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間盤突出

腰痛腿無力 做到5點解痛好簡單

腰痛腿無力 做到5點解痛好簡單#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台中41歲的張大哥由於工作關係時常搬重物,導致右側肩膀、脖子疼痛近4個月,經3個多月的復健疼痛一直沒有改善,檢查發現此名患者頸椎第3、4節有椎間盤突出。另一名在工廠上班的47歲徐大哥,長期腰痛纏身,左半邊的腿有疼痛發麻的問題,長達半年來嚴重影響工作、睡眠,檢查後發現也是腰部椎間盤突出惹禍。族群多為工人、上班族及低頭族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謝昌昇強調,只要超過20歲以上,80%都有背痛的問題,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族群多為工人、上班族及低頭族,男生罹患椎間盤突出的比例多於女生。民眾如有椎間盤突出多半是因工作過度勞累、長時間負重受力、腰椎退化、姿勢不良,常翹腳或駝背,或曾發生強烈撞擊,椎間盤受到不正常的擠壓,就可能會向外突出形成椎間盤突出。日常保健做好以下5點若民眾出現下背痛、走路一拐一拐,步步疼痛、肌肉出現痙攣、麻木感、無法彎腰或直立甚至出現壓迫排尿中樞,導致大小便失禁等情形,就應嚴重懷疑可能為椎間盤突出。烏日林新醫院骨科醫師謝昌昇表示,椎間盤突出直接壓迫到神經根,就會造成坐骨神經痛,開始出現持續性的下背疼痛,也會延伸到大、小腿,導致時不時出現疼痛無力感。 對於輕度的椎間盤突出患者,對於藥物、復健治療如未改善,可進一步施行「神經止痛注射」,類固醇跟止痛劑可有效抑制發炎、減緩疼痛,上數患者張大哥、徐大哥接受「神經止痛注射」治療後,疼痛指數從8分變成2分,疼痛感改善80%。謝昌昇醫師提醒,椎間盤突出患者在日常生活保健上,要特別注意以下5點:1) 養成正確的姿勢,避免彎腰駝背。2) 搬重物時務必要膝蓋彎曲、下背部挺直,避免彎腰取物。    3) 不能長時間維持同一姿勢,盡量改變姿勢。尤其長時間坐辦公室的人,建議每半個小時要活動筋骨一下。4) 如要取高物,千萬不要墊腳尖,建議利用椅子輔助增高。5) 平常要有足夠的休息與睡眠,避免熬夜。

