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

思覺失調讓人心驚 如何拆解未爆彈?

思覺失調讓人心驚 如何拆解未爆彈?#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去年震驚全台的鐵路殺警案,日期一審宣判,患有思覺失調症的鄭嫌被判無罪,引發各界撻伐。近年來不斷出現思覺失調症患者犯下重大刑案,從小燈泡案的王嫌判無期徒刑到殺警案鄭嫌一審獲判無罪,大眾憤慨,罹患思覺失調症難道有殺人免死金牌?沒接受治療不就是藏在社會中的不定時炸彈?全台思覺失調症患者恐逾20萬人根據2017年衛福部統計資料,全台思覺失調症患者就醫人數約15萬人,而據台北市衛生局統計最新數據,光是台北市罹患思覺失調症就有8500多人,新竹馬大元診所身心科醫師楊仲豪表示,全台思覺失調症患者應超過20萬。然而這些人可能是我們的親人朋友,也可能是樓上鄰居或搭捷運時就坐在你身邊,面對他們,我們除了恐懼外還可以做得更多。楊仲豪醫師臉書發文指出,殺警案一審判決出爐,被害者家屬滿腹委曲,多數社會大眾無法接受「殺人為何能不償命?」鑑定醫師和審判長遭大眾批判,大家如此生氣的原因,不就是想要我們的社會更安全嗎?所以懲罰犯罪固然重要,防範悲劇再發生更迫切。治療是防止暴力悲劇最佳方式楊仲豪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的患者大腦生病,他沒辦法控制自己的思考和行為,防止暴力最好的方式就是治療,最簡單的治療是服藥,越早越好,而且不能中斷,因為大多數患者和家屬沒有病識感,所以很難早期治療,也很難持續,民眾可以從以下兩點做起︰1.患者可能是你周遭的親友鄰居,發病年紀大多在10幾20歲,症狀可能是思想行為怪異,或是功能退化,勸告家屬或本人及早就醫治療,不要拖延或置之不理。2.如果暫時沒有危險,但是很難帶到診所或醫院,可以先聯絡社會醫療體系,例如衛生局、社福機構、願意接受轉介的身心科診所或醫院等,一起商討對策,千萬不要放棄。楊仲豪醫師有多年在社區處理未就醫的精神病患的經驗,他指出,其實大家身邊都有些疑似患者,雖然知道要處理,但始終不知如何處理,這時請找專業的醫師協助,有許多患者一開始覺得沒辦法,但是後來順利進入治療,進而變得穩定。大家一起把該治療的人找出來,不要歧視指責,協助家屬或患者就醫,營造友善的就醫環境,才是避免下一個悲劇發生的方法。

思考知覺失調 SRG-PSP助評估

思考知覺失調 SRG-PSP助評估#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主要的症狀有思考扭曲與知覺異常,會影響病友的日常生活功能。一旦發病,病人像換了一個人,以前不會做、不曾有的行為都可能突然發生。小儀(化名)因罹患思覺失調症,從病發被家屬帶來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治療,已將近3個年頭,除了藥物治療外,小儀也積極接受復健治療,近期病情不但已不再復發,各項生活功能也恢復良好。罹患思覺失調症時,病人會產生思考與知覺上的失調,症狀包含:幻聽、幻覺、妄想、思緒混亂、失眠、冷漠、自我封閉、焦慮與認知障礙等,進而造成自理能力、人際交往與社會功能的喪失。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主任陳彥蓉表示,所謂的功能,是指一個人在學業、家庭或職業上的表現。思覺失調症的症狀影響病人生活諸多層面,因此治療目標不能只著眼在精神症狀的改善,更應該著重於讓病人恢復到病前的功能狀態。自我評估量表 協助簡易快速評估目前羅東博愛醫院身心科運用「圖像化之個人與社會功能自我評估量表」(簡稱SRG-PSP),此量表將1.一般功能; 2.人際與社交關係; 3.自我照顧能力; 4.干擾與攻擊行為等四個功能指標轉為淺顯易懂的卡通圖像,可由思覺失調症病人自己填寫,或由醫護人員協助填寫,是一種簡易快速的評估工具,並適用在多種臨床情境。長效型針劑 助改善生活品質過去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從減緩精神症狀或減輕藥物副作用為目標,如今則著眼於改善病人的生活品質、認知和社會功能。目前在藥物治療的進展上,已發展出長效型針劑,相較於口服藥物,更能增加治療的順從性與預防復發,讓病人的人生有更多可能性。羅東博愛醫院身心暨精神科在使用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的臨床經驗相當豐富,數據上顯示病人在治療前後,除了精神症狀、情緒症狀得到大幅改善以外,病人的功能與生活品質也都有顯著進步,足見長效針劑在治療思覺失調症以及協助病人恢復病前功能上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長效型針劑 助思覺失調症患自立生活

