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覺失調症

長期幻覺、幻聽 當心是思覺失調症

長期幻覺、幻聽 當心是思覺失調症#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精神分裂症因長期被污名化,使許多患者不願就醫導致延誤治療,為了矯正民眾的錯誤認知,衛福部近年來已正式將精神分裂症正名為「思覺失調症」,藉此擺脫負面偏見。思覺失調症是慢性且重大的精神疾病,與腦內功能運作失常有關,好發於青少年晚期及成年初期,症狀以幻聽幻覺最為常見,也可能出現被害妄想,總覺得有人要加害於他,嚴重到會影響學業、工作及人際關係,甚至無法自我打理生活。盛行率約為1% 未正確治療病情加重高雄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顏正芳表示,國人思覺失調症盛行率約為1%,全台約有3分之1的思覺失調症患者,不願接受治療或是沒有規律按時服藥,而造成病情加重。口服藥物順從性差 新一代思覺失調長效針劑可改善顏正芳醫師說明,思覺失調症治療最好藥物搭配輔助復健、心理治療,才能有效穩定病情。由於傳統口服藥物必須天天服用,大部分患者順從性差;而新一代思覺失調長效針劑,將口服藥物製成水性懸浮液,一個月僅需注射一次,施打於深層肌肉時,會在組織液中緩緩釋放,有效達到藥物於血中維持一個月的濃度,大幅提升藥效穩定性及患者便利性。預防思覺失調症復發 提升患者生活品質根據研究發現,思覺失調症患者接受治療後,病情可獲緩解,但如果未能持續服藥,依然有復發機會。隨著復發次數增加,會導致病情惡化,所以若及早介入治療且按時服藥,更能預防病症復發;對於思覺失調的患者來說,預防復發與提高患者生活品質,為中長期治療最重要的目標。有效穩定控制病情 讓患者KO思覺失調症顏正芳醫師最後補充,因為思覺失調症患者需要長期、規律服藥,所以當注射新一代思覺失調長效針劑維持療效後,不但能降低密集回診的不便,且增加患者返回職場生活的穩定性,在與患者討論溝通時,也多了新的治療選擇!(文章授權提供/健康醫療網)

改善思覺失調症 「音樂治療」敞心門

改善思覺失調症 「音樂治療」敞心門#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小美(化名)患有思覺失調症,常在各種場合當中表現出不適切的情緒,並且拒絕與他人表達自己真實的想法。家人帶至精神科就診評估,職能治療師轉介小美參與音樂治療團體,與音樂治療師共同介入。在3個月的音樂治療團體中,小美漸漸與其他成員建立起良性的互動關係。某次小美被一首與兒時經驗有關的歌曲觸碰到內心,便開始產生信任感,主動與其他人分享。「音樂治療」針對個案設計相對應治療方式雙和醫院精神科職能治療師張恩加說明,「音樂治療」是治療師利用音樂各種特性,主要針對身、心方面,對生理疾病或心理疾病患者進行治療。藉音樂多元豐富的面貌,與治療對象在治療關係中互動,達成個案治療目標。不同個案會因其音樂經驗的差異,而影響治療過程中的選擇。音樂治療師在治療前,會先瞭解個案過去喜歡的音樂種類,再針對個案的治療目標,設計相對應的治療方式。透過音樂為媒介建立治療關係 改善語言、表達、肢體等音樂治療適用族群涵蓋非常廣泛,從新生兒到銀髮族,不同生命階段的各種身心疾病患者,都可受惠於音樂治療。邱雯琪音樂治療師表示,音樂治療不單只是聽聽音樂,而需要經由受訓過的專業人員來執行,才能發揮出音樂的治療效益。透過音樂的媒介建立治療關係,一旦音樂治療師與個案建立良好的醫病關係,再藉其引導個案的情緒、穩定其精神狀態,可達到縮短治療時間,進而改善語言溝通、表達能力、肢體功能復健、認知感官經驗學習、情緒表達能力、社會互動行為學習等問題。

