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透析

24歲就洗腎 選擇腹膜透析重拾人生

24歲就洗腎 選擇腹膜透析重拾人生#腹膜透析

目前30歲的黃小姐因為過去長期熬夜、亂吃減肥藥,導致她24歲就開始洗腎,不過洗腎有兩種方式一種是血液透析,另一種則是腹膜透析,不過有許多人搞不清楚到底哪一種方法較適合自己,黃小姐自從知道自己需洗腎後,因不想被綁在洗腎病床上,於是選擇腹膜透析,維持較好的生活品質,甚至去年還完成自己的夢到韓國旅遊,不過她也因此了解到身體健康的重要,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年輕人要愛惜身體。根據彰化基督教醫院衛教文章表示,腹膜透析是一種利用人體內的一層天然的半透膜-腹膜來代替腎臟排除代謝廢物及多餘水分的功能,將藥水灌入腹腔,留置在腹腔內的時候,即可代替腎臟在體內進行交換廢物,排除多餘水份的工作,首先需要利用簡單的外科手術將一條腹膜透析專用的導管由腹壁植入腹腔中,大約10-14天後,手術傷口就會癒合,就可進行腹膜透析,往後定時將透析液藥水經由這條導管灌進腹腔進行透析即可。根據高雄小港醫院衛教文章指出,腹膜透析的優點有持續性的透析,穩定漸進式地排除代謝廢物及多餘水分,透析當中血壓較容易維持穩定,治療時間也較具彈性,較不影響日常生活作息及工作,飲食限制較少,治療時不需扎針,避免血液透析每次皆需扎針之疼痛,減少經由血液途徑感染到其他傳染性疾病的危險,不過缺點則是有,腹膜炎或導管出口處有感染情況,但一般發生率不高,另外血液少量蛋白質會經由腹膜流失於透析液中,故需藉由飲食補充更多蛋白質,此外因利用透析液中的葡萄糖來達到排除水分的目的。使用者會因為身體吸收了透析藥水中的葡萄糖,而可能使體重可能增加及血中三酸甘油脂濃度增加。 另外文章中也說到,有強烈自我照顧意願和自主性的患者、喜愛旅遊的患者、發育中的兒童及青少年,老年人、對打針有恐懼感的患者都非常適合腹膜透析,但若是曾有前腹壁或腹腔內有感染情形、嚴重之腹膜粘連、直腸造廔口或結腸造廔口、腹腔內有惡性腫瘤、多囊腎等就需要醫師評估後再判斷是否適合。

洗腎透析治療 也有客製化

洗腎透析治療 也有客製化#腹膜透析

中央健康保險局自100年起共提出4億元預算,增辦「初期慢性腎臟病醫療給付改善方案」,將慢性腎臟病的照護提前至第1至3a期的病患,截至目前已有超過4萬5千名stage1-3a的慢性腎臟病患受惠。另研究建議,民眾如為慢性疾病患者(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長期服用腎毒性藥物(lithium、calcineurin、NSAID)者、透析家族史或家族性腎臟病,應定期檢測尿液與血液,如果發現有腎絲球過濾速率異常(eGFR小於60 ml/min/1.73m2)或血尿或蛋白尿者,可就近至基層醫療體系就醫以早期控制病情惡化。      健保制度下的透析治療計畫,可依據病患特性提供透析治療選擇,將提升透析照護效益。由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黃秋錦副院長主持的「國人腹膜透析及血液透析治療效果及其成本效果分析比較」研究,利用全國透析院所病患登錄系統,分析比較2000至2005年透析病患的資料發現,整體而言末期腎臟病患接受腹膜透析治療的生活品質優於血液透析,但實際上,70歲以下且合併有糖尿病患者,其接受血液透析治療的存活率卻較腹膜透析高;而70歲以上患者,不論有無糖尿病,選擇血液透析治療的病患,存活率亦皆優於腹膜透析。換句話說,透析治療選擇宜客製化,如果病患需要接受透析治療,70歲以下且非糖尿病患者可優先評估採用腹膜透析;若當年齡超過70歲或其原發疾病為糖尿病者,則宜優先評估採用血液透析的治療方式。為加強末期腎臟病患選用合適的透析治療方式,減少透析治療方式轉換,確保照護品質,建議在進入透析前,醫生應依病患個人體質特性與病患討論較適當的透析治療方式。另因腹膜透析病患的生活品質較好,故國民健康局協助中央健康保險局推動腹膜透析的選擇,發展「慢性腎臟病健康管理手冊」,提供即將進入透析的患者相關資訊,並期望患者能夠在知情的情況下選擇適合自己的透析方式。藉由研究成果所獲得的實證資料及建立相關技術、模式,將可提升慢性腎臟病預防及照護成效,因此,行政院衛生署邱文達署長指出,衛生署將比照結核病10年減半計畫,由中央健康保險局邀請署內相關單位、腎臟病友團體及專家學者共同研擬「慢性腎臟病患照護品質提升計畫」,並訂定4項目標(1.降低洗腎發生率、2.提升腎臟移植率、3.提升腎臟病患5年存活率、4.提升腹膜透析之執行率)與推動策略,持續推動腎臟病防治。

