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壓

筋骨軟才能練瑜珈?美學者破解4大迷思

筋骨軟才能練瑜珈?美學者破解4大迷思#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致筠/編譯)把手上舉、單腳著地,呈現頂天立地、金雞獨立模樣,說到這許多人必定聯想到瑜珈的標準姿勢。雖然瑜珈能促進血液循環,達到放鬆心靈,改善體態等效果,但還是很多人認為瑜珈只能給筋骨軟又瘦者紓壓;對此,美國一位鑽研16年瑜珈的學者特地破解迷思。瑜珈傳聞多 破解4大迷思 人對於自己不了解的事物總是充滿好奇,卻也因此發出各種「聲音」;而隨著瑜珈盛行,對其傳言更是跑遍滿街,不論是姿勢造成人體的危害、有無宗教信仰,或只有特定人士能「撐住」瑜珈疼痛等眾說紛紜;以下為美國瑜珈學者提供4大迷思,打破過去傳統印象:迷思1/瑜珈是「怪異」姿勢的運動?經過深層的延伸再扭轉、下腰接著放鬆休息,這些看似與其他激烈運動不同的姿勢,對某些人來說或許是奇特、詭譎動作,但事實上,這卻可以幫助身體傳送血液到特定區域、促進免疫系統功能,排出壓力所產生的體內毒素。迷思2/必須要筋骨夠軟才能練習?此為最常見也是最多人的誤解,總以為瑜珈必須是本身筋骨夠軟者才能練習,但其實瑜珈的姿勢是經過多年練習經驗淬煉而成,其能加強、延展肢體組織,因此不管是身體本身柔軟或僵硬,都能透過瑜珈微調,加強肢體靈活性。迷思3/瑜珈是一種宗教?對過去而言,瑜珈算是一種修行,但因為瑜珈屬於少數能促進身體及心理層面健康的運動,因此隨著越來越多人投入其中,不管有沒有宗教信仰,人人都能藉此鍛鍊身體,與宗教無關。迷思4/這是瘦子和小隻女的天地?雖然瑜珈常需要將身體「對折」,這些看似小隻女孩才能完成的高難度動作,但這並不代表是她們的特例;學者強調,瑜珈是一種自我接納的學習,能夠從其姿勢強化筋骨、挑戰自我,只有量力而為無非限制體型及男女。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

逾8成民眾常抱怨工作 培養運動習慣最紓壓#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董氏基金會舉辦「釋放你的紓壓氣球」活動,針對網友紓壓留言分析,發現有8成4民眾最常抱怨工作,董氏基金會指出,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面臨職場要求、生活步調與可能居住環境的多項改變,要預防各種壓力發酵影響到自己的身心,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建立定期檢測自己的情緒狀態及紓壓習慣,運動就是一項好選擇。壓力大提高癌症發生率 運動可助放鬆根據《優活》過去報導,曾有研究指出,情緒的強度會影響癌症的發生與結果,當人們有著憤怒、憂愁與壓力,且沒有疏緩或發洩管道時,產生癌症的機率可能提高,因此找出好的紓壓方式,無疑是建立心理健康的第一步。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國內外已有多篇研究證實,運動不僅可健身,更能促進心理健康,因在運動過程中,大腦血清素濃度上升,可以使心情變好,也可轉移注意力,讓我們不再拘泥於一時的挫折與壓力。運動項目因人而異,只要能達到「喘」的目標,就有助於維持大腦中的血清素濃度;像是健走就是老少咸宜的休閒活動,在運動保健之餘,還可欣賞美景與音樂,讓身心舒適,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參與,不僅能紓壓,還能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自我情緒篩檢 為心理健康把關除養成定時運動紓壓的好習慣外,同時妥善利用工具,如董氏基金會線上篩檢、DS憂鬱情緒檢測APP,來定期檢視情緒,了解自己的情緒,才能為自己的心理健康做好準備。董氏基金會為提倡職場員工能適時紓壓,於2012年起提倡「企業紓壓日」,提供企業一系列多元化且有趣的紓壓課程,四年來已有超過萬人參與,幫助企業朋友營造更良善的職場環境。