分辨思覺失調4大症狀 及早就醫恢復

分辨思覺失調4大症狀 及早就醫恢復#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因腦內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失調引起,造成大腦萎縮,是一種慢性精神疾病。全球每100人當中,就有一個人可能罹患思覺失調症,好發年齡約在20至40歲間;全台約1/3患者未遵從醫囑規律按時服藥,或根本沒有接受治療,造成病情日漸加重,8成5的患者面臨失業問題。幻聽、沉默等 思覺失調症4大症狀台灣精神醫學會理事長賴德仁表示,大眾對這個疾病不了解,造成患者及家屬無病識感。可能發病原因包含遺傳、個人體質、環境壓力因素等,具體原因不明確,大多會在青少年階段及成人早期發病,患者可能無法分辨幻覺、妄想和真實世界。思覺失調症可以分為4大症狀:1)正性症狀/出現幻聽,覺得別人在談論、嘲笑自己、或是聽到有人命令自己。也會產生妄想,認為有人害他,而做出不合理行為,不管如何解釋患者都不願相信,甚至出現混亂性言語與行為。2)負性症狀/情感表達變少,言語與思考能力下降,變得沉默寡言。動機減少,對身邊的人或事缺少興趣、退縮、不想接觸別人、不願意上班或上學,甚至忽視個人儀容及衛生等。3)認知功能障礙/患者會變得無法專注、記憶力降低、難以做決定、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等。4)情緒症狀/常伴隨著憂鬱、焦慮等情緒,或較為衝動。這些病徵看似不起眼,但影響卻十分重大,患者在思考時常會遭到幻覺或妄想打斷,無法集中注意力,並且失去動力。可能會使學生成績一落千丈,或上班族工作表現突然變差,更可能無法正常生活。一月一次長效針劑 提升藥效穩定性及便利性台灣精神醫學會秘書長張家銘表示,傳統治療以每天服用口服藥物,雖然短期內可有效改善症狀,但常因有副作用、怕被他人知道而中斷藥物,恐會導致病情更加惡化,且近9成患者可能會在在半年內復發,不但使大腦功能退化,若自我傷害或傷害他人,就需要強制住院治療,住院率提升為未中斷服藥的2倍。張家銘秘書長表示,新一代長效針劑將口服藥物製成水性懸浮液,一個月注射一次,大幅提升藥效穩定性及患者便利性。很適合目前有穩定工作、想保有原來的工作能力以及維持生活品質的患者使用,也可減少服藥時擔心被他人以異樣眼光對待。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 及早治療助恢復根據調查,大眾對思覺失調症仍存有許多錯誤迷思,許多患者也會因為罹病而過於自卑,日常生活中受到歧視。賴德仁理事長提醒,思覺失調症並非絕症,發病後愈早接受治療,恢復情形愈好。呼籲患者與家屬,勇於面對疾病,不要耽誤治療。社會應友善及關懷對待,幫助回歸社會,找到適合工作,減少家庭及社會負擔。

耳邊總有人聲 這病讓她數度離家

耳邊總有人聲 這病讓她數度離家#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52歲的阿香患有思覺失調症,2年前開始聽見男人的聲音在耳邊和她說話,告訴她先生可能有外遇,或要她離家出走,讓她作息混亂,離家出走時還動用警察護送回家。阿香一開始確診後,因需服很多藥,服藥後又易昏睡,她自認病情好轉即自行停藥,導致疾病復發,多度被送入急診,病情一直無法穩定控制。自行停藥致復發 需如慢性病長期控制台大醫院新竹分院精神科主任詹仁輝表示,思覺失調症是思考及知覺失調的一種腦部疾病,思覺失調症的病友多半較被動,不善表達及與人互動,疾病歷程是如同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一般,需要長期接受治療,透過藥物及其他職能訓練控制症狀,學習與疾病共處後,以維持良好的生活功能。詹仁輝主任表示,早期介入、長期治療,讓病友體內維持有穩定的藥效,對於思覺失調症的治療十分重要。病友未能穩定治療,除了認為自己沒有生病或已痊癒、難以忍受藥物副作用,包括肢體僵硬、靜坐不能、體重增加,或者家屬覺得羞恥不願病人治療,不少病友都會自行停藥,卻造成疾病復發惡化。早期治療恢復更好 與疾病和平共處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而言,每一次的復發對於大腦都是一次嚴重的傷害,更可能造成之後治療的困難,若在發病的早期接受治療,恢復情形及功能的維護越好。事實上,思覺失調症藥物發展已相當成熟進步,無論是口服藥物還是長效針劑,只要病人願意持續使用,就能達到穩定控制病情的目的。阿香在醫師建議下,減少口服藥物的顆數,每個月回診施打針劑,並搭配職能治療復健方式,病情開始穩定下來,也越來越少感到昏沉,讓阿香漸漸學會與疾病共處,有了自己的生活。詹仁輝主任呼籲,在接受穩定的治療及復健,思覺失調症如慢性病一般,只要與疾病和平共處,便能找回生活品質。