瑜珈做完腰痠背痛 要小心這病

瑜珈做完腰痠背痛 要小心這病#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常閃到腰、屁股酸麻,竟然是椎間盤突出徵兆?從事搬運的王先生某日突然閃到腰,以為此次閃到腰跟平常一樣,隨意貼酸痛貼布解決。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出現麻痺及抽痛電擊感,右腳甚至還越來越無力,就醫才發現是脊椎椎間盤突出。23歲林小姐是上班族女性,長期久坐讓她腰痠背痛,想藉由瑜珈紓緩,沒想到因為施力錯誤反而造成腰背痠痛更加嚴重。椎間盤突出會同時出現腰痛、腿麻症狀澄清醫院復健科醫師董莉貞表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大部分患者會同時出現腰痛、腿麻症狀,也有患者先出現急性腰痛後才腿麻。另外,椎間盤突出還可能伴隨下肢無力、腳踝抬不上來、走路沒勁等。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通常久站或久坐時出現腰部酸痛或單側腳有酸麻痛,就要注意是坐骨神經被壓迫。其原因大多是椎間盤突出或狹窄刺激到坐骨神經,腰部除了有壓痛、鈍痛、灼痛及抽痛之外,還會沿著臀部、大腿後側傳導到小腿、腳背造成下肢麻木。一般椎間盤突出患者9成不需手術許多人一聽到坐骨神經壓迫即害怕一定要開刀,一般椎間盤突出患者經過3個月保守治療可和緩症狀,9成以上患者不需手術。物理治療師徐佩萱指出,開刀並非唯一的治療,建議患者可先接受物理治療或運動治療以舒緩神經被壓迫症狀,有效的物理治療包括利用熱敷促進肌肉血液循環、電療對腰部肌肉進行止痛放鬆,減輕肌肉壓迫周邊神經;藉由牽引機的拉力讓狹窄或突出的脊椎復位,減輕神經被壓迫的不適症狀。瑜珈、跆拳道運動要小心大幅度伸展另外,治療師以徒手方式讓腰椎肌筋膜放鬆,並讓突出關節鬆動復位,或者利用體外震波等非侵入性的療法,利用機器的高能量震波,放鬆壓迫點附近緊繃的肌肉,可緩解神經壓迫的症狀。董莉貞醫師表示,從事瑜珈、跆拳道等運動要注意腰椎的受力程度,避免因為不小心重擊或大幅度伸展留下病根。除了物理治療之外,簡單居家運動練習反轉肌肉也是舒緩疼痛的好幫手。徐佩萱物理治療師另外傳授以下4式運動治療,施作時每回合停留10~15秒,休息10秒,重複10~15回合。1) 第一式「抱膝及胸運動」/平躺膝彎曲,雙手抱膝至胸前。此動作可以放鬆舒緩後背較緊的筋膜。2) 第二式「拱橋運動」/平躺下兩腳彎曲踩地板,使用腰部的力量將臀部舉起來。3) 第三式「麥肯基氏運動」A/趴著時將手臂慢慢伸直地把上半身撐起,骨盆不要離開床面。4) 第四式「麥肯基氏運動」B/站立時雙手叉腰向後仰做伸懶腰的動作。 

腰痛走不動 椎間盤突出害的!

腰痛走不動 椎間盤突出害的!#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50多歲女子因工作型態需要久站甚至負重。一個多月以來開始出現左腿痠麻痛等症狀,起初症狀輕微,後來麻痛加劇且一路從臀部延伸到大腿外側甚至到腳背。患者至神經外科門診就醫後發現有坐骨神經壓迫現象,接受腰椎微創手術後明顯改善症狀。工作累積、運動傷害都會加速腰椎退化何謂坐骨神經痛?腰椎長骨刺或椎間盤突出一定得開刀嗎?新竹馬偕紀念醫院神經外科醫師黃柏憲指出,腰椎承擔著一個人每天的重量及勞動所需的負擔,不論是工作累積、運動傷害甚或長期姿勢不良便會加重或加速腰椎的退化,退化的椎間盤失去既有的彈性進而變形扁塴甚至突出,同時也會刺激骨刺的生長。當腰椎神經根(又稱坐骨神經)受到骨刺或突出的椎間盤所壓迫時,將導致下背、臀部甚至延伸至腳部的痠麻痛,嚴重者甚至會引起下肢無力等情形,這便是坐骨神經痛。微創手術價值在減少腰背肌肉組織的破壞腰椎神經問題在治療上大致上可分成4個方向:休息、藥物、復健及手術。神經壓迫輕微者可作適當的休息、工作調整或服用些消化止痛等藥物便可緩和症狀。症狀稍嚴重者,亦可單獨或同時接受復健治療來改善症狀。針對神經壓迫嚴重者或保守治療無效且影響生活能力者,經過謹慎術前整體評估,倘若手術為高效益且低風險者,手術治療便可介入。民眾常會將「腰椎微創手術」跟單純的神經減壓術(顯微鏡或內視鏡下不作固定融合)混淆,簡言之,微創手術是利用顯微鏡的視角及光線,採用不同手法來完成傳統腰椎手術的工作。黃柏憲醫師表示,微創手術的主要價值並不在於縮短手術傷口的總長度,而是透過此手法減除對腰背肌肉組織的破壞,並減少對神經(管)的拉扯或沾黏。肌肉組織破壞少,失血量少,自然術後復原較快,也大大改善中年婦女術後腰桿無力之情形。在神經減壓及手術安全不打折的原則下,根據每個患者真實情況給予適宜的手術建議,並非所有腰椎疾患都適合微創手術。 