長效型針劑 助思覺失調症患自立生活#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30歲的阿財發覺無法控制自己的想法,甚至覺得有祕密的特務組織企圖傷害他,他忍不住大吼大叫,驚動鄰居報警將他送醫,確診為「思覺失調症」。亞東醫院精神科主任潘怡如表示,像阿財及家人一樣認為思覺失調症是「卡到陰」,因此對藥物治療有疑慮的病友及家屬並不少,臨床上可從解決病友生活上的困境著手,依需求打造「個別化治療目標」,建立病友對治療的正向態度,進而穩定治療。然而每位病友的症狀及困境並不相同,亞東醫院精神科病房主任陳秉彥表示,在醫學進步下,思覺失調症藥物已有口服及長效針劑等多元選擇,其中新一代長效針劑可以維持對腦部功能的保護,提升個人與社會功能表現,幫助病友自立生活、重返社會。每一次復發,會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導致認知功能退化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主要的症狀有思考扭曲與知覺異常,會影響病友的日常生活功能。思覺失調症是大腦多巴胺分泌失調所造成的慢性疾病,如同高血壓,及早用藥能有效維持大腦運作功能,降低復發風險。每一次復發,不僅會對病友腦部造成不可逆的損傷,導致認知功能退化;隨著病友失業或失學的時間延長,更增加病友回歸社會的壓力,潘怡如主任強調思覺失調症在確診後就應該立即展開治療,並且按照醫囑規律用藥,避免反覆發作造成腦部退化。就醫諮詢專業意見 切勿自行調整用藥潘怡如主任表示,影響病友穩定治療意願的主要因素,在於病友是否對用藥抱持正向態度、相信藥物能改善症狀與生活品質,要讓病友和家屬信任用藥並非一蹴可及,近年來亞東精神科以病友為中心,建立醫師跟病友的互信關係,幫助每位病友規劃「個別化治療目標」,在了解多元的藥物選擇後,能建立對治療的信心。潘怡如主任指出,不少人對於精神疾病的治療常有誤解和迷思,認為停止用藥才是「痊癒」,臨床上常見到病友症狀緩解後,親友就熱心勸說停藥,擔心藥物傷肝傷腎,或是建議病友改以運動或其他非正規方式治療,事實上,未諮詢專業的醫師意見便隨意停藥,反而提高復發的風險,潘怡如主任呼籲,如果對病友用藥的狀況有疑慮,應該陪伴病友就醫諮詢專業意見,切勿自行調整用藥。新一代長效型針劑 提升病友自立生活功能陳秉彥醫師分享,隨著時代進步,現在思覺失調症的藥物已有口服及長效針劑等不同的選擇,口服藥物需每天服用,而長效針劑則依施打頻率有2周、1個月及3個月三種不同類型。長效針劑可以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延長藥效,維持對腦部功能的保護。研究顯示,使用新一代長效針劑的病友,有1/2以上的病友在個人與社會功能的表現上有顯著的成長,且對於及早使用(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5年內)的病患,更為有效!長效針劑助留學生重拾英文專長 自立生活往出書目標邁進!阿財改用長效針劑之後,覺得自己的思緒變得比較清楚,能分辨幻覺與真實之間的差異,也重回職場工作,現在從事電話客服的他,為了維持自己的英文程度,每隔一個月就會跟一群英文同好聚會,夢想在未來從事翻譯工作,寫作英文文法書幫助更多學生學習。