傻笑不是傻!是思覺失調症作怪

傻笑不是傻!是思覺失調症作怪#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湯蕎伊/綜合報導)25歲的小柔,是家中獨子,從小乖巧又聽話,小學成績優異,但自從國中時期開始,學業成績明顯退步,不時與同學起衝突,導致人際關係變差,時常又有自言自語及傻笑現象,雖不斷轉換學習環境,但症狀依舊未減,上大學後,個性更加孤僻,在校常遭同學作弄,使得小柔不願就學。畢業工作後,每份工作皆都無法超過三個月,甚至有連續好幾個月都退縮在家中,躲在房間中不跟別人來往,在媽媽的陪伴下看了許多間診所及醫院,經醫師診斷為思覺失調症,後續僅斷續進行藥物治療。藥物與復建治療 雙管齊下數年後,小柔的情況每況愈下,媽媽很擔心趕緊帶小柔求助醫師,醫師細心地慢慢建立關係,引導小柔逐步說出內心感受,最後除了藥物治療之外,另為小柔安排接受復健治療,透過良好的醫病關係,與專業的治療,小柔回診時表示幻聽的情況改善了,原本的怪異行為也減少,此時,小柔露出睽違已久的笑容,長時間陪伴的母親則表示,這是這些年來她唯一感到放心的時候。精神分裂症 思考及感覺異常的疾病新營醫院精神科醫師鄭奇中指出,思覺失調症原名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及感覺異常的疾病,表現在情感、行為等多方面,會導致功能下降,大部分於青少年期或成人早期發病,若不加以治療,會造成個人及家庭莫大的損失,也是國家社會極大的負擔。鄭奇中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的表現極為多樣化,若身邊的親友行為開始變得跟平常不一樣、怪怪的,可鼓勵來精神科就診,由專業的醫師協助協助了解原因,同時進行診斷,才可把握時機,及早介入治療,減少損失。

課業壓力大自言自語 20歲女思覺失調症上身

課業壓力大自言自語 20歲女思覺失調症上身#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綜合報導)20歲的小玲,平時在學時成績優異,近一個月來,父母發現她學業成績退步,家中生活有時自言自語、傻笑,甚至對空謾罵,常一個人躲在房間裡,且出現怪異行為,如在窗子畫符咒,經學校輔導老師轉至精神科就診。易發生於青少年或成人早期大部分人對於思覺失調症患者並不了解,也不知道該如何跟他們相處,衛生福利部新營醫院精神科鄭奇中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舊稱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思考能力和感覺上產生障礙(失調),包括思考鬆散,聽,嗅,觸或視幻覺等症狀。患者發病時間多在青少年或成人早期,會造成功能逐漸下降,若不經專業醫療人員介入,患者的功能退化可能會相當明顯,造成個人及家庭重大損失。如以流行病學來說,思覺失調症患者的盛行率約1%,以台灣兩千萬人口計算,思覺失調症患者約有20萬人左右。用心聆聽 體會患者所受鄭奇中醫師表示,有些患者看起來會「怪怪的」,讓人覺得害怕。事實上,當一般人害怕患者,患者更害怕一般人,大部分的患者在生病後,因精神病症狀的影響,會躲起來,因為對他們來說,這個世界是相當可怕的。因此,走在路上被思覺失調症患者攻擊的機會是相對低的,且根據統計,思覺失調症患者攻擊的對象多以熟悉的家人為主,對陌生人採取主動攻擊的機會並不如想像的高。至於如何跟他們相處,其實就像跟生了病的朋友一樣,用心聆聽和體會是不二法門。舉例而言,要體會患者的幻聽之苦,可以用一付全罩式的耳機,將你最討厭的音樂開至最大聲,然後全天配戴不得拿下,大概就可以體會患者所受的折磨有多大。不諱疾忌醫 早治療減緩退化速度鄭奇中醫師建議,大部份思覺失調症的患者目前雖無法完全根治,但可藉藥物及非藥物治療,減緩患者功能退化的速度,並減輕家人的照顧負擔,若身旁發現有人生病,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應及早尋求專科醫師幫忙才是。

