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治療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

6/1起肺癌免疫治療健保給付放寬如何選?醫籲:確診先做『這』檢查!#免疫治療

本文之治療資訊,主要提供期別為晚期之非小細胞肺癌病友參考。 依最新癌症登記報告顯示,肺癌年新確診數再度上升,以17,982例連霸冠軍寶座。「政府推動低劑量電腦斷層後,的確找出了許多早期患者,但晚期確診數目前仍與過往持平,預估可能需要再幾年才能看到晚期的數字下降!」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廖唯昱醫師表示,「目前肺癌在治療上已進入個人化治療時代,確診時即先確認腫瘤組織型態以及是否有基因變異,是決定後續治療成效的關鍵。」 確診別慌!先搞懂自身肺癌型態&基因變異 善用NGS對症下藥 「依照肺癌組織型態與基因變異,對症下藥進行治療,不論是在臨床試驗或真實世界的證據上,皆顯示治療效果會最好。」廖唯昱醫師解釋,首先會透過腫瘤生長位置決定切片的方式,依據病理報告判斷屬於肺癌兩大類中『非小細胞』或是『小細胞』。廖唯昱醫師說明,總體來說非小細胞肺癌的佔比較高,以台大醫院院內統計來看,近90-95%都是非小細胞肺癌。 確認型態後,非小細胞肺癌中的非鱗狀上皮細胞癌進一步建議檢測是否具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廖唯昱醫師表示,現已有『次世代基因定序』(Next Generation Sequencing,簡稱NGS)出現,可以一次性的檢測出多種基因變異,「能檢測100個基因以內的NGS小套組,其實對於配對肺癌現有的標靶治療來說算足夠;而能檢測到100個以上基因的大套組,則有可能再多提供一些預後指標,如免疫治療或標靶治療的效果等等。」 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以標靶優先 無則靠免疫治療組合減少疾病惡化與死亡風險 「通常來說,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者,選擇相對應的標靶治療會是最好的選擇。」廖唯昱醫師分析,「非小細胞肺癌中具EGFR突變者最多,約占50~60%;接下像ALK融合基因(約4%)、MET突變(約3~4%)、ROS1與RET融合基因(約1-2%)等等,基因變異機率都落在5%以下。若是沒有找到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也就是沒有相對應的標靶藥物可用時,就會建議患者可積極考慮免疫治療。」 針對晚期非小細胞肺癌、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情況,目前國際上的第一線治療就是免疫治療或免疫治療合併化學治療。廖唯昱醫師談到,這群不具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患者,原本只有化療可用,預後一直都較差,直到免疫治療的出現才看到明顯提升。「從大型臨床試驗數據來看,在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上再加入PD-L1免疫抑制劑,可以減少約38%疾病惡化的風險,以及降低約20%的死亡風險,為這些無基因變異族群帶來新的一線治療曙光。」 免疫治療已成國際第一線標準治療選擇之一 6/1起健保大放寬造福病友! 上述免疫治療PD-1或PD-L1抑制劑,針對不同肺癌型態,使用上有單用或是合併化療與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加入抗血管新生標靶的組合,在適用上雖然必須排除鱗狀上皮細胞癌,但最常見的肺腺癌是可以適用的。臨床試驗數據上也顯示,PD-L1抑制劑、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三者合併時可達到優於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合併的治療成效;過去我國健保在給付規則上較為嚴苛,僅開放PD-L1高表現者(≥50%)的給付,且僅限單用,但從今年6月1日起終於迎來大幅放寬的好消息!」 廖醫師分析最新健保給付,「配合現今國際最新標準治療,以及參考臨床試驗結果,針對不具有EGFR/ALK/ROS-1致癌驅動基因變異之轉移性非鱗狀非小細胞肺癌,PD-L1抑制劑合併抗血管新生標靶與化療可於第一線就給付。相信本次的大幅放寬能為這群無致癌驅動基因變異的病友帶來很大助益,讓我國肺癌治療成績再更上層樓。」廖醫師最後也提醒病友們,選擇治療前別忘了先進行NGS檢測,若有致癌驅動基因變異時應考慮以相對應標靶治療為優先;若無時則考慮免疫治療組合,把握健保給付機會積極與主治醫師討論,以爭取最佳預後。 圖/臺大醫院內科部胸腔科 廖唯昱醫師

