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精

酒精提高老人的記憶力 預防癡呆?

酒精提高老人的記憶力 預防癡呆?#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編譯)喝酒傷身?不喝傷心?啜酒對老年人身體有益?最新的研究指出,適量的酒精可預防老年癡呆及中風。8成年長者 每日適當啜酒助記憶研究結果顯示,高達8成的老者,適當飲酒能幫助改善記憶、預防老人癡呆,但這個益處只限於中年(50歲以上)後的族群,因此並非所有人每日啜酒,就對身體有益;主要的機制是因為規律飲酒能調整老年族群的認知能力,幫助修補「APOE e4」基因,此基因研究證實與阿茲海默症有關。酒精抗發炎特性 適當飲用 能預防多種慢性病研究指出,酒精對老者有益的機制是因為酒精「抗發炎」的特性,適當飲用可幫助免於罹患癡呆、中風、心血管疾病和第2型糖尿病等常見老年慢性病。肯塔基州和馬里蘭州大學(Universities of Kentucky and Maryland)自1948年長期追蹤619位美國麻薩諸塞州(Massachusetts)年齡69-92歲的老年人「健康監督計畫」所得以上的研究結果。

中秋烤肉免不了!燒烤少吃遠離癌症

中秋烤肉免不了!燒烤少吃遠離癌症#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中秋烤肉已是全民運動,但醫師擔憂其高脂、燒烤、醃醬等食物、再加上暴飲暴食,不只影響腸胃功能,也是誘發癌症的因子,因此呼籲要拒絕癌症,高脂和燒烤等食物還是少吃為妙。紅肉、高脂、燒烤食物 增大腸癌風險彰化秀傳紀念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林安仁表示,中秋佳節總是瀰漫著烤肉香和月餅甜,必須提醒民眾過胖、抽菸、過度攝取紅肉、酒精、動物性油脂及糖類,恐使罹癌風險上升,因此雖時逢佳節、免不了大啖烤肉和月餅,建議還是淺嚐為宜,多吃新鮮蔬果,賞月多散步幫助消化,才是良好飲食習慣。全球癌症研究報告顯示,適度運動、攝取高纖飲食、非澱粉類蔬菜等,均有助於降低罹癌風險,醫師提醒,除了定期健康檢查外,養成良好生活方式更顯重要,並維持理想體重、每日保持大便通暢的習慣,都是基本的養生之道。良好生活方式+定期篩檢 降低罹癌威脅大腸癌發生率已逐年上升和年輕化的趨勢,民眾需要保持警覺,大腸癌已居全國發生率首位,且統計資料顯示,每年約有1萬2千人被診斷出罹患大腸癌,且死亡率高居癌症致死因第三名;大腸癌雖惡名昭彰,但可以「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重要的是,預防勝於治療,國民健康署目前補助50-74歲的民眾,每2年接受1次免費糞便潛血檢查;大腸內若有腫瘤或瘜肉,受到糞便摩擦流血後排出,即有可能導致糞便潛血檢查結果呈陽性。若出現相關症狀,民眾應及早至專科門診諮詢並檢查,最好能接受全大腸鏡檢,以確保健康。 

黃麴毒素食物增肝臟負擔 恐引發肝癌

黃麴毒素食物增肝臟負擔 恐引發肝癌#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肝若好、人生是彩色的!肝臟是人體重要的解毒代謝器官,它可以中和及破壞有毒物質、同時代謝酒精、幫助身體抵抗細菌感染,因此若是食用過多藥物、毒素、酒精等恐加重肝臟負擔,容易造成肝病、嚴重者可能引發肝癌。肝臟是重要解毒器官 勿讓過量藥物、毒物、酒精傷害它振興醫院胃腸肝膽科陳鴻運醫師表示,若長期食用受黃麴毒素汙染的米、豆乾、花生等食物,恐傷害肝臟、造成肝病,增加肝癌的風險;肝臟是身體內的化學工廠和電力工廠,是負責破壞有毒物質、代謝酒精、藥物的重要器官,但肝臟只有在嚴重發炎時,才會有悶痛不適感,因此肝病很難發覺。肝病難發覺 保肝之道和定檢 維護健康 陳醫師呼籲,肝臟肩負起調節生命過程的重要角色,應好好養肝,避免食入過多有害物質、增加肝臟負擔;平時可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如充足休息與睡眠、勿酗酒抽菸、避免食用不新鮮或發霉食物、不與人共用針頭、針筒、牙刷和刮鬍刀等,都是保肝之道。研究顯示,台灣每年約有7千人死於肝癌,其中B型肝炎和C型肝炎是引起肝癌的主因,其中有6-7成是B肝所引起的,2-3成是C肝造成;陳鴻運表示,感染B型或C型肝炎後,有部份人會演變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因此可透過定期檢查追蹤是否罹有肝炎、確保自身健康。