治療獲新生 思覺失調症患者踏入職場

治療獲新生 思覺失調症患者踏入職場#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談雍雍/綜合報導)一名40歲的吳姓女病患,20歲時開始出現幻聽症狀,一直感覺到被人監視、受到家人毒害等情形,因此變得多疑,並揚言要殺害家人,也曾拿刀作勢要攻擊家人;但她卻不好好的接受治療,只有當症狀嚴重時才會被帶至醫院。2年前,經由童綜合醫院心身科醫師黃尚堅看診後,確認患者罹患了思覺失調症,使用多巴胺部分促進劑進行治療,2年來患者皆按時且不間斷的服藥,並定期回診。 因為服藥後症狀平穩,想要有一份穩定的工作以利未來長久的生活,一年前開始積極唸書,今年也如願獲得穩定28K的辦公室工作,讓患者對人生有了新的希望並願意走入社會。思覺失調症發作傷腦  切勿自行停藥黃尚堅醫師表示,思覺失調症是一種慢性腦部疾病,會出現思考障礙及知覺異常的症狀,如產生幻聽、妄想及胡言亂語等情形,嚴重時則會有自傷及傷人可能性,並會出現社會或職業功能的退化;多數患者病發在20至30歲。思覺失調症的發生,目前研究為腦部多巴胺、血清素、其他化學神經傳導物質等分泌失衡所造成,治療方式則以藥物、心理、社會復健3種方式來共同進行。因此,黃尚堅醫師呼籲,思覺失調症患者多數是,體質上會自然產生過多的多巴胺,在接受藥物治療後會明顯改善並可避免再復發,否則每次復發便是對大腦的傷害,容易造成腦細胞的凋亡並導致萎縮,因此絕對不可自行停藥。

量化診斷標準 思覺失調症家屬可預測發病

量化診斷標準 思覺失調症家屬可預測發病#思覺失調症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思綺/採訪報導)思覺失調症是精神疾病的一種,具有高度遺傳性,過去研究已證實患者大腦有異常之神經連結,以往只能靠醫生個別診斷,但國立陽明大學結合臨床、影像以及計算模型等領域,揭開隱藏在思覺失調症之大腦功能網路系統的內在表現型,日後家屬也能預測發病可能。圖形理論分析 量化大腦神經網路連結思覺失調症主要在情緒、思考與感覺產生混亂,常見的臨床徵狀包含幻聽、幻覺以及妄想等。近年來,功能性磁共振造影技術能藉由非侵入的方式偵測腦區之間的運作模式,將大腦描繪成由點與線所構成之網路系統。國立陽明大學神經研究所團隊,透過圖型理論分析,發現人腦神經網路系統具有高度群聚性以及高效率連結,也就是連結關係緊密且傳遞訊息快的小世界網路;而思覺失調症患者的大腦神經網路具有「較低的群聚性和過高的連結效率」特性,趨向於連結較雜亂之隨機網路架構。患者如同分工紊亂公司 早期發現預後佳研究人員林慶波教授表示,若用公司部門來做比喻,正常人腦部的網路連結,就像是部門分工良好的狀態,而思覺失調症患者,則像是分工較紊亂的公司,部門層級不清,每個人都越級上報,使得腦中網路連結顯得混亂,做出不為常人所能理解的表現。思覺失調症的內在表現型,是在發病前就存在的,若早期發現,可以阻止病情惡化。樂生療養院蘇宗偉醫師表示,其為不可逆性的疾病,當症狀開始出現時,若能越早投藥預防,不僅能使病人維持在較理想的狀態外,也能有較好的預後。量化指標做診斷 助揪出裝病民眾以往思覺失調症都是靠醫生個別診斷,但經常面臨的問題是,病人可能因為健保給付以及某些保險問題而裝病,因此找到量化的指標,一直是醫界努力的方向及目標。林慶波表示,用影像的方式,找到大腦裡面互相溝通的聯結來做指標,對病人來說可以觀察期治療是否有效果,對家屬也能做到預測或預防的功能,以定量的方式作診斷或早期預測是否可能發病。此研究在今年7月發表於《美國國家研究院院刊》。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