長效針劑可去汙名化 找回生活步調

長效針劑可去汙名化 找回生活步調#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現年32歲的貓頭鷹(化名),在高職汽修科畢業後,原來希望能夠快快服完兵役,進入職場改善家裡的經濟,但在兵役體檢時,醫師卻發現他有幻聽、身體妄想、焦慮等情形,經轉診後確認罹患「思覺失調症」,確診後開始穩定用藥,一邊攻讀大學企業管理系,最後終於完成學業,在南部某醫院擔任小夜班環保員。因為工作屬排班性質,為節省回診時間,從口服藥改為使用長效針劑,貓頭鷹也發覺使用長效針劑後,自己的情緒除了能維持平穩,感覺更能掌控生活步調。穩定治療可有效降低思覺失調症復發率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當中的多巴胺失調,病友會產生幻聽或幻視,這些雖是幻覺,但對於病友而言卻十分真實,經常影響病友的情緒。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疾病,一如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規律用藥、及早治療,病友仍可維持原有的認知與生活功能,降低復發風險;但相對地,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五倍,也容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精神復健與社會接納 和藥物治療一樣重要透過穩定服藥,病友可以減少與這些症狀相互對抗的時間,有更多心力與時間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再受情緒困擾,病友的人際互動能力也會進步,跟家人、鄰居的相處會更加融洽。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特別指出,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之外,精神復健與社會接納也不可或缺,而家屬的支持跟病友穩定用藥有正向循環的關係,因此家屬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長效針劑 可額外降低約3成復發風險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發現,社會對於精神疾病認知不足所形成的偏見及誤解,會直接反應在與病友的互動上,讓病友產生自我責怪、罪惡感等負面情緒。研究結果指出,有超過八成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受到烙印與差別待遇的影響。最常發生的負面差別待遇經驗為,刻意迴避(20%)、交友方面(18.5%)、鄰里之間(17.6%)。最常見的預期差別待遇依序為,隱瞞精神健康問題不被他人發現(48.8%)、放棄擁有親密關係(28.3%)、放棄應徵工作(24.4%)。若要消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除了提升思覺失調症的正確認知之外,也可以從減少病友可識別的外在特徵開始,例如每日服藥,也是一種被識別為病人的象徵。長效針劑不用每天服藥 淡化定時服藥的刻板印象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進一步說明: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友能維持認知水平,行為與一般人無異,除了大家熟悉的口服用藥,也有健保給付的長效針劑。根據國外臨床試驗顯示,持續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滿三個月,83%病友可達到有意義的症狀改善。另一項針對715位思覺失調症病友進行的大型研究指出,相較口服藥物,長效針劑可額外降低約3成復發風險。病友可選擇每兩週、一個月或三個月回醫院打針一次,不用每天服藥,有助於淡化社會對病友「定時服藥」的印象,消除汙名化的狀況,同時也對病友生活帶來正向的期待跟努力的目標。無論是口服藥或是長效針劑,對藥物的療效反應或副作用是否發生,因人而異,對於病人及家屬應針對病人服藥後反應,跟醫師作詳細溝通及討論,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

思覺失調症 是年輕人的癡呆症?

思覺失調症 是年輕人的癡呆症?#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桂榕/綜合報導)妄想、幻聽、幻覺的「思覺失調症」,早期被形容是「年輕人的癡呆症」,澄清醫院中港院區身心門診主任周少華表示,這樣的疾病,是因大腦神經化學物質分泌失衡所致,呼籲家長多關心子女的日常言行表現及自我照顧能力。某女大學生在大二發病時,認為同學都怪怪的,竟然都「知道」她在想什麼,大家都針對她指指點點,更感覺到身邊有音波和電波一直干擾她,對她說「妳不要出門,一出門人家都知道妳在想什麼。」因而不想到校,將自己封閉在家裡房間。由於該患者的雙親都屬於早出晚歸的生意人,並未察覺女兒未上學情形,直到學校通知女兒未參加期末考,才驚覺女兒整天躲在房裡,呆頭呆腦若有所思,不想梳理也不想洗澡,等到家人都睡覺後才走出房間找東西吃,以為女兒卡到什麼不好的東西,四處到廟裡拜拜解厄。後來到院檢查,確診罹患妄想、幻聽、幻覺「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 可透過藥物控制思覺失調症好發於15歲到35歲的年輕人,男女比率差不多,主要是大腦神經化學物質分泌失衡所致,有可能是遺傳基因造成,醫學文獻統計,父母親有一人有此病史,遺傳的機率有10%,如果沒有遺傳因子,一般的盛行率約1%。思覺失調的年輕人,早期被形容是「年輕人的癡呆症」,目前已有藥物可控制,但需像治療慢性病一樣長期規則服藥,如擅自停藥有可能復發。在穩定治療後可接受各樣生活技能的訓練,透過音樂、園藝、運動、生活、工作等訓練,協助病患提升自我功能、獨立生活、回歸社會。此外,周少華呼籲家長應對子女的行為舉止、言語表達、自我照顧能力及就學情形,要多加注意,發現有所異樣,建議尋求專業醫師評估診斷。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思覺失調症」