在家就能洗腎 腎友活出自我人生

在家就能洗腎 腎友活出自我人生#腹膜透析

在家自己洗腎可行嗎?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邀來三位腎友,證明絕對可行。中國附醫腎臟醫學中心腹膜透析室主任王怡寬說,治療末期腎病,只剩換腎和洗腎兩種選擇。洗腎又分血液透析和腹膜透析,存活率兩者相當。不同的是,血液透析每週須到院三次,腹膜透析則可免除舟車勞頓,且維持住殘餘的腎功能,生活品質會好一點。該院在廿五年前為中部地區導入腹膜透析服務,受惠者至今已達一千五百人。 

洗腎預先植管 減少感染滲漏問題

洗腎預先植管 減少感染滲漏問題#腹膜透析

根據美國腎臟登錄系統 (USRDS) 2008年的年度報告顯示 ,台灣透析病患的數目不論在發生率(每百萬人口超過400人)或盛行率(每百萬人口超過2,200人)在全球多數國家中都是最高的。探討高發生率的原因及如何預防或延緩病患進入透析治療,是目前政府及各慢性腎臟疾病防治機構努力的重點。奇美醫院腎臟科 - 王憲奕醫師 表示,一旦病患進入需要透析治療的階段,醫療機構皆會提供各種腎臟替代療法(腎臟移植、血液透析、腹膜透析)的優缺點說明,以幫助病患根據自身身體狀況,生活或工作型態及家庭支持度…等來選擇一個適當的透析治療。適當的透析前準備工作,可以為將來透析治療提供較好的透析品質及減少相關併發症。例如:較為大家熟悉的血液透析治療,通常會建議病患於需要透析治療前三至六個月將透析所需要的動靜脈廔管建立,以確保將來透析治療時可以提供足夠的血流量及減少臨時透析導管相關的感染症。腹膜透析治療則是目前也逐漸被大家接受的另一種治療方式。王憲奕醫師指出,藉由「階段式腹膜透析治療--- 於透析治療前四至五週預先植管 ---」可以減少部分選擇腹膜透析治療的病患因透析導管植入時間過短,於透析早期導管出口處透析液滲漏或感染現象。即使無上述併發症,透析治療早期通常也只能給予少量透析,故無法於短時間內達到適當的尿毒廓清率。為改善這些問題,日本窪田實醫師(Dr.Minoru Kubota)於2001年開始大力推動預先植管的觀念及舉辦許多的研討會,並發表了許多初步的成果確認預先植管的好處,將導管埋在腹部皮下的做法可以減少將來導管出口感染及滲漏的機會,同時可以減少病患住院的天數,此時病患因腹部外觀並無導管外露,對於其心理層面影響較小。經過四至五週的時間,導管於皮下及出口的部分充分癒合,病患也可利用這段時間學習有關腹膜透析治療的相關技術。一旦病患需要透析治療時,只要給與局部麻醉後便能建立出口將導管外露,開始給與足夠劑量的治療,減少病患需要接受緊急透析治療的危險。王憲奕醫師說,透過階段性的治療計畫開始進行腹膜透析治療,可以讓病患在充分的了解、學習與準備後,平順的進入規則透析治療。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