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婦產科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舉辦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 助生醫業者再展市場商機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舉辦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 助生醫業者再展市場商機#婦產科

為因應新冠病毒疫情後,國內外生技醫療市場產生的新需求,長庚醫院今(11)日舉辦「2022年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以「智慧醫材」及「創新醫材」為主軸,展出由長庚自主開發,具遠距偵測、降低治療侵襲性或縮短療程等功能的16項實用專利技術,並集結技術驗證所需之「臨床試驗」資源介紹,以及過去技術移轉開發成功之案例介紹,邀集國內生醫及資通訊業者參與探討,如何成功將上述軟硬體技術量產後導入國內外臨床領域使用,提升國內外民眾的健康福祉,同時帶動台灣生醫產業發展國際市場,達成長庚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的使命。 長庚醫療財團法人程文俊主任委員表示,長庚醫院自創院來即重視臨床研究和基礎醫學研究,每年投注超過24億元研究經費,並延攬國內外在醫學研究領域有卓越成就的醫師學者,以豐富的臨床經驗為基礎,研發可提升國內外醫療品質的生醫技術。為促成基於醫療臨床需求而研發的技術回歸臨床使用,在造福國內外民眾的同時也帶動台灣生醫產業發展,於2014年成立產學合作中心,專注於推廣本院研發成果以專利或其他形式之智慧財產移轉至國內外生醫及資通訊業者,並利用自身從基礎研究到臨床場域垂直整合的優勢,完成臨床試驗並已促成超過10項技術完成商品化上市。例如林口長庚骨科謝邦鑫醫師的「萬向互鎖式髖臼強化器」專利技轉,嘉惠許多髖臼骨缺損的患者;皮膚科鐘文宏醫師的「抗癲癇藥物過敏基因檢測方法」專利技轉,讓民眾用藥前可先進行特殊基因體質檢測,避免可能嚴重併發症的皮膚過敏反應。 本次長庚醫療財團法人智慧醫材技術廠商交流媒合會展出的專利技術,均發想自臨床及民眾健康需求進而進行研發的成果。在「智慧醫材」部份共有八件,「創新醫材」部份亦有八件,涵蓋AI實驗室、骨科、復健科、兒童加護科、牙科、急症外傷科、兒童骨科、整形外科、婦產科、心臟內科、腦神經外科等專科。 例如,由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發表的「運用智慧醫材辨識新生兒癲癇發作」專利技術。林建志醫師指出,國外有大型研究顯示,新生兒癲癇發生率約每千名兒童有1.5至5.5例,發生率不低,但現行兒童癲癇鑑定,需要豐富經驗的臨床醫師長時間連續性判讀腦電圖,才能診斷出癲癇病症,若無即早介入治療,可能造成永久且不可逆的腦神經傷害,且65%案例會進展成頑固型癲癇,而增加照護的困難度。林口長庚兒童加護科研發團隊將AI技術結合新生兒高危腦病變檢測資料,可及時診斷出更多無臨床症狀的腦電圖癲癇病童,儘早以藥物或飲食介入治療,提早發現提早治療,減緩腦部病變及創傷,從而改善他們未來的人生。 林口長庚兒童骨科則發表「平衡而有效的矯正兒童長短腿」專利技術。張嘉獻醫師表示,兒童長短腳的盛行率在族群之中高達40%,長短腳差距2公分以上者,需要以生長抑制手術矯正以減少腿長差異。現行未成年兒童生長抑制手術使用的鋼板或U型釘等醫材,皆有內外側抑制不均勻而造成肢體變形的風險,而且抑制成效較緩慢。林口長庚兒童骨科與明志科大共同研發的生長板鋼釘套組,搭配微創傷口手術方式矯正長短腳,能強化生長板內外側平衡抑制效果,用平衡而有效的矯正兒童長短腿技術來協助矯正,有助於孩童提升日常生活品質。 林口長庚復健科亦針對高齡化社會長者健康需求,研發出「人工智慧估測骨質密度即早預防骨質疏鬆」專利技術。裴育晟醫師指出,骨質疏鬆症外觀無明顯病徵,早期診斷的比例偏低,假如骨質密度減少使骨骼結構變得脆弱,易導致嚴重骨折發生;林口長庚復健科與醫療人工智能核心實驗室共同研發以X光影像篩檢骨質密度技術,不僅於高齡照護市場有迫切需求,ㄧ般民眾也可透過日常健康追蹤了解自身骨質密度資訊,即早發現並定期追蹤骨質疏鬆情形,降低嚴重骨折發生的風險。 除了技術商品化之外,本次媒合會中也特別介紹「長庚醫院臨床試驗中心」,此中心為協助研發技術之臨床試驗、強化生醫轉譯研究及新醫療器材開發,是產學合作相當重要的一環。長庚醫院與長庚大學2012年共同開發的高階醫材技術「聚焦式超音波應用於腦部血腦屏障開啟輔助藥物遞送」,於2015年技術移轉國內廠商後,即於長庚醫院臨床試驗中心獨立執行Phase 1臨床試驗,同時發表國際性期刊SCIENCE ADVANCES,獲得2022年美國創新界的奧斯卡-愛迪生金獎,其嚴謹的臨床試驗已獲得國際肯定。

粿粿尾椎痛狂被問「是懷孕嗎?」神來1動作撇復健科急看婦產科

粿粿尾椎痛狂被問「是懷孕嗎?」神來1動作撇復健科急看婦產科#婦產科

曾是中信兄弟啦啦隊成員,並於《全明星運動會》節目中擔任紅隊經理而知名度大增的粿粿江瑋琳,今年初宣布與台日混血模特兒范姜彥豐結婚,並於4月公布懷孕的好消息,即將迎來女兒小粿醬。晉升為準媽咪的她,即便對生產之事感到忐忑,但對於懷孕後面臨身體與生活上的改變,以及未來的育兒挑戰,仍輕鬆、樂觀以對。(編按:粿粿已於8/22在IG宣布女兒小粿醬出生的喜訊,正式升格為人母。)

