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

長期嚴重腰痛、無力 恐有椎間盤突出

長期嚴重腰痛、無力 恐有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嚴重腰痛、下肢無力甚至痙攣性疼痛影響生活?椎間盤突出造成的慢性疼痛,有望透過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解除疼痛、復歸生活。一名46歲的女按摩師,過去1年來都為嚴重腰痛、下肢無力所苦,甚至有痙攣性疼痛,曾受過高達8次手術。就醫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當晚即可下床走路,還立即解除糾纏很久的慢性疼痛。15年內因腰痛動刀 脊椎手術多達8次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患者最近幾週症狀越來越嚴重,嚴重背部疼痛,爬樓梯、久坐或久站都非常痛苦、困難,夜間也無法入睡。經檢查顯示,腰椎第5節及薦椎第1節(L5-S1)的椎間盤突出,並伴有椎管狹窄及疑似腫塊。這位患者曾從高處跌落,15年內因腰痛陸續接受共8次脊椎手術,包括傳統脊椎融合併內固定手術及脊椎清創手術,卻仍然沒解決腰痛問題。為避免反覆開刀引起沾黏,建議接受新式脊椎內視鏡神經減壓術。內視鏡手術對執刀醫師視野清晰,可有快速有效率的移除突出的椎間盤等異物,對患者傷口小、不到1公分,破壞組織少、出血量少。重拾行走能力 避免失能、揮別負面心理手術時間約2小時,因情況較複雜,所以比一般內視鏡時間稍久。當天晚上在醫護人員陪同下竟然可以行走,她感到非常順利,終於放下心中的大石頭。術後立即擺脫糾纏許久的疼痛,患者自稱是燙手山芋,名望的醫院束手無策、曾裝支架的醫院也不敢動手術。病患終得遠離依賴打類嗎啡過日子的生活,不僅使病患脫離失能危機及絕望心理,也等同救了一個家庭。多年疼痛、心理負擔終就解除,希望一樣正受慢性疼痛所苦的人不要放棄希望,病患也準備開始術後復健。

腳麻無力?運動2招改善椎間盤突出

腳麻無力?運動2招改善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60歲的林姓公務員近1年多來一直覺得腳麻無力、抽筋,自覺平常太少運動,因此有空就會揹重重的登山包去爬山,症狀卻越來越嚴重。就醫檢查竟發現腰椎第5節與薦椎第1節間的椎間盤突出。在醫師建議下接受積極保守治療,由物理治療師徒手方式調整腰椎位置,約1個月後麻木、無力感消失,追蹤4個月後沒有復發,可重新開始他最愛的運動。搬運工、服務業、上班族 均是高危險族群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楊書念表示,這位患者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主要因長期姿勢不良和過度負荷,造成椎間盤承受過度壓力而退化,進而向外突出壓迫到神經。初期會有下背部痠痛、僵硬等症狀,若持續惡化,則有坐骨神經痛、腳麻及無力等神經壓迫症狀。腰椎椎間盤突出高危險族群包括從事粗重工作的搬運工、工作時必須常彎腰的服務業或長期久坐的上班族。因為腰椎在彎曲的姿勢下,最易出現椎間盤退化,尤其坐姿並彎腰更會讓腰椎椎間盤承受最大壓力,建議應避免長期久坐、彎腰和負重。進行積極保守治療,才不會久病釀成大病。2招運動 預防及延緩椎間盤突出惡化出現椎間盤退化時可視症狀輕重,手術治療前,先透過徒手物理治療、運動或姿勢矯正來調整脊椎排列,若獲得改善就不須動刀。建議民眾若有腳麻無力或長期腰痛、坐骨神經痛,可至醫院檢查,醫師評估後,接受積極保守治療或手術治療,及早改善不適症狀。楊書念物理治療師也示範2招預防及延緩腰椎椎間盤突出惡化的「拱橋運動」及「腰部伸直運動」,每回3下,一日3回:1) 拱橋運動/在有支撐的軟墊上仰臥,雙膝彎曲雙腳掌平貼床面,腹部用力往內收縮,維持縮小腹動作,腰部緩慢挺直使臀部離開床面,維持30秒後放下,訓練腰椎核心肌群,預防腰部椎間盤突出。2) 腰部伸直運動/俯臥在床面,手握拳置於肩關節下方,手肘伸直將身體撐起,腰部放鬆15秒結束。功能為緩解腰椎椎間盤突出的不適感,減緩惡化。

頸部痠痛、手麻無力 恐椎間盤突出!

