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兒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

孩子有問題 4「機能不全」恐為兇手#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 曾任家庭法院調查官的心理學者橋本和明教授,在考量少年非行與家族關係的前提下,把家族機能不全的狀況分成「欠缺自信」、「客觀評論」、「逃避責任」、「欠缺常識」4種類型。 1) 欠缺自信類型/父母無法充滿自信地訓斥小孩。2) 客觀評論類型/父母親無法打開心房面對孩子,卻化身成評論家般的第三者。3) 逃避責任類型/父母雖然思考孩子的事,卻沒能感受到社會責任,只是一味逃避。4) 欠缺常識類型/常識上來看應該訓斥孩子、應該擔心的言行,父母卻對其無視、默認,缺乏常識。畏縮的父母無法當孩子的後盾我和各式各樣類型的家族見過面。也有在孩子面前畏畏縮縮、沒有自信的父母。這樣的父母雖然擔心孩子,卻沒辦法強而有力地發言,甚至讓人感覺害怕小孩。也有冷靜、頭腦又好的父母,有能力又有愛,全力以赴,但對表現愛卻很不拿手,無法擁抱孩子、無法流著眼淚訓斥孩子。取而代之的是向孩子「解說」,以心理學報告來說可能是可以拿一百分的報告,但那並不是孩子所追求的。 我也遇過「就算孩子做了什麼壞事,也沒辦法承認孩子做錯」的父母。孩子因為偷竊被帶到警察局接受輔導,父母來接孩子,卻生氣地說:「只不過偷了個麵包之類的,不需要鬧到這麼大吧!」或是丟下一句話:「賠錢給你總可以了吧!」這樣的行為是對守護孩子這件事有所誤解。外表上看不出來的虐待恐致心裡損傷 完全相反的,也有父母在孩子受傷後不帶他去醫院,或是當孩子沒跟家裡說一聲就外宿,既不擔心也不責罵。從一般人的感覺來看,只能說他們是在正常軌道以外的父母。英國寫實作家,同時也是成人教育專家的凱洛.安.戴維斯,在他的著作《少年們為何殺人?》(日譯《少年達人殺》,文藝春秋出版),列舉英美13名少年殺人犯的案件。這13個少年都是遭受嚴重虐待的經驗者,其中也有從外表看不出來的案例。調查的結果,有身體上的虐待、性虐待、被棄養等悲慘的受虐經驗。歐美國家這樣的案例頻傳,乃至發展成社會問題,他們是「有虐待狀況的機能不全家庭」所產生的少年犯罪者。父母對教育孩子的立場要適時應變不過日本的狀況並非如此。犯下「突發型」犯罪的高材生、說著「想要試試殺人這件事」的殺人青少年,可能都是普通家庭的孩子,甚至可以說,是比普通還要好一點的家庭的孩子。 有一個少女,她有一個很棒的家庭。如果能在這個家庭找出什麼問題的話,誇張一點來說,日本全國每個家庭可能都有問題了。溫柔又體貼的父母,經濟上也有餘裕,有愛、有能力、有元氣又有社會常識,規規矩矩、完美無瑕。但是那個孩子說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孩子。 這讓人覺得,或許對孩子來說,父母多少要有一些缺點。教育孩子、訓練孩子絕對不是什麼壞事,是好事。可是在教育、訓練的同時,絕對不可以忘記的是「就算達不到目標……」這件事。努力成為醫生吧!但「就算達不到目標」,還有很多路可以走;「就算達不到目標」,爸爸媽媽對你的愛也不會因此而變少。我認為,將這樣的心情傳達給孩子,才是父母最應該做到的事情。 (本文摘自/誰都可以,就是想殺人/時報出版)