網路紓壓留言調查 8成4民眾愛抱怨工作

網路紓壓留言調查 8成4民眾愛抱怨工作#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即將進入九月,不僅是校園開學的日子,也是剛入社會新鮮人可以好好檢視自己工作狀況的時機。剛畢業的社會新鮮人如順利就業,多已就業1~2個月,然而剛度過工作蜜月期,抱怨工作的聲音也開始浮現;董氏基金會公布一項分析調查,發現抱怨「工作」的民眾最多,約占8成4。抱怨職場占大宗 工作內容是主因董氏基金會於今年4月中旬至6月中,透過社群網站進行「釋放你的紓壓氣球」網路留言活動,並針對網友留言內容進行分析,結果發現1737位民眾的情緒留言中,以抱怨工作最多,佔84.3%。其他如天氣熱、抽獎沒中、寵物生病等為第二名,第三則為個人健康,包含身體、心理;若進一步分析工作層面的抱怨內容,則以工作內容最多,佔42.5%、其次為工作量、工作時間,第三為上司。情緒沮喪致效率下降 問題環環相扣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指出,社會新鮮人初入職場,面臨職場要求、生活步調與可能居住環境的多項改變,在調適期之後,可能會像留言者一樣出現對工作的抱怨。若長期情緒沮喪、無法調適的狀況,可能會有憂鬱、失眠、易怒、沒有耐心及注意力不集中等狀況產生,並造成壓力,進而使工作效率下降、常常必須請假等,如果再不處理並解決,也可能面臨工作不適任或遭受解雇的情形,此外,人際關係也會跟著受影響,問題環環相扣。當心憂鬱症狀產生 多運動促進心理健康葉雅馨說,若連續2週出現情緒不佳問題,包括食不下嚥、暴飲暴食,突然增胖或暴瘦,都是不健康的狀況,或是有無力感、哭泣、易怒、悶悶不樂等憂鬱症狀,都應該警惕並預防。最簡單的預防方式便是定期檢測自己的憂鬱指數,像是董氏基金會的線上篩檢,並透過適合的紓壓方式,來維持心理的健康,國內外已有多篇研究證實運動可以讓大腦的血清素濃度上升,使心情變好,也能轉移注意力,如此一來,便能促進心理健康。

壓力感與特質有關 適時紓壓避免憾事發生

壓力感與特質有關 適時紓壓避免憾事發生#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在人生的道路中,總是會遇見許多挫折、壓力、徬徨、痛苦等經驗,但這樣的負面情緒,若適時的抒發,長久累計下來恐怕就會引發自殺的念頭、意圖或行動。特別是壓力,因為生活中的任何改變,都可能成為壓力的來源,由生活事件的主觀感受所產生的壓力感與個人特質有關,壓力所帶來的後果也因人而異。躁動、失眠 皆是情緒波動直接的表現青少年面對壓力調適困難時,情緒波動是最直接的表現,容易以衝動、煩躁不安、強烈憤怒來表達;睡眠和飲食的變化也相當常見;對原本有興趣之事提不起勁、覺得無望無助、甚至想傷害自己。一般調適壓力的方法有運動、肌肉放鬆、時間管理、評估壓力情境與思索可行的因應方法、善用身邊資源、培養情緒的出口等,其中,健走是老少適宜的休閒活動,在運動保健之餘,可欣賞美景與音樂,讓身心舒適,與家人或朋友一起參與,不僅能紓壓,還能擁有共同的美好回憶。憂鬱情緒超過1個月 應尋求他人協助宜蘭縣衛生局提醒民眾,發現自己心情不佳時,除了找朋友聊聊之外,如果發現有心事不曉得可以向誰說,或是憂鬱情緒及身心壓力反應已經持續超過1個月,應尋求協助,例如:安心專線(0800-788-995)、生命線協會(1995)和救國團張老師(1980)等,以免累積過頭,造成憾事發生。