肺癌治療「無基因突變」納健保!健保6月起放寬給付:年省200萬藥費

肺癌治療「無基因突變」納健保!健保6月起放寬給付:年省200萬藥費#免疫治療

70歲邢女士沒有抽菸史、有良好運動習慣,不僅每天健走1萬5千步,還會在晚飯後到游泳池長泳。但近期她發現自己走路開始會喘,且在隔月症狀快速惡化到無法走路,急診發現有心包膜積水情形,醫師立即為其進行心包膜引流,轉診深入檢查後確診第4期肺癌。為求更好預後,她接受化療合併PD-L1抑制劑與抗血管新生標靶治療,用藥1年後腫瘤明顯縮小,病情穩定控制。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在台舉辦學術研討會 探討肺癌新興治療趨勢 響應總統降低癌症死亡率1/3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在台舉辦學術研討會 探討肺癌新興治療趨勢 響應總統降低癌症死亡率1/3#免疫治療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 展現國內醫療與研究實力 與國際肺癌學會簽備忘錄 四度力邀來台研討  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臺大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本月11日至12日,假臺大醫院癌醫中心,與世界最大肺癌學術研究組織—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共同舉辦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本次會議是台灣肺癌研究學會與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連續第三年在台舉辦專題研討會,兩百多人國內外肺癌診治的權威參與,亦是兩會簽署合作備忘錄後,首次聯手舉辦的國際性研討會。 國際讚楊泮池LDCT揪肺癌全球第一 余忠仁談完善肺癌診治拚與國際接軌 不論在台灣或是全球,肺癌一直高居癌症死亡率第一名;在台灣肺癌更是連續十三年位居國人癌症死因首位。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暨臺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院長楊志新教授表示,近年新藥、新療法接續問世,肺癌治療可說是日新月異。本次為期兩天的研討會中,來自國際的頂尖肺癌研究學者與國內專家將針對六大主題深入討論。新竹台大分院院長余忠仁談及醫療最重要是傳承與教育,如何增進對病人照顧,如何完善癌症治療,讓現有的醫療照護跟上潮流與國際接軌,是這場肺癌研討會最重要的啟發。研討會還將延伸國人最常見的EGFR基因突變晚期肺癌患者第一線治療策略、第二線接續治療藥物選擇,沒有基因突變患者的免疫治療趨勢,以及近年陸續問世的抗體藥物複合物(ADC)最新應用等。鑑於越來越多新穎藥物與組合療法問世,現有的肺癌分期是否仍適合沿用?也是本次會議另一個討論主題。楊志新教授解釋,「治療取決於分期,」肺癌雖然只分四期,但其中其實又有細分,當治療進步之後,IASLC肺癌分期未來將如何更新?