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紓壓

七種簡易釋壓方法 放鬆身心好健康

七種簡易釋壓方法 放鬆身心好健康#紓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綜合報導)精神緊張、壓力增加是現代人的通病,不是只有上班族有工作壓力,小至孩童、家庭主婦、退休的老人及長者都很需要適時的放鬆,身心的保養,讓自己達到一種平衡狀態,以迎接未來的種種挑戰。基隆市衛生局就提供民眾七種簡易壓力釋放的方法,民眾可選擇適合自己的其中一項,每日花5到10分鐘,就能達到預期效果法放鬆自己,就能擺脫緊張狀態。靜坐,心跳會放慢、血壓會下降,精神緊張的症狀會明顯改善;放聲大笑,體內引起緊張的激素會下降,免疫力相對增強; 欣賞音樂可讓血壓和脈搏都很穩定。多想好事,負面情緒減少,就能減少精神負擔;散步有助於人們平靜下來,使身體產生內啡肽緩和消沉憂慮情緒;以5分鐘時間放慢呼吸,5秒鐘吸氣,5秒鐘呼氣,就能放鬆肌肉;輕鬆起床,鬧鐘響後躺在床上5分鐘,從腳趾、腳掌、小腿、大腿、臀部,直到上身、臉部肌肉,先繃緊再漸漸放鬆,就能有很好的放鬆效果。基隆市衛生局長吳澤誠呼籲民眾,現代人在忙碌的社會,如何為自己找一個紓解壓力、情緒的出口,學著釋放內心的苦悶、煩燥,這是很重要的,所以,要有健康的身心,才會有美好幸福的人生。

醫訊/家庭照護者告別失眠~數羊ByeBye

醫訊/家庭照護者告別失眠~數羊ByeBye#紓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當有家人生大病或重傷時,許多人請不起看護,只好依靠家屬日夜照護,照護者因此常感到體力下降,注意不集中,浮躁易怒,壓力飆高,毫無生活品質,睡眠品質低下,難得好眠。新竹國泰醫院為此,特地舉辦,「2012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紓壓放鬆睡好覺」講座,課程內容為指壓按摩自己做、紓壓放鬆讓你睡等。藉由放鬆過程讓壓力獲得釋放,身心識得以休息,用簡單放鬆方式,短時間內達到紓壓抗壓,改進睡眠品質,歡迎家庭照護者參加,名額有限,報名從速。名稱:2012家庭照顧者支持團體-紓壓放鬆睡好覺時間:101年10月25日(四)上午08:30~12:20地點:新竹國泰醫院本館11樓會議室(新竹市中華路二段678號)洽詢:03-5278999轉2865或2866

醫訊/讓心放輕鬆紓壓活動

醫訊/讓心放輕鬆紓壓活動#紓壓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癌症病患身體在接受癌細胞的折磨後,又要經過種種治療的副作用,飽受痛苦,導致心理壓力不斷破表,比一般人更需要身心放鬆及紓壓。有鑑於此,林口長庚醫院癌症資源中心特與社福課舉辦癌症病友關懷講座「讓心放輕鬆紓壓團體」。邀請吳孟珊心理師帶領,協助病友放鬆技術,以運用在治療過程中紓壓,主辦單位歡迎正在治療的病友及其家屬親友踴躍參加,因為名額有限,請提早報名預約。名稱:讓心放輕鬆紓壓活動時間:101年10月19日(五)上午09:00~10:00地點:林口長庚醫院病理大樓3樓癌症資源中心(桃園縣龜山鄉)洽詢:03-3281200轉3563或5132社服課張小姐