常閃到腰 竟是坐骨神經壓迫

常閃到腰 竟是坐骨神經壓迫#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常閃到腰、屁股酸麻,竟然是椎間盤突出徵兆?從事搬運的王先生某日突然閃到腰,以為此次閃到腰跟平常一樣,隨意貼酸痛貼布解決。沒想到3個月後,竟然出現麻痺及抽痛電擊感,右腳甚至還越來越無力,就醫才發現是脊椎椎間盤突出,幸好及時接受物理治療加上運動,下肢酸痛明顯改善。椎間盤突出會同時出現腰痛、腿麻症狀佳里奇美醫院復健科主治醫師羅元庭表示,椎間盤突出的症狀大部分患者會同時出現腰痛、腿麻症狀,也有患者先出現急性腰痛後才腿麻。另外,椎間盤突出還可能伴隨下肢無力、腳踝抬不上來、走路沒勁等。活力得中山脊椎外科醫院物理治療師徐佩萱表示,通常久站或久坐時出現腰部酸痛或單側腳有酸麻痛,就要注意是坐骨神經被壓迫。其原因大多是椎間盤突出或狹窄刺激到坐骨神經,腰部除了有壓痛、鈍痛、灼痛及抽痛之外,還會沿著臀部、大腿後側傳導到小腿、腳背造成下肢麻木。除了像王先生這類搬運工外,還好發於久坐的上班族、長途開車、瘋玩3C產品姿勢不良者及運動員。一般椎間盤突出患者9成不需手術許多人一聽到坐骨神經壓迫即害怕一定要開刀,羅元庭醫師表示,有椎間盤患者恐導致坐骨神經痛,但有坐骨神經問題的患者不一定會導致椎間盤突出。事實上,一般椎間盤突出患者經過3個月保守治療可和緩症狀,9成以上患者不需手術。物理治療師徐佩萱指出,開刀並非唯一的治療,建議患者可先接受物理治療或運動治療以舒緩神經被壓迫症狀,有效的物理治療包括:1)    熱敷/促進肌肉血液循環。2)    電療/對腰部肌肉進行止痛放鬆,減輕肌肉壓迫周邊神經。3)    腰椎牽引/藉由牽引機的拉力讓狹窄或突出的脊椎復位,減輕神經被壓迫的不適症狀。4)    徒手治療/治療師以徒手方式讓腰椎肌筋膜放鬆,並讓突出關節鬆動復位。5)    體外震波/非侵入性的療法,利用機器的高能量震波,放鬆壓迫點附近緊繃的肌肉,緩解神經壓迫的症狀。除了物理治療之外,簡單居家運動練習反轉肌肉也是舒緩疼痛的好幫手。徐佩萱物理治療師另外傳授以下4式運動治療,施作時每回合停留10~15秒,休息10秒,重複10~15回合。1) 第一式「抱膝及胸運動」/平躺膝彎曲,雙手抱膝至胸前。此動作可以放鬆舒緩後背較緊的筋膜。2) 第二式「拱橋運動」/平躺下兩腳彎曲踩地板,使用腰部的力量將臀部舉起來。3) 第三式「麥肯基氏運動」A/趴著時將手臂慢慢伸直地把上半身撐起,骨盆不要離開床面。4) 第四式「麥肯基氏運動」B/站立時雙手叉腰向後仰做伸懶腰的動作。