這個環節主辦單位特別邀請來自首爾大學醫院總院長、同時也是世界肺癌學會總裁的Young Tae Kim(翻譯金”日英”泰)負責演講解析。 國際肺癌研究學會IASLC執行長Karren Kelly在記者會上特別提到,台灣在肺癌研究領域已經躍上國際醫學舞台,中研院院士楊泮池發現台灣在肺癌發現,東亞肺癌特色是「不吸菸」,台灣3分之2肺癌患者沒有吸菸史,現低劑量電腦斷層(LDCT)能夠揪出家族史、重度菸癮者的患者,促成國家推動LDCT普篩政策;另外楊志新院長長期帶領的研究團隊過去在肺癌EGFR以及ALK驅動的基因突變領域在全球貢獻顯著。 「肺癌第四期病人有機會治癒」 專家提癌症新藥基金與IO合併化療須補齊 隨著肺癌治療成果提升,這次與會專家們也放眼肺癌治療的未來展望:不僅討論早期肺癌如何透過術前與術後輔助治療、追求更低的復發率、提高治癒率;當晚期肺癌可延長的生命不再只是半年、一年,部分患者有機會追求更長期的存活、甚至有機會追求治癒的情況下,晚期肺癌治療定位是否有別以往,與患者溝通時、如何傳達更完整的訊息,也是討論主題。 楊志新教授解釋,過往一到三期肺癌可開刀的早期肺癌,多半就是手術治療,最多術後加上化療、放療。但近年,早期肺癌術後除了化療之外,搭配標靶治療,或是搭配免疫治療作為輔助治療。最後發現有明顯存活差異。尤其是免疫治療,對二、三期病人,可以有一到兩成的進步。有些甚至在治療前就要做!適當選擇,對存活的改變很明顯。 至於第四期患者,治療也已經不再只是追求多半年、一年存活。例如有些單一標靶藥物(ALK基因突變)、六成患者可以使用同一種藥物超過五年,至於免疫治療,也有超過一成在追蹤五年以上、仍然獲得良好控制。楊志新院長提及目前肺癌晚期絕大部分病人,必須免疫治療跟化學治療合併,健保署正在研議,學界醫界也殷切期待,不要限制太多,因為一旦健保署限縮政策,很多病人就無法用到適切藥物,建議健保署並不需要限定某一個或兩個,有競爭才會有助醫學的學術發展。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前院長鍾飲文回到政策面向,呼應賴總統宣示2030年前癌症死亡率降低1/3,肺癌十大死因首位,今年新成立的癌藥基金到位,補齊資源,健保署要加快將癌症治療指引跟上國際;又許思考國際間像日本做法,病人部分負擔(Co-pay system)治療藥物費用,更快實現新藥可近性。 台灣肺癌研究在國際發光 進階成為肺癌診治人才搖籃 台灣肺癌症學會於本次研討會期間同步舉辦「年輕學者共同訓練課程」,由國際學者與國內專家,共同指導來自東北亞和東南亞地區的20位青年學者,為未來的肺癌治療與研究傳承注入新生力量。 楊志新教授指出,年輕學者訓練課程係由學會支助旅費、邀請亞洲年輕世代醫師一同參與,藉此訓練年輕醫師協同研究、著作國際期刊論文等能力。年輕醫師們不僅有機會親炙大師風采,也能找到未來潛在的合作夥伴、跨國同儕,對於鄰近國家的年輕學者非常有吸引力。他表示,台灣在亞洲地區具有地理中心優勢,也盼此一活動常態化後,成為培育新生代的樞紐(HUB)。此次國際肺癌學術研討會的舉辦,不僅彰顯台灣在肺癌領域的專業深度,更為推動國際合作與學術交流樹立重要里程碑,期待透過全球領袖與新生代學者的共同努力,為肺癌治療開啟全新篇章。 圖/台灣肺癌研究學會理事長楊志新(中)、國際肺癌研究學會執行長Kelly(左三)及肺癌診治專家,宣誓致力實現治癒肺癌目標。(臺大癌醫提供) 圖/台灣肺癌研究學會楊志新理事長。

