹腔,完成植管。此技術,腎臟科醫師能直接在透析室或小型手術室完成,且傷口小、恢復快,方便病人提早開始腹膜透析治療,縮短等候手術室與外科安排的時間。 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李文欽主任指出,腹膜透析讓洗腎不再是生活的唯一重心,居家透析成本效益高,提升腎友的生活品質。(高雄長庚提供) 圖/高雄長庚紀念醫院腎臟科鄭本忠醫師指出,現行腹膜透析腎科門診經皮植管讓病人能快速、安全啟動治療。(高雄長庚提供) 高雄長庚腹膜透析室成立於民國78年,完善的跨科專業照護團隊,包括22位專科腎臟醫師、12位腹膜透析治療師及8位營養師,提供腎友「全人照護」服務,迄今已有超過2千名病患進行腹膜透析治療,比例超過全國平均,成果斐然。 圖/(大合照) 高雄長庚打造免住院腎科經皮植管新模式,免除洗腎病人等待的困擾。左起為鄭本忠醫師、李文欽主任、黃志中局長、李建德院長、吳鴻來理事長、腎友代表黃先生。(高雄長庚提供)

9旬長者也可「在家洗腎」!長庚研究揭「腹膜透析」降心血管死亡風險

9旬長者也可「在家洗腎」!長庚研究揭「腹膜透析」降心血管死亡風險#腹膜透析

台灣目前洗腎總人口數將近10萬人,其中多數病患選擇在醫院接受血液透析。但林口長庚醫院近日公布一項高齡新發洗腎患者研究結果顯示,與血液透析相比,採用居家腹膜透析可顯著降低心血管疾病風險,並有效減少住院次數與死亡率。醫師指出,研究成果打破「腹膜透析只能年輕人做」的迷思,衛福部健保署更投入4.3億元專款,鼓勵民眾使用居家腹膜透析。

泰馬醫師團訪中榮、亞大「緊急腹膜透析與SDM平臺」

泰馬醫師團訪中榮、亞大「緊急腹膜透析與SDM平臺」#腹膜透析

臺灣透析人口已逾九萬,主要治療方式分為血液透析(HD)與腹膜透析(PD),然而腹膜透析的使用率僅佔9%,遠低於國際平均。相較於血液透析,腹膜透析可在家中於夜間進行,不須每週固定回診,大幅提升患者生活彈性,有助於兼顧就學或工作。近日,臺中榮總與亞大醫院共同舉辦腹膜透析國際論壇,邀請泰、馬醫師共同探討腹膜透析在臺灣的應用優勢與臨床經驗。會中針對透析流程、藥水濃度等臨床議題,展開熱烈交流。

不用困在病床上!醫揭「居家洗腎」好處那麼多:可延緩腎功能退化

不用困在病床上!醫揭「居家洗腎」好處那麼多:可延緩腎功能退化#腹膜透析

65歲的修車廠老闆蔡先生2年前因食慾不振、身體疲憊、痛風反覆發作等原因,嚴重影響工作和生活品質,住院觀察後發現其腎功能僅剩正常人的5%,尿毒素增加10~20倍,連器官都被毒素影響,他最後選擇居家腹膜透析治療,持續2年下來不只提升體力和精神,就連親朋好友都看不出他是洗腎病友。