從我們與惡的距離,談「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 張桂榕/綜合報導)最近公視的熱門連續劇:我們與惡的距離,以精神疾病所引發的各種社會面向問題進行探討,也引起了很多回響。劇中人物應思聰是「思覺失調症」患者,因工作上不被認可再加上女友逝世,精神狀態受到重擊,出現幻聽、幻視、幻想等症狀,進而衍生出攻擊別人和自殘等行為,且造成社會恐慌。「思覺失調症」的發病比例與時間安南醫院張俊鴻主任指出,刻板印象似乎認為此病症好發於男性?根據流行病學的研究是1:1,也就是說男女的發生比例是一樣的,但常見發病的年齡不一樣,一般來說男性發病較早 15-25 歲,女性好發的年齡較晚 25-35歲。「思覺失調症」和輕度躁鬱症臨床表現大不同既然男性比較常發作在大學生時期,若發現男友是思覺失調症患者,該怎麼辦?要繼續交往嗎?未來若結婚小孩會不會被遺傳?張俊鴻醫師表示,根據臨床經驗顯示,年輕的男性思覺失調症很少有女友,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是思覺失調症不像中風會突然發生,會有前驅期,就是漸進式的認知功能社交功能受到影響而顯得孤僻。不像躁鬱症在輕度躁期的患者常是多才多藝社交活動的焦點。「思覺失調症」可長期服藥控制病情至於是否要繼續交往?張醫師說,這牽涉到許多愛情婚姻的層面,但就醫療層面來說,思覺失調症屬於”慢性病”,可透過長期服藥控制病情。丹尼爾費雪醫師(Daniel B. Fisher, M.D., Ph.D.)是美國一位公開承認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的精神科醫師,在穩定治療之下可進行臨床工作研究,還曾來台演講過。父母如為患者,兒女發病機率高張俊鴻醫師說臨床上的確是遇到有人來諮詢對方父母有思覺失調症,想問小孩的發病的機率。根據研究:一般人得到的機率是1%,父親或母親其中一人是思覺失調症的話,子女得到的機率上升為12%,若父母都是的話則高達40%。張俊鴻醫師語重心長表示,雖然這部優質戲劇讓民眾認識了「思覺失調症」這個精神疾病,並喚醒大家的重視,不過要真正改變精神疾病的汙名化標籤,仍然需要大家一起努力。

思覺失調擅自停藥 屢屢復發恐惡化

思覺失調擅自停藥 屢屢復發恐惡化#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年輕女子從大學時開始,不斷出現妄想安症狀,總覺得有人要陷害她,也有聽幻覺及怪異的言行,就醫時確定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初期接受口服抗精神病藥物治療,雖然藥物的反應佳,但是卻一再擅自停藥。因為缺乏精神病識感,導致疾病反覆復發,甚至惡化。經過彰化基督教醫院鹿港基督教醫院榮譽院長暨精神醫學部邱南英醫師建議後,決定施打長效抗精神病針劑每個月一劑,治療迄今,精神狀況穩定,家庭生活和人際關係逐漸步上軌道,職場表現也已恢復以往。幻聽、妄想、怪異言行 為「思覺失調症」的典型症狀邱南英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可能發病的原因包含遺傳、神經傳導物質的失衡、個人的體質、環境的壓力、感染病毒、使用毒品…等因素,具體的原因迄今仍尚不明確,好發於青春期和成年的早期,常見「正性症狀」、「負性症狀」、「情感症狀」、「認知功能障礙」等症狀。「正性症狀」為腦內邊緣系統的「多巴胺」神經傳導物質分泌過多所致,出現感官知覺的異常,像是聽幻聽,聽到別人在談論、嘲笑或批評、命令自己,也會產生妄想,認為有人要害他、跟蹤、監視或控制他等;「負性症狀」為多巴胺在大腦前額葉的功能過低所引致,如面無表情、社會退縮、懶散、消極、被動、不願睡、出席活動、變得沉默寡言等;「情感症狀」可能是因為幻覺的恐嚇、威脅聲音及妄想,導致很焦躁、緊張、恐懼、沮喪、情緒低落;「認知功能障礙」則是腦部功能退化,如記憶力變差、難以做決定、失去解決問題能力、判斷力和執行力差等。「長效抗精神病針劑」 副作用低便利性高 邱南英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病識感通常不佳,不認為自己罹患精神疾病,一旦未能及時接受診斷治療和持續治療,恐怕會造成各種功能的持續退化,最後會影響日常生活;嚴重者更可能出現自我傷害、自殺或傷害他人的行為。過去治療思覺失調症時,使用第一代的抗精神病藥物,患者容易出現錐體外徑的症狀,如手抖、僵硬、動作緩慢、坐立不安等,也可能增加體重,或是升高泌乳激素,導致月經異常、男性女乳症等副作用;此外,有些患者害怕被他人知道自己罹患精神病,因此未能按時就醫回診、不規律服用藥物甚或拒絕用藥,導致藥物順從性差,病情因此惡化。所幸現在已有新型的抗精神病藥物,安全性高,副作用少,療效佳,不只是改善正性症狀,也能緩解其他的症狀。其中第二代抗精神病藥物的「長效針劑」也已經上市,並且健保能給付,透過每個月注射1次,藥效相對的穩定,安全性佳,副作用也較少,患者能更便利用藥,改善病情。同時也能夠去除疾病的污名化,改善生活品質和人際關係,促使他們返回社會和職場,重拾健康和生活。親友適時的瞭解傾聽 大幅改善患者的預後最後邱醫師呼籲,患者應該積極接受治療,除了藥物治療外,身旁的親朋好友應該認真瞭解疾病,適當給予患者關懷、仔細傾聽,對於患者的預後影響很大。彰化基督教精神醫療體系提供這類病患完整的醫療,除了門診、急診、急性住院和慢性住院及日間住院診療、社區關懷以外,還持續執行思覺失調症的居家照護治療,定期訪查、診療,期盼透過專業的協助照料患者,也能減輕照顧者的負擔。(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思覺失調症治療關鍵 持續用藥不復發