學生壓力大 多運動可紓壓

學生壓力大 多運動可紓壓#紓壓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陳承璋/綜合報導)藝人小鬼也愛運動!董氏基金會和維他露基金會共同舉辦「樂動少年養成計劃」,並邀請黃鴻升(小鬼)代言此活動;活動9月13日開跑,於全台12所高中職推廣運動紓壓,目的為了讓青少年能夠養成運動習慣,紓解平時壓力,不讓憂鬱變成病。董氏基金會於1999年、2002年、2010年及2011年針對青少年進行調查發現,青少年壓力源前三名為「課業、考試成績不佳」、「父母對自己的期待」、「人際關係」,經過10年時間,課業仍是現在青少年主要的壓力來源。另多項研究指出,定期運動對緩解憂鬱情緒及紓解壓力有效。吳佑佑醫師表示,青少年面臨課業壓力,時常會出現胸悶、頭痛、沒有耐心、脾氣差容易與父母和師長們起衝突,若不解決時常會出現惡性循環。因此她提醒青少年們可以多運動,除了有紓解壓力的好處外,更可以分泌腦內啡、正腎上腺素等激素,提高注意力、記憶力。吳佑佑解釋,配帶計步器更能激發運動動機,就像小時候都會玩的電子寵物,帶在身上與他互動,就會長大。而「樂動少年養成計劃」高三加強班的計步器累積步數競賽,讓青少年配戴計步器計算累積步數,將更增加學生們想運動的動機。董氏基金會執行長姚思遠說,自2010年起在全國高中職推廣樂動少年養成計劃,至今已三階段,很多的青少年因此建立了運動紓壓習慣,而第四階段全新企劃,特別針對高三同學,設計樂動高三加強班推廣活動。姚思遠強調,家長除了注意念書狀況外,更需要注意孩子們的心理壓力,並教導他們如何紓解,鼓勵他們多運動 。

壓力大身心不適 音樂治療可紓壓

壓力大身心不適 音樂治療可紓壓#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隨著科技時代的快速更新,現代人感受的心理壓力似乎越來越沉重。阮綜合醫院身心內科陳三能主任表示,壓力最直接的影響往往就是睡眠品質,而長期的睡眠不足,容易形成慢性的身心疲勞,進而使人面臨許多身心的不適症狀,如:頭痛、便秘、腹痛、焦慮等。阮綜合醫院音樂治療師李蕙妤表示,藉由音樂的力量,觀察身體的變化,並從中得到心靈的平衡。李蕙妤醫師為英國醫療專業認證機構(HPC)認可的音樂治療師,她利用幾個簡單的步驟並用音樂療癒身心,首先,找一個安靜、無人干擾、燈光柔和、溫度適當、備有音樂播放機的房間,將手機暫時關上;輕輕地以個人感受最輕鬆的姿勢平躺在地上,試著用腹部呼吸,以眼睛觀看自己腹部隨著呼吸的起伏,跟著腹部的起伏細數每分鐘呼吸的次數,測量自己每分鐘心跳的次數及呼吸次數,並記錄在紙上。 接下來緩緩閉上眼睛,開始專心聆聽自選的音樂曲目約30分鐘,觀察音樂帶給您的身心靈反應;聆聽音樂時,開始想像有一股柔和的暖流,很緩慢地由上至下慢慢地流過、放鬆您的身體,依序從頭部、臉部、脖子、胸部、背部、腹部、臀部、大腿、小腿、到足部。再將聆聽後的心跳次數及呼吸次數記下,觀察是否與聆聽音樂前有所差異。最後結束音樂,調整好自己準備迎接來臨的挑戰。