臺大醫院腹膜透析一甲子 開創「居家透析」新未來

臺大醫院腹膜透析一甲子 開創「居家透析」新未來#腹膜透析

腎臟疾病位列2023年國人十大死因第10名,長期高血壓、糖尿病、腎絲球腎炎、腎毒性藥物等,皆可能導致末期腎臟病,進而需要透析。目前除血液透析外,腹膜透析是居家透析普遍使用的治療方式。 腹膜透析俗稱「洗肚子」 腹膜替代腎臟秘密就在豐富微血管 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主任黃政文教授說明,「腹膜」是覆蓋在腹腔的一層薄膜,可以替代腎臟進行毒素過濾,將毒素與多餘水分排出體外,以維持身體機能的正常運作,因此腹膜透析常被民眾暱稱為「洗肚子」。 臺大腹膜透析一甲子  開創居家透析新未來 臺大醫院自1964年起,由「臺灣腎臟醫學之父」陳萬裕教授攜手嚴澯鑫教授開啟國內腹膜透析治療先河;爾後創立全台第一個腹膜透析團隊、打造全亞洲規模最大腹膜透析中心、引進腹膜透析雲端管理系統、推出「i PD 腹透妙管家」互動式衛教工具,60年來一直執台灣腹膜透析牛耳。 血壓控制不佳易傷腎 出現十大尿毒症徵兆須盡快洗腎 黃政文主任表示,患有糖尿病、高血壓、痛風、慢性腎臟病家族史、65歲以上與不當使用藥物,都是腎臟病的高風險族群。腎臟組織遭受經年累月的損害,初期沒有明顯症狀,一旦出現水腫、疲倦、噁心、嘔吐、呼吸急促、電解質失衡、昏迷、意識不清、營養不良或貧血症狀等十大尿毒症症狀,代表腎臟已經衰竭、失去功能,須盡快予以透析治療。 腹膜透析治療時間有彈性 可保留殘餘腎功能 與血液透析相比,腹膜透析具備六大優勢,包括治療時間彈性、無需頻繁就診、較少飲食限制、血壓穩定、殘餘腎功能儲存,以及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的安全性,成為近年國際優先推薦的治療方式。黃政文主任補充,根據最新台灣腎病年報資料,2012-2016年腹膜透析病友五年累積存活率69.5%,比血液透析病友的53.5%高出1成6,這可能與腹膜透析過程的血壓較平穩有關,因此腹膜透析對心血管疾病患者相對是相對較安全的透析方式。另外,腹膜透析具有保留殘餘腎功能的優勢,讓病友繼續擁有排尿功能;且因治療時間彈性,能幫助腎友實現更多人生的夢想清單,兼顧工作與生活。 臺大腹膜透析人數冠全台 導入雲端管理系統實現精準醫療 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淨化科主任姜至剛教授表示,臺大醫院腹膜透析每年服務超過400人、佔全院透析病人的74.7%,人數與比例皆是全國第一高。然而,台灣選擇居家腹膜透析者僅7.5%,明顯低於歐美與亞洲其他國家。對此,臺大醫院開發出1:1比例的腹膜透析擬真教具,具透視腹腔視覺效果,導入腹膜透析換液技術訓練,幫助理解腹膜透析原理,配合語音學習換液步驟,幫助腎友與家屬反覆操作,快速上手。另外,臺大醫院腹膜透析團隊也推出「i PD 腹透妙管家」互動式衛教工具,幫助腎友快速排解實際操作遇到的問題,獲得一致好評。 腹膜透析為居家透析模式,病人的醫囑遵從性相當重要。為了掌握病人在家執行透析的情況,臺大醫院早在COVID疫情爆發前的2019年,就已導入腹膜透析雲端管理系統,實現更精準的遠距照護,居家腹膜透析結合雲端技術,幫助醫護人員及時獲得腎友居家洗腎數據,及時發現問題,適時提供協助,全面守護腎友健康。 圖/台北醫學大學 洪冠予副校長、衛生福利部 林靜儀政務次長、臺大醫院 婁培人副院長、台灣腎臟醫學會 許永和秘書長、中華民國腹膜透析腎友協會 吳鴻來理事長(左至右) 圖/臺大醫院綜合耳鼻喉科教授 婁培人副院長 圖/臺大醫院內科部腎臟科 黃政文主任 圖/臺大醫院綜合診療部血液淨化科 姜至剛主任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