頸部痠痛、手麻無力 恐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務農的七旬阿嬤,2個多月前出現頸部痠痛、肩酸、手麻及無力症狀,確診頸椎椎間盤突出。但阿嬤曾手術置入填充物,為避免再度手術需開大刀,又留下退化後遺症,以頸椎內視鏡進行雙側後路神經減壓手術,傷口小、出血量少,對組織結構破壞少、恢復快。椎間盤後側突出壓迫神經 需手術進行神經減壓這位阿嬤長期姿勢不良及負重,曾接受頸椎手術,在頸椎第3至第4節、第5至第6節及第6至第7節前側共置入3顆填充物。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院長楊椒喬表示,阿嬤這次身體不適,經檢查發現是頸椎第5至第6節椎間盤後側突出壓迫神經所致,需接受手術進行神經減壓。若再採取傳統前開融合手術,拆掉已置入的填充物,破壞骨頭及關節,加上頸椎富含動脈、微血管,手術過程中醫師將面對止血及手術視野不清問題,病患必須面對肌肉組織切開後的5至7公分的大傷口、流血較多、手術時間長達4小時,恢復期相對較長。在頸椎組織被掏空情況下,為了固定頸椎,若再置入植入物,不僅骨頭癒合不良,還會造成頸椎多節的活動不良,為了神經減壓,反而造成退化,病人術後也需面對脖子痠痛、僵硬、組織沾黏等後遺症,還須戴上頸圈固定長達3至6個月。頸椎內視鏡執行雙側後路神經減壓 降低傷口破壞、恢復快接受雙側後路神經減壓手術,使用頸椎內視鏡設備,只清除突出的椎間盤,不破壞正常椎間盤,不會影響頸椎的支撐性,即可達到神經減壓效果,也保留原本的填充物。整個過程都在內視鏡清晰的手術視野下進行,不破壞組織、骨頭、關節,也不會過度傷及神經,操作相對安全。楊椒喬院長表示,雖然病人是雙側減壓,但手術時間縮短為約1.5小時,並只在頸椎後方留下2個各約1公分的傷口,出血量也明顯減少,恢復加快,術後當天即可下床活動。加上不需清除全部椎間盤,而置入內固定植入物,避免及早退化問題,術後也不需帶頸圈,只需注意脖子轉動幅度不可太大即可。

從下背痛到腳底!別輕忽椎間盤突出

從下背痛到腳底!別輕忽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78歲的李先生是退休老闆,近日下背部痠痛,起初尋求推拿、拔罐等傳統名俗療法緩解,但疼痛沒有改善且日漸加劇,除下背部痛,還沿著左側臀部、大腿、小腿一路痛到腳底。臥床休息、服用止痛藥的改善有限,甚至疼痛到連翻身都困難,也無法行走。經檢查後確診為腰椎椎間盤突出並狹窄,導致坐骨神經痛。腰椎間盤手術後,解除坐骨神經痛狀況。沿腰、臀部、大腿後、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發生台南市立醫院外科部部長暨神經外科醫師閻漢琳表示,坐骨神經痛是指坐骨神經病變,沿坐骨神經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後、小腿後外側和足外側發生的疼痛症狀群。坐骨神經痛多發於單側,坐骨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2種,原發性的主要是坐骨神經炎症病變引起,繼發性則多由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增生、腰和臀部的軟組織損傷及盆腔、椎管內病變引起。坐骨神經痛合併其他加劇症狀 須考慮手術治療初始的症狀不盡相同,有的只是輕微隱隱作痛,像抽筋後肌肉僵硬的感覺;有的則會有劇烈疼痛感,而且會由下背部一路延續到腳底。有些患者只有某些姿勢會引起不適,譬如咳嗽、打噴嚏等腹部用力的情況或長時間久坐時出現;有些則是無時無刻都疼痛。大部分會有肢體麻刺感,無法正常直立或彎腰,進而影響坐姿、站姿等,坐也不是,站也不是!椎間盤突出與脊椎退化狹窄,造成軟骨組織凸出來壓迫到腰神經,是坐骨神經痛最常見的原因。閻漢琳醫師表示,現在手術技術都相當純熟,傷口小且約1週即可出院。若患者經休息、藥物、復健等保守治療均無效,且短時間內疼痛加劇、力氣變差、甚至大小便失禁、步伐不穩、跛行等情況,應考慮緊急手術積極治療方式。

