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全世界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其中抑鬱、肥胖、聽力障礙、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日常的預防就顯得很重要。醫學博士陳品洋於《活到100不失智》一書中,分享失智症的特徵、症狀、危險因子,教讀者養護臟腑、調和百脈,達到預防失智的目標。以下為原書摘文。
你知道嗎?全世界每3秒就有1人罹患失智症!其中抑鬱、肥胖、聽力障礙、高血壓、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都是失智症的危險因子之一,因此日常的預防就顯得很重要。醫學博士陳品洋於《活到100不失智》一書中,分享失智症的特徵、症狀、危險因子,教讀者養護臟腑、調和百脈,達到預防失智的目標。以下為原書摘文。
82歲黃姓阿嬤罹患「失智症」10餘年,經轉輾至部苗中醫科門診就醫,醫師細心診察並施予頭皮針治療。經每週3次持續3個多月的治療後,黃阿嬤逐漸思緒清楚、神清氣爽,不只認得週遭照顧她的人,簡單的算術加減難不倒她,復原狀況出乎意料,讓家人驚喜不已。
67歲的好萊塢男星布魯斯威利(Bruce Willis)去年春天宣布因罹患失語症而息影,他的家人日前進一步發布聲明,證實布魯斯威利被確診為終生無法治癒的「額顳葉失智」,此病一般發病比阿茲海默症早,多在70歲以前,就可能會出現情緒異常、漸進語言退化、個性改變等失智症狀。
「失智症」(Dementia)由多種進行性疾病所造成,影響記憶、思考、行為、以及日常生活。日本健康管理研究科特任教授筧裕介,於《失智症世界的旅行指南》一書中,將100位失智症患者的生活困擾,以第一人稱的視角分享;透過理解失智症患者為何會出現幻聽、幻覺、失憶、重複性行為、鬧情緒等與常人不同的狀態,幫助患者與照顧者找出解決方案與相處方法。以下為原書摘文:
過年就快到了,親友度過相聚時光之餘,若家裡有失智症患者,也要注意加強照護。台灣失智症協會表示,過年期間失智者遇到天氣嚴寒、生活模式改變、環境刺激增加等等挑戰,導致患者變得容易混亂與易怒,也可能增加走失的風險。對此,建議家屬預先安排活動與照顧人手,並做好準備,只要掌握和失智者相處的技巧,就可以平安團聚過好年。
根據依衛生福利部委託台灣失智症協會2011年~2012年進行失智症流行病學調查結果,目前台灣失智症人口約佔總人口的8%,並且65歲以上老人中每12人就有1位失智者,而80歲以上老人每5人就有1人是失智者;並且隨著人口老化,失智人口將明顯增加。
失智症的治療藥物,是扮演控制病情、延緩退化速度的重要角色,能改善認知、行為和情緒等等病徵,並非無法治癒就不用治療用藥。研究指出,早期診斷、藥物介入者較晚期佳,也證實服用藥物,對於退化型失智症如:阿茲海默症,其延緩惡化的效果較為顯著。
導尿管算是臨床上常使用的尿液引流方式,常見於手術全身麻醉後的病人或是罹患失智症、帕金森氏症等失去自行排尿能力的長輩。透過1條管路進入膀胱,讓尿液可以直接導到集尿袋裡,幫助排出尿液。然而,使用導尿管的時候,會增加由於泌尿道感染的風險,尤其長期留置的時候,風險就更高,因此如何正確照顧有使用尿管的長輩,以及尿管清潔就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