謹記抗暑、紓壓小叮嚀 指考順利無負擔

謹記抗暑、紓壓小叮嚀 指考順利無負擔#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綜合報導)今年度升大學指定科目考試即將在7月1日至3日登場,所以,國健康署特別在指考前夕,為考生與家長提供「抗暑、紓壓、挑食、留心」4項考前小叮嚀,並提醒考生將身體維持在最佳狀態,才能在考場發揮最佳實力,順利進入理想學校。1)抗暑小叮嚀/考試期間天氣炎熱,把握以下抗暑要訣,避免被炎熱的天氣「烤」焦了。●穿著涼爽,考試當天的穿著選擇輕便、淺色、寬鬆、透氣、排汗的衣物,準備濕毛巾擦拭汗水,減少高溫造成體力流失,避免待在悶熱不通風的場所。●隨時喝白開水補充水分,利用休息時間如廁,最好不要喝含糖飲料及含咖啡因飲料(如咖啡、茶、可樂、可可),以免糖刺激胰島素快速分泌,造成血糖與情緒不穩,且含咖啡因飲料具有利尿的效果,容易造成水分流失。2)舒壓小叮嚀/面對大考難免有壓力,但別因為太過緊張導致造成心理與身體上的過度負擔。●充足的睡眠(至少7~8小時)可保持體力與頭腦清醒,考前避免熬夜,且可利用輕柔音樂及做些伸展運動幫助放鬆好入眠。●適當的運動可增加腦力及注意力,若因久坐造成肩頸僵硬或痠痛的現象,可做一些肩頸伸展的動作減緩不適,亦可幫助紓解壓力,避免精神緊繃。●當焦慮影響考前情緒時,可適當休息一下,以聽音樂、散步等方式舒緩情緒,如發現自己有嚴重的失眠、頭痛、胸悶、心悸、注意力不集中、胃腸不適、便秘、腹瀉等不適的情況或情緒異狀,應趕快與家長或老師聯繫以取得協助。3)挑食小叮嚀/考試期間的飲食,要營養均衡才能供給身體跟大腦能量,讓身體保持在最佳狀態。●三餐應均衡定時,尤其一定要吃早餐,儘量挑選清蒸、川燙等烹調方式,減少高油、高鹽、高糖及油炸等不易消化的食物,且避免生冷食物,減少對腸胃造成負擔或腹瀉、腹脹,並以吃到八分飽為原則。●以全穀類(如五穀米、胚芽米)取代精製白米、白麵製品,選擇白肉作為蛋白質來源,並多攝取蔬菜水果及加入堅果種子類,可幫助維持飯後血糖變化的穩定性,較有飽足感。4)留心小叮嚀/專注在作答的同時,別忘了留心個人衛生和考場規則,做好萬全的準備,才能發揮平常的實力。●注意飲食環境及餐具的衛生,避免食用生食或不新鮮的食物;用餐前、如廁後勤洗手,避免感染造成的腸胃道不適,也要避免蚊蟲叮咬。●仔細閱讀考試規則及規劃交通時間。