簡單3步驟 讓孩子學會快樂分享

簡單3步驟 讓孩子學會快樂分享#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分享,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是個重要的議題,每個人都得經過一番努力才能學會。占有欲是天生的,與分享恰好相反。四歲前的孩子通常有很強的占有欲,因為他才剛學會何謂「所有權」──他會捍衛自己的物品、玩具,甚至拿走其他小朋友的東西,變得固執、硬脾氣,會反抗。他一點都不想與人分享玩具──這種狀況你一定不陌生。孩子四、五歲前,還無法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事情,他不明白「因為不能一起玩車子,所以馬丁現在非常難過」是什麼意思?他也許喜歡和馬丁在一起,但他們兩個寧願各玩各的,也不想一起玩「同一台車子」。而四歲以後,孩子開始了解別人的動機,並明白什麼是分享、輪流和交換。孩子和別的小朋友在一起玩時,你無法隨時看顧的話,不如各自給他們玩具,讓他們各玩各的,可有效減少孩子們為了爭奪玩具而吵架的機會;接著,你可以不時觀察,在他們和諧相處時適時給予稱讚。無論年紀大小,爭吵一定是兩個人造成的,所以,要盡可能地對玩在一起的孩子一視同仁。如果年紀較小的孩子總是搶走大孩子的玩具,不能以「他年紀小,不懂事」為由,而漠視這個情況;不要總是讓年齡較大的孩子妥協,叫他一定得將喜歡的東西都讓出來,這樣會讓大孩子感到沮喪與失望。若年紀較大的孩子想決定所有事情,且不讓較小的孩子一起玩──這個狀況就需要大人介入協調,讓孩子們都能玩在一起。3個步驟讓孩子學會分享1) 示範給孩子看──也是最好的方式──當孩子最好的老師,從小事做起。例如,你喝果汁時,也讓他喝一些;你吃巧克力時,分一塊給他;讓孩子一起參與你正在做的事情。2) 你可以在遊戲中和孩子練習分享,譬如說要求他與你交換玩具。當孩子能輪流玩不同的玩具,並和你一起玩時,你要馬上稱讚他。一開始先練習兩分鐘至五分鐘就好,之後再慢慢地將時間愈拉愈長。3) 當你發現孩子想奪取其他人的東西時,應馬上介入。來到孩子面前(一隻手臂的距離)。握住他的手。提醒他,他應該先問別人能不能讓他玩他想要的玩具,並學習等待,直到輪到他。當孩子開口詢問,也乖乖等待時,別忘了稱讚他。(本文摘自/德國專家育兒百招,2~6歲孩子超好帶/大好書屋)

孩子又挑食?5妙招讓他愛上蔬菜

孩子又挑食?5妙招讓他愛上蔬菜#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孩子不喜歡吃蔬菜,除非絞碎到認不出來(或挑不出來)才肯吃嗎?大部分爸媽都曾經歷這段陣痛期,這裡提供幾個讓孩子覺得蔬菜好吃的訣竅。1) 以優格為基底調製沙拉醬,先讓孩子嘗味道,之後將小黃瓜、甜椒等,切成方便拿取的條狀,和沙拉醬一起端給他。大部分孩子都會覺得很棒!或者,可試試優格加番茄醬,孩子也都很喜歡。2) 如果可以,和孩子一起在陽台上或花園中種植小黃瓜、紅蘿蔔、小番茄等蔬菜。看著種子慢慢地發芽,長成一小株植物,然後逐漸長大,直到可以採收──每個孩子都會覺得很有趣!有些孩子還會每天觀察蔬菜生長的進度,並想快點嘗嘗自己親手栽種的成果。3) 晚餐時,全家人一起製作以「臉」為主題的「蔬菜創意吐司」。準備一片吐司、新鮮的白色乳酪或起司優格,以及許多洗淨、切小塊的蔬菜,如馬鈴薯、甜椒、櫻桃蘿蔔、小黃瓜、番茄等,還有一些可以拿來當頭髮或鬍子的香芹與細香蔥;讓家人一起在吐司上用蔬菜拼出最漂亮的「臉」,然後一起選出勝利者,贏的人可以選擇他想吃的那一份吐司!4) 若經過各種努力後,孩子還是不吃任何蔬菜,那就讓他多吃水果,以補充每天必需的維他命。5) 孩子不吃水果嗎?這裡提供一個小訣竅:正餐之後,準備一份水果,讓孩子至少吃一塊之後才能吃甜點!甜點可以是一顆軟糖或一小塊巧克力,不要給孩子一整塊起司蛋糕。培養健康飲食習慣•  把一些單調、健康的食物變得色彩鮮艷又可口,其實很簡單。例如,用烘焙造型模具,將麵包壓成愛心、星星或其他形狀;同樣地,也可應用在乳酪或火腿上。•  下廚和烘焙時可讓孩子幫忙,但僅限於你有空的時候!如果你接下來還有行程,所有事都得快速完成,那就不適合。選擇禮拜天吧!假日通常比較安靜,而且有更多時間可以從事這項活動。•  小孩都喜歡進廚房幫忙,好好利用他樂意幫忙、也對準備食材有興趣的這段時期,請他切蔬菜、揉麵糰、將牛奶倒進量杯裡、秤麵粉,或把湯攪拌一下!除了家事之外,還能培養孩子的數學能力──測量容量或重量──以及獨力完成某事的體驗。讓孩子參與做菜及烘焙,你會發現他愈來愈喜歡食物!•  讓孩子用盤子裝食物吃,如果吃不夠,還可以再裝一次!如果孩子把食物都吃乾淨了,你要誇獎他很棒,把飯吃光光!適時稱讚很重要,畢竟吃飯是件快樂的事!(本文摘自/大好書屋/德國專家育兒百招,2~6歲孩子超好帶)