年輕卻腰痛、腳麻 當心潛藏脊椎腫瘤

年輕卻腰痛、腳麻 當心潛藏脊椎腫瘤#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一名20歲年輕女性,最近2個月常腰痛、雙腳發麻無力,走路易被自已絆倒而就醫。經過核磁共振檢查,不但發現腫瘤,更揪出椎間盤突出等多種問題。脊椎腫瘤過大壓迫神經 經手術、中醫復健等合併治療衛生福利部內外綜合科病房護理長姚美惠表示,核磁共振檢查在病人脊椎L3-L5水平內部發現橢圓形腫塊。脊椎L5-S1水平突出椎間盤,導致輕微囊鞘凹陷。輕度下降的腰椎脊柱前凸曲線。在腰椎水平的硬膜內腫塊,懷疑粘液膿腫室管膜瘤, 全身骨骼掃描(Tc-99m)則無異常。病人因腫瘤過大壓迫神經,無法自行解尿。疼痛難耐,每日須止痛藥才能入睡,無法久坐,更無法步行。病患與醫療團隊討論後,決定手術治療。經過脊髓腫瘤切除術後,放置尿管3週並執行凱格爾式運動訓練排尿,並且會診中醫針灸與中藥調理,著背架做步行訓練,住院30天後拔除尿管自行解尿,並能著背架緩慢步行,出院後持續到院復健治療。上肢或下肢無力、麻 須當心是否為脊椎腫瘤姚美惠護理長提醒,一般而言脊椎腫瘤症狀以頸部或背部疼痛最常見,同時可能伴隨神經能障礙,如上肢或下肢無力(運動功能障礙)或麻(感覺異常),甚至大小便習慣改變。發生脊椎本身的腫瘤相當少見,主要好發年輕人,多為良性,有些病患只會有局部脊椎疼痛的徵兆。但有些疼痛可能伴隨著神經能障礙,致食慾下降、體重減輕、噁心、嘔吐、發燒、冷顫等。甚至不會因休息而減輕疼痛。提醒民眾重視健康,早期發現、早期就醫、早期治療,才能活出彩色人生。

嬤腰痛、腿痠麻 「尾椎阻斷術」有解

嬤腰痛、腿痠麻 「尾椎阻斷術」有解#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綜合報導)一名年輕阿嬤近1年來飽受腰痛及大、小腿麻酸痛困擾,連最愛的國標舞也不能跳。剛好她的女婿也因多年前受傷,近日右後側也有相同症狀。先後掛骨科求診,接受非手術方式的「尾椎硬膜外神經阻斷術」治療,順利緩解不適,年輕阿媽不僅可計畫出國旅遊,女婿也順利返回北部工作崗位。腰椎退化合併椎間盤突出 尾椎阻斷術止痛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骨科主任洪豐建指出,上述女性患者經X光檢查,在腰椎第4、5節出現退化合併椎間盤突出,引起雙側下背痛、坐骨神經痛,從後腰延伸到屁股、大腿及小腿後側麻酸痛。經接受「尾椎硬膜外神經阻斷術」(簡稱尾椎阻斷術),在薦椎區域局部消毒麻醉後,從薦椎下的裂孔處下針,穿過薦椎韌帶,進入硬腦膜外,注射3CC的類固醇及1CC止痛劑,短時間內達到消炎、止痛。在門診接受醫師針劑注射,注射後觀察10至15分鐘,無不適即可返家。經3次注射明顯改善,已計畫出國旅遊。椎間盤突出、慢性腰椎退化可適用上述案例女婿5年多前曾受過傷,雖然當時治療後症狀已解除,但最近又出現不適,痛到無法翻身、活動。經X光檢查發現,腰椎第4、第5節椎間盤突出,並壓迫第5條神經,引起右側下背痛及坐骨神經痛。經過治療已緩解不適,注射治療2次後,順利返回工作崗位。洪豐建主任表示,尾椎阻斷術治療對象較無年齡限制,若有需要可重複施打,間隔至少1週,包括椎間盤突出、慢性腰椎退化引起坐骨神經痛及腰椎狹窄等,接受各種保守治療無效,甚至已需手術程度者,都適合接受此注射治療。但若為嚴重神經壓迫造成肌肉萎縮,藥物難緩解、感覺異常的患者,則應盡速就醫評估是否馬上手術。