晚期肝癌治療 免疫治療成標準療法 延伸至中期肝癌

晚期肝癌治療 免疫治療成標準療法 延伸至中期肝癌#免疫治療

台灣在慢性B型及C型肝炎的控制下,肝癌的發生率仍高居男性十大癌症的第四位,死亡率更位列第二。主要是在目前的高危險群篩檢下,仍有一半的肝癌新個案在確診時已處於中晚期甚至末期,這使得治療更加困難。 過去,晚期肝癌的治療方式有限,然而,近年來免疫治療的進步為晚期肝癌患者帶來了新的希望。免疫治療已逐漸成為晚期肝癌的標準療法,透過自身免疫系統攻擊癌細胞,不僅能延長患者生命,也能提高生活品質。這一變革為晚期肝癌治療開創了新局面。最新的治療趨勢亦已將免疫治療推展到中期肝癌。 中期肝癌個人化治療成為關鍵 學會制定中期肝癌治療指引 中期肝癌是屬於異值性相當高的族群,因此治療方式應該因人而異。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黃怡翔講座教授近年的研究發現「7-11準則」,以及放射影像的型態可以作為中期肝癌需要全身性治療的依據。 因應中期肝癌治療的變化,台灣肝癌醫學會積極制定完成中期肝癌治療指引。期能提高中期肝癌病患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這一最新進展象徵著肝癌治療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提高患者接受根除性治療的機會,讓更多中期肝癌患者在早期介入下獲得更佳的治療效果。 台灣肝癌醫學會與國際接軌 推動亞洲肝癌治療進步 台灣肝癌醫學會不僅致力於國內的肝癌治療發展,學會也積極與國際醫學界接軌。由黃怡翔理事長帶領下已與日本肝癌醫學會(JLCA)及韓國肝癌醫學會(KLCA)密切合作,透過共同研究與聯合舉辦的研討會,持續推動肝癌治療的創新與進步。這一跨國合作,為亞洲地區的肝癌患者帶來更多新的治療選擇與希望。 台灣肝癌專科醫師名單查詢 提供病患完整支援 台灣肝癌醫學會除推動治療標準化,亦致力於提供患者更多便利服務。在學會的官方網站上,提供肝癌專科醫師名單,供有需要的患者及家屬查詢,協助病患尋找合適的專科醫師,獲得最專業的治療建議與照護。 圖/台灣肝癌醫學會理事長 黃怡翔發表肝癌最新治療指引

中醫大附醫攜手聖安生醫 研發奈米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 突破癌症治療瓶頸  國際期刊高分評價

中醫大附醫攜手聖安生醫 研發奈米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 突破癌症治療瓶頸 國際期刊高分評價#免疫治療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院長周德陽研究團隊攜手聖安生醫,共同開發創新奈米三特異性T細胞銜接抗體「Nb-TriTE」抗癌藥物 (SOA101),成功完成臨床前研究,針對肺癌、乳癌等多種實體癌症,為癌症治療帶來重大突破,並將研究成果發表於國際知名期刊《Advanced Science》並獲得高分肯定,近期將提出美國FDA人體臨床試驗申請,為癌症患者提供全新治療選擇,解決全球癌症治療長期以來的瓶頸問題。 