雙腳麻10年 微創手術重啟人生

雙腳麻10年 微創手術重啟人生#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7歲謝女士10年前在家不慎跌倒撞到腰椎,之後雙腳經常痠麻但她都不以為意。近2年來疼痛加劇影響睡眠,接受檢查才發現脊椎因跌倒導致椎間盤突出且已壓迫到神經,但因為聽說傳統脊椎手術一不小心還可能癱瘓,所以遲遲不敢積極接受治療,只拿止痛消炎藥吃。後醫師施以「脊椎微創手術」,術後隔天即可下床,雙腿痠麻困擾也改善。微創手術擺脫長年下肢痠麻困擾長安醫院骨科醫師楊志鴻表示,原本術前仍有些許擔憂的謝女士,沒想到術後隔天即可下床走路,傷口僅有一點酸酸的感覺,她說,很感謝這項手術讓她重生,擺脫長年下肢痠麻困擾。目前脊椎微創手術在工具及觀念、技術改進之下,已廣泛應用在90%患者治療上,楊志鴻醫師表示,有別於傳統脊椎手術,微創手術不僅傷口比較小,且術後極少發生疼痛、背部不適等後遺症,也不需特別做復健,只需配戴2個月護腰,恢復期大幅縮短,是脊椎患者一大福音。脊椎無力恐致行動障礙楊醫師也強調,除了外力所致,現代人長期姿勢不良,也很容易造成脊椎問題。因脊椎具備支撐體重、維持身體平衡、保護神經系統等功能,當脊椎因長期不當姿勢影響,輕則腰背痠痛,重則導致下肢無力、麻痛、坐立難安,甚至造成行動障礙,需進一步至醫院骨科透過影像的顯像及精確診斷部位,再選擇適合治療的手術方式,才能有效改善脊椎病痛。 

打噴嚏背痛?椎間盤突出!

打噴嚏背痛?椎間盤突出!#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50歲盧姓男消防員,因工作需要時常爬高爬低,不時出現脊椎疼痛情形,實施物理治療一年後,疼痛狀況改善,沒想到半年前脊椎疼痛情形又開始出現,而且問題更嚴重,連打噴嚏、蹲下、起床或睡覺時都感覺到脊椎的疼痛,整個人坐立難安無法久坐,嚴重影響工作與日常生活作息。椎間盤突出合併脊椎移位童綜合醫院副院長徐少克醫師表示,患者的第五腰椎與第一薦椎椎間盤突出合併脊椎移位,安排進行脊椎精準微創融合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並放進人工椎間盤支架將移位部位復位並固定,術後恢復良好,住院5天即出院返家休養,生活品質沒有受到影響。減少造成癱瘓機會 安全性也高徐少克醫師指出,脊椎精準微創融合手術相較傳統手術來說,因為術中不須干擾神經幹所以對神經幹損傷機會小,減少造成癱瘓機會,安全性也高。手術時減少破壞正常的組織結構並且不破壞脊椎整體支撐結構,術後不需要穿笨重的鐵衣未來也不易發生臨近脊椎受力過大而提早壞損,相對傳統手術後遺症也相對減少很多。出現背、腰、腿疼痛 微創手術恢復快手術對於老人家的心臟負荷不是問題,近5年已經有超過250位80歲以上的老人家接受微創手術,術後體能狀況變化不大恢復較傳統手術快的很多,大多5天內即可出院,使患者能提早返回工作崗位與恢復正常生活。徐少克副院長呼籲,民眾若出現背、腰、腿等相關脊椎疼痛問題時,應儘速就醫檢查,可選擇經由微創方式進行手術,讓身體早日恢復健康。

高度差長骨刺 這2族群當心!