解決孩子無理取鬧 抱緊7秒試試看

解決孩子無理取鬧 抱緊7秒試試看#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育兒沒有正確解答。我自己讀過非常多育兒書籍,其中也有很多是無法拿來參考的。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價值觀,孩子也有不同的個性,所以育兒方法當然有千百種。總覺得好不容易跨過一個階段,但下一個難題卻立刻冒出來。雖然理性上可以理解,但怎麼做都不順利時,在情感上還是會覺得厭煩,甚至有走投無路的感覺。孩子不講理 緊抱七秒能安定情緒當你因為教養孩子而感到迷惘時,請試著緊緊擁抱孩子7秒鐘。孩子對什麼都說「不要」時、鬧彆扭時、脾氣暴躁大鬧時、大聲哭個不停時、突然變得跟嬰兒一樣不講理時、突然開始尿床時、一直咬指甲時、不肯吃飯時……請每天都緊抱孩子一次看看。為什麼是7秒呢?因為當擁抱時間超過7秒,就能讓情緒安定下來,體內會分泌出讓人感到幸福的荷爾蒙。不但能讓孩子穩定下來,父母自己情緒也會變好。此外,若能「1、2、3、4、5、6、7」地數出聲,會更有效果。因為當你在數數時,孩子會問你:「你在數什麼呢?」請回答孩子:「這樣做就會變得很幸福喔!」如果孩子問你:「為什麼要數到7呢?」請告訴她:「因為緊緊擁抱7秒以上,就會出現幸福的魔法唷!」這樣,以後當孩子渴望感覺幸福時,就會對你提出「抱抱」的要求,她也會成為一個想讓人感覺幸福時,就會緊緊擁抱對方的孩子。這個動作在固定時間進行會更好。譬如,說「早安」時、說「我出門了」時、說「我回來了」時、說「晚安」時、說「謝謝」時、說「對不起」時……養成在固定時間擁抱的習慣後,到了那個時間,所有的不安都會歸零;不管是孩子或大人,都會感到不安的,只要能知道歸零的方法,就算感到不安,也能毫無畏懼地往前邁進。因為,你已經知道隨時能讓自己安心、讓自己感受到愛的魔法了。(本文摘自/決定女孩一生的0~6歲教養法/大好書屋出版)