驚!食道癌病患9成有飲酒習慣

驚!食道癌病患9成有飲酒習慣#酒精

(優活健康網記者陳靜梅/綜合報導)飲酒作樂?無酒不歡?飲酒常是最大的消遣,但根據最新的發現指出,將近9成罹患食道癌的病患,有長期飲酒的習慣,且高濃度的酒精對喉嚨、食道的刺激更大,因此經常性喝酒和有酒癮者,無形中增加罹患食道癌的風險。高濃度酒精和長期飲酒 食道癌的罪魁禍首根據衛生福利部101年十大癌症排名,食道癌名列第9,相較於10年前,口腔癌、前列腺癌、胰臟癌、食道癌和女性乳癌等死亡率、人數都明顯增加,因此食道癌是國人不可輕忽的疾病之一;且近年來發現食道癌和飲酒習慣息息相關,台南市立醫院胸腔暨食道外科發現33位罹患食道癌的病患中,近9成有長期喝酒的習慣,誇張的甚至有人一天喝1-2瓶高粱酒。一名57歲的林姓病患,30多年來每天至少有喝150CC高粱酒的習慣,今年2月初感到吞嚥困難、胸部抽痛、易嗆到、體重減輕等症狀,前往醫院檢查後發現,罹患食道癌,目前已進行手術開刀治療,持續觀察中;這種個案不勝枚舉,南市醫胸腔暨食道外科吳明和教授指出,造成食道癌的因素有很多,但根據他的臨床經驗、在治療食道癌病患時發現,有將近9成的患者有長期飲酒的習慣,且高濃度的酒精對喉嚨跟食道的刺激影響很大,偶爾小酌無妨,但經常性飲酒、甚至有酒癮的人,罹患食道癌的風險增加。酒是健康殺手 食道癌初期症狀不明顯 不只如此,飲酒造成的健康問題也很多,除了常見的慢性胃炎、胃潰瘍、肝硬化、肝炎等疾病外,食道癌、喉癌、胃癌、肝癌等癌症,在嗜飲酒的人身上,發病率也明顯增高,其風險實在不容小覷;吳明和教授表示,他十分了解酒精造成的嚴重性,會破壞你我的健康,且早期食道癌幾乎沒有症狀,因此民眾若發現身體出現吞嚥困難、體重減輕等症狀時,儘速就醫檢查,才能及早發現、及早治療。

不當飲酒習慣 酒癮患者平均壽命僅44歲

不當飲酒習慣 酒癮患者平均壽命僅44歲#酒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根據一項台灣本土十年的追蹤研究顯示,酒癮患者的平均壽命僅44歲。行政院衛生署草屯療養院陳厚良醫師表示,通常人們飲酒的習慣,大致可分為完全不喝酒到社交性的飲酒,進一步到危險性飲酒(hazardous drinking)、有害性的飲酒(harmful drinking),最後進展到酒精濫用、酒精依賴,而酒精依賴(酒癮)就是喝酒形態中最嚴重的一種方式。 陳厚良進一步解釋,「酒精濫用」是指不當的飲酒,以致影響原本的生活功能(如工作表現、學業成績、家庭關係),或是造成身體傷害、違犯法律、傷害人際關係,仍持續使用酒精;「酒精依賴」則是對酒精有生理與心理依賴,出現耐受性或戒斷症狀。耐受性就是相同的酒量達不到效果,需要喝更多的酒來達到原有的效果;戒斷就是必需使用酒精以避免戒斷的不舒服,一旦停止使用酒精可能會產生自主神經過度亢奮,手部顫抖,失眠、幻覺、焦慮、譫妄,甚至癲癇的發作,如果沒有好好處理,嚴重時甚至會導致死亡。除了傷害身體之外,酒精也會引發精神問題,如情緒低落、焦慮、失眠,有些酗酒者因長期飲酒傷害腦部,影響記憶,甚至出現幻覺,或是因嚴重情緒障礙導致自殺。此外酒精也帶來許多行為及社會問題,包含許多你平日不會做的事情(如打鬥、不適當性行為、家庭暴力),也可能引發各種意外(如交通、工作、居家或溺水)。陳厚良指出,以下四個問題;一、你曾經不想喝太多酒,後來卻無法控制而喝過量嗎?二、家人或朋友為了你好而勸你少喝點酒嗎?三、對於你喝酒這件事,你會覺得不好或是感到愧疚嗎?四、你早上起床,需要要喝一杯酒來安定神經或是讓自己感到比較舒服?若有一題以上答案為「是」,就可能已經有酒精相關問題了,請儘快找精神科醫師評估與處理。酒癮治療的目標是完全的戒斷酒精,但第一步是使用藥物治療,來降低酒精戒斷所產生的不舒服及可能引發的相關危險,嚴重或必要時可安排短期住院。之後可提供認知行為治療,鼓勵個案對思考飲酒之利弊分析及對行為改變作出承諾,肯定及強化其戒酒的動機,學習避免及因應高危險情境與練習拒酒的方法,協助重建平衡生活避免再度復發。