「不餵母乳」讓媽媽好內疚⋯婦產科醫看不下去打臉:配方奶也很棒

「不餵母乳」讓媽媽好內疚⋯婦產科醫看不下去打臉:配方奶也很棒#婦產科

近年由於政府與醫療機構大力推廣,母乳對新生兒好處深植人心,但也成為許多產婦心理負擔。任職於禾馨婦產科的烏烏醫師在《好孕,做自己》就想給媽媽與親屬們,關於哺乳的正確觀念:影響孩子的健康因素有很多,不需過度神化母乳功效,首先必須尊重母親的身體狀況和意願,無論是奶水太少或發炎劇痛都不該被勉強。以下為原書摘文:

懷孕可以按摩、泡溫泉、喝咖啡嗎?醫師揭「孕婦6大禁忌」真相是⋯

懷孕可以按摩、泡溫泉、喝咖啡嗎?醫師揭「孕婦6大禁忌」真相是⋯#婦產科

從懷孕消息讓親友得知那一刻起,孕婦就開始不斷接收到來自四面八方的指教與建議,各種有醫學證實的、迷信的、過度緊張的,讓人無所適從。任職於禾馨婦產科、臉書粉絲專頁擁有9.7萬追蹤者的烏烏醫師,在新書《好孕,做自己》中,就以自身專業與臨床經驗,解釋「禁忌」背後的真相,減少孕婦心理負擔。以下為原書摘文:

胚胎著床神助攻 黃體素用對時機可提升懷孕機率

胚胎著床神助攻 黃體素用對時機可提升懷孕機率#婦產科

黃體素對拚懷孕、進行人工生殖技術的媽咪們有多重要?生殖醫學中心院長黃千倉十多年來幫助超過3,000名媽咪順利懷孕,他指出,黃體素是讓胚胎能順利著床關鍵。 不可小覷的黃體素大功用 女性的月經週期中,會分泌兩種重要荷爾蒙,一是雌激素、一是黃體素,而黃體則是肩負著分泌這兩大荷爾蒙的任務,都是為了子宮內膜進行胚胎著床的準備。 在排卵後的卵泡就是黃體,它是卵巢內暫時性的分泌腺體,壽命約10至12天左右;若是順利懷孕著床,子宮胎盤會分泌懷孕素來支撐黃體繼續分泌黃體素,讓受孕初期不會凋亡、孕期就能順利進展下去。一旦沒有懷孕、黃體素就會消失,內膜便會剝落而來月經。 黃千倉說,黃體素的作用,簡單來說就是在子宮內膜增生期,讓內膜轉變成適合胚胎著床受孕的狀態;如果分泌不足,會是導致人工生殖懷孕不成功的一項重要因素。 試管嬰兒療程中的黃體素角色 在試管嬰兒治療中,女性需要施打排卵針讓卵巢產生較多的卵泡,這會讓雌激素大量分泌,便容易出現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產生呼吸急促、食慾不振、走路會痛、腰挺不直的現象;這狀況在過去以新鮮周期(取卵當月)植入胚胎時最容易發生。 隨著胚胎冷凍技術的進步,現在進行試管嬰兒治療時,可以選擇不在當月植入,而是先把胚胎冷凍後,等到身體狀況好再以荷爾蒙替代療法解凍植入。「解凍植入可以避免卵巢過度刺激症候群的發生,統計上也顯示,其成功率較新鮮週期植入高出5%。」 黃千倉指出,在荷爾蒙替代療法下,黃體素的補充就顯得更為重要。「解凍植入等於是藉由人工的方式讓內膜增生,補充黃體素可以啟動內膜增厚,有模擬排卵的效果,讓內膜能內化成可以適合著床的狀態,接著就可以再找適當機會植入胚胎,持續做著安胎的作用。」 現行補充黃體素的途徑有口服、陰道塞劑與針劑,各有優異。口服黃體素使用上最為便利,全身副作用也低;陰道塞劑的好處是接近子宮,可就近作用,但壞處是膠囊或軟膏劑型會因為活動不足而有分泌物或結塊殘渣堆積在陰道,易造成陰道刺激發炎;而針劑雖有長短效之分,但肌肉注射會有疼痛感偶有腫塊。 傳統口服黃體素如經過特殊光照處理改變結構後,會提升吸收率並降低噁心反胃頭暈想睡的副作用;使得現在口服黃體素能擠入試管嬰兒主流療法之列。黃千倉以多年經驗分享,臨床主流是採取三種途徑並用,基本上是以口服黃體素為主幹、早晚加入三劑軟膏、且兩至三天施打一劑長效針劑,以獲得足夠的黃體素補充,「三種並用有點像是三重防護。」他也提醒,黃體素必須使用至少8至12周到胚胎穩定。「畢竟試管嬰兒很寶貴,必須用最高規格的方式來對待。」 他提及,黃體素補充必須遵照醫囑執行,不要自行停藥,「臨床就曾遇過試管療程中小出血的個案,以為沒成功而停用黃體素;但其實只是著床出血,讓原本可以成功受孕的機會沒了,相當可惜。」 試管寶寶得來不易,建議最好要尋求有經驗的生殖醫學中心治療,如今已有很好的技術可以運用,想要受孕的女性只要按照醫師的醫囑,堅持到最後,求子之路便不再坎坷。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