寶寶不是找我麻煩 寶寶是身陷麻煩

寶寶不是找我麻煩 寶寶是身陷麻煩#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她只知道她不舒服,但不知道是為什麼。她唯一能表達的方式就是哭;她甚至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人可以幫她,所以要哭給這個人聽。by深白身分/爸爸那時小川、小石剛出生,老婆還不能太操勞;我陪她住在月子中心,把整個電腦系統帶進去工作。某天晚上,我彈白先勇紀錄片的鋼琴主題曲,彈到已經被打槍過十幾個版本了,妹妹小石突然爆哭。老婆疲累地睜開眼睛,我揮揮手示意「我來」,抱起了妹妹來哄。沒想到完全哄不停,還吵到連原本熟睡的哥哥小川都開始皺起了眉頭,眼看就要被吵醒;不巧腦海中又突然閃過一句鋼琴旋律,卻沒有手可以回去彈……「美眉為什麼要找把拔麻煩!」這句話正要冒出來的時候,我突然想起以前寫的一個極短篇寓言─我在火車上。突然頭劇痛,痛到我蹲下來哭。旁邊的乘客問我:「你怎麼了?」我哭著說:「我不知道。」乘客又問:「有感冒嗎?發燒嗎?我可以怎麼幫你?」我只能無助地搖頭說不知道。看著我一直哭,乘客突然惱怒了:「你為什麼要找我麻煩?」我突然了解當年寫這篇寓言想說的:「寶寶不是找我麻煩,寶寶是身陷麻煩。」她只知道她不舒服,但不知道是為什麼。她唯一能表達的方式就是哭。她甚至不知道這個世界有人可以幫她,所以要哭給這個人聽。她只是單純地哭。我收起本來要冒出口的話,繼續哄著小石。結果呢?無效。小石繼續哭,小川被吵醒也一起哭;我只好把小川抱到老婆旁邊讓她側身哄,自己繼續哄著懷裡這顆小頑石。忘了是怎麼結束的,只記得結束之後,夫妻相對苦笑的表情。但正面思考本來就不是用來讓難題消失不見的。它只是讓我們可以用比較輕鬆的狀態渡過難關。很慶幸我跟老婆到現在,都還沒有對寶寶們說過半句不滿或抱怨。雖然有人會說:「還不到半歲,之後你們就知道了⋯⋯」或許吧。但總是要提醒自己:「寶寶不是找我麻煩,寶寶是身陷麻煩。」已經預期會很累,但開始後比想像中累;已經預期會犧牲一些,但開始後犧牲得更多;已經預期會有溝通衝突,但開始後衝突比想像中更多⋯⋯by深白(本文摘自/我看你看我:從孩子眼裡,看見再一次成長的自己/三采文化)

別再說教 傾聽也是一種愛

別再說教 傾聽也是一種愛#育兒

(優活健康網編輯部/綜合整理)有多少家長,是以「藉著溝通之名,實則行說服之實」的呢?在跟女孩們的相處之中,我日漸行走得宜,是因為我知道,「傾聽」的最終目的不是說教,更加不是批評,陪伴女孩們成長,我們總想給她們滿滿的愛,我們期予這些愛足以讓她們去應對生活中的每一份挫折。陪伴中不可或缺 非傾聽莫屬陪伴中必不可缺的一劑,非傾聽莫屬,透過傾聽,我們足以看到孩子另一個內心世界,而透過傾聽,我們才能毫無障礙地行走於孩子們內心的花園,看見孩子們內心的缺失,亦或是見證她們因你給予的愛,而讓內心變得豐盈飽滿。感歎時光流逝 也見證彼此的成長女孩們的記憶力驚人,幾天前的事情我可能已經忘記,但她們卻仍舊記得幾個月前的事情,順著記憶之繩可以清楚地找著線索理出情節,姐妹倆還會互相補充彼此的記憶,我們常玩的遊戲之一叫作「翻記憶」,就是講起過去的一件事情,彼此分享再補充,往事浮於心頭,我們感歎時光流逝,卻也見證彼此的成長。曾受到別人幫助 從此也願意幫助別人有一次,我陪姐妹倆玩遊戲,我們列舉生命中對自己影響最深的人,是什麼事情讓你感動或難過?我跟女孩們分享兒時母親對我的關愛照顧,以及語文老師對我的讚美讓我從此與文字結緣的感動事件,小女兒說出曾受到同學的幫助讓她感覺很貼心,從此她也願意伸手幫助別人,大女兒此時抬頭問我:「是不是難過的事情也可以說?」「當然,我很願意聽。」「可是……我又不知道要怎麼講。」從女孩們出生至今,我跟女孩們之間無所不談,此時的她們心底裝有秘密?到底是什麼困惑讓她不知道怎麼講?她的擔憂與顧慮是什麼?微博有個ID名叫「說給樹洞聽」,很多陌生人皆將自己的秘密交託給那個樹洞,人人皆有傾聽的能力,但在傾聽的同時還要替她保密,讓交託自己秘密的人心裡有份安全感。祕密樹洞 絕對不讓第3人知道想到此,我小聲對女孩說:「姐姐,你就把媽媽當作是一個秘密樹洞,你把所有的秘密都告訴我,我呢?負責幫你保管這些秘密,絕對不會讓第3個人知道,好不好?」「真的不會有第3個人知道?」我點點頭:「等你想說的時候,隨時都可以來找媽媽,媽媽非常樂意聽你說你的小秘密,不管多晚,我都會等你喔。」(本文摘自/聽孩子說,勝過對孩子說/時報出版)