洗腎染疫風險高20倍,居家「腹膜透析」如何做?醫親解注意事項#腹膜透析

一名16歲女高中生於學校健檢發現有尿蛋白,一直不以為意,結果拖了2年到出現嘔吐、吃不下的尿毒症狀才發現事態嚴重,就醫診斷已需要洗腎。醫師呼籲,如果有尿蛋白千萬不可輕忽,年輕人也可能提早有腎病甚至到需要洗腎的情形。 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林鈺琳說明,這名女學生健檢時有驗出尿蛋白,但由於一直忽略症狀未能治療,也沒有控制飲食,一直到高三因產生尿毒症才就醫,但已經到了需要洗腎的階段。 降低感染風險,居家「腹膜透析」為趨勢 一開始個案是以腎臟血液透析的方式處理,但由於高三面臨學測,必須頻繁赴院洗腎擔心影響課業,後來以「微創經皮植管」改以腹膜透析方式在家進行療程,不僅兼顧了課業與生活,後來由於腹膜透析流程做得很好,一年後媽媽捐腎給孩子,目前恢復情況相當良好。 這幾年因為疫情影響到不少洗腎患者不敢到院,使得療程受到影響。林鈺琳表示,腎臟病患者由於免疫力較低,共病機會多,加上年齡層較高,感染新冠肺炎的風險比一般人高出5~20倍,染疫後的死亡率也高達15~30%。「以去年2021年美國統計資料,洗腎病患染疫的死亡率高達26%。」 林鈺琳說明,台灣需要洗腎的患者目前較多人選擇到院進行血液透析,但由於1週需3次到院,常影響到日常生活作息。 林鈺琳表示,在美國居家以腹膜透析的比例已經不少,腹膜透析是透過在腹腔置放軟管,灌以藥水更換的方式來進行體內毒素的排出,依照病患療程的不同,更換藥水的時間也有所差異。 儘管腹膜透析在時間與日常對腎病患者來說較為便利,且也能降低到院內的感染風險,但不少病患最主要擔心的就是自行更換藥水流程中如果沒有處理好,會有增加感染風險。 林鈺琳說明,從台灣腎病年報2000~2019年的數據來看,進行腹膜透析的病患中,有發生腹膜炎感染比率約50~71個月當中(大約4~6年)發生1次,表示只要做好適當的流程無菌處理,感染率相當低。 睡眠中即洗腎,「微創經皮植管」不須全身麻醉手術 林鈺琳也進一步解釋,現今已經有全自動腹膜透析機器,能夠在睡眠時間進行,白天更不需頻繁更換藥水。他曾有病患需要到德國出差2週,由於有充足的準備與無菌的處理觀念,甚至空閒時還能出遊,改善很大的生活品質。 不僅如此,腹膜透析也能減少血液透析血壓變化太大可能造成如休克等風險,另外飲食限制上,如鉀與水分的攝取相較於血液透析也較沒有那麼嚴格,腎功能的維持也較佳,對於日後換腎機會條件也更好。 林鈺琳指出,以往腹膜透析都會需要外科介入以全身麻醉來放置導管,現在腎臟科已能協助以「微創經皮植管」來放置腹部軟管,且只要局部麻醉即可,降低病患不少心理壓力,如果是原先進行血液透析者,經評估沒問題也能夠調整洗腎方式。 林鈺琳也提醒,如果是採取腹膜透析療程病患,仍舊要注意感染的問題,不能因為已經熟悉流程就輕忽,另外生活、飲食上要持續參照三高少油、少鹽的原則,至於運動方面只要非長時間泡水如游泳都沒有太大限制。如果腹膜透析期間,發現有腹痛現象,或者是藥水變濁就可能是感染,必須馬上就醫。 腹膜透析與血液透析詳解表 (圖/新竹國泰綜合醫院內科暨腎臟科主任 林鈺琳醫師)

什麼是洗腎?要選「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看1表秒懂優缺

什麼是洗腎?要選「血液透析」還是「腹膜透析」?看1表秒懂優缺#腹膜透析

台灣腎臟病人口高居全球第一,大約有170~200萬的腎臟病患者,最終可能走上長期洗腎的道路。但許多洗腎病友在治療的選擇上,資訊不一定全面,在日常洗腎的照護上也常遇到生活不方便的困擾;醫師提醒,洗腎患者特別需要先了解自己的生活作息需求,才能擁有選擇最適切治療方式的權利。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