毛小孩夏日危機 當心感染3大寄生蟲

毛小孩夏日危機 當心感染3大寄生蟲#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在炎熱的夏季裡,不僅會使人中暑、不適外,就連寵物也會受到寄生蟲影響,根據台北市獸醫師公會楊靜宇醫師表示,夏天裡感染跳蚤、壁蝨、心絲蟲三大寄生蟲機率增加6成。定期檢查 預防勝於治療在三大寄生蟲,最要注意的就是心絲蟲,因為它主要透過蚊蟲叮咬而傳播,是一種不可逆的疾病,若不慎感染恐會造成寵物心肺功能永久損傷,甚至嚴重者會導致心肺功能衰竭死亡,而跳蚤則會造成寵物感染過敏性皮膚炎,出現反覆感染問題,壁蝨則會傳播艾利希體、焦蟲及萊姆病等疾病,萊姆病為人畜共通疾病,因此,楊靜宇醫師提醒每個月要定期使用廣效驅蟲滴劑才能常保狗狗健康。飼主謹記3撇步 幫助寵物紓壓增感情最後,動物行為訓練專家熊爸表示,飼主們要學習讀懂寵物行為及定期預防夏日寄生蟲,才能有效降低寵物脫序行為,若是飼主用錯誤方式和寵物相處,可能會造成牠們無形壓力,只能透過吠叫、衝撞等行為回應飼主,因此,熊爸提供3撇步,幫助飼主與寵物間培養默契、紓壓增感情:1) 散步/散步可培養膽量及穩定性,寵物在三個月後一定要帶出門接觸外界,若鮮少出門,容易產生社會化不足的問題,會讓寵物內心感到恐懼與不安。2) 嗅聞/讓寵物盡情嗅聞、熟悉環境並和其他狗狗接觸互動,有助於放鬆心情。3) 拋接球類/培養飼主及狗狗默契,增進情感連結。

心情不好去運動 8成獲得有效紓壓

心情不好去運動 8成獲得有效紓壓#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根據董氏基金會2010年、2011年、2012年分別針對成年人、國高中生及大學生所做的調查發現,常因心情不好而去運動者,超過八成運動後心情會變好。顯示運動對促進身心健康、改善負向情緒效果佳。 建議父母多陪孩子出門運動雖運動能夠有效減少負面情緒,但董氏基金會卻發現,青少年舒壓的方式,多以室內靜態活動為主,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組主任葉雅馨說明,以室內進行的活動為多,可能因為現在的父母工作忙碌,孩子除了學校,就是家裡,發展的紓壓方式較室內取材,缺乏走出戶外的動機。她建議,父母可以陪孩子嘗試,選擇適合且有效的紓壓方式,持續一段時間,以養成習慣。桃園療養院兒童精神科主任陳質采表示,現在孩子們身處「螢幕」時代,接觸電視、電腦、電玩等時間遠遠大於從事戶外活動,長時間下來失去身體動能。運動的好處包括改善情緒、促進心肺功能、控制體重、增加活力、改善睡眠等。她建議,要讓孩子從小培養運動習慣,先讓孩子感受運動的樂趣,例如和他們玩鬼抓人,就能開始練習跑步,慢跑也可以結合跳繩,或讓孩子進行闖關活動,或是結合獎勵制度,孩子完成某項運動,可給予一些鼓勵,刺激孩子運動的意願,養成運動習慣。

精障家屬補給站 聯醫辦紓壓活動

精障家屬補給站 聯醫辦紓壓活動#紓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別讓自己成為疲勞的照顧者!若家人患有精神疾患,對於家庭來說是一份沉重負擔,尤其照顧患者的人會感到無助、疲憊與精神緊繃,這種無時無刻的壓力很難有人替代或紓解。隨著人口高齡化,漸漸的「夾心照顧者」愈來愈多,也有家屬自己已經罹癌,不但要面對辛苦的醫療過程,還要照顧家中生病的家人。據研究顯示,往往照顧者的照顧負荷越重,其生活品質滿意度越低、心理健康越差,最後將有可能因身心耗竭而自己也生病,或不得已而放棄病患。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在服務精神疾患及與失智症病患的工作經驗中,發現越來越多的家屬徬徨無助,覺得永無止盡地照顧患者及跑醫院讓其生活痛苦指數相當高。因此,自10月17日起,提供一系列關於治療精神疾病知識及園藝紓壓活動,以協助照顧者以能力、智慧來面對病患,並介紹照顧者如何轉換心情尋找自我休閒放鬆的方法。歡迎關心此議題的病患家屬或一般民眾踴躍參加。活動完全免費,並提供園藝手做材料,詳情請上臺北市立聯合醫松德院區網站。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