椎間盤突出術後痠麻 關鍵在神經復原

椎間盤突出術後痠麻 關鍵在神經復原#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薦骨是連接上半身與下半身的骨頭,要是這個骨頭偏離原位,在其上的腰椎、胸椎、頸椎等也會歪曲。如果位於頸部的頸椎出現歪曲,那麼頸部、肩膀、手腕、頭部等都可能會出現各種不舒服。相鄰兩塊脊椎骨之間,夾著稱為椎間盤(軟骨)的組織。人體要是受到強烈的衝擊,椎間盤有可能在擠壓下突出脊椎。像椎間盤之類的組織偏離原位的情形,稱作「疝」。現代醫學理論 腰部骨頭脫離原位、突出致疼痛舉例來說,若腰部骨頭發生脫疝(脫離原位、突出),稱作腰疝;頸部骨頭發生脫疝則稱作頸疝。現代醫學理論說,這種脫疝情形會壓迫到通過脊椎的神經,使人出現疼痛。脊椎骨所包覆的脊髓與大腦相連,由脊髓所分支出來的神經會從脊椎骨間的縫隙中延伸出來。而從頸椎分出來的神經,許多會延伸到手腕與手掌。要是受到壓迫,不只是頸部,連手腕與手掌都會出現痠麻。這也是現代醫學的說明。然而,這些理論真的正確嗎?我會這麼問,是因為許多病患即使動了手術,拿掉了壓迫神經的東西後,症狀仍未消失。前來接受脊椎調整術矯正或接受相關運動指導的人中,有不少人就是這樣的。許多人的疾病之所以無法根治,或許就是因為至今的理論並不正確。神經如弦 被拉扯時會疼痛這裡的牽引指的就是神經的拉扯,為吉他調弦的時候,會轉動弦軸以調整弦的張緊度。當弦張得越緊,便會發出音高較高的聲音;相反的,弦張得較鬆時,就會發出音高較低的聲音。要是吉他弦卷得過緊,可能會啪一聲斷裂。我在剛學吉他的時候,就常因為不知道該怎麼調弦而弄斷了好幾條弦。不過,如果只是用力彈弦,並不會讓弦斷掉。這裡我們可以把弦看作神經,只是單純壓迫弦,並不會使其斷裂,聲音也不會有任何變化。然而,如果是把弦拉得更緊便有可能斷裂,我覺得這就像是神經被拉扯時,個體會感覺到疼痛,並衍生出各種症狀。脊椎骨歪曲 造成神經及通過的器官變僵硬舉例來說,如果脊椎骨發生歪曲,往右邊傾斜。此時,由脊椎伸出的神經中,右側的神經會變得比較鬆弛,而左側的神經則會被拉得更緊。如果實際確認脊椎骨的歪曲方向與神經被拉緊的方向,會發現與產生疼痛等症狀的部位剛好可互相對應。神經受到拉扯時,為什麼會覺得痛呢?神經的工作是傳達大腦的指令,並將皮膚等受器的感覺回送至大腦,有著傳輸雙向資訊的功能。要是神經被拉扯,會變得過度緊張,無法準確無誤地傳輸資訊,這就是「傳輸異常」。神經會疼痛,也是因為這樣的傳輸異常造成。神經發生傳輸異常時不只會感到疼痛,這條神經通過的肌肉、韌帶、內臟(內臟壁),以及神經本身都會變得僵硬。要是神經的傳輸異常沒有恢復,有潤滑關節功能的滑液分泌便會越來越少。如果滑液不再分泌,關節的運動會越來越不順,也會提高發炎的可能性。四十肩、五十肩等肩膀的疼痛,就是因為肩關節的滑液分泌過少所引起的炎症性疼痛。(本文摘自/健康整脊自己喬/世茂出版)

95%椎間盤突出 是脊椎末2層問題

95%椎間盤突出 是脊椎末2層問題#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林奐妤/編輯整理)大多數(約95%)的腰部椎間盤突出都出現在脊椎的末兩層,L4-5和L5-S1。因為這裡承受了最多的重量,所以這結果一點也不奇怪。這裡的神經和粗大的骶骨和骨盆緊緊纏繞,承受著彎腰、抬起物體和扭轉等動作的主要壓力。當病人有椎間盤突出時,我通常會建議他們「不要彎抬扭」。疼痛防礙日常功能 藥物須搭配物理治療當我們決定注射藥物時,我們會盡力對準疼痛出處,好減少疼痛和發炎。然而,我會謹慎地知會病人,這個程序多少帶點試誤性質。如果有殘餘的疼痛,我們會尋找第二個目標,例如腰椎小面關節或骶髂關節。如果疼痛的是肌肉或肌筋膜,我們可以用激痛點注射。如果危及日常功能,或是病人害怕做一些可能讓疼痛惡化的事情時,就必須搭配物理治療。在疼痛管理上,多模式策略是重要的。「注射後,」病人問道,「我還有辦法知道我會不會做了什麼傷害身體的事呢?」「幸運地是,」我回答,「我們的身體夠聰明,雖然我盡了全力關閉疼痛訊號,減少你的痛覺,但身體仍舊會傳遞警告訊號給你。」保守治療後仍疼痛 建議求診脊椎外科經過保守治療後,如果疼痛仍舊持續,或是有神經功能缺損(像是虛弱或麻痺感),我會讓病人去找脊椎外科醫師。脊椎外科有兩種:神經外科和骨科。他們在住院醫師訓練階段都受過外科專業訓練,在這個階段後,許多人也在脊椎外科方面接受更多訓練。證據仍有爭議。在我自己的觀察中,一半以上的病人在注射後,疼痛都得以減緩,時間通常從幾週、甚至幾個月不等。如果問題是可以自行改善的,像是新的椎間盤突出,除非發生了嚴重的神經根壓迫或狹窄,最好還是不要進行手術。(本文摘自/為什麼痛?/寶瓶文化)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