高度差長骨刺 這2族群當心!#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網記者徐平/綜合報導)一名護理師近日突然感到左邊肩胛骨處肌肉劇痛難忍,至門診求治,照x光,骨科醫師診斷為頸椎第五節第六節椎間盤突出,並有頸椎退化長骨刺的情形,醫師表示急性發作時可先利用頸圈固定,逐步改善問題。長時間低頭滑手機不僅容易眼睛疲勞,肩頸痠痛也會影響到脖子,為避免脖子活動受限引發一連串的肩頸問題,最好別再長時間低頭使用手機!姿勢不良加重頸部負擔 加速骨刺增生衛福部桃園醫院護理師呂毓嫻表示,頸椎每一節間都有一個纖維軟墊,隨著年齡增加引起的退化現象再加上頸部姿勢不良,或生活上一些加重頸部負擔的動作在長期累積下,會加速頸椎骨刺的增生,如果發生神經孔內骨刺增加,便造成對脊髓或脊神經的壓迫。呂毓嫻護理師表示,人的脖子活動最頻繁的是在頸椎的第五及第六節,因此往往症狀發生都是產生在第五及第六脊神經。頸椎第五節第六節椎間盤突出近年又來有年輕化的趨勢,痠痛問題常見於30歲以上的低頭工作者。低頭族、上班族小心電腦、頸部高度差最常見的原因是不正確的姿勢導致頸部及上背部肌肉的僵硬,如低頭族無時無刻都盯著手機螢幕,或者上班族因為電腦螢幕的高度差導致須低頭看電腦,坐姿、角度不正確的後果。只要改變正確的姿勢,搭配短期的止痛藥、熱敷等,就能獲得改善。若治療過後仍然沒有改善,甚至隨著時間演進而出現新的症狀,那就需要更進一步的檢查以及治療了。熱療、頸部牽引可減輕壓力呂毓嫻護理師表示,熱療可以止痛、促進血液循環,並放鬆肩頸部肌肉、韌帶及軟組織,以作為下一步頸部牽引的準備。頸部牽引可減輕頸椎的壓力,並減輕「小面關節」及「神經根」的壓迫,另外再加上電療來降低麻痛。若疼痛或是麻痛較嚴重,也可以輔以藥物治療。復健治療外,充分休息才能痊癒。若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保守治療皆無進展,或是神經壓迫嚴重,已經產生肌肉萎縮症狀,則建議採取外科治療。

菜夾不起來 椎間凸出害的!

菜夾不起來 椎間凸出害的!#椎間盤突出

(優活健康往記者徐平/綜合報導)手麻不管它,小病恐成大麻煩!40歲的陳先生平時從事冷氣工程,經常搬運重物,有天發現手腳出現麻痛症狀,慢慢變成行動不方便、頭頸部劇痛,症狀越趨嚴重,後來手越來越不聽使喚,竟連菜都夾不起來、下樓需家人攙扶,一切生活起居都需要依靠他人,到診斷頸椎的椎間盤突出,進行手術治療後症狀明顯改善,積極復健中。左腳無法伸直 甚至變形無力另一年約80歲的曾先生,車禍後左腳痠痛已持續好幾年,近期發現左腳無法伸直,甚至變形無力,走路都一跛一跛的,走路須要倚靠拐杖,在家人陪同下至門診求助,診斷為退化性關節炎,更換人工膝關節後,術後2天曾先生便能夠自行爬樓梯。衛福部南投醫院骨科醫師梁文雄表示,退化性關節炎是中老年人常見的疾病,因為關節軟骨的磨損,患者會出現疼痛、關節活動受限甚至關節發炎腫大等症狀。南投縣老年人口比率排名全台第三,南投醫院去年便有近300例膝關節換置術之案例,其中高齡80歲以上高達32例。民眾應破除「越貴越好」的醫療迷思梁文雄醫師表示,某些民眾認為醫療器材越貴越有效果,其實選擇健保全額給付之醫材,也能有不錯的品質,民眾應破除「越貴越好」的醫療迷思,自費或高價位的醫材不一定適合自己,某些患者甚至在置換昂貴的自費醫材後,身體反而不習慣。洪弘昌院長表示,手術的成功大大改善了其生活品質,不僅減少患者手術的疼痛,降低併發症的發生率,傷口復原速度也相較之前快,手腳麻痛不要忽略,小病恐成大麻煩,民眾有出現走路吃力狀況應盡快就醫。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