Nb-Trite本土科研與臨床結晶 多重標靶擊潰實體腫瘤 做為全球第一個奈米三特異性抗體抗癌藥物,SOA101主要特色是設計兩個奈米抗體標靶癌細胞上兩個免疫檢查點,對抗癌細胞逃避身體免疫偵測,降低癌細胞抗藥性,提升藥物抗癌療效。在肺癌腫瘤動物模式實驗中,SOA101展現出顯著的療效,且未見不良反應,在多種實體腫瘤中均展現療效,包括乳癌、大腸癌、口腔癌及卵巢癌,顯示其具備搶攻免疫檢查點藥物市場的潛力。 周德陽院長指出,免疫治療及藥物開發日新月異,目前市面上的抗體藥物大多受限於單一靶點,長期使用可能導致腫瘤細胞產生新的免疫檢查點蛋白,進而對原有的抗體藥物產生抗藥性。SOA101作為新一代奈米三特異性抗體,能夠同時標靶腫瘤表面的PD-L1與HLA-G,解決腫瘤細胞對單一免疫檢查點抗體產生抗性的問題。 周德陽院長進一步解釋,奈米抗體屬於第三代抗體技術,優勢在其分子量僅為單株抗體的十分之一,能更好地穿透腫瘤微環境,耐受溫度變化,並且抗體之間的互相干擾較低,這是SOA101利用“奈米級”抗體所突破的結構設計難點,使SOA101成為癌症治療中的潛在變革者,為數百萬癌症患者帶來新的希望。」 領先科技 重塑全球免疫治療版圖 聖安生醫總經理江宏哲表示,SOA101有兩個全球第一,全球第一個奈米三特異性抗體,與全球第一個雙免疫檢查點抑制抗體。根據科睿唯安的資料顯示,聖安為全球前十大三特異性抗體新藥開發廠商之一,未來新藥上市將在全球抗癌藥物市場中佔據領先地位。」 為了加速SOA101的臨床應用,聖安生醫已完成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pre-IND會議,並獲得正向回應。該公司已能量產GMP等級的藥物,並完成相關申請文件準備,已向FDA提交Phase I/IIa臨床試驗申請,若獲批准,SOA101將成為全球首個進行“First-in-Human”臨床試驗的三特異性“奈米”抗體藥物。 聖安生醫 靶向性外泌體藥物遞送平台 榮獲默克藥廠特別獎 聖安生醫的研發團隊也在推動另一個技術平台「標靶外泌體藥物遞送平台」(SOB100) 的系列藥物研發,榮獲知名藥廠默克(Merck)設立的新興生物科技獎助計畫(Advance Biotech Grant Program)第11屆默克(Merck)特別獎。該平台首個產品 HLA-G靶向性外泌體預計將於今年底向FDA提交Phase I臨床試驗申請。 圖/周德陽院長指出,目前市面上的抗體藥物大多受限於單一靶點,SOA101作為新一代奈米三特異性抗體,能夠同時標靶腫瘤表面的PD-L1與HLA-G,解決腫瘤細胞對單一免疫檢查點抗體產生抗性的問題。 圖/聖安生醫總經理江宏哲表示,SOA101有兩個全球第一,全球第一個奈米三特異性抗體,與全球第一個雙免疫檢查點抑制抗體。聖安為全球前十大三特異性抗體新藥開發廠商之一,未來新藥上市將在全球抗癌藥物市場中佔據領先地位。 圖/聖安生醫處長邱紹智指出,目前已完成與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的pre-IND會議,並獲得正向回應,並已向FDA提交Phase I/IIa臨床試驗申請,若獲批准,SOA101將成為全球首個進行“First-in-Human”臨床試驗的三特異性“奈米”抗體藥物。