思覺失調症治療關鍵 持續用藥不復發#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大腦與其他身體器官一樣,也會生病,當大腦沒有任何外力、血管、代謝等致病因素之影響,而直接或間接造成腦結構損傷或腦功能異常,以致出現思維、情感等異常行為,便是我們所說的精神疾病。而其中思覺失調症(schizophrenia),是一種發生在年輕人腦部病變衍生成思維障礙的精神疾病,若發病後再加上其他外在因素,像是生活壓力、感情等問題,將造成患者的思維、行為、情感表達、現實感知扭曲和失調等症狀更不穩定。八成五的患者面臨失業 恐增加家庭負擔成本國立成功大學附設醫院斗六分院院長楊延光表示,根據研究顯示,每1千人當中就有4人~7人得到思覺失調症,對於社會負擔成本,比起大家熟悉的心血管疾病及癌症,都還要來得高,更是全球十大疾病負擔之一。在台灣,思覺失調症平均一年照顧成本就佔了1.1個GDP(2017國民平均生產毛額,約23,000美元),其中包含藥物直接成本等,因有八成五的患者面臨失業問題及家屬就業也受影響,故導致的間接成本大幅增加。新一代長效針劑治療思覺失調症 提升用藥方便性楊延光院長解釋,目前抗精神病藥物的使用分為口服及注射兩種。過往思覺失調症患者口服藥物需每天按時服用,較為不便;且八成以上患者認知功能及病識感均不佳,若無家人照顧、提醒,多未能按時服藥,恐導致病情再度惡化。臨床研究顯示,新一代長效針劑,可以改善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症狀與社會功能,且僅需規律的一個月施打一次,新的劑型可以三個月施打一次,藥效便可長時間在體內維持一定的濃度,對於嫌服藥太麻煩的患者或藥物遵從性不佳或拒絕服藥的患者,長效針劑將大幅增加用藥方便性及安全性。預防復發 遠離思覺失調症重拾活力在治療思覺失調症過程中最大的瓶頸,就是長期持續治療的議題,對於患者來講,能夠規律使用藥物治療的比例普遍不高,故容易引起多次復發,而每次復發都會造成症狀更惡化,治療成效將每況愈下。楊延光院長提醒,治療有兩個面向,第一個是治療的方式,選擇越簡單的越好,例如長效針劑的使用,不只可維持療效且副作用低,如此才能有效控制病情;再來就是預防,其目的就是避免最差的情況發生,當風險降低時才能得到健康人生,對於健康不要用賭注的方式來面對,因此當病情得到控制時,不要心存僥倖永不再復發,治療時也不應擅自停藥或中斷用藥,才能穩定病情不再惡化,方可重拾生活品質。(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