衛生局推酒癮戒治 協助您擺脫酒精

衛生局推酒癮戒治 協助您擺脫酒精#酒精

(優活健康網新聞部/綜合報導)近來酒癮病人有增多的趨勢,顯示出社會的觀念正逐漸在改變,國人慢慢的接受,天天飲酒過量,甚至酗酒,其實是一種疾病,一種生理加上心理因素的疾病。酒是隨手可得的,這也導致國人對酒的戒心低於毒品,也因為大量飲酒行為是在我們的文化中頻頻可見,甚至有些會因酒量好,而自以為豪。酒精對身體的傷害,包括對大腦細胞、神經、肝臟、心臟等都有傷害,研究也證實喝酒會增加口腔癌的罹患率;過量飲酒會造成肝硬化,是大眾耳熟能詳的一個常識,肝硬化以後,再轉變成肝癌,也是順理成章的。酗酒造成許多人年紀輕輕就肝硬化,甚至腦部萎縮,已經染上酒癮的人,一段時間不喝酒就會產生「戒斷症狀」,身體上會出現胃腸不適、嘔吐、心跳加速、失眠等現象;心理上會出現焦慮不安、幻聽、妄想等症狀。患有酒癮的人,通常是已經對身體造成極大的不適,或自己也覺得必須戒酒的程度才會尋求醫師的協助。為了減少社會事件之發生,也顧及民眾身心健康,台南市衛生局特別委請醫院提供酒癮戒治服務,每人可受理醫療補助費最高上限為四萬元整,如親朋好友需要協助,可洽詢各區衛生所,或利用酒癮諮詢專線,衛生局有專人提供諮詢服務,一起幫助您擺脫酒精的控制!

喝酒取暖喝到體溫剩21度 男子險喪命

喝酒取暖喝到體溫剩21度 男子險喪命#酒精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謝劭廷/綜合報導)64歲的曾先生,年初因為喝酒醉倒,被送至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急診救治,病人到院前已失去意識,無法得知他昏倒多久。測量病患體溫僅剩攝氏21度,還有嚴重心律不整現象,已經危及生命。急診立刻予以點滴輸注治療、溫毯、烤燈照光,和鼻胃管及導尿管以溫熱的生理食鹽水灌洗,並且轉入加護中心,接受嚴密監測,病患的體溫才逐漸回復。根據後續幾天的抽血及尿液檢測,病患陸續出現橫紋肌溶解症、急性腎衰竭、肺炎及泌尿道感染等併發症。所幸經加護中心治療後,病患心臟的心律不整逐漸消失,一週後逐漸恢復意識,再經過四週後才從嚴重感染中恢復。聯合醫院中興院區腎臟內科醫師劉文勝表示,體溫低到僅剩21度的病患在台灣臨床上並不常見,一般較常出現在高緯度國家或高海拔地區,常見情況是落水或高海拔山區迷路失溫。然而在寒流來襲時,民眾還是得防範,尤其是以喝酒方式取暖的人,要小心適得其反。劉文勝解釋,喝酒時酒精會使血管擴張,將身體內部較溫熱的血流導引至身體週邊,加速血液循環,因而會覺得身體發熱。但事實上因為血管擴張,身體中心(例如心臟、頭腦)有更多熱量散失到週遭的四肢和體表,反而使身體中心的溫度降低,更容易失溫,同時降低身體對抗寒冷時的顫抖反應。在低體溫的醫療案例中,病人往往在回溫時,出現各種致命的心律不整。劉文勝也指出,酒精成癮患者在低體溫時常會合併多種併發症,其中又以感染為最主要。對照臨床個案,先給予醫療上的照護,同時在病患穩定時,偕同家屬給予飲食衛教指導,強調戒除酒精濫用的重要性,才能根本治療病患宿疾(胰臟炎和糖尿病),以減低溫和酒精的危害。

酒精可救命? 拯救心跳不規律

酒精可救命? 拯救心跳不規律#酒精

(優活健康網實習記者劉麥文/編譯)英國一名77歲病患羅納德正在承受心臟不規律的干擾,稱為室性心動過速,生命因此受到威脅。醫務人員在羅納德身上採用了罕見的治療,試圖促使控制心臟攻擊,但這個標準程序無法安全執行。於是該醫務小組決定,用乙醇消融治療羅納德。心髒病專家湯姆•約翰遜博士表示,這個治療方式在英國只進行了數次,且該過程涉及從交叉拱通過導管到心臟,這個交叉拱可以分辨心臟的危險律動是來自哪個部分,然後會有個很小的氣球會在動脈裡破壞,供給該面積和少量的無水酒精注入動脈,產生對心臟攻擊的小小控制。這將會終止該地區的心臟肌肉造成的問題,使心臟節律恢復正常。簡單來說,就是使用純乙醇,來殺死心臟肌肉控制心臟攻擊。約翰遜說,醫務團隊們曾試圖想要用藥物和電氣消融去燒毀或殺死該區域產生不規則律動的肌肉,以解決不規則心跳的問題。但是他們無法執行這樣的程序,所以他們決定用乙醇來消融。羅納德也在治療過後三天就出院,他表示,很謝謝醫生所做的一切,如果沒有他們,他現在也不會在這裡了。

Men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