健保治療同癌不同命?醫曝晚期肺癌「這類人」最弱勢:半數活不過1年

健保治療同癌不同命?醫曝晚期肺癌「這類人」最弱勢:半數活不過1年#免疫治療

56歲本土藝人汪建民不菸不酒,近日竟傳出罹患肺腺癌4期,令人震驚!事實上,肺癌已20年蟬聯國內死亡人數最多的癌症,近3年來更成為唯一年發生人數、死亡人數皆破萬的癌症。胸腔內科醫師提醒,肺癌治療棘手之處在於逾半數患者確診已晚期,其中又以晚期肺腺癌、無腫瘤基因突變患者,因第一線治療的健保給付資源極少,而陷入龐大治療困境。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

「隱藏版癌王」是膽道癌!常見疑問一次看 醫:7成患者發現已晚期 千萬別輕忽腸胃不適#免疫治療

腸胃不適很有可能是膽道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像是腸胃炎、腹部悶痛、食慾不振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高雄長庚醫院血液腫瘤科主治醫師陳彥豪指出,民眾對於膽道癌的警覺性往往不高,因此很難早期發現,有超過7成確診時已是晚期,高比例患者發現時已無法手術,因此又被稱為「隱藏版癌王」。 膽道在哪裡? 膽道是幫助人體消化的重要系統,膽道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從肝細胞表面凹槽形成的微膽管開始,逐漸匯流成小膽管、左右肝內膽管,再穿出肝外合成為總肝管,與膽囊交匯後成為總膽管,最後與十二指腸相接。膽囊是儲存膽汁的部位,肝臟每天製造膽汁透過膽道運輸到肝臟下方的膽囊儲存,當人體進食含有油脂類的食物,膽囊便收縮擠壓出膽汁,透過膽管通道輸送到十二指腸來分解。 膽道癌初期會有什麼症狀? 膽道(管)系統分布在整個肝臟之內,因此膽道癌分為肝內膽管癌、肝外膽管癌,與膽囊癌,台灣一年有2千多名膽道癌患者確診,其中較常見的是肝內膽管癌。陳彥豪醫師表示,因名稱內有肝,常常被誤以為與肝癌相同,但兩者的組織型態與治療方式皆完全不同。膽道癌初期的症狀不明顯,只有腸胃不適、腸胃炎、上腹痛、腹部悶痛、食慾不振、體重減輕、噁心、發燒、黃疸等,與一般腸胃疾病、膽結石有點類似,民眾警覺性往往不高且認知度低,通常發現時已是晚期。 為什麼會罹患膽道癌? 陳彥豪醫師表示,膽道癌主要高危險群有像是先天性膽道疾病、原發性膽道炎、膽道或膽囊有結石、B/C肝炎、肝硬化患者等,另外肥胖、糖尿病與有菸酒習慣者風險更高。膽道癌由於早期症狀不明顯,有7成患者診斷時已是晚期、手術不易,這也是存活率低的原因,高危險族群特別需要注意。 治療方式有哪些? 陳彥豪醫師分享,民眾除了經常詢問治療方式之外,也會詢問可否透過換肝、做栓塞、電燒等肝癌的治療方式來解決,但其實這個問題又回繞到第一個問題,膽道癌與肝癌不同,治療方式也不相同。在膽道癌的治療上,初期會以手術為主,陳彥豪醫師說明,即便手術切除,5年的存活率也只有10~30%1,加上膽道癌容易復發,因此患者在術後接受輔助治療是比較好的方式。 陳彥豪醫師指出,轉移性膽道癌對化療的反應率僅20~30%2,且抗藥性相當嚴重,後續可能會有肝功能異常、黃疸甚至敗血症,多數患者平均存活期不超過1年。2023年1月開始,衛福部已核准化療合併免疫療法來作為晚期膽道癌的第一線治療,從臨床研究顯示,和單用化療相比,免疫合併化療可降低死亡風險約20%3,約3成患者腫瘤明顯縮小,整體存活期12.8個月,更有超過四分之一病患平均存活期可超過2年4。因此,膽道癌的患者在無法手術的情況下,建議化療搭配免疫治療,不少患者甚至腫瘤縮小,能重新評估手術、局部治療的可能性。 陳彥豪醫師分享門診一位50歲上班族男性患者,一開始只是腹痛在診所就醫,後來發現是膽道癌轉診至長庚醫院,去年8月就診時便自費以化療搭配免疫治療進行第一線治療,之後不僅局部腫瘤緩解,經過半年化療的部分已經結束,能單用免疫治療藥物。在這半年當中患者身體也沒有明顯不適,生活與工作都能如常進行,甚至同事也不知道他罹癌,目前控制良好。 陳彥豪醫師強調,傳統化療對於膽道癌的控制確實有一定瓶頸,透過搭配免疫療法不僅能穩定病患的腫瘤、提高存活率,生活品質也能獲得改善,他也提醒民眾,一旦有上述的不適症狀,就要提早就醫檢查,只要平時有警覺性,就能遠離膽道癌這個隱藏版癌王的威脅。