咕咕媽咪超有用育兒經-寶寶按摩篇【臉部按摩】

咕咕媽咪超有用育兒經-寶寶按摩篇【臉部按摩】#育兒

作用:舒緩寶寶兩頰的肌肉,並緩解長牙的疼痛,以及鼻塞的狀況,讓他們睡得更安穩! 1)洗淨雙手 2)寶寶平躺 3)按摩油適量置於手心搓熱 4)姆指放眉心向外推壓 5)姆指放鼻樑向下滑推 6)姆指放人中向外滑推 7)姆指放下顎向外滑推 8)指尖放耳際向下滑動 在操作寶寶臉部按摩時,因為寶寶的臉部較敏感,所以按壓時手法要輕柔,要循序漸進的操作,當寶寶不想被觸碰時,就要立即停止哦! 【專家簡介】 台灣知名育嬰達人 咕咕媽咪-林芝鈴 育嬰經驗10年 育嬰寶寶2000多人

肚子大是脹氣?搞懂5大育兒迷思

肚子大是脹氣?搞懂5大育兒迷思#育兒

(優活健康網記者張瓊之/採訪報導)照顧小孩是這世上最甜蜜也最辛苦的一件事,特別是剛懷第一胎的新手家長,由於教養知識的不足,很多人都會上網尋求資訊、聽信他人的經驗等,因此,台安醫院新生兒科卓瑩祥醫師,要為大家釐清5個常見的育兒迷思。迷思1/溢奶到底需不需就醫?乳汁從寶寶嘴角、鼻孔少量流出來的現象,稱為溢奶,因為新生兒的胃食道括約肌尚未成熟,只要姿勢稍微移動,喝進去的部分乳汁就會從口鼻中逆流出來,所以,基本上沒有大量吐奶、哭鬧、改變特殊姿勢等都算是正常的現象。迷思2/大便都稀稀的,是不是代表寶寶生病了?並不一定,因為喝母奶的寶寶大便也都是稀狀,由於母奶比較容易消化,排便比較軟,次數比較多都屬於正常現象,只要確認「活動力、喝奶量、體重增加」就表示沒問題,大可安心。迷思3/寶寶的肚子大是因為脹氣?錯,寶寶的肚子凸起來,主要是因為腹部肌肉鬆軟,在撐起尺寸較大的內臟時,肚子就會自然地鼓起,所以,只要肚子摸起來軟軟的,且喝奶量、活動力、體重增加的話都屬正常情況。迷思4/趴睡可以預防頭型改變?在新生兒兩個月前,因頭骨還有移動的空間,的確可透過睡姿來調整,但有很多研究都已證實,趴睡會增加新生兒發生意外的風險,因為幾個月前的寶寶頭頸、背部沒有足夠的力氣翻身、變換姿勢,如果在睡覺的過程中,口鼻被棉被等物品蓋住的話,就容易因此而窒息,所以,與其擔心寶寶發生狀況,不如改用定型枕、毛巾等輔助工具好。迷思5/只要呼吸聲改變,就是鼻塞?當新生兒出現奇怪的聲音時,如齁齁…,家長就會擔心是不是感冒鼻塞造成呼吸不順暢,但其實不是,這是一種正常的現象,未滿3個月的寶寶,因上呼吸道發育尚未完全,所以,呼吸時會比較大聲。

Menu