「打坐」能抗心血管疾病 放鬆紓壓身體自然好

「打坐」能抗心血管疾病 放鬆紓壓身體自然好#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採訪報導)許多人常說,壓力會造成疾病,因此讓精神放鬆、紓壓都可以避免疾病找上門來,根據最新研究指出,只要讓心情平靜下來,適時打坐、靜坐等活動,就可以減少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尤其對於那些患有高血壓的患者來說,每天兩次靜坐,讓心情平靜,對心臟健康確實有幫助。研究者將62名高血壓青少年分為兩組,其中一組每天2次靜坐,每次持續15分鐘,連續4個月,另一組則是讓他們接受如何降低血壓及心血管疾病的風險課程,但不需靜坐,之後使用專業儀器測量發現,確實發現對心臟健康有幫助。家醫科醫師洛桑加參指出,人若長期處在壓力下,會造成神經免疫系統紊亂,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而自律神經一旦失調,許多小毛病變會衍生,像是頭痛、心悸、腸胃不佳、手腳冰冷等問題出現。洛桑加參醫師表示,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讓人體內部維持正常狀態,當壓力大時,自律神經、交感神經就容易失衡,產生疾病,因此像是打坐、靜坐、冥想等這類讓身體放鬆並藉此紓壓的活動,當然能夠降低身體疾病問題的發生。

醫訊/「職」得快樂 輕鬆趕跑壓力

醫訊/「職」得快樂 輕鬆趕跑壓力#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聯合國國際勞工組織調查,憂鬱症在21世紀已成為職場疾病的主流,員工沮喪、失能,帶給企業的成本損失,比關廠或罷工還嚴重,為讓民眾了解心理健康與適時紓壓的重要性,董氏基金會和台中市政府衛生局社區心理衛生中心共同舉辦「職得快樂」壓力調適工作坊,幫助民眾趕跑壓力。根據2010年董氏基金會調查民眾憂鬱現況資料顯示,受訪者壓力已到臨界點者佔44.9%,而有明顯憂鬱情緒需求助專業者佔11.8%,董氏基金會表示,若正處於工作壓力大且想學習趕跑壓力的必殺技的民眾,歡迎來參加壓力紓解工作坊-「職得快樂」,讓團體成員互相加油打氣,給你正面好活力 !活動時間: 8月18日(六)上午09:30~17:30活動地點:臺中市生命線協會團體室活動洽詢:(02)2776-6133#209,許小姐

壓力太大自律神經失調 學習紓壓方法最重要

壓力太大自律神經失調 學習紓壓方法最重要#紓壓

(優活健康網記者沈俐萱/綜合報導)在現今忙碌的社會中,工作量不斷的增加、工作時間更是不斷的延長,隨著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白天工作緊張,下班後一樣無法放鬆,滿腦子還是想著公事,到了睡前還是無法停止思考;急性壓力變成慢性壓力,慢性壓力則易造成神經免疫系統紊亂,進而出現自律神經失調的症狀。衛生署台南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蔡幸芳指出,自律神經是一種不受意志操控、獨立負責協調身體機能的神經系統,由交感神經與副交感神經所構成,兩者相互保持平衡的狀態,藉以維持人體內部環境的恆常狀態。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油門系統」,當我們面對緊急狀況時,可以放大瞳孔、加速心跳、加快呼吸、升高血壓、抑制消化、使人變得焦慮緊張起來;副交感神經系統有如人體的「煞車系統」,當我們危機過後、休息及睡覺時,可以縮小瞳孔、心跳變慢、舒緩呼吸、降低血壓、促進消化、修復免疫系統、使人變得放鬆平靜安睡,當壓力過大時,人體的交感神經系統過度活化以應付高壓力的狀態,副交感神經反而被過度抑制的結果,就很容易就會造成失衡的情況。蔡幸芳說,胸悶、心悸、呼吸不順、肩頸酸痛、頭暈、頭痛、記憶力不佳等都自律神經失調常見症狀有一旦出現自律神經失調,應立即尋求專業診斷與治療,拖延過久恐影響健康,有時醫師會先提供藥物,緩解患者身心不適的狀況,再配合非藥物治療的方式去調整自律神經失調。最後蔡幸芳醫師提醒,大部分自律神經失調的病患都是因為生活上的壓力所造成,因此最重要的是要了解讓你生病的原因是什麼並且克服它,學習如何處理壓力及尋求適當的減壓方式,自律神經失調的問題才會獲得改善。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