降低死亡風險達24%!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獲健保提升存活有望

降低死亡風險達24%!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獲健保提升存活有望#免疫治療

2023年12月1日起健保開放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於小細胞肺癌之給付!本次通過給付之PD-L1抑制劑在合併化學治療下,可延長擴散期小細胞肺癌患者整體存活期約2個月,使用合併免疫治療和化學治療者,相對於單獨使用化學治療者,在觀察期限內降低死亡風險24%,為國際治療指引建議優先使用藥品,故率先通過給付。針對此項好消息,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暨醫學院教授楊志仁表示,依台灣健保資料庫和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小細胞肺癌中位數存活時間僅約8個多月,如何增強第一線治療藥物效果是當務之急,如今突破性免疫藥物合併化療獲得健保給付,有望為小細胞肺癌病友帶來更長且更有生活品質的生存時間! 小細胞肺癌腫瘤一個月就大一倍!PD-L1抑制劑讓5年存活率倍增 「治療小細胞肺癌的難關就是沒有新的藥物!」楊志仁醫師談到這次健保給付對小細胞肺癌病友的意義時直言,「相對於帶有驅動基因、可以設計標靶藥物來治療的非小細胞肺癌來說,小細胞肺癌的預後其實是最差的,台灣患者的5年存活率僅約5%,看起來很不好,但其實已經比國際上的2%好了!這次通過給付的免疫治療PD-L1抑制劑合併傳統化學治療的組合,臨床試驗上看來可將5年存活率提高到12%,有望讓台灣的小細胞肺癌治療成績更加進步,也對患者極具意義。」 小細胞肺癌治療為何如此棘手?楊志仁醫師分析,依最新110年國健署癌登資料顯示,小細胞肺癌雖約僅佔所有肺癌的6.8%,但因其具有生長與惡化快速的特性,故高達84%發現就屬於晚期的擴散型小細胞肺癌,對這群病患局部放射線治療的角色有限,過往僅有化學治療可選擇。而化療雖剛開始反應率約6成頗高,但非常容易復發,一旦復發後,第二線化學藥物的反應大概只剩10%左右,「當化療失效時,腫瘤長大得非常快,一個月體積就可以大一倍,很多病人只能放棄,往往撐不過幾個月就走了。」 阻止免疫檢查點結合喚醒T細胞 大型臨床試驗結果顯著拉長存活時間 小細胞肺癌近30年未能突破的治療瓶頸,直到免疫療法出現後終於有了突破。楊志仁醫師說明,針對小細胞肺癌的免疫臨床試驗早在2015年就已展開,陸續完成的大型跨國多中心的第三期臨床試驗顯示,第一線化學治療若能夠同步加上免疫治療,可以讓疾病得到較好的控制。以本次獲得給付的PL-L1抑制劑為例,在名為IMpower133的臨床試驗中,證實以PD-L1抑制劑合併化學治療作為小細胞肺癌第一線用藥時,相對於單獨使用化學治療者,合併治療可顯著改善無惡化存活期,在觀察期限內降低死亡風險達24%,存活時間的進步也達到顯著差異(12.3個月vs 10.3個月),成為小細胞肺癌近期重大的治療進展之一。 免疫治療為何能對抗小細胞肺癌呢?楊志仁醫師解釋,應用於肺癌的免疫療法被稱為煞車蛋白抑制劑或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可調控體內的免疫細胞對抗癌細胞,簡單來說就是我們的免疫T細胞上有個免疫檢查點–『PD-1』,而在癌細胞上則有『PDL-1』,當T細胞上的PD-1和癌細胞上的PDL-1結合時,T細胞就會誤以為癌細胞是自己人,而讓癌細胞逐漸變大,最後不可收拾;免疫檢查點PD-L1抑制劑就可以抑制免疫檢查點間的結合,重新活化T細胞攻擊癌細胞,使腫瘤得到控制。 連低劑量電腦斷層都難早期發現 健保給付小細胞肺癌免疫治療搶生機 在健保給付前,楊醫師就已有約8位小細胞肺癌的病人曾使用此PD-L1抑制劑合併化療,所有病人對於此藥物組合都有不錯的反應,到目前為止有一半的擴散期小細胞病患疾病維持超過一年沒有惡化!「這樣的治療成績在以往是很難以想像的!雖礙於藥物較昂貴,大多數病人都只打約4~6次免疫治療就先暫停,但目前病情都已進入穩定追蹤期,期待健保給付後可為病人帶來更多生機。」 「小細胞肺癌的病人超過9成都是抽煙族群,男性佔比87%,很多都是從事勞動的藍領,年輕時為了一家大小溫飽奮鬥,到老要享清福時突然咳嗽、吃不下暴瘦,一檢查就發現是小細胞肺癌,且往往已經擴散全身轉移,生活品質非常糟糕,讓人看了十分不捨」,醫者父母心,楊醫師除感謝健保署本次將免疫治療合併化療納入第一線擴散期小細胞肺癌的給付外,也同步呼籲戒菸重要性。「現在多數醫院都設有戒菸門診,提供戒菸諮詢和治療,畢竟國外的證據顯示,連低劑量斷層掃描都不容易找到初期的小細胞肺癌,故唯有儘早戒菸才能真正減少風險,遠離小細胞肺癌造成的悲劇。」 (圖/高醫附設中和紀念醫院胸腔內科主治醫師暨醫學院教授 楊志仁醫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